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学情评估达标训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诗经》中有许多女性视角的诗篇,如《(采采)卷耳》《采蘩》《采菊》《采苓》《采薇》《采芑》等篇。众多“采”字,反映出当时( )
A.女性生产劳动贡献突出 B.农耕生产以采摘为中心
C.妇女在纺织业中的作用 D.农业种植业的日益发展
2.南山遗址位于福建省三明市明溪县城关乡上坊村,在此出土了四五千年前古人类使用过的生产工具,包括石器、陶器和骨器等,共计90余件,同时还发现了大量炭化稻谷和炭化的牵牛花种子。由此可推知,当时此地( )
A.已迈入阶级社会门槛 B.精耕细作生产方式形成
C.生产资料私有制出现 D.民众已成为食物生产者
3.农业的出现,使人类不再只是狩猎者或采集者,而是能够定居在特定的地区,建立村落、城市和国家等集体。这主要说明,农业的出现和发展( )
A.初步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 B.引起人类社会组织的变革
C.改变了人类获取食物的方式 D.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4.在古代,人们利用腌制或风干等方法加工保存食品,还利用自然界中的冰来延长食物保藏期。自20世纪20年代起,速冻加工、冷冻设备、冷冻食品以及冷冻食品包装等领域的技术不断进步,冷冻食品工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由此可见( )
①食物供需矛盾得到彻底解决 ②食物储备技术在不断提升
③人们非常重视食品安全问题 ④食物生产集约化水平提高
A.①②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5.下图为农耕畜牧的产生及其传播示意图,由此可知( )
A.国家的形成促进了早期农牧业产生 B.早期农业和畜牧业起源于欧亚大陆
C.各地发展了适合本地区的农业畜牧业 D.人类从定居形成聚落过渡到经常迁徙
6.距今4300年左右,由于洪水频发,稻田沦为沼泽,盛极一时的良渚文化衰落。与之相对应的是、黄河中游地区由于多样的地形条件和粟黍稻豆等构成的农作物种植系统,使该区域的文明进程得到进一步发展。据此可知( )
A.自然环境决定了人类文明史 B.多元一体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C.中华文明具有生生不息特征 D.食物生产影响人类文明进程
7.淮北在北宋有“人家稻熟丰年满,泽国天高秋意生”的描写。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 )
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 B.重视农田生态保护
C.需要政府合理作为 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
8.据考古发现,约公元前1700年左右以苏美尔语书写的泥板历书(共109行)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农业历书,就其内容而言,是一部自耕农的农业手册。这说明古代两河流域( )
A.农业生产已有一定程度发展 B.农业生产发达催生楔形文字
C.是最早产生农业文明的地区 D.已普及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
9.东汉时期,庐江(今江西东安徽西)“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王景任太守“乃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由此可推知,东汉( )
A.牛耕技术尚未在全国普及 B.南方与北方经济趋于平衡
C.中央政府重视江南的开发 D.庐江经济发展滞后于全国
10.20世纪60年代初,在江西省修水县山背地区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两座用红砂土掺入稻秆和谷壳再经焙烧筑成的房址墙基,出土了34件翻土用的石锛、9件收割用的石刀和10件砍伐用的石斧。这一考古成果表明,此时山背地区( )
A.引领了江西农耕文明的发展 B.已经出现阶级分化的现象
C.食物来源已由采集转向生产 D.受到中原农业文化的影响
11.下图是秦至清粮食生产和需求演变情况图。据此分析可知( )
A.秦汉至魏晋庄园经济的兴起导致人均粮食占有量下降
B.隋唐至宋辽金元经济重心南移提高了人均粮食占有量
C.宋辽金元至明朝赋税制度变革引起粮食总需求量增加
D.明朝至清前期人口急剧增长影响粮食总需求量的变化
12.下图为“秦至清粮食生产和需求演变示意图”,对此图分析正确的是( )
A.粮食总产量与粮食总需求成正比 B.宋元时期人民生活最为富足
C.人均粮食占有量与大一统正相关 D.清朝以来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13.关于古希腊经济怎么定性,在西方学术界,长期存在着古希腊是以工商业为主的文明,是海洋文明、蓝色文明,与大河流域那些黑土文明、黄土文明形成强烈的对照的观点。但是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随着考古学、碑铭学等材料的积累,对文本史料的重新审视,对旧观点的深刻反思和验证,得出一个普遍的重新认识:农业才是古希腊最重要的生产部门,土地是古人最基本的财产形式。下列选项对材料解读最正确的是( )
