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同步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同步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6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01 09:14: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共18题;共60分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
1.如图是《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分布图(669年)》。从中可以获得的信息是,唐朝( )
A.设立“河西四郡”治理西北地区 B.边疆地区管理与内地完全一体化
C.都护府是边疆主要管理机构之一 D.对吐蕃地区实行有效的行政管理
2.《资治通鉴》称隋文帝:“其自奉养,务为俭素,乘舆御物,故弊者随令补用。”由此可见,隋文帝
A.崇尚节俭 B.大修文治 C.整顿吏治 D.奢侈腐化
3.下图反映的是外国使节和我国边远少数民族使臣携带贡品来唐朝进贡的生动场景。该图( )
《职贡图》(唐朝画家阎立本创作)
A.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 B.再现了唐朝民族交融的历史场景
C.表明朝贡是中外交往的特殊纽带 D.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价值追求
4.唐贞观五年(631年),皇太子举行冠礼,因“恐妨农事”,唐太宗不顾礼部官员的极力劝阻,改变了阴阳家所择日期,将冠礼的日期由春耕大忙的二月,改为秋后的农闲时期。唐太宗还将保证农时作为一项规定写入相应的律法明文。这表明唐太宗( )
A.善于虚心纳谏 B.倡导戒奢从简 C.强调依法施政 D.注重休养生息
5.“每岁祈蚕者,四方云集,皆获灵应”;“初见酒库,外画一神——杜康”;“时鬻茶者,至陆羽形置炀突间,祀为茶神”;“有金银行首纠合其徒”,祈福于吴泰伯庙。这些现象折射出唐朝( )
A.宗教迷信劳民伤财 B.经济活动影响民间信仰
C.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 D.主流意识形态发生变动
6.唐高祖武德年间全国人口有200余万户,唐太宗贞观年间有约300万户,唐高宗永徽元年有380万户。这表明
A.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B.统治阶级更加开明
C.经济政策符合实际 D.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7.秦汉开始,县有等第之分,当时以该县户口多寡来划分。唐代开始,县的分等标准明确规定为地位、户口与地理条件的综合。明代以缴纳钱粮的数额来分等。清代则将“冲繁疲难”作为政区分等的正式依据(交通频繁曰冲,行政业务多曰繁,税粮滞纳过多曰疲,风俗不纯、犯罪事件多曰难)。从县的等第划分演变中,我们可以得出的主要结论是
A.中央管理地方的程度逐渐加强
B.国家政治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
C.古代经济的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D.划分依据从重经济转到重政治
8.如表所示是对贞观前期朝廷重臣住房条件的介绍(部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身体力行“戒奢从简”所产生的示范效应。这种风尚( )
中书令岑文本 居“宅卑湿”
户部尚书戴胄 “居宅弊陋”
尚书右仆射温彦博 “家贫无正寝”
A.杜绝了官吏的贪污腐败 B.源于当时的财政危机
C.有利于减轻百姓的负担 D.体现了民贵君轻思想
9.下图建筑保存着唐代以来的大量珍贵文物,这些文物见证了唐代汉藏两族的友好团结,也是唐朝民族团结政策的体现。对此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唐朝政府采取羁縻府州制度加强汉藏友好关系
B.该建筑中供奉着“当今皇帝万岁万万岁”的牌位
C.红宫前的“唐蕃会盟碑”见证汉藏两族友好团结
D.接待吐蕃使者的唐朝政府机构是六部下的鸿胪寺
10.下图是某同学整理的学习笔记,根据所示内容判断与他整理的笔记直接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
选贤任能,改革兵制 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任用高官主持科举考试 在边境重地增设军镇
A.隋炀帝 B.唐太宗 C.唐玄宗 D.武则天
11.《元和郡县图志》载:“炀……通济渠……自扬、益、湘,南至交、广、闽中等州,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相继。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该河道的开通( )
A.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发展 B.出现“贞观之治”的盛世
C.缓和了隋朝的社会矛盾 D.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局面
12.(2018届河南省洛阳市高三下学期尖子生第二次联考)唐玄宗天宝初年,设置十节度使,节制边疆军事力量(其分布见图),由图可知,此时
A.节度使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B.疆域扩大推动行政制度变革
C.节度使重在保障边疆安全
D.节度使掌握了地方军政大权
13.我国自古以来重视西域的管理,下列与西域管理无关的是( )
A.北庭都元帅府 B.黑水都督府 C.安西都护府 D.伊犁将军
14.据资治通鉴载。唐玄宗天宝年间。猛将精兵皆聚于西北边,中原无武备矣。这种现象说明( )
A.唐朝军队的战斗力空前提高 B.唐玄宗时期出现盛世景象。
C.唐政府与边疆各族关系融洽 D.唐朝出现了外重内轻的局面
15.唐朝政府对内附的少数民族酋长、首领,“至者皆拜为将军、中郎等官,布列朝廷”,并安排其子弟到长安学习唐朝的制度和文化。唐朝政府的这种做法
A.有利于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B.导致边疆节度使权力膨胀
C.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巩固国家统一 D.实质上是一种民族分化政策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刘向在《<战国策>书录》中说:“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唐朝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
