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共18题;共60分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
1.明清时期,宫廷音乐在社会上影响较小,而群众喜闻乐见的音乐、戏曲、歌舞小戏则相对繁荣,如安徽“花鼓”、湖南“花灯”、内蒙“二人台”等,演员少则二人,多则十余人。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宫廷音乐水平下降 B.政府支持民间艺术 C.民间艺人演技精湛 D.民众生活丰富多样
2.明清时期出现的雇佣劳动关系与租佃契约关系相比较最突出的特点是( )
A.雇工与雇主之间没有契约关系,身份更为自由
B.有利于雇工与商品经济发生关系
C.更有利于提高雇工的生产积极性
D.有利于雇工在支配产品方面拥有更大的发言权
3.如表是清朝关于玉米种植的部分记载。由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
时间 内容 出处
道光十三年(1833年) “玉蜀秫……于备荒最宜” 《扶沟县志》
道光十五年(1835年) “玉麦……近来遍种以济荒” 《云南通志稿》
光绪元年(1875年) “苞谷……荔邑山多田少,惟恃此以度荒月” 《荔波县志》
A.农民的抗灾能力有所提高 B.人地矛盾得到解决
C.玉米取代麦稻的主体地位 D.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4.据记载,万历八年(1580年)福建人陈振龙把甘薯从海外引种到福建,当时大家对这种新作物并不了解,因此最初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万历二十二年和二十三年,泉州一带水稻歉收,凡甘薯种得较多的地方,很多人以甘薯充饥,得免饥馑。自此,福建种甘薯的人越来越多。这可用于说明在我国( )
A.外来物种传播有赖于人们认识的深化 B.物种交流完善了当地的经济结构
C.人地矛盾是影响物种推广的主要因素 D.物种传入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5.明代中后期,一些学者摒弃了纯学术研究的路子,从空谈“心性义理”转而投身到军事史、边疆史、科学技术史、外国史等方面的研究。上述现象的出现
A.说明儒家经典权威受到质疑 B.彻底改变了读书人的价值取向
C.有利于探讨和解决现实问题 D.反映了民族危机的逐渐加深
6.明清小说家的作品往往“使人读之为轩然笑为潜然泪,即椎夫牧了.厨如舞婢,皆感动于不容已。”如《醒世姻缘传)中,作者用方言俗语描荜人物情状,通过对两个家庭、两种姻缘的描写,呼吁尊重女性、夫妻应当“相敬如宾”这表明
A.传统的等级秩序被打破 B.近代平等观念已深入人心
C.封建礼教束缚文学发展 D.明清小说发挥教化功能
7.明清时期,甘肃、青海一带的劳动人民在长期推行旱农耕作制的基础上,结合本区域特殊的自然、气候等条件,发明了举世称奇的“砂田”法,即将鹅卵般大小的石子或粗砂铺盖在农田之上以保持土壤水分,“就石隙种麦,丰茂倍他处。”这体现出( )
A.中央政府重视对西北地区的管理 B.生产关系调整推动粮食产量提高
C.边疆开发程度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D.传统经济仍具有较强大的生命力
8.这一时期大为繁荣的小说、戏剧也竞相以普通人丰富多彩的生活作为创作题材,屠夫、小贩、商人、妓女、牧童、绿林、骗子、货郎等进入文学殿堂,成为文学作品的主人翁而一改过去那种以帝王、将相的发迹史作为描摹对象的文学作品形式。“好财”、“好色”成为了许多作品的共同主题。材料反映的深刻时代背景是
A.经济领域出现新气象 B.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
C.国家统一各民族联系加强 D.繁荣开放文化多元
9.中国古代法律都严禁任意宰杀牛,到清代对随意屠牛行为的惩治更加严厉。《大清律例·兵律·厩牧》规定:“凡宰杀耕牛,私开圈店及贩卖与宰杀之人,初犯俱枷号两个月、杖一百:若计重于本罪者,照盗牛例治罪,免刺罪,止杖一百、流三千里;再犯发附近充军。”清代屠牛律的颁行旨在( )
A.顺应忌食牛肉的社会习俗 B.保护农耕经济的持续发展
C.宣扬儒家仁爱的传统思想 D.维护封建王朝法律的权威
10.1923年梁启超在评价一位思想家的著作时说:“在三十年前我们当学生的时代,实为刺激青年最为有力之兴奋剂。我自己的政治活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最深。”他评价的书最有可能是( )
A.《萍州可谈》 B.《明夷待访录》
C.《四书集注》 D.《孔子改制考》
11.明代徽州学者指出,“航大海,驾沧江,悠游自得,而膏沃充腴,铿锵金贝,诚古逸民中之良贾也……且海外之地,吾乡人足迹或无不到”。这反映了当时( )
A.弃官从商已成为社会风尚 B.海禁政策未得到有效实施
C.传统价值观受到一定冲击 D.皖南地区不适合发展农业
12.“万物的存在与否,全在人的感觉。一阵风吹过,有人感觉到冷,有人感觉到凉爽。难受与惬意,全在于人的感觉。”符合上述观点的哲学家是( )
A.程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