A.人类认知随着时间推移而深入 B.应重新研究史料推翻传统观点
C.最新的史料才能丰富历史研究 D.历史认知常在否定中得到发展
14.“赶大集活动,古已有之”,集市起源于原始社会阶段。在当时,民众自发形成的集市,是以物物交换为特征,随时都可能出现。原始社会出现“赶大集活动”的原因是( )
A.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原始货币的出现 C.原始手工业的形成 D.饲养家畜的增多
15.《说文解字》关于家的解释:“从宀,豭(jiā)省声。周伯温曰:豕居之圈曰家,故从宀从豕。”“家”字反映了我国古代( )
A.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 B.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C.以畜牧业为主的生产方式 D.食物生产和定居的生活方式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粟生而金死,粟死而金生。金一两生于竞(通“境”)内,粟十二石死于竞外。粟十二石生于竞内,金一两死于竞外。国好生金于竞内,则金粟两死,仓府两虚,国弱;国好生粟于竞内,则金粟两生,仓府两实,国强。
——摘自《商君书·去强》
材料二 1898年清政府命令各省府、州将书院一律改为学堂,兼习中学和西学。1902年起,陆续制订、颁布了一系列关于发展农业教育的政策和规章,兴办农业学堂由此也就成为新政中的一项“既定国策”。1903年9月,清廷在中央初设专门性的产业行政机构——商部,地位仅次于外务部而列其他各部之首。商部内分设保惠、平均、通艺、会计四司,分别负责农、工、矿、交通、财政等事宜。其中“平均司”为专门执掌与农业相关的如“开垦、农务、蚕桑、山林、水利、树艺、畜牧一切生植之事”。
——摘编自詹灵杰《清末农业近代化析论》
材料三 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后,我国大幅提高粮食统购价格和超购加价幅度,调减粮食征购基数,恢复粮食集市贸易。1985年取消统购派购,将粮食棉花改为合同定购。1990年,建立了专项粮食储备制度,建立棉油等其他农产品储备制度,根据市场供应进行适时调控。1985年,中央财政建立了“发展粮食生产专项基金”和农业综合开发资金。1993年,建立收购保护价制度和粮食风险基金制度,全国人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1998年,根据农业发展阶段和即将加入 WTO的新形势,对1993年颁布的《农业法》进行了修订,“农业投入与支持保护”独立成章。
——摘编自方言《中国特色农业支持保护之路》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中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在农业近代化方面所做的努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后我国农业政策的特点及重要意义。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四纪冰川期对地球中纬度地区影响适度,这一地区包括西亚两河流域、南美安第斯山区、东亚黄河及长江流域。这里的冰期作用适度,既导致人类食物来源减少,同时又不像欧美北部那样严寒而使人类不能生存。这里的人们在食物相对多一些的季节采集一些食物以备乏食季节需要的过程中,对植物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又在贮藏食物过程中尝试种植食物,从而萌发了农业行为。……不断增加的人口可以或多或少地促进持续不断地调整适应策略,但只有一种策略即通过使用农业技术才能增加资源。……原始农业的生产工具主要是简陋的石器和木棒,生产方法是粗放的饲养与栽培;实行以简单协作为主的集体劳动,缺少社会分工,农业是唯一的生产部门。
——摘编自徐旺生《农业起源和传播对中西早期文明发展影响的比较研究》等
材料二 农业诞生后,人类在稳定的农业和畜牧业生产中获得了稳定的、较充裕的生活资料来源,人类开始定居下来,逐渐形成村落和城镇。人类在剩余产品的积累和集中过程中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使得一批人能够脱离物质生产领域而专门从事脑力劳动进行精神文明创造。……农业一直被当作定居生活的必要条件。的确,定居给人类带来了一些好处,但与此同时,由于垃圾及废弃物被丢在居住地附近,啮齿类动物及昆虫滋生,危害人类的野生动物亦在周围徘徊,天花、麻疹、霍乱及其他的传染病亦容易滋生。
——摘编自李世安等《世界文明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推动原始农业出现的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始农业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农业的出现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18.古代中国经济长期领先于世界,深刻影响着社会发展的进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朝代 粮食亩产水平(市斤) 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 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
