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同步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同步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01 09:19: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0. 辽夏金元的统治
共18题;共60分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
1.今西藏博物馆保存有两方青玉印。两块玉印虽然形制不一样,但是印文都是以八思巴文拼写的汉字“统领释教大元国师”。元朝时期,中央政府曾赐予西藏众多僧俗首领各式印章。这说明
A.西藏属中央政府管辖 B.八思巴文成为唯一官方文字
C.元朝民族交融逐渐加强 D.元朝政府继续推行羁縻政策
2.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就是不断削弱相权,强化皇权的过程,下列历史现象不能说明此过程的是
A.汉朝的中外朝制
B.陏唐的三省六部制
C.宋朝的二府三司制
D.元朝的行省制度
3.我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区划是根据两个原则划分的:一是山川形便,另一个是犬牙交错。有一个朝代在划分省级行政区划时把“犬牙交错”原则运用到了极致,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防止地方割据。材料所指的是( )
A.西周分封制 B.汉朝刺史制度 C.辽朝南北面官制 D.元朝行省制度
4.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东,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元世祖为了有效地统治全国
①始设中书省 ②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③设宣政院辖地 ④修驿道、设驿站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5.下表是辽、西夏、金管理制度史料,通过史料可以看出当时统治者( )
辽 西夏 金
辽代官职,分北、南两院, 北面治宫账、部族、属国之 政, 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 军马之事。 重熙五年(1036 年),辽兴宗 亲临礼部贡院试进士。 其官分文武班, 曰中书, 曰 枢密,曰三司,曰御史台。 保留了原有蕃官体系,如宁 令(大王)等官职。 人庆(四年)1147 年,复设童 子科,于是取士日甚。 女真初起,其部长曰孛董, 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从 其多寡以为号。 金太祖定燕(今北京),学习 辽南北面官制度。 金承辽后,进士科目兼采唐 宋之法而增损之。
A.普遍采用南北面官的统治政策 B.推行因俗而治的统治策略
C.以尊重汉族文化和习惯为主体 D.注重民族间的交流与交往
6.如图是中国古代某王朝的部分统治区域。下列机构中属于该王朝设立的是( )
A.西域都护府 B.北庭都元帅府 C.行都指挥使司 D.安西都护府
7.忽必烈说:“中书省是我的左手,枢密院是我的右手,御史台是我用来医治左右手的”。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A.三权相互牵制达到政治平衡
B.中书省独大威胁皇权专制
C.建立独立监察体制加强君权
D.行政权和军权受制于司法权
8.宋以前,御史台主要负责纠举百官,是监督官吏的机构;北宋设谏院,初由门下省析置,为讽谏君主的机构,凡朝政缺失,大臣及百官任用不当,皆可谏正。后期发展中,谏院逐渐重点监督大臣,特别是宰相,出现了“台谏合一”的趋势。宋代“台谏合一”
A.体现了皇权与相权矛盾激化 B.推动了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
C.反映了传统政治的发展趋势 D.进一步完善了监察谏议制度
9.元世祖末期,行省官在一地任职五年以上的时有发生。《久任官员迁转》颁布后,“行省官久任”的现象虽然迟迟未能绝迹,但行省官迁调已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这种变化
A.折射出行省地位的下降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说明行省体制已固定化 D.表明政府加强对边疆管理
10.下图是某同学的历史学习大纲(局部),该学习内容体现的特点是( )
一、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 二、以汉制待汉人 三、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 四、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
A.民族分化 B.民族自治 C.军民合一 D.因俗而治
11.元朝管理地方的机构是
A.侯国 B.郡县 C.九州 D.行省
12.辽宋夏金元统治者在文化建设方面最重要的共同举措是
A.尊崇程朱理学 B.编撰了本民族历史
C.创造了本民族文字 D.在科举制中分卷考试
13.辽金时代所谓的“汉人”,是特指辽朝境内以燕云十六州人口为主的汉族人民。由于长期处于异族统治之下,“汉人”具有明显的胡化倾向。宋人不承认他们是汉人,而契丹、女真等民族却仍将他们看作是汉人。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
A.少数民族封建化加速 B.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C.推行民族歧视的政策 D.民族矛盾趋于缓和
14.“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由此可见,契丹(辽)的政策特点是( )
A.契丹汉化 B.民族分离 C.军民合一 D.因俗而治
15.据《元史·地理志》记载:“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主要说明元代
A.边疆管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趋向
B.对边疆地区实施了比较稳定的统治
C.疆域范围出现比唐朝扩大化的趋向
D.改革赋役制度使财政收入大幅增加
二、材料分析题
16.“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古代中国在政治制度创新方面多有建树,而且其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民族不可比拟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疆域图
材料二 (秦始皇)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他还解除了除他自己军队之外的所有士兵的武装;下令迁徙各国的旧贵族到首都,以便监视他们;把秦原来的卫戍部队派到全国各地。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元朝疆域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实行的这一政治制度反映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哪些特点?
