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学情评估达标训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20世纪60年代,袁隆平在国内率先开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并获得成功,为大面积推广种植杂交水稻奠定基础。他提出的杂交水稻育种发展战略和超级杂交水稻育种技术路线,成为世界杂交水稻育种发展的指导思想,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这反映了( )
A.改革开放使中国农业现代化跨越式发展
B.中国解决了世界范围内的食物短缺问题
C.袁隆平在农业领域为世界作出重大贡献
D.西方国家的粮食生产已逐渐落后于中国
2.如表所示为部分官方文件中或会议上对于“耕地红线”的表述。党和国家的这些要求旨在( )
表述 出处/提出场合
18亿亩耕地是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约束性指标,是一道不可逾越的红线 “十一五”规划纲要
耕地红线要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仍然必须坚守 2013年12月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
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2022年1月)
A.保证国家基本口粮绝对安全 B.巩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果
C.改善种植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D.依法保障农民群众根本利益
3.如表是“我国城镇居民的部分食物消费数据(单位:千克)”。这反映出我国( )
粮食 牛、羊肉 水产品 鲜奶
1990年 131 21.74 7.69 4.63
2016年 79 24.70 14.80 16.50
A.城市化水平快速提升 B.居民食物结构的变动
C.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D.食物来源日益多样化
4.1996年,国家实施“种子工程”,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出台《种子法》等多项配套法规,累计投资近63亿元,建成农作物种质资源库39个。我国种子生产能力由640万吨提高到800万吨。“种子工程”的实施反映了( )
A.立法工作回应民生关切 B.种业基础设施体系的完备
C.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 D.国家粮食安全能力的提升
5.1958年,德国成功研发了机械制冷低温储粮专用设备谷物冷却机,并开始工业化生产和推广应用。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逐渐被德国粮食仓储业普遍采用,完全替代了化学药剂熏蒸。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的普遍使用( )
A.扩大了粮仓仓储容量 B.有利于食品与环境安全
C.解决了大气污染问题 D.实现了粮食储备自动化
6.全球饥饿指数是由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于每年10月14日发布的,反映当年各发展中国家中相对于总人口的营养不良率、未满5周岁儿童的低体重率、死亡率等综合指数。下图是2023年部分发展中国家的饥饿指数,据此图可知( )
A.食品安全关系到发展中国家国计民生 B.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技术有待提高
C.国际社会对全球饥饿问题关注度不足 D.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问题任重道远
7.2006年9月,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发表的2005年度国际粮食援助监测报告显示,2005年中国共对 外提供了57.7万吨粮食援助,占当年全球粮食援助总量的6.9%,仅次于美国和欧盟。中国成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主要力量,主要得益于( )
A.现代化农业的实现 B.国家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
C.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 D.联合国粮食组织大力的推动
8.美国在国内的小麦交易中心和港口建有一系列装、卸及除虫自动化的大型终端仓,容量可达百万吨以上。仓内的小麦多从麦农合作协会、谷物公司或乡村商人那里收购,检测定级(按蛋白质含量等多种参数分为七大类五等)后再进行分级存储。21世纪的头20年里,美国小麦仓储占世界小麦仓储总量的比重基本上都在12%左右。这反映出美国小麦收储( )
A.为政府所垄断 B.依托现代科技 C.区域分布不均 D.意在操纵粮价
9.中世纪的欧洲人为了吃到新鲜的肉,只能在入冬后宰杀家畜。而从19世纪晚期开始,食物的新鲜程度不再取决于宰杀或采摘的日期,以及运输距离。这一变化( )
A.源于美洲农作物的推广 B.说明粮食危机得到解决
C.得益于冷冻技术的发明 D.丰富了人们的食物来源
10.当代农业机器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装有自动装置的铧式犁,耕作时能自动越过树根、石块等障碍物。采用自动控制系统的联合收割机,能将从收割到脱粒的多道工序集中在一台机器上完成。中国已研发出耕耘、除草、施肥、喷药、蔬菜嫁接、收割、采摘等多种农用机器人。材料反映了( )
A.中国的农业智能化水平领先世界 B.当今世界农业智能化已经实现