春秋战国 91(全国) 614.8 2.3 94%
秦汉 117(全国) 1048.35 5.72 94%
魏晋南北朝 122(北方)215(南方) 1167.7 3.85 90%
隋唐 124(北方)328(南方) 1450.92 6.42 90%
——摘编自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
材料二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新航路开辟以后)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至隋唐农业发展的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西“商业革命”的不同表现。
19.【粮食问题与农业生产】
材料一 人类学家发现,在这些部落中,男人负责狩猎动物、提供肉食,而女人则负责采集营地周围所能发现的一切可供食用的东西,如植物块根、浆果、坚果、昆虫、啮齿类动物、贝类等。虽然男人弄来的肉类极受欢迎,但事实却是,女人采集来的食品仍为主要的食物来源——女人采集来的食品经常是男人带回的猎物的两倍……农业首先在少数几个存在可以驯化的动植物的地区成为主业。在这一驯化过程中,野生动植物长得越来越大,从而提供了更多的食物。因此,靠捕猎为生的原始人也就花费越来越多的时间去做食物生产者,而不是食物采集者——最后他们就变成了居住在村庄中的农民。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明代中期的广东出现一种叫“代耕架”或“木牛”的耕地工具,“一手而有两牛之力,耕具之最善者也”;灌溉出现了“虹吸”和“鹤饮”等新工具,大大提高了灌溉效率。明代农业生产的革命性变化是作物品种的改良推广以及外来农作物的引进,麦类作物在南方的种植面积有所扩大,稻麦轮作制得到普遍应用;水稻在北方的种植区也渐有扩大。明中后期从海外引进了原产南美洲的玉米和甘薯,这两种粮食作物产量高,耐寒抗旱,在比较贫瘠的山地、早地和滨海沙地都能生长。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原始时期和明代解决食物(粮食)问题的方式。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始时期和明代农业发展的特点。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材料的“采”体现的是女性的采摘性劳动,内容多为在劳动中体现出女性的美丽、思念、爱情等等,但都以劳动入题,A项正确;农耕以男性种植为中心,排除B项;材料并不涉及纺织业的发展状况,排除C项;采的对象多为各种野菜(草字头)等,多非有意种植而成,排除D项。故选A项。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根据材料可知,南山遗址发现了大量炭化稻谷和炭化的牵牛花种子,并且存在古人类使用过的生产工具,说明当时民众已经掌握生产食物的技能,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社会成员之间存在等级差异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精耕细作指依靠投入人力、物力增加单位面积的产量。材料无法得出精耕细作生产方式形成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未说明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归属问题,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世界)。根据材料“能够定居在特定的地区,建立村落城市和国家等集体。”可知,农业的出现和发展对人类生产、生活和社会组织的影响,B项正确;据所学知识,人类通过制造和使用工具初步改善了生存条件,排除A项;改变了获取食物的方式,不是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文化的交流与融合,D项与材料意思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4.B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腌制或风干”“冰来延长食物保藏期”“速冻……技术不断进步”可知,食物储备技术不断提升;根据所学可知,从古至今,人类发明不同的食物储备技术,是为了更好的保存食物,防止食物变质,体现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②、③正确;“彻底解决”说法过于绝对,①错误;材料反映人类储存食物的水平不断提高,未涉及生产集约化,④错误。排除A、C、D项。故本题选B项。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图片内容可知,世界主要文明都孕育出了自己的农业畜牧业产品,由此可见各地发展了适合本地区的农业畜牧业,C项正确;通过图片并不能看出国家形成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根据图片信息可知,世界各地都有自己具有代表性的农业畜牧业产品,不光是起源于亚欧大陆,排除B项;依据图片无法看出人类居住形态的演变,排除D项。故选C项。
