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学情评估达标训练(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学情评估达标训练(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01 09:40: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学情评估达标训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据学者研究,17世纪以来,原产自南美洲的金鸡纳的抗疟作用被欧洲人发现后,引发了欧洲各国对金鸡纳的竞相争夺,造成南美地区金鸡纳树皮的日益稀缺以及森林的严重破坏。这一观点( )
A.辩证地分析了全球联系加强的影响 B.从生态环境角度看待欧洲海外扩张
C.忽视了金鸡纳的重要医学价值 D.看到了物种交换带来的局限性
2.如图为世界物种交流过程中两种作物的传播路线示意图,两种作物是( )
A.小麦、玉米 B.玉米、水稻 C.水稻、甘蔗 D.小麦、甘蔗
3.16世纪,小麦传入北美洲南部地区并被大量栽种,一些部落的农业生产发生了改变。按照当地传统,收割本来是妇女的任务,但当小麦被大量种植后,收获任务变重,男人逐渐成为收割小麦的主力。据此可知,新物种小麦的传入( )
A.降低了女性经济地位 B.引发了劳动分工变化
C.冲击了社会等级结构 D.推动了洲际文化交流
4.下表为欧亚非地区1400—1800年的人口统计表,由此可见,这一时期欧亚非地区人口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 )
1400—1800年欧洲、亚洲、非洲人口统计(单位:百万)
时间 欧洲 亚洲 非洲
1400年 60 235 ——
1500年 81 280 46
1600年 100 375 55
1700年 120 415 61
1800年 180 626 70
A.殖民活动影响下的全球性人口迁徙 B.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世界贸易增长
C.欧亚非地区精耕细作农业持续发展 D.食物物种在全球范围的交流传播
5.可可起源于南美,16世纪初,西班牙人将可可带回欧洲后逐渐成为欧洲人最重要的饮品原料之一。17~18世纪,欧洲人将可可种植技术带到了加纳、菲律宾、印度等地,可可也逐渐发展成为当时国际流通最重要的商品之一。由此可知( )
A.物种交流改变了殖民地经济结构 B.物种的跨洲际传播具有单向性
C.新航路开辟促进早期全球化发展 D.欧洲殖民者开始主导世界市场
6.美洲粮食作物对清朝人口增长的巨大意义已经成为一种常识,但有学者通过计量史学研究发现:至迟在19世纪中期,玉米、番薯提供人均粮食占有量43.83斤,供养2473万—2798万人,至少太平天国(人口峰值)之前的人口压力并非源自美洲作物。由此可知( )
A.美洲粮食作物的引进和推广引发清朝的人口压力
B.传统粮食作物在中国人口增长的问题上居功至伟
C.历史认识往往会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而发生变化
D.美洲粮食作物不是刺激清朝人口增长的根本因素
7.下面是某历史农业兴趣小组收集的三则有关玉米种植的材料,这三则材料可以( )
著名画家拉斐尔(1483~1520年)的画中 玉米苞种植于花园中,当作花卉来欣赏
1582年 玉米被列为威尼斯贵族孔塔里尼家的“田地播种计划”
1584年 玉米出现在威尼斯一个农民死后的农场财产清单中。
A.研究玉米的引进价值的变化 B.分析欧洲与亚洲间的物种大交换
C.印证玉米是农民主要农作物 D.准确把握玉米传入欧洲的时间点
8.15世纪末,新航路的开辟促使美洲的玉米、土豆、红薯等农作物,以及火鸡和羊驼等动物逐步向欧亚大陆扩散和传播。同时,欧亚大陆的小麦、大麦、水稻等农作物,葡萄和香蕉等水果,以及羊、猪和马等动物传播至美洲大陆。这一现象( )
A.奠定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 B.促进了新旧大陆生产方式的变革
C.丰富了新旧大陆的饮食结构 D.推动了全球各地农牧业迅速发展
9.如表为清代不同时期河北、山东及河南三省人均耕地统计表(单位;亩)。此表可用来研究清代( )
时间 河北 山东 河南 平均
顺治十八年(1661) 5.32 8.69 9.42 7.46
康熙二十四年(1685) 5.62 9.04 9.01 7.77
雍正二年(1724) 6.40 4.74 7.17 5.72
乾隆十八年(1753) 7.01 7.60 10.16 8.26
乾隆三十一年(1766) 4.09 3.77 4.42 4.09
嘉庆十七年(1812) 2.75 3.39 3.01 3.06
A.国家耕地面积减少的后果 B.精耕细作技术停滞的影响
C.粮食种植结构变动的原因 D.区域经济差异扩大的表现
10.16世纪,甘蔗被引入中美洲后,“很快成为常见的低地与深谷区作物”,尤其是巴西在之后百年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食糖生产地和出口地。这可说明,甘蔗的引入( )
A.改变了中美洲落后状态 B.取代了玉米的种植地位
C.提升了美洲的贸易地位 D.强化了西班牙殖民统治
11.在古代通过“丝绸之路”运往世界各地的中国瓷器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适合不同阶层人们使用;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并得到大规模推广。这些现象( )
