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同步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同步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9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01 09:21: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2.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共18题;共60分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
1.内阁设立后,宰相之权“皆已散而归之大小九卿……阁臣票拟悉据九卿之成案,不敢增一毫意见,不敢逾尺寸成规者也”。这说明当时( )
A.内阁名存实亡 B.中央行政管理混乱
C.君主专制强化 D.九卿独立决策政事
2.儒家学说倡导“宽刑慎杀”,强调执法有准、量刑有据。明初朱元璋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这表明朱元璋( )
A.力图为专制集权确定理论基础 B.试图以重刑迅速稳定社会
C.放弃了儒家的治国理念 D.执法无准、量刑无据
3.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原因是“主荒臣专,威服下移”,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是
A.分相权,中书门下同相
B.废丞相,权归六部分掌
C.裁中书,实现权力集中
D.设内阁,亲理国家大事
4.下图是某同学在学习中国古代史时整理的部分笔记。其学习的内容是
A.郑和下西洋
B.戚继光抗倭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雅克萨之战
5.明成祖时,内阁开始参与政事,即内阁的议事权开始增加;仁宗、代宗时,六部的尚书开始“入阁”,即执行权也归于内阁;世宗将内阁大学士的朝位班次列于六部尚书之前。据此可知
A.内阁演变为国家法定机构 B.君主独断朝廷大政方针
C.皇权日渐受到内阁的威胁 D.内阁的权力呈增长趋势
6.万历年间,原本属于六部的权力,被内阁侵蚀大半。甚至有官员指出:自高拱、张居正当事(担任内阁首辅),尽欲进其所喜,退其所忌,而科道之臣望风承旨,乃指其所忌弹劾之,择其所喜推荐之。明朝的这种现象( )
A.使内阁制度取代丞相制度 B.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C.成为明朝政治黑暗的根源 D.推动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7.明成祖设立内阁,让入值内阁的大学士担任皇帝的秘书、顾问。明中期之后,内阁掌握了“票拟”之权,权力和地位大为提高。对这一历史现象理解准确的是
A.内阁的设立有利于君主专制
B.内阁的设立标志中国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C.内阁权力的扩大不利于中央集权
D.明中期后内阁大学士成为法定宰相
8.明代中叶以后,在阁臣与宦官的较量中,阁臣始终居于下风。这反映了
A.宦官势力开始掌握朝政 B.传统官僚体制无法制约宦官
C.内阁已经成为皇权附庸 D.中央权力运行机制出现异化
9.明朝嘉靖年间,内阁首辅严嵩把持朝政,肆意铲除异己;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主持军政大事,力推“一条鞭法”;明熹宗时,大太监魏忠贤祸乱朝纲,甚至自称“九千岁”。上述现象反映出( )
A.权臣宦官干政导致朝政黑暗 B.君权强化导致决策过程异变
C.中央集权体制遭到一定冲击 D.皇帝权力在特定时期受制约
10.明初朱元璋分封皇子们镇守各军事重地;朱棣及后来几代皇帝则剥夺藩王军权,护卫兵被撤掉,没有皇帝批准,不能出城、出京、不能做官,甚至不能从事士农工商任何职业,但可按照级别领取丰厚的禄米。这些变化说明
A.边患问题得到解决 B.藩王威胁皇权统治
C.藩王自由受到严控 D.四民社会结构稳固
11.朱元璋建立了厂卫制度,锦衣卫直接绕过国家正常的司法机构进行缉捕、拷问,其主要惩治对象是不法官吏,直接对皇帝负责,除了皇帝之外,不受任何部门制约。这反映了( )
A.专制皇权强化 B.监察制度完善
C.官员矛盾激化 D.君臣分权制衡