材料二 唐朝的两大重要政治制度具备了现在“民主”的因素。一个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皇权,折射了现代三权分立和内部民主的影子;另一个和当今的公务员制度相似,为国家选拔了人才,实现了社会的有效流动。尽管受时代的制约,唐朝的“民主”制度终没能有效地继续运行,只能称其为"闪落的民主",可历史见证了古人在追求民主的路上进行过的不懈努力。
——摘编自杨春莉《封建制度下闪落的民主》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历史现象,并从政治文明演进的角度指出其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两大"闪落的民主"制度的名称,并分别说明它们被称为"民主"的理由。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们通常认为太宗之治(626—649)是唐代“理想制度”的形成时期,是一个以良好和井井有条的施政著称的经济期。8世纪后期和9世纪的作者在怀旧时当然把它说成是黄金时代。但事实上太宗在执政时并没有制定新制度,政府的政策也没有大变化。政府的基本结构、行政细节以及政府干预的限度这一十分重要的问题早在隋代已被建立和解决,只是在唐高祖时稍加修改后又被采用,并体现在624年颁布的一些法典化的法律中。
——费正清、崔瑞德《剑桥中国史·隋唐史》
材料二:唐朝开国之君虽为高祖,然其事业,实在大部分是太宗做的。……高祖传位于太宗,遂开出公元627 至649 的23 年间的“贞观之治”。历史上记载他的治绩,至于行千里者不赍(带着之意)粮,断死刑岁仅39 人,这固然是粉饰之谈,然其时天下有丰乐之实,则必不诬的了。隋、唐时的制度,如官制、选举、赋税、兵、刑等,亦都能将前代的制度加以整理。
——吕思勉《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两位学者是如何评价唐太宗在“制度”上的作为的。
(2)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在政治、经济及律法等方面有什么建树?简要评述明君、盛世与制度的关系。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朝推行较为开明的治边政策。唐王朝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并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为了维护辽阔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军、城、镇等皆有使职专领,都有兵力配备,并可随时调派边疆民族军队作为补充。唐王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对边疆民族总体上讲是以怀柔、招抚为主,采取和亲和册封政策,以改善或加强与边疆民族的关系。为了巩固对边疆的统治,唐王朝也采取了积极开发的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等。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根据材料,概括唐朝治理边疆地区的措施,并结合所学指出其主要影响。
(
…………○…………内…………○…………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外…………○…………装…………○…………订…………○…………线…………○…………
)
(
…………○…………内…………○…………装…………○…………订…………○…………线…………○…………
) (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 (
…………○…………外…………○…………装…………○…………订…………○…………线…………○…………
)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前期(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中央政权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C项正确;河西四郡指西汉政府在河西走廊设置的四郡,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A项;边疆地区管理与内地一体化是指边疆地区各民族在地区管理方面出现与内地逐渐趋同和接近的趋势,材料未体现,排除B项;吐蕃地区未纳入唐朝疆域,不存在行政管理,排除D项。故选C项。
2.A
【详解】根据“其自奉养,务为俭素,乘舆御物,故弊者随令补用”可知隋文帝日常生活简朴,不使用奢侈品,说明隋文帝崇尚节俭,故选A,排除D;材料主要反映了隋文帝生活简朴,没有说明他大修文治和整顿吏治,排除BC。
3.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材料“《职贡图》(唐朝画家阎立本创作)”并结合所学可知,绘画作品虽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但是当时的作品,故该作品对研究唐朝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另外绘画作品本身具有艺术价值,A项正确;材料涉及“外国使节和我国边远少数民族”两个方面,B项只涉及“少数民族”,C项只涉及外国使节,BC项片面理解材料,排除BC项;民族关系、中外关系与市民阶层无关,且一般来说,宋代市民阶层逐渐兴起,排除D项。故选A项。
4.D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唐太宗为了不误农时,修改皇太子的冠礼日期,并将保证农时写入法律,表明唐太宗重视农业生产、注重休养生息,D项正确;注重保障农时和强调与民休息,与虚心纳、戒奢从简关系不大,排除A、B项;将保证农时写入相应的律法明文不等于“依法施政”,且“依法施政”不能完整概括材料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5.B
【详解】根据材料“每岁祈蚕者”“外画一神——杜康”“茶神”“祈福于吴泰伯庙”等信息可知,经济活动影响民间信仰,B项正确;材料的信仰具有一定迷信色彩,但不能等同于宗教迷信劳民伤财,排除A项;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打破了坊市界限,排除C项;主流意识形态是儒家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详解】唐朝户数的不断增加与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D项正确;高祖时期唐朝并没有进入全盛时期,排除A;统治者开明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B;“符合实际”不能从材料中说明,排除C。
