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共18题;共60分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
1.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这表明交子( )
A.有利于商业贸易 B.产生于民营手工业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2.张载“横渠四句”表达为天地确立起生生之心,为百姓指明一条共同遵行的大道,继承孔孟等以往的圣人不传的学问,为天下后世开辟永久太平的基业。对该思想理解正确的是( )
A.强化了儒学的哲学性和思辨性 B.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
C.促进树立儒学基本价值观 D.隐含一定的平等叛逆色彩
3.二程(程颍、程颐)认为:“经者,载道之器,须明其用。如诵诗须达于从政,能专对也。”反对“溺于文章”的文士和“牵于训诂”的讲师。这反映出二程( )
A.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 B.开创了朴实学风先河
C.肯定汉唐经学的学风 D.深受功利主义的影响
4.下表是北宋初期朝廷的相关规定,说明的是
A.轻徭薄赋,推动农业发展 B.安抚流民,减轻农民负担
C.革除弊政,充实国家财政 D.恢复经济,稳定社会秩序
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下列图片与这一论断无关的是
A.宋代采煤示意图 B.北宋交子
C.北宋开封城 D.《清明上河图》局部
6.南宋初期,宫廷画师创作了大量主题鲜明的画作,如李唐的《采薇图》,描绘的是商末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萧照《中兴瑞应图》描绘了宋高宗赵构从出生到继承皇位,上天显示的灵异征兆。这些画作( )
A.有利于重构政权认同 B.旨在阐释理学的精神
C.寄托了画师复国理想 D.表达了士人高远志向
7.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为战争筹款,将四川铸造的大批铜钱调出,使得川蜀地区铜钱奇缺。民间交易多用铁钱,携带极其不便。这一现象
A.客观上推动了纸币“交子”的出现
B.促进了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
C.导致区域性商人群体“商帮”产生
D.推动了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
8.英国科学家培根曾说:“这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是在文字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争上,第三种是在航海上……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对文中提到的“力量和影响”最佳的阐释是
A.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B.使封建骑士和城堡不堪一击
C.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新时代
D.曾经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转型
9.“蔡君谟(宋人蔡襄)作《荔支》《茶》两谱,皆极尽物理,举世皆以为当。晦叔(宋人王灼)作《糖霜谱》,畲闻之且久。”这些著作可用于研究当时( )
A.程朱理学的革新 B.租佃关系的发展
C.经济作物的种植 D.印刷技术的进步
10.有学者指出,宋代百姓削钱铸造器皿以获取暴利的现象屡禁不止;同时,交易规模的不断扩大与贱金属货币支付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上述信息可用于研究当时( )
A.货币统一的历史趋势 B.纸币出现的社会背景
C.通货膨胀的社会现实 D.白银货币化的必然性
11.北宋初期的989年,全国户数只有650万。到北宋末的1110年,已增长到2088万。如以汉唐史料所载户口比例,即每户5口左右推算,北宋末年的实际人口数应当超过1亿。这在中国古代人口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促进北宋户口增长的根本因素是( )
A.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产量提高 B.棉纺织业进步,经济作物推广
C.中央集权加强,政局相对稳定 D.坊市制度瓦解,商品经济发达
12.李清照是宋代少有的女作家,靖康之难后,写下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名作佳句。一代伟人毛泽东同志的诗词:……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依据材料阐述对项羽的行为认识为( )
A.社会结构影响历史结论 B.阶级立场影响人物评价
C.时代变迁决定事件的反思 D.政治局势影响诗词创作
13.据学者研究,元朝书院共计有408所,除9所尚无法得知其所在地点外,其余399所分布于以下地区:江浙行省167所,江西行省80所,中书省55所,湖广行省42所,河南行省37所,陕西和四川两行省各9所。之所以出现这一格局主要是因为( )
A.经济重心南移 B.北方政治地位稳固
C.文化政策导向 D.政治局势南稳北乱
14.《二程遗书》写道“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这段话意在说明( )
A.致良知 B.心即理也 C.存天理灭人欲 D.格物致知
15.她是诗歌的一种,是合乐的歌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她”是
A.北方民歌 B.汉赋 C.宋词 D.明清小说
二、材料分析题
16.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宋代在国家治理方面留下宝贵经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代的领导地位源于一系列的因素,从技术上的发明、从普遍的教育到对宗教和各种哲学思想的宽容。……上一个1000年的中国,是世界超级大国,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乔纳森斯彭斯《新闻周刊》
