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安徽宿州市一初中学业水平测试化学预测卷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Cu-64 S-32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每小题只有1个符合题意)
1.下列与“绿色化学”理念不相符合的是( )
A.农民在玉米地大量焚烧秸秆来得到钾肥
B.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实现节能减排
C.工业废水处理后再排放
D.提高煤炭脱硫技术,同时改进燃煤炉灶,促使燃料成分燃烧
2.伟大物理学家霍金曾说化学比物理更有趣。现象美是化学的趣味之一,以下是某同学记录的实验现象,其中错误的是( )
A.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B.铜在硝酸银溶液中,有银白色固体产生,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
C.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硫酸铜溶液,产生蓝色沉淀
D.将SO2通入紫红色高锰酸钾溶液中,溶液变为无色
3.下列化学用语与含义相符的是( )
A. 4个氢原子:H4 B.铝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Al3+
C.2个碳酸根离子:2CO32- D.2个氮分子:2N
4.工业上用重铬酸钠(Na2Cr2O7)制造三氧化铬(Cr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r2O7+H2SO4==2CrO3+X+H2O 其中X的化学式是( )
A.H2S B.H2SO3 C.Na2SO4 D.SO2
5..如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中各元素的质量比为14∶1 B.A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
C.该反应中B和C的质量比为12∶7 D.该反应中A和D的分子个数比为1∶1
6.分离、提纯是化学实验的重要环节,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实验目的 实验设计
A 除去 CO 中的少量 H2O 和 CO2 先通过浓硫酸,再通过氢氧化钠溶液
B 除去 NaCl 固体中的少量 Na2CO3 先加足量水溶解,再加适量稀盐酸,蒸发结晶
C 除去 KNO3 溶液中的少量 K2SO4 加入适量的 Ba(NO3)2 溶液,过滤
D 除去铜粉中混有的少量铁粉 用磁铁吸引
7.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t2℃时,a、b、c三种物质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
B.t2℃时,将50 g a物质(不含结晶水)放入50 g水中充分溶解得到100 g a的饱和溶液
C.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是b>a=c
D.将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降温的方法( )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KClO3及双氧水制O2时,加入的MnO2作用不相同
B.高炉炼铁中所需的高温和CO的生成都与焦炭有关
C.洗洁精能够洗去餐具上的油污,因为洗洁精能够溶解油污
D.氯化铵和草木灰混合使用,可提高肥效
9.铝跟盐酸或氢氧化钠溶液都能反应且产生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2Al + 6HCl = 2AlCl3 + 3H2↑;2Al + 2NaOH + 2H2O = 2NaAlO2 + 3H2↑。甲、乙两烧杯中各盛有109.5g 10%的盐酸和120g10%NaOH溶液,向两烧杯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铝粉,反应结束后测得生成的气体质量比为甲∶乙=1∶2,则加入铝粉的质量为( )
A.1.8g B.2.7g C.3.6g D.5.4g
10.把 X、Y、Z 三种金属分别放入稀盐酸中,X、Y 溶解并有气泡产生,Z 不反应,取过 量 X 放入 Y(NO3)2 和 Z(NO3)2 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经检验,滤渣中只有 X、 Z.则 X、Y、Z 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A.X>Y>Z B.Y>Z>X C.Y>X>Z D.X>Z>Y
11.人体结石有多种,其中一种含有较多的草酸钙(CaC2O4)下列关于CaC2O4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属于氧化物
B. 钙、碳、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是1:2:4
C. 钙元素的质量分数最高
D. 由一种金属元素和两种非金属元素组成
12.下列各组溶液,不用其他试剂,就能将组内物质鉴别出来的是( )
A.Na2SO4、BaCl2、KNO3、NaCl B.AgNO3、CuCl2、KCl、HNO3
C.HCl、酚酞、Ca(OH)2、Na2CO3 D.FeCl3、HCl、NaOH、H2SO4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28分)
13.(5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欲利用下列装置进行相关气体制取的探究,请你填空。
(1)写出图中仪器a、b的名称: a ,b 。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是 。应选择的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组合是 。
(3)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 ,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若用盛满水的F装置收集氧气,应从导管 (填①或②)通入氧气。
(4)氨水是氨气的水溶液,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实验室用加热固体氯化铵与熟石灰的混合物制取氨气,则制取氨气应选择的装置组合是 。
14.(6分)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碱的化学性质时,完成了如图所示的两个实验。实验后,小明同学将废液倒入同一废液缸中,发现混合废液浑浊并显红色。请你完成下列问题:
(1)A 实验中观察的现象为 。
(2)B 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提出问题】废液中,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物质可能是哪些呢?