7.A
【详解】试题分析:据材料中“秦汉开始,县有等第之分……唐代开始,县的分等标准明确规定……明代以缴纳钱粮的数额来分等。清代则将“冲繁疲难”作为政区分等的正式依据”等信息可判断从秦汉到明清时期地方行政制度的不断完善,说明了中央管理地方的程度逐渐加强,故A项正确;材料中只是对地方行政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与国家政治体制的重大变革无关,故B项排除;材料中主要强调的秦汉开始地方行政制度的不断加强,与经济发展水平无关,故C项排除;材料中没有对县的划分标准转移进行阐释,故D项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8.C
【详解】根据材料“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身体力行‘戒奢从简’”,示范效应使“朝廷重臣住房条件”也没有奢侈现象,这种风尚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减少财政支出,减少搜刮,减轻百姓的负担,C项正确;贪污腐败不容易杜绝,A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贞观前期社会经济发展,没有财政危机,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唐朝前期君臣节俭,不仅仅是君主,所以民贵君轻不能涵盖整个材料,另外材料也不能充分体现民贵君轻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
9.D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唐政府在六部下设鸿胪寺作为接待各国使者的官方机构,故D项正确;羁縻府州是唐朝对民族地方的一种间接统治形式,而唐蕃是通过和亲政策加强团结的,故排除A项;B项牌位不在大昭寺,牌位布达拉宫,故排除B项;“唐蕃会盟碑”在大昭寺前,故排除C项;故选D项。
10.C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兵制、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任用高官主持科举考试、在边境重地增设军镇,这些是唐玄宗的举措,所以这个历史人物就是唐玄宗,C项正确;隋炀帝主要做法是灭陈、修建大运河、广设仓库等,并没有上述笔记中的做法,排除A项;唐太宗的主要功绩是知人善任、虚怀纳谏、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等,而不是上述笔记中的做法,排除B项;武则天的功绩是开创了武举和殿试,当政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而不是上述笔记中的做法,排除D项。故选C项。
11.A
【详解】根据“炀……通济渠……自扬、益、湘,南至交、广、闽中等州,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相继”,结合所学可知,该河是隋朝开通的大运河,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隋朝开通大运河,与唐太宗时期出现的“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无关,排除B项;开凿大运河,增加了人民的劳役负担,一定程度上激化了社会矛盾,排除C项;隋朝的统一,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局面,隋朝统一全国后,才开通大运河,排除D项。故选A项。
12.C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玄宗设置十节度使,节制边疆军事力量,有利于保障边疆安全,故C项正确;节度使严重威胁中央集权,在图中无法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疆域扩大,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节度使的权力,故D项错误。
13.B
【详解】黑水都督府是唐代设在东北边疆的行政机构,与西域管理无关,选择B项;元朝设立北庭都元帅府,唐朝设立安西都护府,清朝设立伊犁将军,三者都是管理西域地区(今新疆)的机构,A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1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玄宗天宝年间。根据“猛将精兵皆聚于西北边,中原无武备矣”可知,唐玄宗时期,王朝的主要军事力量集中于西北边疆,而中原地区武备空虚,体现了外重内轻的局面,D项正确;这种现象体现的是外重内轻,并不能说明唐朝军队战斗力空前提高,排除A项;唐玄宗时期出现了盛世景象,但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内容不涉及民族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15.C
【详解】唐朝政府让内附的少数民族首领在朝廷做官,安排其子弟学习唐朝的制度和文化,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巩固国家统一,C项正确;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与唐朝的民族政策无关,A项错误;安置少数民族首领,促进民族相学习融合,与节度使权力膨胀无关,B项错误;民族分化政策与材料中唐朝促进民族间和平与交流的政策不符,D项错误。
16.(1)历史现象:传统的政治秩序遭到破坏或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或周王室衰微;诸侯国间出现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或列国纷争;华夏被周边民族所认同或华夏认同或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
趋势:从贵族政治或血缘政治走向官僚政治;从分裂走向统一;出现民族交融趋势。