(2)材料二中所说秦始皇推行的一种新制度是什么制度?这一制度的推行对中国最深远的影响是什么?秦始皇为巩固统治还推行了哪些政治制度?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江苏当时主要属于哪两个行政区划?当时中书省和宣政院分别直接管理什么地区?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17.阅读教材第54页【学思之窗】中的材料,材料反映出辽朝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第二段材料从什么角度体现了这一特点?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
——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
材料二 廷尉李斯议曰:“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国大者,跨州兼郡,连城数十,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材料四 若元(元朝),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元史·地理志》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西周实行分封制度的原因是什么?并依据材料指出分封的主要对象。
(2)材料二中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制度在当时的主要作用。
(3)根据材料三指出汉初又分封王侯的原因及影响。
(4)据材料四概括元朝疆域的特点。为此,统治者实行了怎样的地方管理制度?有什么意义?
(5)上述材料概括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哪一特征?
(
…………○…………内…………○…………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外…………○…………装…………○…………订…………○…………线…………○…………
)
(
…………○…………内…………○…………装…………○…………订…………○…………线…………○…………
) (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 (
…………○…………外…………○…………装…………○…………订…………○…………线…………○…………
)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今西藏博物馆保存有两方青玉印。两块玉印虽然形制不一样,但是印文都是以八思巴文拼写的汉字‘统领释教大元国师’”和所学知识可知,八思巴文曾在忽必烈时期是元朝的国书,今西藏博物馆保存有两方青玉印,印文用八思巴文拼写的汉字‘统领释教大元国师’说明西藏归属元朝的管辖,根据材料“元朝时期,中央政府曾赐予西藏众多僧俗首领各式印章”可知,以中央政府的名义赐印给西藏,说明西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故A正确;“八思巴文成为唯一官方文字”中的“唯一”错误,故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关于官印的说明,属于政权的归属,不是民族融合,故C错误;“元朝政府继续推行羁縻政策”不反映材料主旨,故D错误。
2.D
【详解】汉朝的中外朝制、陏唐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二府三司制都削弱了相权,强化了皇权,不符合题意,排除A、B、C;元朝的行省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而不是强化皇权,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在中央表现为相权不断被削弱,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在地方表现为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元朝的行省制度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为防止地方割据,在划分省级行政区划时把“犬牙交错”原则运用到了极致,D项正确;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分封的对象和做法是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排除A项;汉朝刺史制度是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设置刺史对地方进行监察,排除B项;辽朝南北面官制是是辽朝的中央官制,按照“以国法治契丹,以汉制治汉人”的原则,对契丹和汉人实行南北分治,排除C项。故选D项。
4.A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元世祖为了有效地统治全国,始设中书省,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设宣政院辖地 ,修驿道、设驿站,①②③④正确,故选A;B、C、D都不全面,排除。
【点睛】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宋夏金元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辽代官职,分北、南两院”,“西夏其官分文武班,日中书,日枢密,日三,司,日御史台”,“承辽后,进士科日兼采唐宋之法而增损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西夏、金既有吸收汉人王朝的科举制等政治制度,又保留了原有的民族特色,由此得出三者制度的相同之处是吸收汉人王朝先进政治制度,又保留本民族特色,推行因俗而治的统治策略,B项正确;只有辽实行南北面官制,“普遍采用南北面官制”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辽、西夏、金既有吸收汉人王朝的科举制等政治制度,又保留了原有的民族特色,并不以尊重和习惯汉族文化为主体,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因俗而治”的统治策略,而不是民族间的交流与交往,排除D项。故选B项。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元朝。根据材料宣政院是元朝时期设立的机构,北庭都元帅府也是元朝时期的机构,B项正确。西域都护府是西汉时期的机构,排除A项;行都指挥使司是明朝设立的,排除C项;安西都护府是唐朝设立,排除D项。故选B项。
7.C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都是忽必烈加强统治的工具,并不是这三个机构相互牵制达到政治平衡,故排除A项;根据“中书省是我的左手”可知中书省并没有独大到威胁皇权专制的地步,故排除B项;根据“御史台是我用来医治左右手的”可知忽必烈建立了独立的监察体制加强君权,故选C项;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均听命于皇帝,而不是行政权和军权受制于司法权,故排除D项。
8.C
【详解】宋建立谏院原本主要职责是讽谏君主的,但是后期“谏官已有权监督大臣,特别是宰相”,表明宋代的“台谏合一”,加强了对中央官吏特别是宰相的监管力度,适应了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发展趋势,故选C项;行政效率是指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从事行政管理活动所得到的劳动效果、社会效益同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的比率关系,“台谏合一”导致机构膨胀,排除B项;谏官不仅仅是监督宰相,也监督大臣,因此材料没有反映君权与相权矛盾的激化,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监察谏议制度本身的完善与否,排除D项。
9.B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元代行省官员由在一地长期担任职务,逐渐走向定期迁调,这一变化有利于抑制行省长官势力的膨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对行省长官的牵制与制约,并不影响行省地方行政级别及地位,A项错误;材料中仅反映了行省官员的管理,不能说明行省体制的固定,C项错误;材料中的变化体现了对行省长官的牵制,不是针对边疆地区的管理,D项错误。故选B项。