A.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 B.形成了世界贸易多中心格局
C.体现不同文明间的激烈碰撞 D.丰富了中外人民的物质生活
12.美国人谢里尔·马丁和马可·瓦塞尔曼所著的《拉丁美洲史》中写到,“人并非参与欧洲入侵的唯一生物,殖民者带来的植物和动物,以及隐藏在横渡大西洋船舶上看不见的微生物,导致人类历史上前所未见的自然环境变化。”该学者意在强调( )
A.物种交换改变了新大陆的生态环境 B.殖民者对美洲生物多样性做出贡献
C.疫病传播改变了旧世界的社会结构 D.美洲旧世界开始遭到外来生物入侵
13.下表关于咖啡的传播过程,它反映了( )
6世纪 原产于非洲的咖啡传入了阿拉伯半岛。
18世纪初 咖啡传入了拉丁美洲,并成为咖啡的主产区。
18、19世纪 欧美社会生活中有了喝咖啡的习惯。
A.贸易改变生产生活 B.欧美主导世界市场
C.全球形成咖啡文化 D.农产品商品化加强
14.15世纪末16世纪初,一些之前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如烟草、可可、咖啡和茶叶等,开始进入欧洲市场,并很快就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过去欧洲人较少食用的稻米、白糖等,销售量也连年增长。这表明( )
A.欧洲饮食结构发生变化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C.国际分工格局最终形成 D.商贸中心转移改变贸易格局
15.1929年,上海某书店采取兼营咖啡的模式,并在报上刊出广告表示“没有招待,不要小费”;1930年,上海某咖啡馆因与大戏院相邻,时常推出喝咖啡送电影票的活动。这反映出( )
A.咖啡获得上海主流饮品地位 B.物种交流影响文化生活空间
C.广告促销促成咖啡传入中国 D.西方娱乐文化深受国人欢迎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明清时期,我国人口增殖很快,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人多地少、耕地不足、粮食奇缺的严重矛盾。这时,也正是中西交通相当发达的时期,为了解决粮食的不足,以玉米、番薯、马铃薯这三种作物为中心,一些海外作物开始大量引入我国。这些农作物的传入和推广,是我国农业史上的一件大事。其传入和传播的历程,不仅有关心农业生产的商人、知识分子、官吏乃至乾隆皇帝的推动,更为重要的是我国各族人民反复试种和辛勤劳动的结果。
——摘编自曹玲《美洲粮食作物的传入、传播及其影响研究》
材料二:高产作物的传入,对我国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到了清中后期,随着它们在全国范围的广泛种植,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日益占有重要地位。因其能够增加粮食总产量,对解决缺粮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利于粮食商品化的发展,也为山区垦殖提供了基本条件,不但促进了经济作物种植的发展,而且直接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摘编自陈树平《玉米和番薯在中国传播情况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玉米、番薯、马铃薯等作物引入中国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高产作物引入我国的历史影响。
17.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苜蓿是古老的世界性牧草。一般认为,苜蓿起源于古波斯。约公元前490年,波斯人在入侵希腊时,为饲养战马、骆驼及家畜,开始在希腊种植首蓿,并传播至罗马。1—2世纪,苜蓿传至整个欧洲。16世纪中叶,苜蓿被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入美洲。到1800年,苜蓿传至大洋洲,并在全球广泛种植。
——摘编自孙启忠等《苜蓿的起源与传播考述》等
材料二 苜蓿自汉代引入我国,元朝时在全国种植较为广泛。元代宫廷中设有苜蓿园,交由官员专门管理,以饲马驼膳羊。《元典章》载“(苜蓿)非止喂养头疋(同“匹”),亦可接济饥年”。元诗和元曲中载有“食馀苜蓿承朝日,坐候棠梨过夕晖”“蒲萄苜蓿味虽美,异方土俗殊乡里”。1861年,苜蓿经中国传入日本,但因风土关系,当地栽培不多。后来,日本又从美国输入其他品种的苜蓿,多栽种于北海道一带。
——摘编自郭建新 朱宏斌《苜蓿在我国的传播历程及渊源考察》等
(1)结合材料一,指出苜蓿广泛传播的历史条件。
(2)结合材料二,分析元朝政府推广种植苜蓿的目的。
(3)综合以上材料,阐述苜蓿传播的世界意义。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英国饮茶风俗
17世纪初,茶叶输入到英国,价格昂贵,直到60年代,还只是贵族的饮品。18世纪起,饮茶逐渐成为英国大众消费,饮茶之风盛行。学者研究近代英国饮茶风俗时,搜集到下列材料。
材料一 1670~1759英国茶输入数量表
年代 5年进口总额(磅) 年代 5年进口总额(磅)
1670-1674 400磅26哂 1715-1719 1671564
1675-1679 4914 1720-1724 3501663
1680-1684 213 1725-1729 4113050
1685-1689 44096 1730-1734 3293537
1690-1694 80663 1735-1739 8363332
1695-1699 57141 1740-1744 6999128