材料二 宋代文化是唐代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唐代所建立的三省六部、科举、均田等制度,已经标志着行政管理体制的完善。宋代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更加完善的文官制度,中枢大臣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得以相互制衡。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975年,宋太祖下诏:“向者登科(科举应考人被录取)名级,多为势家所取,塞(阻隔)孤贫之路。今朕躬亲临试,以可否进退,尽革前弊矣。”此后君王都沿用此制度,选拔有才干的贫寒士子充实官员队伍。……宋太宗时,“国家开贡举之门,广搜罗之路”,允许工商业者及“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以至于“工商之子亦登仕进之途”。
——摘自唐凯麟主编《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具体史实指出宋代“领导地位”形成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代政治制度上中央和地方“相互制衡”的表现。
(3)依据材料三,简述北宋初年在科举考试资格和录取方面的改革措施,并结合所学分析其作用。
17.主题探究是历史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小明在历史学习中了解到“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至宋元时期完成南移”是史学界普遍认同的结论,为探究该主题,小明首先找到了以下材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关中之地,于天下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楚越之地,地广人稀。
——(西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西汉至北宋南方人口的变迁: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朝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材料三 本朝文物之盛,自国初至昭陵(宋仁宗)时,并从江南来,庆历间人才彬彬,号称众多……皆出于大江之南。
——宋人笔记《曲消旧闻》
材料四 天下岁入粮数,南方6890307石,北方5224393石。江浙行省、江西行省占全国比重尤高,各约占37%和10%。
——整理自(明)宋濂等《元史·食货志》
(1)谈谈材料一对于该主题研究的意义。
(2)相较于材料一、材料二至四提供了哪些探究该主题的新视角?并简要说明它们为什么可以做为该主题研究的史料。你认为该主题研究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流动”的宋朝东京养甲兵数十万,居人百万家,天下转漕,仰给在此一渠水,汴水横亘,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
朝廷创置榷场以通南北之货……内足以专课息之源,外足以固邻国之好。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榜下捉婿”。典卖倚当庄宅田土,今后并立合同契四本,一付钱主,一付业主,一纳商税院,一留本县,违者论如法。
——摘编自《宋会要辑稿》
材料二 太宗时,置榷属于京师,诏诸蕃香药宝货至广州、交阯、两浙、泉州,非出官库者,无得私相贸易。
宋初制定私茶法规,“民茶折税外悉官买,民敢藏匿不送官及私贩鬻者没入之,计其直百钱以上者杖七十。”
——摘编自《宋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朝社会“流动”的表现。
(2)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宋朝“流动”的认识。
(
…………○…………内…………○…………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外…………○…………装…………○…………订…………○…………线…………○…………
)
(
…………○…………内…………○…………装…………○…………订…………○…………线…………○…………
) (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 (
…………○…………外…………○…………装…………○…………订…………○…………线…………○…………
)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根据材料“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可知交子便于商业贸易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主旨强调交子便于商业贸易的发展,无法得出产生于哪些手工业中,排除B项;交子在百姓中使用,无法体现富商的社会地位是否提高,排除C项;材料主旨强调交子便于商业贸易的发展,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A项。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型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北宋时期。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儒家注重“德”“行”统一,以“行”释“德”,立足实践阐释道德价值的行为表达。 儒家伦理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塑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道德心理、道德性格、道德品质,理学家张载的“横渠四句”体现了儒学的基本价值观,C项正确;儒学的思辨化是对现实世界的抽象化,以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联系(理论)来表述自己对世界的理解,与材料描述的信息不符,排除A项;“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属于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排除B项;材料中描述的是儒家的道德价值,而非平等与叛逆,排除D项。故选C项。