【点睛】
10.D
【详解】根据图中信息“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分析可知,是辽的南面官和北面官,兼顾了汉族和北方的契丹族不同的制度和文化风俗,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点,D项正确;南北面官制是在北方少数民族暂时难以适应汉族的制度与文化背景下实行的,不是民族分化,排除A项;南北方的制度和官员任命都是由中央政府来决定的,官员也不能自主决定辖区内的制度和政策,都要服从于契丹族统治全国不同民族的需要,排除B项;对契丹族和汉族采用不同的制度,不是都实行军事管制,没有体现军民合一,排除C项。故选D项。
11.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代在地方上设立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故D项说法正确;元代地方上没有设立侯国管理地方,故A项说法错误,排除;元朝地方上实行行省制,不是郡县制,故B项说法错误,排除;九州不是元朝管理地方的机构,故C项说法错误,排除。
12.C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辽宋夏金元统治者在文化建设方面最重要的共同举措是都创造了本民族的文字,故选C;尊崇程朱理学的主要是宋,排除A;辽宋金等国的历史是元朝编撰的,排除B;在科举制中分卷考试是在明代,排除D。
13.B
【详解】根据材料“‘汉人’具有明显的胡化倾向”可知,辽金时代统治下的汉人具有胡化倾向,说明汉族与少数民族交融趋势加强,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汉族胡化,而少数民族封建化强调汉化,排除A项;元朝推行的四等人制属于民族歧视政策,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出民族矛盾,排除D项。故选B项。
1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代(中国)。从材料“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中可知,契丹设置北面官管理契丹事务,设置南面官管理汉人事务,说明其统治政策的特点是实行因俗而治,D项正确;契丹对本民族和汉人实行不同的统治政策,不是完全汉化,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因俗而治,不是实行民族分离,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因俗而治的统治方式,而军民合一属于军事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15.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代在原来唐代羁縻诸州,设立岭北等行省,同内地一样征收赋役,主要说明元代边疆管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元代对边疆地区的统治“比较稳定”,排除B项;元代疆域范围比唐朝扩大化与“羁縻之州……今皆赋役之”等不符,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并非改革赋役制度的影响,排除D项。
16.(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或答没有实现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2)郡县制,推动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皇帝制和三公九卿制。
(3)江苏主要属于江浙行省和河南江北行省;中书省直接管理首都周围地区(腹里),宣政院管理西藏等地区。
(4)中央权力不断加强(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只答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详解】(1)从材料可以看出,西周推行的是分封制,结合所学可从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等方面进行概括。
(2)根据“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得出是郡县制,结合所学可从推动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等角度概括;其它制度结合所学可概括得出有皇帝制和三公九卿制。
(3)根据元代行省制的内容及图片信息可得出江苏主要属于江浙行省和河南江北行省;根据怕学可得出中书省直接管理首都周围地区(腹里),宣政院管理西藏等地区。
(4)根据材料的主旨及所学可得出趋势是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17.提示:特点:“因俗而治”。角度:服饰。
【详解】特点:结合所学可知,辽朝的政治制度“因俗而治”。
角度:结合材料可知,从服饰的角度体现了该特点。
18.(1)原因:西周疆域广大、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对象:姬姓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2)制度:郡县制。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对地方有效的控制,有利于巩固统一。
(3)原因:惩戒亡秦孤立之败(或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影响:形成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影响中央集权。
(4)特点:疆域辽阔。制度:行省制度。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5)特征:不断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强化中央集权。(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
【详解】(1)依据材料中“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镇压东方各族人民”信息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原因是周武王灭商后,疆域扩大,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结合所学可知,分封的对象主要三类,即姬姓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2)依据材料二中“皆为郡县”信息可知,秦朝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结合所学从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巩固国家的统一等方面指出这种制度在当时的主要作用。
(3)依据材料中“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信息可知,汉初分封王侯的主要原因是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依据材料中“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信息可知,当时出现王国问题,地方割据势力与中央形成抗衡关系,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4)依据材料中“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可得出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实行行省制以实现对全国的有效统治。其意义是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5)综合上述材料可以归纳出其特征是不断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强化中央集权。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