1700-1704 336088 1745-1749 10198617
1705-1709 414123 1750-1754 12071103
1710-1714 903846 1755-1759 13497010
——陶德臣《英国茶叶消费的发展及其影响》
材料二 史料甲 英国诗人彼得·安东尼·莫特创作于1712年的《一首赞美茶的诗》(节选)
酒证明在它最吸引人的时候是最致命的,茶在其最愉悦的时候是最健康的。酒以其有害的烟雾征服了人们,茶征服了酒,尽管酒是人所征服的。酒只能使它所要激发的大脑发热;但茶给予光明,并防止头脑过热。
史料乙 英国画家荷加斯创作于1738年的油画《斯特罗德一家》
说明:油画中处于中心位置的是桌上的茶具,在画面的最前方,还有一个精美的茶盒。
(1)分析说明选择材料一研究近代英国饮茶风俗的理由。
(2)辨析说明甲、乙两则史料的价值。
(3)为进一步研究近代英国饮茶风俗,还可以从哪些角度搜集材料?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图示意玉米在世界的传播路线。
材料二 据载,到16世纪末欧洲人已用玉米面、小麦粉,还有其他谷类的粉混合烤制面包。在威尼斯的乌迪内地区有1586年以来持续不断的玉米价格记录。17世纪玉米种植在威尼斯已十分重要,并向伦巴第、维罗纳方向延展。玉米在意大利基本用作人们的食物,玉米粥、通心粉和玉米饼在意大利中北部是日常饮食,而且常常是穷人的主食。农民、贫民食用玉米,出售小麦。因为随着玉米单产和总产的增长,18世纪欧洲的小麦价格已是玉米的两倍。其影响如同18世纪下半叶的英国旅行家贝尔所说的那样,“在17世纪,尤其是在18世纪,由于玉米充当了(欧洲)农民的主食,小麦就能提供大宗的商品粮”。
——摘编自张箭《美洲玉米初传欧洲论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洲作物玉米在世界传播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玉米种植对欧洲的影响。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世纪以来世界。根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欧洲殖民扩张引发对金鸡纳的争夺,从而破坏了南美地区的生态环境,这种分析是立足于生态环境的角度,B项正确; 材料观点是从生态环境角度看待欧洲海外扩张,没有体现辩证的角度,排除A项;材料观点是从生态环境角度看待欧洲海外扩张,材料没体现学者对金鸡纳医学价值的态度,排除C项; 金鸡纳的抗疟作用被发现后而引发欧洲各国对金鸡纳的竞相争夺,体现了物种交流的积极性,排除D项。故选B项。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材料中的白色箭头是从中亚地区发展出来的农作物,符合小麦的特征,黑色箭头主要是从东南亚地区发展出来的农作物,甘蔗符合这一特点,D项正确;玉米发源于美洲,排除AB项;水稻发源于东亚地区,非中亚,排除C项。故选D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世纪(美洲)。在小麦传入前,收割是妇女的任务;小麦传入后,男人逐渐成为收割小麦的主力。据此可知,新物种的传入使北美洲南部地区原有的劳动分工发生变化,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女性经济地位的变化及社会等级结构受到冲击,排除A、C两项;材料没有涉及洲际之间的文化交流,排除D项。故选B项。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400—1800年(世界)。据本题材料图片信息可知,欧亚非地区人口快速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不同地区的物种相互传播,促进了粮食产量的增多,促进人口增多,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地区人口增长,不是人口迁移,排除A项;材料与贸易无关,排除B项;C项与当时人口增长的原因史实不符合,排除C项。故选D项。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18世纪(世界)。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从16世纪到18世纪源于南美的可可逐渐发展成为当时国际流通最重要的商品之一,这一现象正是早期全球化的表现,之所以出现是因为新航路的出现,C项正确;仅仅一种作物的传播无法改变经济结构,排除A项;物种的跨洲际传播都是双向的,排除B项;材料只是叙述了起源于南美的可可,可是成为当时国境流通最重要的商品之一,无法得出欧洲殖民者开始主导世界市场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近代(中国)。根据材料“美洲粮食作物对清朝人口增长的巨大意义已经成为一种常识”“至少太平天国(人口峰值)之前的人口压力并非源自美洲作物”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计量史学等研究方法的运用及历史研究的深入,对同一史实的认识会发生变化,C项正确;“美洲粮食作物的引进和推广引发清朝的人口压力”与材料“至少太平天国(人口峰值)之前的人口压力并非源自美洲作物”不符,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传统粮食作物在中国人口增长的问题上的贡献,排除B项;“美洲粮食作物不是刺激清朝人口增长的根本因素”与材料“美洲粮食作物对清朝人口增长的巨大意义已经成为一种常识”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17世纪(意大利)。