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经者,载道之器,须明其用”“反对‘溺于文章’的文士和‘牵于训诂’的讲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唐学者出现众多“溺于文章”的文士和“牵于训诂”的讲师,儒学逐渐僵化,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二程认为经是“载道之器”,即载道的工具,“如诵诗须达于从政”,强调学术要为现实服务,否定汉唐经学注重训诂的风气,A项正确;“开创了朴实学风先河”的是顾炎武,排除B项;二程强调学术要为现实服务,否定汉唐经学注重训诂的风气,排除C项;“功利主义”泛指一切以行为的结果来衡量是非的学说,材料并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4.D
【详解】材料“流民复业者蠲今年蚕盐钱....免三年役”表明宋代朝廷为鼓励流民垦荒,免除其徭役,材料“广植桑枣,开荒田,并令只纳旧租,永不通检”强调朝廷鼓励百姓种植经济作物和开垦荒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说明朝廷鼓励垦荒,以稳定社会秩序,故D项正确;材料内容不是指所有民众,所以“轻徭薄赋”的说法不准确,排除A项;材料内容不单指流民,排除B项;朝廷为鼓励垦荒和种植经济作物,注意减少部分人的赋税,这不能体现出“充实国家财政”,排除C项。故选D项。
5.A
【详解】图1是反映宋代采煤的示意图,不是商业发展的表现,符合题意,故选A;图2是北宋的纸币——交子,图3是北宋的都城汴京(今开封城),图4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图2、3、4反映了北宋商业的发展的情况,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
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如李唐的《采薇图》,描绘的是商末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萧照《中兴瑞应图》描绘了宋高宗赵构从出生到继承皇位,上天显示的灵异征兆。”可知,南宋时期,偏安一隅,这些画作的内容有利于激发民族精神,重建政治认同,A项正确;材料和理学无关,排除B项;无法的画师的目的,排除C项;表达了士人高远志向和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7.A
【详解】根据材料“北宋川蜀地区铜钱奇缺。民间交易多用铁钱,携带极其不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客观上推动了纸币交子的出现,A项正确;民间交易多用铁钱,携带极其不便,不利于长途贩运贸易发展,B项错误;商帮的出现是在明清时期,C项不符合史实;民间交易多用铁钱,携带极其不便,对经济重心南移无益,D项错误。
8.D
【详解】材料“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反映的是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转型,D选项符合题意; A选项仅仅是造纸术的作用,排除;B选项仅仅是火药的作用,排除;C选项仅仅是指南针的作用,排除。
9.C
【详解】根据材料“蔡君谟(宋人蔡襄)作《荔支》《茶》两谱,皆极尽物理,举世皆以为当。晦叔(宋人王灼)作《糖霜谱》,畲闻之且久。”可知,《荔支》《茶》是宋朝时期蔡襄撰写的描述写荔枝和茶的两部著作,说明在北宋时期对经济作物的种植已经有了比较系统的阐述和科学的概括,C项正确;程朱理学的革新,与材料中主旨不符,排除A项;租佃关系的发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印刷技术的进步,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0.B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铜、铁钱本身价值低下,民间又有许多销毁铜钱重铸器皿的现象,这就使得铜钱流通无法满足商业贸易发展的需要,出现“钱荒”,这是宋代纸币产生的背景,B项正确;宋代货币本身就是统一的,排除A项;纸币的滥印容易造成通货膨胀,排除C项;白银货币化是在明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1.A
【详解】根据材料“到北宋末的1110年,已增长到2088万。如以汉唐史料所载户口比例,即每户5口左右推算,北宋末年的实际人口数应当超过1亿”并结合所学可知,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因此封建人口增加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粮食产量的提高导致的,A项正确;棉纺织业进步、政局稳定、商品经济发达都是促进人口增加的原因,但并非根本原因,排除BCD项。故选A项。
1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和现代(中国)。据材料信息和所学可知,靖康之难后李清照借赞扬项羽当年垓下战败,不肯回到江东的事,讽刺南宋政府苟且偷安的懦弱无耻者,抒发爱国之心;毛泽东在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后创作的,否定项羽割据长江南岸,满足建立割据势力,表现了一个伟大革命家、战略家将革命进行到底的胆识和气魄,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社会结构,排除A项;李清照和毛泽东对项羽的行为认识与阶级立场无关,排除B项;“时代变迁决定事件的反思”说法绝对化,排除C项。故选D项。
1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元朝时期。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南方行省的书院占绝大多数,北方书院数量相对较少,这是宋代完成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A项正确;元朝政治中心在北方,无法解释书院主要分布在南方,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元代文化政策并不偏向南方,排除C项;元实现了大一统,南北政治局势稳定,排除D项。故选A项。