12.明朝注重边疆地区的管理与开发,针对不同的地区和民族,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对于明代的管理政策,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明朝形势图(1433年)
A.在①地设奴儿干都司,管理蒙古各部 B.册封②地首领,与其订立和议
C.在③地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D.在④地设宣政院管理军政事务
13.张居正要求六部和都察院把所属官员应办之事,规定出完成期限,然后分别登记在三个账簿上,一本由部、院留做底簿,一本送六科,一本送内阁。“月有考,岁有稽,使内阁总其成。自是,一切不敢饰非,政体为肃”。据此可知,此政策的实施( )
A.奠定了后续改革的基础 B.提高了政府运作成本
C.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危机 D.杜绝了官员贪污腐败
14.明朝建立后恢复了唐宋时期的朝贡制度,并逐步形成了“万邦来朝”的朝贡体系。结合下图指出,明成祖时期,为巩固朝贡体系并以“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为目的的历史事件是
A.“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 B.出使琉球群岛
C.郑和七下西洋 D.新航路开辟
15.明太祖曾对百官诉苦“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到明成祖时,为改变皇帝过于劳累的局面采取的措施是
A.废宰相 B.设立内阁 C.废殿阁大学士 D.设军机处
二、材料分析题
16.历史中的动物形象
材料一 史载,汉武帝为了追求西方的良马,使者往来西域络绎不绝。他在获取西域宝马之后,曾经兴致勃勃地作《天马歌》,欢呼这一盛事。“天马”远来的汉武帝时代,正是当政者积极开拓中西交通、取得空前成功的历史时期。“天马”实际上已经成为象征这一时代中西交通取得历史性进步的一种文化符号。
——摘编自王子今(新编中国史·秦汉史》
材料二 在长安,西域进贡的珍稀野驼、风脚驼被圈养在皇家苑囿中;皇家禁军之飞龙驼偶尔担负漕路粮米的运载任务;使者骑乘白骆驼或者明驼驰赴京师来报军情;公主出嫁和下葬的队伍中有骆驼负重而行;皇家子弟狩猎也带着骆驼出行;胡商牵引着骆驼满载西域珍宝进入西市,而骆驼本身也可能是此行的交易物品。
——摘编自杜远东《唐代骆驼研究》
材料三 随着国力的逐渐恢复,以明朝为核心的新的朝贡体系也逐步建立起来。麒麟在中国只是一种活在传说里的动物,一直被视为祥瑞的象征。永乐十二年“榜葛剌国王赛弗丁遣使奉表,献麒麒,并贡马及方物”,举国欢腾,被认为是祥瑞之兆。此后,海外诸国对华输出的动物随之增多。过于频繁的动物交流,也使明朝喂养所需的人力、物力不断加大。
——摘编自赵凯莉《明朝时期海外诸国对华输出动物考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天马”“骆驼”成为汉唐时代文化符号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明朝时期以“麒麟”为代表的异域动物传入中国的现象。
17.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时代,巩固自上而下的皇权一统秩序是国家政治生活的核心内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朱元璋)曰:“而其(元朝)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揽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
——摘编自《明太祖实录》
材料三 明代皇帝们在维护皇权方面尚不昏昧。皇帝们从这一点出发,给予其辅政之事实,而不予宰相之名,以防止和牵制他们过于强大后据宰相之位以篡皇权的危险。
——摘编自夏骏杰《简论明代司礼监与内阁的运行机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唐代所实行的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制度在当时所起的作用。
(2)据材料二,指出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们”属于哪一机构?为何说这一机构有“辅政之事实”而无“宰相之名”?