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距今4300年左右的中国。根据材料“由于洪水频发,稻田沦为沼泽,盛极一时的良渚文化衰落”“黄河中游地区由于多样的地形条件和粟黍稻豆等构成的农作物种植系统,使该区域的文明进程得到进一步发展”可知农业生产对文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可推断粮食生产对早期文明维持的重要性,D项正确;自然环境影响了人类文明史,而不是决定,排除A项;材料强调食物生产对文明的作用,多元一体格局初步形成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粮食生产对早期文明维持的重要性,而中华文明具有生生不息特征强调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排除C项。故选D项。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材料中“田地竹成沙土,止产粟米”的信息说明伴随着农业的发展,淮北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政府必须进行一定管理,C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农业发展导致的水土流失,与农作物品种选择无关,排除A项;“田地皆成沙土”,表明没有重视农田生态保护,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水利工程,且古代农业“全凭”兴修水利工程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西亚。农业历书用于指导农业生产,是农业生产过程中获得的知识经验的积累总结,表明当时农业生产已有一定程度发展,A项正确;文字产生的基础是生产力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原因是记事和管理的需要,而非完全因为农业发展而产生,且材料主旨是农业历书,而非楔形文字,排除B项;发现目前所知最早的一部农业历书,不等于最早产生农业文明,排除C项;仅凭出现农业历书,不能断定农业经济的范围,也看不出耕作技术的全部情况,不足以断定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已普及,排除D项。故选A项。
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依据材料“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可知,牛耕技术尚未在全国普及,A项正确;东汉时期,南北方经济发展不平衡,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中央政府重视江南的开发,排除C项;没有对比无法确认庐江经济发展滞后于全国,排除D项。故选A项。
1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原始社会时期。根据材料“发现了两座用红砂土掺入稻秆和谷壳再经焙烧筑成的房址墙基,出土了34件翻土用的石锛、9件收割用的石刀和10件砍伐用的石斧”可知,该遗址发现了稻秆和谷壳、各种生产工具等,说明此时山背地区已出现原始农业,表明食物来源已由采集转向生产,C项正确:材料无江西其他地区信息的比较,无法得出山背地区的引领作用,排除A项;材料无法直接得出阶级分化现象的出现,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中原农业文化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1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明朝至清前期由于社会的发展,与土地的开发,使得这个时期人口增长,这也使得粮食总需求量的变化,D项正确;魏晋庄园经济的兴起导致人均粮食占有量下降在于,魏晋时期社会动荡,农业发展缓慢,人口减少,排除A项;隋唐至宋辽金元经济重心南移使得南方成为中国的粮食生产中心地区,但是这与人均粮食占有量的关系不大,排除B项;宋辽金元至明朝时期的赋税制度变革,如“一条鞭法”,主要改革赋税的征收方式与食总需求量增加联系不大,排除C项。故选D项。
12.D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范围为古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清朝前期,粮食总需求量低于粮食总产量,在晚清时期,粮食总需求量与粮食总产量的差距扩大,而人均粮食占有量变动不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时期,随着人口的增加,对于粮食的需求不断增加,但是由于耕地面积的稳定,粮食总产量有所增加,但是粮食总需求量与粮食总产量的差距扩大,反映出清朝以来人地矛盾日益突出,D项正确;从秦朝到明朝时期,粮食总产量与粮食总需求成正比,但是从清前期到晚清时期,粮食总产量与粮食总需求不是正比关系,排除A项;宋元时期人民生活由于政权并立以及战争频繁的原因,其生活水平有限,排除B项;“人均粮食占有量与大一统正相关”的表现为大一统局面的人均粮食占有量高于政权并立时期的人均粮食占有量,但是宋元时期的人均粮食占有量比隋唐大一统时期的人均粮食占有量多,与“人均粮食占有量与大一统正相关”的要求不同,排除C项。故选D项。
