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共18题;共60分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
1.儒学关心“治世”,道教倡导“修身”,佛教主张“修心”,正是因为儒学缺少对“心性”的探讨,使得魏晋以来儒学出现危机。这表明( )
A.“存天理、灭人欲”束缚了人性
B.寺院经济发展推动佛道思想盛行
C.儒学无法解决变局下的精神危机
D.儒学内敛保守特征排斥外来文化
2.唐长孺认为隋唐的历史具有“南朝化”的特点,唐朝的若干变动,如大土地所有制及两税、折纳、和雇之法,文学、经学、书法、佛学,募兵制,等等,都是“对东晋和南朝的衔接”。由此可知作者认为( )
A.南朝的存在具有一定偶然曲折性 B.南朝化彰显了中国文化的连续性
C.隋唐在经济与政治上延续了南朝 D.南朝的门阀制度影响了唐朝政治
3.清代书法评论家曹云在评价某一书体时说:“谓行者.即真书之少纵略。后简易相间而行,如云行流水,积纤间出,非真非草,离方遁圆,乃楷隶之捷也。”下列作品符合这一书体的是
A. B.
C. D.
4.唐诗中言及在长安生活的对象较为广泛,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皆有记述;涉及的内 容既有日常生活,亦有节日庆典。总之,大至百官的元日朝贺,小到平民的悠闲品茗,唐诗再 现了长安人民的生活百相。据此可知
A.唐朝政府重视诗歌教育 B.诗歌是记述历史的主要方式
C.唐代市民阶层的地位提高 D.诗歌成为反映社会生活的载体
5.“中国的丝绸,改变了西方人的穿着;而西域的物产音乐,也改变着中国人的日用习惯和音乐风格。中国的儒学,影响了日本、朝鲜的学术发展;而南亚的佛教,也冲击渗透着中国的儒学。”这说明
A.中国古代较长时间对外开放 B.中外文化的相互影响完全对等
C.文化传播是一个双向的历史过程 D.文化的双向传播促进了世界整体化发展
6.如表为几个常见字的不同字体对照表。对其认识最合理的是,汉字字体的演变( )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草书
A.兼顾艺术审美和实用功能 B.得益于统一国家的政策激励
C.承载民族记忆和理想人格 D.寄托了文人学士的个性追求
7.下列有关汉字书法的表述,正确的是
⑴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统一了文字 ⑵知识群体的形成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⑶天下第一行书的作者是东晋人 ⑷张旭是草书“圣手”
A.⑴⑵⑶⑷ B.⑵⑶⑷ C.⑴⑵⑷ D.⑵⑷
8.下图是大秦景教(即基督教)流行中国碑,唐建中二年(781)立于长安大秦寺中。碑文记载了基督教在唐代贞观年间传入中国及其以后100多年流传中土的情况,是闻名海内外的世界四大名碑之一。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得益于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B.是了解唐朝宗教情况的第一手史料
C.中外文化的相互包容与吸收 D.景教传播导致儒学的正统地位动摇
9.630年至834年的200余年间,日本19次派遣唐使来华(其中到达中国者为15次),规模之大,少者200人,多者五六百人。唐朝时,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 )
A.传播先进的日本文化 B.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C.加强两国间的友谊 D.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带回日本
10.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科技快速发展,创造了许多中国乃至世界之最。以下对这一时期的科技著作表述正确的是( )
A.A B.B C.C D.D
11.唐代科举以诗歌作为科举取士的重要手段,很多当朝的历史事实和典章制度都被用来命制成试诗题目。考生在诗歌内容中,对史事和制度作了比诗题更为详尽全面的阐发。据此可知,试诗制度
A.制约了唐代诗歌的发展 B.提升了诗歌的艺术境界
C.迎合了市民阶层的需求 D.突出了诗歌创作时政性
12.颜真卿书法笔力厚重,体貌庄严,被誉为“盛唐风骨”。后世形容其字“一副大丈夫气派,望之正义凛然”。下列作品中符合此风格的是( )