1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材料“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的大致意思为,农夫被老虎伤害过,才知道老虎的可怕,而没有被伤害过的人对于老虎伤人并没有什么感觉。这强调的真理与常识之间存在巨大差别,只有亲身体悟过外界事物,才能明白真理的深刻内涵和所蕴含的意义,故强调对外界事物的亲身实践,即主张格物致知,D项正确;“致良知”和“心即理也 ”都是心学的观点,与材料不符,排除A、B两项;存天理灭人欲即留下心中的天理,消灭人的欲望,材料未涉及相关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15.C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诗歌的一种,是合乐的歌词”可知,“她”是我国古代的文学体裁之一,与唐诗、元曲齐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词是“诗歌”也是可以“合乐的歌词”,与唐诗、元曲齐名,故选C项。北方民歌并不具有“代表一代文学之盛”的特征,不选A项。汉赋不是“合乐的歌词”,与材料描述不符,不选B项。明清小说不属于诗歌的一种,不选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宋词
16.(1)因素:宋代科技发达,活字胶泥印刷术发明,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等;教育普及,科举制进一步完善;出现了程朱理学等新的哲学流派。
(2)表现:在中央,设立枢密使、三司使、参知政事分割宰相事权。在地方,派文官任知州,设诸路转运司理财,收精兵削弱地方权力。
(3)措施:考试资格方面,进一步放宽限制,传统受歧视的工商业者也可参加;录取方面,更多录取社会下层士人;作用: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统治力量;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推动崇文抑武局面形成;改变及第个人与家族的地位和经济状况;促进重农抑商思想观念发生变化;一批儒商诞生,提升中国商业文化。
【详解】(1)因素:根据“从技术上的发明、从普遍的教育到对宗教和各种哲学思想的宽容”并结合所学得出宋代科技发达,活字胶泥印刷术发明,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等;教育普及,科举制进一步完善;出现了程朱理学等新的哲学流派。
(2)表现:根据“宋代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更加完善的文官制度,中枢大臣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得以相互制衡”并结合所学得出,在中央,设立枢密使、三司使、参知政事分割宰相事权。在地方,派文官任知州,设诸路转运司理财,收精兵削弱地方权力。
(3)措施:根据“允许工商业者及‘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以至于‘工商之子亦登仕进之途’”得出,考试资格方面,进一步放宽限制,传统受歧视的工商业者也可参加;录取方面,更多录取社会下层士人。科举制的改革,增加了录取人数,其作用主要是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统治力量;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推动崇文抑武局面形成;改变及第个人与家族的地位和经济状况;促进重农抑商思想观念发生变化;一批儒商诞生,提升中国商业文化。
17.(1)该史料从经济总量角度说明了西汉时期的经济重心尚在北方关中地区,这就为后期的经济重心南移提供了必要的历史比较对象。
(2)新视角:人口、人才、赋税等角度。说明:随着人口的大量南迁,才会带来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必然导致南方赋税的增加,及文化南移带来的人才增加。(或者:人口、人才、赋税的增加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所以它们可以做为该主题研究的史料)。
基本原则:全面的观点;多角度论证;文化是一个时代的反映。
【详解】(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汉(中国)。
由材料一“关中之地,于天下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可得出:该史料从经济总量角度说明了西汉时期的经济重心尚在北方关中地区,这就为后期的经济重心南移提供了必要的历史比较对象。
(2)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
新视角:由材料二“西汉至北宋南方人口的变迁”可得出:人口角度;由材料三“本朝文物之盛,自国初至昭陵(宋仁宗)时,并从江南来,庆历间人才彬彬,号称众多……皆出于大江之南。”可得出:人才角度;由材料四“天下岁入粮数,南方6890307石,北方5224393石。”可得出:赋税角度。
说明: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随着人口的大量南迁,才会带来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必然导致南方赋税的增加及文化南移带来的人才增加。
基本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全面的观点;多角度论证;文化是一个时代的反映。
18.(1)水运交通加快商品流动;榷场促进边境贸易发展;科举制影响阶层流动;土地买卖盛行。
(2)宋朝经济和社会阶层的流动,促进了社会发展;但政府专卖政策、传统重农抑商观念等又使流动受限,因此流动是局部的,不能夸大。
【详解】(1)根据材料“天下转漕,仰给在此一渠水,汴水横亘,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可知,水运交通加快商品流动;根据材料“朝廷创置榷场以通南北之货……内足以专课息之源,外足以固邻国之好”可知,榷场促进边境贸易发展;根据材料“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可知,科举制影响阶层流动;根据材料“典卖倚当庄宅田土,今后并立合同契四本,一付钱主,一付业主,一纳商税院,一留本县,违者论如法”可知,土地买卖盛行。
(2)根据材料一可知,宋朝经济和社会阶层的流动,促进了社会发展;根据材料“非出官库者,无得私相贸易”“民茶折税外悉官买,民敢藏匿不送官及私贩鬻者没入之,计其直百钱以上者杖七十”可知,政府专卖政策、传统重农抑商观念等又使流动受限,因此流动是局部的,不能夸大。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