C.现代化农业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 D.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11.据下图可知,隋唐时期( )
隋唐大运河沿岸的大型粮仓示意图
A.朝廷开始建立常平仓制度 B.政府重视粮食的官方储备
C.经济重心和政治中心南移趋势明显 D.官仓建设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
12.有学者在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某一主题时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统购统销政策变革与市场化改革酝酿阶段,供需关系转换条件下粮食市场化改革的四轮曲折探索阶段,民生主旨下的粮食支持保护调控机制迈向健全阶段,市场竞争力导向的粮食结构性调整与优化阶段。据此判断,该学者研究的主题应是( )
A.国内市场与对外贸易 B.粮食生产和政策调控
C.供求关系与经济结构 D.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
13.新农具的增加是秦汉时期农具发展的显著特点,翻土农具二齿耙、三齿耙、大型犁铧都是西汉时新出现的。汉武帝时,赵过推广使用“耦犁”,比起“跖耒而耕”提高工效十多倍,还发明了播种机械——耧犁。这反映出( )
A.精耕细作模式的发展 B.封建生产关系的调整
C.铁犁牛耕技术的普及 D.男耕女织模式的推广
14.世界粮食计划署作为全球最大的人道主义援助机构,其资金来自国际社会,包括成员国政府和个人的自愿认捐,2007—2020年中国政府在致力于自身农业发展和减贫的同时,还成为世界粮食计划署最大的捐赠国之一。这主要表明中国( )
A.坚守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B.成为世界最大粮食生产国
C.综合国力得到显著提升 D.积极参与区域集团化进程
15.20世纪以来英国民众食品结构发生变化,1894-1899年平均每人每年消耗小麦151.3公斤,到1928-1934年降为134.7公斤,二战后则不足92公斤。导致这一变化的重要因素是,20世纪后英国( )
A.殖民地市场日益萎缩 B.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升
C.深受经济危机的影响 D.在战争中削弱了实力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雍正二年(1724年)全国耕地面积达890647.524亩,前所未有。清代前期农业生产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南方水稻产量一般亩产“大约共三石(一石约180斤)为常耳”。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有不少地方专门或主要种植经济作物,如乾隆年间,植棉专业区的江苏松江、太仓、通州和海门厅所属各县“每村庄知务木稻者,不过十之二三、图利种花者,则有十之七八”。粮食大量向经济作物区运销。例如,乾隆中期后苏州产丝区的粮食,常年由江西、湖北、安徽供应,每年计数百万石,天津粮食则由东北地区供应,乾隆年间,由东北运粮到天津的船只达数百艘,山东的临清县产棉区,粮食由河南供应,广东珠江三角洲缺粮,主要靠广西、湖南供应。
——摘编自黄启臣《清代前期农业生产的发展》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粮食短缺、温饱问题成为最大的民生问题。粮食功能主要是食物,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末。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粮食供给能力大幅度提高,人们的饮食需求向温饱型转变,单一的粮食型食物结构开始向多样化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初,粮食功能除满足基本吃饱需求外,各种粮食加工制品日益丰富。
——摘编自王永春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变动规律研究及趋势展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前期农业的新发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80年代中国粮食生产与加工出现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于农业生产发展的认识。
17.“仓廪实,天下安”,粮食自古以来就是安天下之本。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范仲淹将财产悉数捐出设立义庄。在他亲自草拟的13条义庄规矩中规定:乡里、外姻、亲戚,如贫窘中非次急难,或遇年饥不能度日,诸房同共相度诣实,即于义田米内量行济助。
——摘编自郑宏泰、高皓《中式信托:义庄制度的创新与发展》
材料二 番薯(甘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年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培之法入中国。
——[清]陈世元《金薯传习录》
甘薯和玉米可以在中国干旱的高地上生长。成群结队的农民走出去,砍掉了这些高地上的森林。结果就是灾难性的水土流失。淤泥填塞了长江和黄河,引发了导致百万人丧生的大洪水。
——[美] 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材料三 《2021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显示,2020年全球有大约1/10的人口,即8.11亿人面临食物不足的困境。世界粮食计划署执行总干事大卫·比斯利表示,冲突、气候变化和新冠肺炎疫情阻碍了“零饥饿”目标的实现,世界需要立即采取行动。