13.中国人在对抗疫病的实践中创建了闻名世界的中医药体系,对世界医学做出了杰出贡献,在药物学方面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的是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农政全书》 D.《本草纲目》
14.明代永佃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我国的东南地区。如漳州府的龙溪、南靖、漳浦、平和等县,佃户在向地主交纳若干“佃头银”之后,就获得了长期耕种和处置耕作的权利。明代永佃制( )
A.扩大了农业生产经营的自主权 B.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C.强化了地主对佃户的经济剥削 D.导致货币地租取代实物地租
15.明朝前期,在“朝贡”和“海禁”政策的共同作用下,国家垄断了胡椒贸易,还将胡椒用于支付官员的俸禄。到了明中期,官员们将折俸胡椒拿到市场售卖获利,某些官员甚至与私商勾结,参与胡椒走私。据此推知,明中期( )
A.中国开始卷入世界市场 B.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C.朝贡体系逐渐走向瓦解 D.官僚集团腐化堕落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已在相当大范围内得到使用和推广,铁器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因素,为促进社会生产创造了条件。同时又普遍使用了牛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小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生产应运而生。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松江府 “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
苏州府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
嘉兴府 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
湖州府 “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
(1)据材料一,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主要表现及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先秦,孟子主要发展了孔子的仁学传统,荀子则主要发展了孔子的礼学传统。在封建社会中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儒学,实际上是以礼学与礼教体系为核心的官方儒学,它把社会秩序文明置于至高无上的位置,从而发展出一种封建性很强的权威主义思想体系。而儒家的仁学体系和传统,则主要被一部分正直的封建官员及在野的儒者坚持。仁学精神集中代表了儒家人文主义和民本主义的价值理性,而礼教体系则主要代表了儒家维护封建宗法制度与等级秩序的工具理性,突出表现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封建专制主义。儒学成为官学之后,孔子思想中统一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发生了裂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道德异化,在这种条件下,伦理道德便由人性的家园蜕变为人性的桎梏。
——摘编自姜林祥《中国儒学史》
材料二 在明清易代的外部刺激和学术发展的内在因由下,传统士大夫的思想观念在明清之际发生了一系列蜕变,新的思想因素出现了。明清之际的学者更重视把学术研究和解决社会问题联系起来,关注社会风习,并突破传统政治哲学的樊篱,提出了许多具有近代意义的政治观念。在学理上,明清之际的学者强调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问题密切结合,注重学术研究的社会效用。在君权和民众问题上,王夫之、黄宗羲等人强调民众利益高于君权、高于一家一姓之利益。王夫之认为“天下非一姓之私也”,提出“不以一人疑天下,不以天下私一人”的观点。
——摘编自王记录《论明清之际士大夫思想观念的蜕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儒学能在封建社会长期维持统治地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儒学“蜕变”的表现及其政治意义。
1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下已平,高祖(刘邦)乃命贾人(商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市井之子孙(商人子弟)亦不得仕宦为吏。
——《史记》卷30
材料二 今举世舍农桑,趋商贾,牛马车舆,填塞道路。游手为功,充盈都邑。治本(务农)者少,游食者众。……是则一夫耕,百人食之;一人织,百人衣之。本末何足能相供,则民安得不饥寒?饥寒并,则安能不为非?