1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希腊)。根据材料“随着考古学,碑铭学等材料的积累以及文献研究的深入,众多学者认为农业才是古希腊最重要的生产部门”可知,随着考古学及文献研究的发展,学者对古希腊历史的研究提出了新的看法,这说明史料的新发现有助于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历史认知常在否定中得到发展,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考古发现的历史价值,而非人类认识随着时间而深化,排除A项;材料强调“对旧观点的深刻反思和验证,得出一个普遍的重新认识”,并非绝对地去推翻传统观点,排除B项;只要史料充足就能丰富历史研究, “最新的史料才能丰富历史研究”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1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原始社会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原始社会出现民众自发形成、物物交换的集市,其主要原因是生产力的进步,社会分工的发展,产品有了剩余,A项正确;物物交换促进了原始社会货币的分离,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原始手工业的信息,排除C项;原始社会的“赶大集活动”并不都是家畜的交换,排除D项。故选A项。
1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宀”本意为房屋,“豕”指猪,“豕居之圈曰家”说明我国古代重视家畜饲养业以及定居的生活方式,D项正确;“家”字反映了我国古代食物生产和定居的生活方式,“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材料未体现,排除A项;“家”字反映了我国古代食物生产和定居的生活方式,未涉及“男耕女织”,排除B项;“家”字反映了我国古代食物生产和定居的生活方式,材料不能体现我国古代以畜牧业为主的生产方式,排除C项。故选D项。
16.(1)黄金与粮食储备存在矛盾;农业生产、增加粮食储备是国家富强的重要条件;不能单独靠流通领域获得利润,应重农抑商、贵粟贱金。
(2)重视近代农业教育;出台农业政策;建立农业发展的统一机构。
(3)特点:加强政府指导(不断健全完善农业立法和制度保护);减轻农民负担,保障农民利益;提高农产品市场化。
意义: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提供粮农的生产积极性,增强农产品市场的活力与秩序稳定。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一“粟生而金死,粟死而金生”可得,黄金与粮食储备存在矛盾;根据材料一“国好生粟于竞内,则金粟两生,仓府两实,国强”可得,农业生产、增加粮食储备是国家富强的重要条件;根据材料一“国好生金于竞内,则金粟两死,仓府两虚,国弱”并结合所学可得,不能单独靠流通领域获得利润,应重农抑商、贵粟贱金。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二“陆续制订、颁布了一系列关于发展农业教育的政策和规章,兴办农业学堂由此也就成为新政中的一项‘既定国策’”可得,重视近代农业教育;出台农业政策;根据材料二“‘平均司’为专门执掌与农业相关的如‘开垦、农务、蚕桑、山林、水利、树艺、畜牧一切生植之事’”可得,建立农业发展的统一机构。
(3)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特点:根据材料三“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后,我国大幅提高粮食统购价格和超购加价幅度,调减粮食征购基数,恢复粮食集市贸易”、“全国人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等信息可得,加强政府指导(不断健全完善农业立法和制度保护);减轻农民负担,保障农民利益;根据材料三“1985年取消统购派购,将粮食棉花改为合同定购。1990年,建立了专项粮食储备制度,建立棉油等其他农产品储备制度,根据市场供应进行适时调控”可得,提高农产品市场化。意义: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改革开放后我国农业政策的重要意义可从农民积极性及农产品市场等角度论述,如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提供粮农的生产积极性,增强农产品市场的活力与秩序稳定。
17.(1)因素:第四纪冰期对中纬度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人们对植物知识的积累;人口增长带来的压力。
基本特征:生产工具简单落后;生产方式粗放;集体劳作;是唯一的生产部门。(答出两点即可)
(2)积极影响:使得人类获得相对稳定的生活资料来源;人类过上了定居生活,形成村落和城镇;加速了人口的增长;为精神文明的创造奠定了基础;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世界。