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在15世纪和16世纪初,玉米作为观赏作物种植在花园内,而在16世纪后期,玉米已经成为常见的一种作物,这说明玉米从美洲引入之后,从观赏作物转变为了种植作物,因此上述史料可以用来研究玉米的引进价值的变化,A项正确;玉米是美洲作物,而非亚洲作物,排除B项;材料能够印证农民种植玉米,并不能证明当时玉米是农民主要农作物,排除C项;通过两则史料并不能看出玉米传入欧洲的准确时间,排除D项。故选A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世纪末(世界)。材料反映了新航路和新贸易路线的开辟,促使美洲和欧亚大陆之间农作物及动物物种的交流,这有利于两个地区的有关物种扩大范围,从而生产更多的动植物,为人们提供更多更好的食品,丰富当地的饮食来源,C项正确;农业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排除A项;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物种的交流传播并不能使新旧大陆的生产方式发生变革,排除B项;D项说法在空间和速度方面过于夸张,排除D项。故选C项。
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清代河北、山东及河南三省人口急剧增加,导致人均耕地减少,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是提高亩产量,在此背景下,玉米、甘薯等高产粮食作物推广和大规模种植,导致粮食种植结构出现新的变化,因此可以用于研究粮食种植结构变动的原因,C项正确;材料显示清代人均耕地面积减少,国家耕地面积并未减少,排除A项;清代精耕细作技术继续发展而非陷入停滞,排除B项;材料强调清代三省人均耕地,区域经济差异扩大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1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世纪(美洲)。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甘蔗在中美洲广泛种植,巴西依托甘蔗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食糖生产地和出口地,说明甘蔗的引入提升了美洲的贸易地位,C项正确;材料只是说巴西这一个国家的发展,不能证明中美洲落后状态改变,排除A项;材料没有玉米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西班牙殖民统治,而且巴西是葡萄牙殖民地,排除D项。故选C项。
11.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并得到大规模推广”可知,从社会史研究视角看,丝绸之路促进各地人民物质生活更加丰富,有利于生活水平的提高,D项正确;新航路开辟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贸易形成多中心的发展趋势,排除B项;丝绸之路体现的是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排除C项。故选D项。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航路开辟时期的世界。据材料可知,殖民者带来的植物和动物,以及隐藏在横渡大西洋船舶上看不见的微生物,导致人类历史上前所未见的自然环境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疫病在美洲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旧世界的社会结构,C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改变了新大陆的生态环境,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社会结构的变化,而非生物多样性,排除B项;美洲旧世界开始遭到外来生物入侵,“开始”一词表述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C项。
1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逐渐连接成为一个整体,各地物种也不断交流,咖啡作为一个代表性物种,在世界各地流行开来,可以显示了贸易改变生产生活,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世界市场的主导权问题,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非洲、阿拉伯半岛、拉丁美洲和欧美西方的范围,不能体现全球性,排除C项;农产品包括粮食作物、油料作物、蔬菜水果、养殖产品、林业产品等,仅从材料中的咖啡一种产品,不能得出整个农产品商品化加强,排除D项。故选A项。