(1)根据材料一,概括范氏义庄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所体现的文化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甘薯推广对土地利用的影响进行辩证评价。
(3)根据材料三,请针对“国际社会如何实现‘零饥饿’目标”这一主题献计献策。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部分粮食安全观摘录
内容 出处
“国家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 《礼记·王制》
“粟者,王之本事也”“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 《管子·治国》
“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以谷贱时增其贾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曰常平仓。民便之。” 《汉书·食货志》
“蓄积藏于民为上,藏于官次之,积而不发者又其最次。” 《救荒活民书》(南宋)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主管财政经济工作的陈云高度重视粮食工作。20世纪50年代中期,他提出“发展农业是保证工业发展和全部经济计划完成的基本条件”“改善生活,吃还是第一位”“吃的方面,先粮食后副食品”“粮食工作极为重要,它决不仅仅是一项单纯的经济工作,而且也是一项重大的政治工作”。60年代初,他又提出“在粮食问题上,应该有这样的目标:一是要过得下去,二是不依靠外国”。这一系列有关粮食安全的思想,对于今天保障粮食安全、提高粮食安全治理能力仍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摘编自赵纪萍《陈云的粮食安全思想和主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粮食安全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相比,新中国粮食安全观的新发展并分析其原因。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日本人口密度大,人均土地面积小,农民大多视土地为命根子,不愿彻底放弃土地。其农地制度可追溯到19世纪90年代的《水利合作社条例》和《耕地整理法》,制度雏形形成于二战时期的农地立法。二战后日本先后制定了旨在巩固自耕农制度和永久维持农地改革成果的《农地法》、以农地管制和促进流转为中心的《农促法》、以抑制土地投机买卖并保护农地不被非法占领的《国土利用计划法》等一系列法律。还建立了组织严密的农协,提供技术、金融、农机设施等服务,协助会员销售农产品,同政府对话,争取农民的利益,成为政府、市场、农户之间强有力的中介组织。韩国与我国台湾地区都成功地借鉴了日本农协的经验。
材料二 法国在20世纪60—80年代颁布《农业指导法》等法律,主要内容包括:一是鼓励农场集中,向农民提供较长期贷款和低息贷款;二是建立不以赢利为目的代表国家实施监督的股份有限公司,收购小片农地,以优惠价格卖给有一定经营规模的农场;三是国家通过种种干预措施,控制土地流转,改善农场结构。还制定了小块土地合并和限制农地分割的政策,规定农场主的土地只准整体继承或出让。设有负责土地市场管理的土地事务所,土地转让必须经过土地事务所,否则无效。土地事务所对小块土地有优先购买权,整治合并后卖给有经营前途的农民。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熊乐兰《战后世界典型国家农地流转的实践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日本土地流转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日本和法国土地流转的共同特点及作用。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是对中国科学家的评价,其中1973年,袁隆平研制成功了“南优2号”杂交水稻,使中国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饥饿问题,C项正确;1973年改革开发还未开始,排除A项;中国粮食产量提高并没有解决世界范围内的食物短缺问题,排除B项;“西方国家的粮食生产已逐渐落后于中国”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18亿亩耕地是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约束性指标,是一道不可逾越的红线”与“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不断调整土地政策,其目的是保证我国的基本农田,进而保证国家基本口粮绝对安全,A项正确;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初有成效,在20世纪8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政策目的在于保证粮食安全,不是改善种植业的发展,排除C项;材料主旨“口粮绝对安全”,而“保障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3.C