(2)名称: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理由:中央决策机制上,形成了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核、交由皇帝御批、再交由尚书省执行的流程;三省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三省长官共议国事;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科举制打破了士族门阀特权,使许多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使官员选拔更加公开和公平,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第一小问问的是历史现象,根据材料“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可知现象是传统的政治秩序遭到破坏或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或周王室衰微;根据材料“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可知现象是诸侯国间出现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或列国纷争;根据材料“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可知现象是华夏被周边民族所认同或华夏认同或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第二小问是趋势,诸侯国间出现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得出的趋势是从分裂走向统一;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得出的趋势是出现民族交融趋势;传统的政治秩序遭到破坏得到的趋势是从贵族政治或血缘政治走向官僚政治。
(2)本题第一小问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根据材料“一个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皇权,折射了现代三权分立和内部民主的影子”可知是三省六部制;根据材料“另一个和当今的公务员制度相似,为国家选拔了人才,实现了社会的有效流动”可知是科举制。本题第二小问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是中央决策机制上,形成了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核、交由皇帝御批、再交由尚书省执行的流程;从流程上看三省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他们共议国事;由于是共议国事也就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科举制带来了很多作用,其中有科举制打破了士族门阀特权,使许多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使官员选拔更加公开和公平,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17.(1)评价:前者认为唐代“理想制度”在唐太宗之前已经确立,唐太宗只不过是简单继承,没有新的作为;后者认为唐太宗能继承和有效整理前代各项制度,并加以实施,由此开创出“贞观之治”的繁盛局面。(2)建树:实行三省六部制;完善科举制度;推行均田制;制定《唐律》。(答出三点即可) 关系:明君是盛世出现的重要原因;明君需在继承和完善前代制度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但明君需要制度的制约;盛世更需要有制度的保证。(答出三点即)
【详解】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太宗的历史活动,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1)本题考查对唐太宗的评价,材料一认为“太宗在执政时并没有制定新制度,政府的政策也没有大变化”“ 重要的问题早在隋代已被建立和解决”,材料二认为唐太宗“隋、唐时的制度,如官制、选举、赋税、兵、刑等,亦都能将前代的制度加以整理”,学生概况得出即可;
(2)本题考查的是唐太宗时期的政治、经济措施,第一问学生根据课本答出即可;第二问学生围绕着制度、明君和盛世之间关系进行论述即可,本题难度适中,要求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
18.措施:设立了相对完善的边疆管理体系(羁縻府州制度);防御体系(军镇屯戍制度);边疆民族政策以怀柔、招抚(和亲、册封)为主;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等。
影响:促进边疆地区开发;促进民族融合;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详解】本题是特点、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时期。第一问措施,由材料“唐王朝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并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可得出设立了相对完善的边疆管理体系(羁縻府州制度);由材料“为了维护辽阔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可得出防御体系(军镇屯戍制度);由材料“唐王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对边疆民族总体上讲是以怀柔、招抚为主,采取和亲和册封政策,以改善或加强与边疆民族的关系。”可得出边疆民族政策以怀柔、招抚(和亲、册封)为主;由材料“为了巩固对边疆的统治,唐王朝也采取了积极开发的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等。”可得出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等。第二问影响,由材料“唐王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对边疆民族总体上讲是以怀柔、招抚为主,采取和亲和册封政策,以改善或加强与边疆民族的关系。”及所学可得出促进民族融合;由材料“为了巩固对边疆的统治,唐王朝也采取了积极开发的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等。”可得出促进边疆地区开发;由材料“唐朝推行较为开明的治边政策。唐王朝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并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及所学可得出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