——王符《潜夫论》
材料三 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计设户关26个,工关5个,……清代税关对商船户缴税亦极为苛重,全国又缺乏统一税率,以至各关税吏敢于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
——摘自彭雨新主编《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材料四(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摘自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汉初年政府商业政策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回答,汉朝的商业政策是出于什么目的制定的?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封建政府是否能达到目的?为什么
(3)材料三和材料四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对新经济因素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
…………○…………内…………○…………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外…………○…………装…………○…………订…………○…………线…………○…………
)
(
…………○…………内…………○…………装…………○…………订…………○…………线…………○…………
) (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 (
…………○…………外…………○…………装…………○…………订…………○…………线…………○…………
)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群众喜闻乐见的音乐、戏曲、歌舞小戏则相对繁荣……演员少则二人,多则十余人”可知,明清时期宫廷音乐并未在社会上广泛流传,而民众喜闻乐见的是一些具有地区特色的戏曲和歌舞等,反映了当时民众的民众生活丰富多样,D项正确;材料未将宫廷乐和群众喜闻乐见的音乐进行对比,且该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未说明政府对民间乐舞的态度,排除B项;民间艺人演技通过材料看不出来,且材料还涉及宫廷乐,该说法表述不全,排除C项。故选D项。
2.A
【详解】明清时期出现的生产关系最大特点是雇佣关系,雇主和雇工之间关系,宋代的租佃契约人身自由受到严格限制,A正确,符合题意;雇工与商品经济发生关系不符合事实,B错误;材材料比较的是特点,不是影响,C错误;D不符合材料主旨。
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玉蜀秫……于备荒最宜”“玉麦……近来遍种以济荒”“苞谷……荔邑山多田少,惟恃此以度荒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高产粮食作物玉米传入中国,得到了种植和推广,而且成为当时重要的备荒食物,这有利于提高当时农民的抗灾能力,A项正确;“人地矛盾”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项;“玉米取代麦稻的主体地位”不符合史实,而且材料并没有对种植麦稻和种植玉米进行对比,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商品经济发展相关史实,无法反映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排除D项。故选A项。
4.A
【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当时大家对这种新作物并不了解,因此最初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泉州--带水稻歉收,凡甘薯种得较多的地方,很多人以甘薯充饥,得免饥……越来越多”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我国由于对外来物种认识的不断深化,促进了其传播,A项正确;“经济结构”材料并未体现,排除B项;C项仅从材料无法判定,排除C项;D项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
5.C
【详解】根据题干中“从空谈心性义理转而投身到军事史、边疆史、科学技术史、外国史"可知,部分学者从空谈转向务实,这有利于探讨和解决现实问题,故C项符合题意;题干中并没有提及儒家经典,不能说明儒家经典权威受到了质疑,故A项不符合题意;题干反映的只是部分学者的研究方向发生了改变,不能证明这一现象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读书人的价值取向,实际上,明朝的读书人还是将入仕为官作为最高理想,故B项符合题意;题干反映的是部分学者的研究方向从空谈开始转向务实,并没有体现民族危机的相关信息,故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6.D
【详解】根据材料“使人读之为轩然笑为潸然泪,即樵夫牧子,厨妇爨婢,皆感动于不容已”、“呼吁尊重女性、夫妻应当‘相敬如宾’”可知,明清小说具有一定的教化功能,D项正确;材料仅表明明清小说具有教化功能的特点,并未涉及打破传统的等级秩序,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近代平等观念的内容,排除B项;“封建礼教束缚文学的发展”与材料主旨不符,而且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甘肃、青海一带的劳动人民在长期推行旱农耕作制的基础上,结合本区域特殊的自然、气候等条件,发明了“砂田”法,即在农田之上铺盖石子或粗砂以保持土壤水分,使农作物生长丰茂。这体现了传统经济在适应自然环境变化中的创新与发展,说明传统经济仍具有较强大的生命力,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明确提及中央政府对西北地区的管理,强调的是劳动人民的创造力,排除A项;“砂田”法是一种生产技术的创新,而非生产关系的调整,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了甘肃、青海一带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创新,不能说明边疆开发程度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排除C项。故选D项。
8.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文学作品题材和内容的世俗化,主要与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有关,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明清时期,明清时期不是社会大变革时期,排除B项;材料体现文学作品世俗化,与国家统一各民族联系加强无关,排除C项;明清时期,理学思想束缚,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不是繁荣开放文化多元,排除D项。故选A项。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清朝对随意屠牛行为的惩治严厉,结合所学可知牛在农业社会属于重要生产力,因此禁止随意宰杀牛有利于保护农耕经济持续发展,B项正确;顺应忌食牛肉的社会习俗属于影响,不属于目的,排除A项;屠牛律中的惩罚严苛,并不能宣扬儒家仁爱的传统思想,排除C项;材料强调清朝禁止屠杀牛,维护封建王朝法律的权威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10.B
【详解】据材料“1923年梁启超……在三十年前……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最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时间应该是1893年,梁启超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君主专制。《明夷待访录》是黄宗羲于明清之际所著的作品,具有启蒙性质,批判君主专制,呼唤民主政体,B正确;《萍洲可谈》是宋朱彧撰写,记朝廷典章制度、蕃坊市舶、贸易物产、巫卜异事,与反对君主专制无关,排除A;《四书集注》是南宋朱熹的一部代表性的理学著作,也没有反对君主专制,排除C ;《孔子改制考》是康有为集中阐述变法理论的专著,于1898年正式刊行,不符合题干时间,排除D。