【详解】本题是最佳选择题。时空是当代(中国)。依据材料中的2016年的食物消费中粮食数据下降,牛、羊肉、水产品、鲜奶等消费增加,主要原因是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物资丰富多样,C项最佳;消费数据表中的内容可以得出居民食物结构的变动,B项有一定道理/次佳;同理,也能看出食物来源日益多样化,D项有一定道理/次佳;城市化水平又叫城市化率,是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仅从题中所涉及的食物消费,无法得出城市化水平快速提升,排除A项。故答案为:C(3分);B(1分);D(1分);A(0分)。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96年(中国)。据本题材料“1996年,国家实施‘种子工程’,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出台《种子法》等多项配套法规”可知,国家通过法律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提升了我国种子的生产能力,促进了国家的粮食安全能力提升,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重点是粮食安全和种子安全,并未反映“民生关切”,排除A项;“基础设施体系的完备”只是反映的表象并不是本质,排除B项;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时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初步确立”表述不准确,排除C项;故选D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1958年的德国。根据材料“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逐渐被德国粮食仓储业普遍采用,完全替代了化学药剂熏蒸。”可知,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即利用制冷机产生的冷量对自然空气进行冷却降温,除湿,再通过风机及粮仓内的通风管道使冷却后的空气穿过粮堆,使粮食温度降到15°C以下进行低温储藏的一项科学,先进的粮食储藏技术,有助于无污染的储存粮食和保护环境安全,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粮仓仓储容量扩大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并不能解决大气污染问题,表述有误,排除C项;21世纪以来,粮仓仓容量不断扩大,低温、低氧等储藏技术广泛应用,粮食储备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了粮食储备自动化”的说法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世界。根据图示信息可看出,2023年,部分发展中国家的饥饿指数还是较高,说明发展中国家的饥饿问题比较严峻,粮食安全问题任重道远,D项正确;A项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与题意主旨不符,图示中的饥饿指数并不能反映食品安全与国计民生的关系,排除A项;仅根据饥饿指数并不能说明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技术有待提高和国际社会对全球饥饿问题关注度不足,排除BC项。故选D项。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06年后的世界。依据材料概况可知:中国成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主要力量,说明中国粮食产量得到极大提高,原因是国家不断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促进了粮食产量的提高,B项正确;中国朝着现代农业发展,而非实现现代化农业,排除A项;相关法律只是有利于保障粮食产量,而非主要原因,排除C项;联合国粮食组织大力的推动属于外在原因,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美国)。由仓库的库容量和小麦检测定级等信息可知,美国小麦收储过程对现代科技的运用较广泛,B项正确;由材料中的“麦农合作协会”“谷物公司”等信息可断定美国小麦收储并不由政府垄断,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小麦收储中心的区域分布状况,排除C项;美国小麦仓储的执行者是不同的企业,并不能由仓储比例得出其操纵粮价的意图,排除D项。故选B项。
9.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据材料可知,从19世纪晚期起人们就可以较容易地得到新鲜食物,这应得益于食物储藏技术的进步,即冷冻技术的发明,C项正确;美洲农作物主要是玉米、土豆等,虽然高产但与保持新鲜程度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食物储藏问题,而不是粮食短缺问题,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保障了食物的新鲜程度,而不是丰富了食物来源,排除D项。故选C项。
1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当代(中国)。根据材料“装有自动装置的铧式犁,耕作时能自动越过树根、石块等障碍物。采用自动控制系统的联合收割机,能将从收割到脱粒的多道工序集中在一台机器上完成。中国已研发出耕耘、除草、施肥、喷药、蔬菜嫁接、收割、采摘等多种农用机器人。”可知,这是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的表现,D项正确;材料中虽然体现了中国农业智能化水平较高,但没有与世界的对比无法体现领先世界,排除A项;当今世界农业智能化已经实现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现代农业促进经济发展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1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图片信息可知,隋唐时期在大运河沿岸建立了大型粮仓,说明政府重视粮食的广泛储备,B项正确;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排除A项;根据图片可知,隋唐时期经济重心和政治中心仍然在北方看不出南移趋势明显,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民间组织、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排除D项。故选B项。