【作出猜想】猜想一:废液中,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物质可能是 NaOH; 猜想二:废液中,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物质还可能是 ;
猜想三:废液中,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物质还可能是 Ca(OH)2。
【实验验证】同学们对可能含有的碱性物质进行确定,取一定量的废液过滤,向滤液中逐滴 加入稀盐酸,根据反应现象得到了如图所示的图像。
【结 论】分析图像数据得出,废液中使酚酞溶液变红的物质一定是 ,一定不是 ,废液中存在的溶质有
【拓展提高】为了使以上废液实现安全排放,你的做法是 。
15.(5分)某同学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到一定量的稀氯化铜溶液中,出现蓝绿色不溶于水的固体。该同学
对生成蓝绿色而不是蓝色固体的现象产生疑惑。
【查阅资料】
1.CuCl2溶液与NaOH溶液反应可生成蓝色固体【Cu(OH)2】,在氢氧化钠较少的情况下会生成蓝绿色碱式氯化铜【Cux(OH)yClz】,其不溶于水,能与酸反应。
2.Cu(OH) 2在60℃开始分解生成两种氧化物,100℃分解完全。碱式氯化铜在300℃开始分解生成氧化铜、水和氯化氢,在400℃分解完全。
【猜测】蓝绿色固体可能是:①Cu(OH)2;②Cux(OH)yClz晶体;③ 。
猜想①的理由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实验】该同学取31.25g蓝绿色固体,加热至100℃出现黑色固体。则猜想
不正确。继续加热到400℃至质量不再改变,并使产生的气体全部缓缓通过如图
(选填“甲”或“乙”)装置(装置中药品足量)。
实验数据:①最终得到剩余固体24.00g;
②与硝酸银溶液反应得到的沉淀经过滤、洗涤和低温烘干,得到固体14.35g;
加热前 100℃ 400℃
250.00g 251.80g 253.60g
③浓硫酸装置中数据如右表。
结论:猜想③成立,则碱式氯化铜中X∶Y= 。
【延伸】
(1)碱式氯化铜常作为动物饲料的添加剂,则该碱式氯化铜与胃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为使实验中生成蓝色固体,少出现蓝绿色固体,应作 改进(选填序号)。
a.实验中将氯化铜溶液滴加到氢氧化钠溶液中
b.实验中应提供足量、较浓的氢氧化钠溶液
c.实验应该在80℃的水浴中进行
16.(7分)碳酸钠是苏打的主要成分,在生产和生活中有许多重要的用途。化学课上,同学们为了解碳酸钠的性质,将一定质量的碳酸钠和稀硫酸混合,充分反应后,有气体逸出,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同学们对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了探究:认为除一定含有硫酸钠外可能还含有其他成分,因此进行了猜想并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用品】pH试纸、锌片、氧化铜粉末,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钡溶液。
【猜想与假设】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可能组成成分
猜想一:______ 猜想二:硫酸钠、碳酸钠 猜想三:硫酸钠、硫酸
【实验探究】同学们取反应后的溶液用不同方案进行如下实验,请根据结论完成下表实验现象中的①②③。
实验方案 A B C D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①______ 产生白色沉淀 试纸变色,对照标准比色卡,pH②______ 7 ③______
实验结论 猜想二不正确 猜想三正确 猜想三正确 猜想三正确
【得出结论】猜想三正确。
【评价反思】(1)老师对同学们能用多种方案进行探究,并且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给予了肯定,同时指出探究中存在一处明显操作错误是:______;
(2)有同学对实验方案B的结论提出了质疑,认为仅凭此现象不能得出猜想三正确,请说明理由______。
【总结提高】依据所给实验用品,设计不同的方案确认猜想三是正确的。请你写出你的实验方案______。
17.(5分)一包混有碳粉的氧化铜粉末共10g.为测定混合物中物质的成分,现将粉末中加入100g溶质质
量分数为9.8%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则原混合物中碳粉的质量分数为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