18.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等,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
——《汉书·严助传》
材料二 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
——《旧唐书·刘祎之传》
材料三 (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曰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
——《明史·职官一》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
(3)据材料三,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
(
…………○…………内…………○…………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外…………○…………装…………○…………订…………○…………线…………○…………
)
(
…………○…………内…………○…………装…………○…………订…………○…………线…………○…………
) (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 (
…………○…………外…………○…………装…………○…………订…………○…………线…………○…………
)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宰相之权“皆已散而归之大小九卿”(宰相制度被废除),而九卿是对皇帝负责的,这说明君主专制强化,C项正确;阁臣票拟就是它的职权,排除A项;材料看不出行政管理混乱,排除B项;“独立决策”说法错误,明代实行君主专制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2.B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从题目和材料中获取信息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战国时韩非子的思想确定了专制集权的理论基础,A项时代不符;根据材料“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朱元璋在明初通过重刑以治理“乱世”,B项正确;自汉武帝时,尊儒尚法一直都是封建社会的治国理念,C项错误;D项“执法无准、量刑无据”在材料中未体现。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3.B
【详解】朱元璋采取的措施是,废丞相,权归六部分掌,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中书门下同相是在唐朝,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他采取的措施是废丞相而非裁中书,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设内阁,亲理国家大事始于明成祖,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4.B
【详解】该学习笔记的关键信息包括:时间、日本武士、东南沿海、台州大捷、倭患等,可以确认此事跟倭寇侵扰中国和戚继光抗倭相关。故答案为B项。A项,郑和下西洋的关键信息应该包括:印度洋、非洲东海岸等,排除;C项,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关键信息应该包括:荷兰、抗清等,排除;D项,雅克萨之战的关键信息应该包括:俄罗斯、康熙帝、黑龙江等,排除。
【点睛】知识型选择题的题干与备选项基本上是重复教材的文字表述,但备选项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可能会被干扰所迷惑而选错。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扎扎实实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
5.D
【详解】明成祖时内阁的议事权开始增加,仁宗、代宗时执行权也归于内阁,世宗将内阁大学士的朝位班次列于六部尚书之前。据此可知,内阁的权力呈增长趋势,故D正确;内阁始终不是国家法定机构,故A错误;材料不是强调君主独断,故B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君权日渐受到内阁的威胁,故C错误。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明朝万历年间。材料体现了明朝万历年间的内阁,侵夺六部权力,插手官员的任免,权力一度膨胀,结合史实可知,这是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B项正确。内阁不是法定一级行政机构,且明太祖时已废除丞相制度,排除A项;明朝政治黑暗的根源是君主专制制度,宦官专权是皇权集中导致,排除C项;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排除D项。故选B项。
7.A
【详解】内阁设立后,内阁大学士能够减轻君主的事务,但又不如宰相能制约皇权,A正确;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是在清代乾隆时期,排除B;内阁权力的扩大无关中央集权,排除C;内阁大学士只是皇帝的秘书,不是法定宰相,排除D。故选A。
8.D
【详解】明朝中叶以后,宦官打压内阁,制约、控制阁臣,反映出皇帝重用宦官,官僚体制不能正常发挥作用,中央权力运行机制出现异化,D项正确;宦官势力掌握朝政的现象早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出现,A项错误;宦官的权势由皇帝决定,材料体现的本质问题是传统官僚体制无法制约皇权,B项错误;从明朝前期设立开始,内阁就是皇权的附庸,C项错误。
9.B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反映了明朝内阁权力膨胀和宦官专权的现象。结合所学可知,这些现象的出现是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B项正确;A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材料涉及的是君主专制的强化,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中央集权体制无关,排除C项;材料中的现象是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不是皇权受到制约,排除D项。故选B项。
10.C
【详解】根据材料“剥夺藩王军权,护卫兵被撤掉,没有皇帝批准,不能出城、出京、不能做官,甚至不能从事士农工商任何职业”可知后来明朝统治者严格限制藩王,C项正确;边患问题得到解决,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限制藩王,不是问原因,排除B项;四民社会结构稳固,不符合史实,与材料也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明朝厂卫直接对皇帝负责,不受任何部门制约,说明厂卫组织的权力来自于皇帝的信任与授予,厂卫代行皇权,因而厂卫权力越大越体现皇权加强,A项正确;材料反映厂卫制度的权力来源,无法得出明朝监察制度的发展情况,排除B项;材料反映厂卫制度的权力来源,并未提及官员之间的矛盾,排除C项;厂卫的权力来自于皇帝,并不是分权制衡,排除D项。故选A项。