A. B.
C. D.
13.魏晋时期佛学思想家竺道生创立了“顿悟”成佛之说,他认为不管什么人,只要清心无欲,不为世俗所累,便可以于现实社会之中立地成佛。这表明
A.佛教主动迎合统治者需要 B.儒学的主流地位受到冲击
C.佛教已经呈现中国化趋势 D.佛教理论融合了儒学思想
14.如图为我国古代科学家学科贡献分布示意图。据此可知,我国古代
A.科技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B.形成了完整的学科体系
C.传统科技居于主导地位 D.从事科技研究人员众多
15.隋唐时期,绘画艺术高度发展,产生了对后世影响较大的画家,其中被称为“画圣”的是( )
A.阎立本 B.王羲之 C.吴道子 D.顾恺之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河西归汉后,汉王朝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障其安全。由于本地人口不多,汉武帝从内地向河西地区大量移民,同戍卒一道屯垦戍边。据《汉书》记载,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乃分武威、酒泉地置张掖、敦煌郡,徙民以实之。”元封二年(前109年),“用事者争言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到西汉末年,河西四郡已有28万多人。加上屯田的士卒,整个河西约有40万人。
材料二 莫高窟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从十六国时期到元代,开窟、塑像、绘画的佛事活动持续了千年之久,现存彩塑2400余尊、壁画4.5万多平方米。壁画题材包括乐舞百戏、婚姻嫁娶、胡商往来、战争场景等,还有犁耕、播种、锻铁、制陶、酒肆、店铺等社会生活,堪称“墙壁上的博物馆”。壁画中的希腊爱奥尼亚柱式,表现出中亚接受的希腊化文化又东传影响了敦煌;第285窟中的日神、月神图像,既有印度和中亚粟特艺术的要素,又受到希腊和波斯艺术的影响。隋唐时期,出现了将佛经思想和中国传统的人物画、建筑画、山水画、花鸟画、社会生活风情巧妙结合的“经变画”。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大规模移民河西地区的背景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莫高窟壁画的特点。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72年新疆出土了唐代绢画《双童图》,该图描绘了两个儿童在草地上追逐嬉戏。左边的儿童右手放掉飞虫,左手怀抱卷毛小狗。这种卷毛小狗在唐代称为“拂袜狗”,据《旧唐书》记载:“(高祖)七年,(高昌王)文泰又献狗雌雄各一,高六寸,长尺余,性甚慧,能曳马衔烛,云本出拂菻国。中国有拂菻狗,自此始也。”经学者考证,“拂菻狗”的故乡是当时被称为“大秦”或“拂菻”的东罗马帝国。
图中两个儿童穿的彩色条纹背带裤充满了浓郁的异域风情。背带裤、背带裙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出现,山西太原北齐娄睿墓出土的侍女俑,就穿着背带长裙。有学者提出,其可能源于我国北方契丹族服饰中的“连脚背带裤”,传入汉民,族被汉族儿童所穿而沿用下来,并由中原再传〉吐鲁番高昌地区。彩色条纹面料最早在战国楚墓出土的服饰实物中可见,至唐代随着与西域少数民族文化的不断融合,服饰的条纹逐渐变窄,并出现多色相间,色彩越来越艳丽。同时期阿斯塔纳古墓出土的“八彩晕绷提花绫裙残片”也进一步证明了彩色相间的织物在这一地区的流行。
——摘编自廖瑜等《艺术社会学视角下唐代婴戏图研究——以阿斯塔那187号蔂〈双童图〉为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绢画《双童图》创作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绢画《双童图》为例谈谈历史学研究的方法。
18.唐朝社会繁荣开放,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唐开始的)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以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材料二 唐朝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主因是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
——摘编自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科举制创立的时间并概括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兴盛的原因。
(
…………○…………内…………○…………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外…………○…………装…………○…………订…………○…………线…………○…………
)
(
…………○…………内…………○…………装…………○…………订…………○…………线…………○…………
) (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 (
…………○…………外…………○…………装…………○…………订…………○…………线…………○…………
)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中国)。从材料信息看,魏晋以来儒学出现危机,由于此时儒学自身的缺陷,这一时期的儒学无法应对魏晋时期动荡时局面,人们的精神需求陷入危机,C项正确;“存天理,灭人欲”是宋代朱熹提出的观点,与题干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寺院经济发展推动佛道思想盛行,这是魏晋时期儒学危机的社会背景,不涉及材料主旨,排除B项;儒学具有开放包容性,并不完全排斥外来文化,魏晋时期就出现了三教相互借鉴发展的趋势,排除D项。故选C项。
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根据材料“唐朝的若干变动……都是‘对东晋和南朝的衔接’”可知,作者认为唐朝深受南朝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说明南朝化彰显了中国文化的连续性,B项正确;材料“隋唐的历史具有‘南朝化’的特点”说明南朝对后来隋唐产生深刻影响,这是说南朝存在的意义而不是体现其偶然曲折性,排除A项;隋唐完成统一,结束南北分裂局面,因此不能说政治上延续南朝,排除C项;隋唐形成并完善科举制,冲击了门阀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3.A
【详解】根据“后简易相间而行,如云行流水,积纤间出,非真非草,离方遁圆”可知材料描述的是行书的特点。A是行书,B是草书,C是楷书,D是篆书,故选A,排除BCD。