1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航大海,驾沧江,悠游自得,而膏沃充腴,铿锵金贝,诚古逸民中之良贾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许多人的“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收到冲击,C项正确;材料只能个别地区的社会现象,无法得出“弃官从商已成为全社会风尚”的结论,排除A项;在明朝海禁政策得到有效实施,排除B项;材料主旨“价值观的变化”,而“农业发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2.D
【详解】根据“万物的存在与否,全在人的感觉”等信息,可知这位哲学家是主观唯心主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可知D项正确;程颐、朱熹认为“天理”是世界本源,董仲舒“天人感应”认为天有意志,是世界本源,说明三人都是客观唯心主义,ABC三项错误。
13.D
【详解】李时珍《本草纲目》被称为“东方药物巨典”,D正确;《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并没有“东方药物巨典”之称,排除A;《伤寒杂病论》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不是在药物学方面的成就,排除B;C是农学著作,排除。
14.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用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明代佃户在向地主交纳若干“佃头银”之后,就获得了长期耕种和处置耕作的权利,永佃制的这一发展使佃农获得了长期佃种地主土地的权利,扩大了农业生产经营的自主权,A项正确;地主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没有被否定,排除B项;永佃制扩大了农业生产经营的自主权,未体现地主对佃户的经济剥削,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地租种类变化,不能得出永佃制使货币地租取代实物地租,排除D项。故选A项。
1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到了明中期,官员们将折俸胡椒拿到市场售卖获利,某些官员甚至与私商勾结,参与胡椒走私”可知,官员售卖胡椒,参与胡椒走私,这从客观上反映了明朝中期商品经济有所发展,B项正确;“中国开始卷入世界市场”,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朝贡体系在鸦片战争后开始逐渐走向瓦解,排除C项;题干中官员将胡椒拿到市场售卖,只是将物品转换成货币,不属于腐败行为,参与走私的某些官员不能代表整个官僚集团,排除D项。故选B项。
16.(1)主要表现: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影响: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促使土地私有制和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经济产生。
(2)主要变化: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纺织业显著发展,市镇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关系:农业经济为主,商品经济处于从属地位。
【详解】(1)主要表现:根据“”得出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影响:根据“”得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根据“”得出促使土地私有制和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经济产生。
(2)主要变化:根据“烟火万家”得出商品经济比较发达,根据“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得出纺织业显著发展,根据“南浔镇”“王江泾镇”得出市镇经济繁荣,根据“计日受值”得出资本主义萌芽。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以农业经济为主,商品经济处于从属地位。
17.(1)原因:“仁”与“礼”相结合,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封建社会秩序;接受儒学教育的封建官僚、士大夫是封建政权的强大社会基础;儒学不断适应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而进行自我更新。
(2)表现:批判宋明理学;抨击君主专制;经世致用。
政治意义:对封建专制统治起到了一定的冲击作用,影响了后世的反封建斗争。
【详解】(1)原因: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秩序分析,得出“仁”与“礼”相结合,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封建社会秩序;依据材料“而儒家的仁学体系和传统,则主要被一部分正直的封建官员及在野的儒者坚持”,得出接受儒学教育的封建官僚、士大夫是封建政权的强大社会基础;从儒学自身的发展分析,得出儒学不断适应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而进行自我更新。
(2)表现:依据材料“关注社会风习,并突破传统政治哲学的樊篱,提出了许多具有近代意义的政治观念”,得出批判宋明理学;依据材料“。在君权和民众问题上,王夫之、黄宗羲等人强调民众利益高于君权、高于一家一姓之利益”,得出抨击君主专制;依据材料“明清之际的学者强调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问题密切结合,注重学术研究的社会效用”,得出经世致用。
政治意义:从对封建专制的影响分析,得出对封建专制统治起到了一定的冲击作用,影响了后世的反封建斗争。
18.(1)对商人的生活方式加以限制;提高商人的赋税额;不许商人做官。
(2)抑制土地兼并,保证粮食供应,稳定社会秩序。没有达到其目的。这种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但是,从长远看,压抑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3)社会现象:清政府广设钞关,不法官吏巧立名目,对商人苛征重税;大量商业资本投向土地。
影响:影响了商业资本的积累,不利于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
【详解】(1)依据材料一“高祖(刘邦)乃令贾人(商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市井之子孙(商人子弟)亦不得仕宦为吏”可以得出内容是对商人的生活方式加以限制;提高商人的赋税征收额;不许商人及子弟做官。
(2)第一小问“目的”,材料指出“治本(务农)者少,游食者众……本末何足相供,则民安得不饥寒”即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根据以上得出目的:抑制土地兼并,保证粮食供应,稳定社会秩序。第二小问“是否达到”,根据所学得出:没有达到目的。第三小问“原因”,结合重农抑商政策的积极、消极作用作答即可。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经济政策。在封建社会早期,“重农抑商”政策有助于稳定小农经济,稳定社会秩序,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在封建社会晚期,“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和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
(3)第一小问“社会现象”,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清代税关对商船户缴税亦极为苛重,全国又缺乏统一税率,以至各关税吏敢于巧立名目”,可归纳为清政府广设钞关,不法官吏巧立名目,对商人苛征重税;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可归纳为大量商业资本投向土地。第二小问“影响”,依据所学可知设问中的“新经济因素”是资本主义萌芽,所以影响从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归纳。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