12.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双方直到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B项正确;明朝前期,在东北黑龙江流域设立了奴儿干都司,并对东北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不管理蒙古各部,排除A项;清朝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不符合材料,排除C项;藏族地区在明朝称为乌思藏。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并设立了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元朝设宣政院管理西藏事务,排除D项。故选B项。
1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材料表达的意思是,六部和都察院分别按照底簿登记,对所属官员承办之事,逐月检查;六科根据账簿登记,稽查六部的执行情况,内阁亦根据账簿登记,稽查六科,并对欺隐事例进行惩处。这样逐层落实与考察,可操作性强,提高了政府运作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为以后各项改革推行奠定了基础,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此政策提高了政府运作成本,排除B项;“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危机”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杜绝”表述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14.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朝贡体系是以中国中原帝国为主要核心的等级制网状政治秩序体系,是明朝时期重要的外交方式。其中郑和七下西洋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C选项正确;海上丝绸之路开通是在西汉汉武帝时期,A选项错误;出使琉球岛与图中远洋航行到达红海沿岸等不符,B选项错误;新航路开辟不是在明成祖时期,D选项错误。
15.B
【详解】材料所述明太祖废除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忙,为此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帮助其处理政务,明成祖朱棣时设立内阁,故答案为B,同时排除AC;军机处是清朝时设置的,排除D。
16.(1)国力强盛;文化包容;中西交通发达,外交往增多;民族交流频繁。(任意三点叩可)
(2)是朝贡体系下中外交往的重要表现;加强了明朝与海外各国的联系;增加了明王朝对海外世界的了解;不以获得经济效益为目的,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一中“‘天马’远来的汉武帝时代,正是当政者积极开拓中西交通、取得空前成功的历史时期”,联系材料二中“西域进贡的珍稀野驼、风脚驼被圈养在皇家苑囿中……”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力、政策、交通、外交和民族关系等方面分析可知,“天马”“骆驼”成为汉唐时代文化符号的原因主要有,国力强盛,文化包容,中西交通发达,外交往增多,民族交流频繁。
(2)评价:根据材料三中“ 随着国力的逐渐恢复,以明朝为核心的新的朝贡体系也逐步建立起来”“海外诸国对华输出的动物随之增多。过于频繁的动物交流,也使明朝喂养所需的人力、物力不断加大”,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可知,朝时期“麒麟”为代表的异域动物传入中国,是朝贡体系下中外交往的重要表现,加强了明朝与海外各国的联系,增加了明王朝对海外世界的了解,不以获得经济效益为目的,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17.(1)政治制度:根据“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可知是三省六部制;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的施行,加强了中央集权,削弱和分散了相权,强化了皇权。
(2)原因:根据“今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揽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可知主要是吸取元朝灭亡的教训,防止大臣专权。
(3)机构:根据“给予其辅政之事实,而不予宰相之名,以防止和牵制他们过于强大后据宰相之位以篡皇权的危险”可知他们应该是内阁的阁臣,所属的机构是内阁;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说他们有“辅政之事实”是因为内阁拥有票拟权;说他们无“宰相之名”是因为内阁仅是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内阁不及司礼监受到皇帝信任。
【详解】(1)政治制度:根据“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可知是三省六部制。作用则是削弱和分散了相权;强化了皇权。
(2)原因:根据“今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揽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可知主要是吸取元朝灭亡的教训;防止大臣专权。
(3)根据“给予其辅政之事实,而不予宰相之名,以防止和牵制他们过于强大后据宰相之位以篡皇权的危险”可知他们应该是内阁的阁臣,所属的机构是内阁。说明:说他们有“辅政之事实”是因为内阁拥有票拟权;说他们无“宰相之名”是因为内阁仅是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内阁不及司礼监受到皇帝信任。
18.(1)举措:任用贤良文学之士为身边近臣;让他们参与议政、奏事;令其诘难大臣。
(2)说明:诏敕须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诏令被认为是违制的。
(3)职责:劝谏皇帝,匡正过失,讨论历代盛衰原因和典制沿革;替皇帝起草诏令和批答大臣奏章;将九卿等议定的意见经审查后报告皇帝。
【详解】(1)自秦朝开始,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两对矛盾,即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历代统治者为解决好这两对矛盾,特别是在对待君权与相权这一对矛盾时,可谓煞费苦心:是用丞相还是不用丞相;是多用丞相还是少用丞相。至汉代,为解决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得出,汉武帝采取了以下措施:任用贤良文学之士为身边近臣;让他们参与议政、奏事;令其诘难大臣。
(2)历代统治者在对待君权与相权这一对矛盾时,可谓煞费苦心,至唐代,统治者在对待丞相问题时,采取的态度是多用丞相,丞相相关部门间相互牵制,已达到“分而治之”,从而巩固皇权,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唐代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别负责起草、审议(传达)、执行功能,三省长官均为丞相,三部门间职责明确。正因为如此,诏敕须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诏令被认为是违制的,所以,刘祎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得出,明朝内阁大学士的职责有以下几个方面:劝谏皇帝,匡正过失,讨论历代盛衰原因和典制沿革;替皇帝起草诏令和批答大臣奏章;将九卿等议定的意见经审查后报告皇帝。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