1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材料“一些之前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如烟草、可可、咖啡和茶叶等,开始进入欧洲市场,并很快就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过去欧洲人较少食用的稻米、白糖等,销售量也连年增长。”可得出,随着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与扩大,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商品流通加快,才会出现材料中的欧洲人获得更多亚洲物品的情况,这一现象使得欧洲饮食结构发生变化,A项正确;当时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并没有基本形成,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新航路背景下,全球交流不断扩展并更加频繁,没有强调国际分工,排除C项;材料表明欧洲饮食结构发生变化,未体现商贸中心转移改变贸易格局,排除D项。故选A项。
1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咖啡原产于非洲,传入欧洲后逐步形成了近代的咖啡馆文化,近代中国大城市引进西方生活方式,推动饮食文化发生转变,这对人们的文化生活空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并未将咖啡和其他饮品进行对比,排除A项;咖啡传入中国并非因为广告促销,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涉及咖啡的交流影响了文化生活空间,无法体现出国人对西方娱乐文化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B项。
16.(1)历史背景:人口增长,人地矛盾尖锐;新航路开辟,物种交流;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推动;中国劳动人民的贡献。
(2)历史影响:增加粮食产量;缓和人地矛盾;促进山区开发;推动粮食商品化;推动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过度开发也引发了生态环境问题。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的中国。历史背景:根据材料“我国人口增殖很快,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人多地少、耕地不足、粮食奇缺的严重矛盾”可分析出人口增长,人地矛盾尖锐;结合新航路开辟、美洲发现可分析出新航路开辟,物种交流;结合早期殖民扩张可分析出殖民扩张;结合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可分析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根据材料“不仅有关心农业生产的商人、知识分子、官吏乃至乾隆皇帝的推动”可分析出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推动;根据材料“更为重要的是我国各族人民反复试种和辛勤劳动的结果”可分析出中国劳动人民的贡献。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的中国。历史影响:根据材料“因其能够增加粮食总产量,对解决缺粮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可分析出增加粮食产量,缓和人地矛盾;根据材料“为山区垦殖提供了基本条件”可分析出促进山区开发;根据材料“有利于粮食商品化的发展”可分析出推动粮食商品化;根据材料“不但促进了经济作物种植的发展,而且直接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可分析出推动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结合所学可分析出过度开发也引发了生态环境问题。
17.(1)条件:战争;新航路的开辟。
(2)目的:饲养马牛羊等动物。
(3)意义: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提高了饲草产量,有利于畜牧业发展;推动了全球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和近代世界。条件:根据材料“波斯人在入侵希腊时,为饲养战马、骆驼及家畜,开始在希腊种植首蓿”可分析出战争;根据材料“16世纪中叶,苜蓿被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入美洲”可分析出新航路的开辟。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元朝中国。目的:根据材料“设有苜蓿园,交由官员专门管理,以饲马驼膳羊”可分析出饲养马牛羊等动物。
(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和近现代世界。意义:结合所学,从物种交流、畜牧业发展、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等角度进行分析。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提高了饲草产量,有利于畜牧业发展;推动了全球经济和贸易的发展;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18.(1)材料一中的数据反映出1670~1759年英国输入茶叶数量的大幅增长,可以用来分析近代英国饮茶风俗发展的原因,即:随着近代国际贸易的扩展,茶叶大量输入到英国,茶叶价格下降,成为大众饮品,饮茶风气盛行。而饮茶的盛行又进一步推动了茶叶的进口。