因素:根据材料“第四纪冰川期对地球中纬度地区影响适度”可知,第四纪冰期对中纬度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根据材料“对植物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又在贮藏食物过程中尝试种植食物,从而萌发了农业行为”可知,人们对植物知识的积累;根据材料“这里的冰期作用适度,既导致人类食物来源减少,同时又不像欧美北部那样严寒而使人类不能生存”可知,人口增长带来的压力。
基本特征:根据材料“……原始农业的生产工具主要是简陋的石器和木棒”可知,生产工具简单落后;根据材料“生产方法是粗放的饲养与栽培”可知,生产方式粗放;根据材料“实行以简单协作为主的集体劳动”可知,集体劳作;根据材料“农业是唯一的生产部门”可知,是唯一的生产部门。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世界。
积极影响:根据材料“人类在稳定的农业和畜牧业生产中获得了稳定的、较充裕的生活资料来源”可知,使得人类获得相对稳定的生活资料来源;根据材料“……农业一直被当作定居生活的必要条件”可知,人类过上了定居生活,形成村落和城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加速了人口的增长;根据材料“使得一批人能够脱离物质生产领域而专门从事脑力劳动进行精神文明创造”可知,为精神文明的创造奠定了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18.(1)趋势:粮食亩产提高;人均粮食占有量增加;耕地面积增加;南方经济有所发展;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所占比重下降。
(2)表现①中国宋朝: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政府的直接监管,农村集镇兴盛,海外贸易更加兴盛,港口城市繁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②西方: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商品种类增多、贸易的范围扩大。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至隋唐(中国)。结合图表信息,从亩产、人均粮食、耕地面积、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重、南北方经济的对比概括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概括为:粮食亩产提高;人均粮食占有量增加;耕地面积增加;南方经济有所发展;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所占比重下降。
(2)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时期(中国)和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方)。结合材料二和所学内容中国古代“商业革命”的表现主要是中国古代城市职能的变化、农村集镇和海外贸易发展、纸币交子的出现;西方“商业革命”的表现主要是贸易中心的转移、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商品种类的增多、贸易范围扩大等。
【点睛】
19.(1)方式原始时期:主要通过采集获得食物;就地取材,男女分工。
明代:改进耕作和灌溉工具;改良和推广作物品种,引进外来高产作物;改进耕作制度,实行复种制。
(2)特点:原始时期,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变成食物生产者,原始农业兴起。明代,注重引进和推广外来作物,在传统农业基础上有所发展,但未获得根本性突破。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原始时期和明代(中国)。
方式:原始时期:根据材料“采集来的食品仍为主要的食物来源”可知,主要通过采集获得食物;根据材料“男人负责狩猎动物、提供肉食,而女人则负责采集营地周围所能发现的一切可供食用的东西”可知,就地取材,男女分工。
明代:根据材料“‘代耕架’或‘木牛’的耕地工具”“灌溉出现了‘虹吸’和‘鹤饮’”可知,改进耕作和灌溉工具;根据材料“引进了原产南美洲的玉米和甘薯”可知,改良和推广作物品种,引进外来高产作物;根据材料“稻麦轮作制得到普遍应用”可知,改进耕作制度,实行复种制。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原始时期和明代(中国)。
特点:根据材料“农业首先在少数几个存在可以驯化的动植物的地区成为主业”“最后他们就变成了居住在村庄中的农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始时期,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变成食物生产者,原始农业兴起。根据材料“革命性变化是作物品种的改良推广以及外来农作物的引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注重引进和推广外来作物,在传统农业基础上有所发展,但未获得根本性突破。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