4.D
【详解】根据“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皆有记述”“唐诗再 现了长安人民的生活百相”可得出诗歌成为反映社会生活的载体,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政府的态度,排除A;材料不能体现是主要方式,排除B;材料不能反映市民地位,排除C。
5.C
【详解】根据材料中“中国的丝绸,改变了西方人的穿着;而西域的物产音乐,也改变着中国人的日用习惯和音乐风格。中国的儒学,影响了日本、朝鲜的学术发展;而南亚的佛教,也冲击渗透着中国的儒学”可知,中国的丝绸、儒学在影响着西方穿着与学术的同时,西域的物产音乐、南亚的佛教也对中国的日用习惯、音乐风格和儒学产生了影响,说明文化传播是一个双向的历史过程,C项正确;材料主要论述中外文化传播的双向影响,“中国古代较长时间对外开放”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完全对等”表述错误,排除B项;从材料中“西域”、“日本”、“朝鲜”、“南亚”等信息可知,古代文化传播的影响是区域性的,并非世界性,所以不能推动世界整体化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6.A
【详解】本题属于单类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从商代到汉魏时期,汉字的字体不断演变、丰富并逐渐成熟,随着书写载体和书写工具的进步,汉字在不断简化字形结构、强化实用功能的基础上,也孕育出一门新的艺术门类——书法,A项正确;从甲骨文到金文的演变,并未受到统一国家的政策影响,排除B项;承载民族记忆和理想人格,寄托文人学士的个性追求,都是对具体的书法作品的解读,不属于汉字字体演变的一般性认识,排除CD项。故选A项。
7.B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后,统一文字为小篆;魏晋时期,知识群体的形成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东晋的王羲之的《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唐代的张旭擅长草书,被称为“圣手”。由此可知,⑵⑶⑷正确,⑴错误。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ACD错误。
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材料中展示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属于出土文物,是第一手史料,记载的内容是景教在中国流行的情况,B项正确;材料中的大秦指的是古罗马,不是民族关系,排除A项;材料中提到了景教在中国的传入与传播,能体现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包容,但无法体现中外文化的双向关系,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对儒学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9.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因此B项正确;传播日本先进文化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加强两国间的友谊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带回日本是其学习的结果,排除D项。故选B项。
10.C
【详解】根据材料“《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C项正确;《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完整的农书,排除A项;《禹贡地域图》是西晋地图学家裴秀绘制,提出绘图的方法,排除B项;《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排除D项。故选C项。
11.D
【详解】“当朝的历史事实和典章制度都被用来命制成试诗题目,考生在诗歌内容中,对史事和制度作了比诗题更为详尽全面的阐发”,这突出了诗歌创作的时政性,故D正确;A错在“制约”;B与题干主旨不符;C不符合史实。
12.C
【详解】颜真卿书法笔力厚重,体貌庄严,C项是颜真卿楷书的作品,体现了“盛唐风骨”,C项正确;A项是大篆,B项是王羲之的行书,D项是张旭的草书,排除ABD项。故选C项。
13.C
【详解】由材料中“清心无欲”反映了“顿悟”成佛之说吸收了道家的“无为”思想,这是佛教中国化的反映,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佛教与统治者间的关系,不能说明迎合统治者需要,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儒学主流地位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佛教融合道家思想,而不是儒学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
14.C
【详解】从图片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与传统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有关的科技占据主导地位,反映出传统科技居于主导地位,C项正确;材料没有与世界比较,排除A;完整的说法错误,排除B;从材料中看不出人数,排除D。
15.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画圣”是吴道子,C正确;阎立本没有“画圣”的称号,排除A;王羲之、顾恺之不是隋唐时期人物,排除B、D。
16.(1)背景:汉朝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取得优势;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河西一带人口稀少。
影响:使河西地区的人口快速增加,改变了当地的民族结构;促进了河西地区农业的发展,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巩固西北边防,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为丝绸之路的畅通提供了一定保障,有利于东西方贸易的发展。
(2)特点:涉及历史悠久;留存数量众多;绘画题材广泛;以佛教题材为主;体现多元文化交融。