(2)史料甲、乙都是研究英国饮茶风俗的一手史料。史料甲为诗歌节选,创作于1712年,作者认为茶使人头脑清醒、身体健康,表达了对茶的赞美;史料乙为油画作品,创作于1738年,作者将茶具置于中心位置,反映出饮茶在家庭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二者作为文学艺术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对于研究英国饮茶风俗有重要价值。诗歌、油画属于文学艺术作品,两者均具有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有艺术加工成分。同时两者又都属于个案,不能体现出饮茶的普遍性,所以需要和其他史料相印证。
(3)饮茶文化的发展变化;饮茶风俗的影响。(考生若答“英国其他历史时期的饮茶风俗”“英国不同地区饮茶风俗的比较”“英国和其他国家饮茶风俗的比较”“不同社会阶层饮茶风俗”等,言之有理,均可给分)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材料一中表格的信息可以看出,从1670年到1759年,英国进口的茶叶总额越来越多,由此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近代英国饮茶风俗形成发展的理由主要和近代国家贸易发展、茶叶价格下降、饮茶风气形成和推动茶叶进口等方面进行总结概括。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茶给予光明,并防止头脑过热”、“油画中处于中心位置的是桌上的茶具,在画面的最前方,还有一个精美的茶盒”等信息可知,史料甲、乙都是研究英国饮茶风俗的一手史料。其中史料甲为诗歌节选,创作于1712年,作者认为茶使人头脑清醒、身体健康,表达了对茶的赞美;史料乙为油画作品,创作于1738年,作者将茶具置于中心位置,反映出饮茶在家庭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从史料价值上说,二者作为文学艺术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对于研究英国饮茶风俗有重要价值。诗歌、油画属于文学艺术作品,两者均具有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有艺术加工成分。同时两者又都属于个案,不能体现出饮茶的普遍性,所以需要和其他史料相印证。
(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国。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为了研究近代英国饮茶风俗,可以从饮茶文化的发展、风俗的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
19.(1)特点:持续时间长;传播范围广;沿新航路传播。(任答2点)
成因:玉米有较强的适应性;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全球贸易网络的初步形成;世界各地对粮食的需求。(任答3点)
(2)改变了欧洲的农业种植结构;缓解了欧洲的粮食困难;有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改变了欧洲的饮食结构;促进了欧洲人口的增长。(任答3点)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550——1750年。特点:依据材料时间是1550——1750年可知,持续时间长;依据材料的传播范围涉及非洲、亚洲、美洲等多个大洲可知,传播范围广;依据地图传播路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沿新航路传播。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玉米产量高,适应性强;依据地图传播路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依据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市场雏形初现,促进了玉米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各地对粮食的需求渴望得到高产量作物,来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压力。
(2)本题是评价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550——1750年。影响:依据材料“玉米在意大利基本用作人们的食物,玉米粥、通心粉和玉米饼在意大利中北部是日常饮食,而且常常是穷人的主食”可知,改变了欧洲的饮食结构;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玉米产量高,适应性强,缓解了欧洲的粮食困难,促进了欧洲人口的增长;依据材料“农民、贫民食用玉米,出售小麦。因为随着玉米单产和总产的增长,18世纪欧洲的小麦价格已是玉米的两倍”可知,有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依据材料“17世纪玉米种植在威尼斯已十分重要,并向伦巴第、维罗纳方向延展”可知,改变了欧洲的农业种植结构。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