【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一“由于本地人口不多”可知,河西一带人口稀少;根据材料一“ 河西归汉后,汉王朝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障其安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取得优势;根据材料一“乃分武威、酒泉地置张掖、敦煌郡,徙民以实之。”可知,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大规模移民河西使河西地区的人口快速增加,改变了当地的民族结构;促进了河西地区农业的发展,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巩固西北边防,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为丝绸之路的畅通提供了一定保障,有利于东西方贸易的发展。
(2)特点:根据材料二“从十六国时期到元代,开窟、塑像、绘画的佛事活动持续了千年之久”可知,莫高窟壁画涉及历史悠久;根据材料二“,现存彩塑2400余尊、壁画4.5万多平方米。”可知,莫高窟壁画留存数量众多;根据材料二“壁画题材包括乐舞百戏、婚姻嫁娶、胡商往来、战争场景等,还有犁耕、播种、锻铁、制陶、酒肆、店铺等社会生”可知,绘画题材广泛;根据材料二“隋唐时期,出现了将佛经思想和中国传统的人物画、建筑画、山水画、花鸟画、社会生活风情巧妙结合的“经变画”。”可知,以佛教题材为主;体现多元文化交融。
17.(1)时代背景:唐朝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唐朝经济繁荣;唐朝文化繁荣;唐朝对外交通发达,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兴盛;唐朝时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广泛吸纳;唐朝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唐朝民族交融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2)1972年新疆出土了唐代绢画《双童图》,作为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唐代绘画,给唐代婴戏图的研究提供了直接证据,同时也为深入了解唐代社会发展状况提供了实物资料(一手史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说明考古学研究是历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根据王国维提出的“二重证据法”,结合唐代有关婴戏图的文献记载,可以相互印证,说明文献研究也是历史学研究中重要的方法之一。历史学研究的方法还有统计学方法、口述历史学等。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时代背景:根据材料“该图描绘了两个儿童在草地上追逐嬉戏。左边的儿童右手放掉飞虫,左手怀抱卷毛小狗。这种卷毛小狗在唐代称为‘拂袜狗’...... 经学者考证,‘拂菻狗’的故乡是当时被称为‘大秦’或‘拂菻’的东罗马帝国。”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唐朝时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根据材料“图中两个儿童穿的彩色条纹背带裤充满了浓郁的异域风情。”“至唐代随着与西域少数民族文化的不断融合,服饰的条纹逐渐变窄,并出现多色相间,色彩越来越艳丽。”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唐朝民族交融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可归纳为:唐朝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唐朝经济繁荣;唐朝文化繁荣;唐朝对外交通发达,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兴盛;唐朝时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广泛吸纳。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1972年新疆出土了唐代绢画《双童图》”及材料出处“摘编自廖瑜等《艺术社会学视角下唐代婴戏图研究——以阿斯塔那 187 号蔂〈双童图〉为例》”并结合所学可得出:1972年新疆出土了唐代绢画《双童图》,作为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唐代绘画,给唐代婴戏图的研究提供了直接证据,同时也为深入了解唐代社会发展状况提供了实物资料(一手史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说明考古学研究是历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根据王国维提出的“二重证据法”,结合唐代有关婴戏图的文献记载,可以相互印证,说明文献研究也是历史学研究中重要的方法之一。历史学研究的方法还有统计学方法、口述历史学等。
18.(1)隋朝。影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扩大了统治基础;增强了官员任用的开放性和流动性;加强了中央集权。八股取士,思想僵化,轻视科技。
(2)特点:以东南沿海港口为起点;贸易范围较广;出口货物以手工业品为主,进口以贵重奢侈品为主。原因:地理环境影响;唐朝经济实力雄厚,生产技艺先进;造船、航海技术发达。
【详解】(1)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始建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确立;影响:根据材料“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扩大了统治基础;增强了官员任用的开放性和流动性;加强了中央集权。八股取士,思想僵化,轻视科技。
(2)特点:根据材料“唐朝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可归纳出以东南沿海港口为起点;从贸易范围来看,可归纳出贸易范围较广;根据材料“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可归纳出出口货物以手工业品为主,进口以贵重奢侈品为主。原因:根据材料“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内部往来不易”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地理环境影响、唐朝经济实力雄厚及航海技术发达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