1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学者所划分的四个阶段均围绕着粮食生产和政策调控这一主题展开。从统购统销政策变革到市场化改革的酝酿,再到粮食市场化改革的探索,以及民生主旨下的调控机制健全,最后到市场竞争力导向的结构性调整,这一系列阶段都直接关联到粮食作为中国重要农产品的生产与政策调控问题,D项正确;“对外贸易”与材料“民生主旨下的粮食支持保护调控机制迈向健全阶段,市场竞争力导向的粮食结构性调整与优化阶段”,排除A项;“供求关系与经济结构”只能体现部分材料,排除C项;材料主旨“粮食生产和政策调控”,而“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些发明都属于先进的生产工具,说明秦汉时期农业生产技术显著提高,体现了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A项正确;材料中农业生产工具的介绍,说明生产力发展,未体现生产关系的调整,排除B项;铁犁牛耕推广是材料的部分表现,且属于精耕细作模式,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男耕女织的分工,排除D项。故选A项。
1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当代中国。中国向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提供大规模捐赠,支持抗击全球饥饿事业,体现了中国积极承担国际义务,坚守大国的责任与担当,A项正确;美国是世界最大粮食生产国,排除B项;中国综合国力得到显著提升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科技教育水平、军事实力等方面,而非人道主义援助方面,排除C项;世界粮食计划署是联合国内负责多边粮食援助的机构,而非区域集团化组织,排除D项。故选A项。
1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以来(英国)。据材料信息可知,英国平均每人每年小麦消耗量逐渐减少,但没有说明肉蛋奶的消耗情况,小麦消耗量大幅度下降,结合史实可知,谷物消耗减少是因为其他可代替谷物的食品增加了,食品结构变化,营养结构多元化,说明民众生活水平提高了,而推动这种变化的是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英国民众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殖民地市场日益萎缩、经济危机影响、战争削弱英国实力都是有可能导致英国经济实力下降,民众生活水平下降的因素,与材料体现的信息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
16.(1)耕地面积扩大;农业生产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专门经济作为产区大量出现;粮食大量向经济作物区运销
(2)20世纪80年代开始,改革开放确立后,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实行,使我国粮食供给能力大幅度提高;人们的饮食需求向温饱型转变,单一的粮食型食物结构开始向多样化发展。
(3)农业是国民经济根本粮食供应是否充足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粮食的功能随时代的变化而发生转移。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时空是:清代前期(中国)。据材料“雍正二年(1724年)全国耕地面积达 890647.524亩,前所未有。”得出耕地面积扩大;据材料“清代前期农业生产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得出农业生产单位面积产量提高;据材料“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有不少地方专门或主要种植经济作物”和“植棉专业区的江苏松江、太仓、通州和海门厅所属各县”得出专门经济作为产区大量出现;据材料“粮食大量向经济作物区运销。”得出粮食大量向经济作物区运销。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材料“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粮食供给能力大幅度提高,人们的饮食需求向温饱型转变,单一的粮食型食物结构开始向多样化发展。”得出人们的饮食需求向温饱型转变,单一的粮食型食物结构开始向多样化发展;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80年代开始,改革开放确立后,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实行,使我国粮食供给能力大幅度提高。
(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代、现代(中国)。结合材料二“粮食功能主要是食物,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末。”和“到20世纪90年代初,粮食功能除满足基本吃饱需求外,各种粮食加工制品日益丰富。”得出粮食的功能随时代的变化而发生转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是国民经济根本粮食供应是否充足影响国家经济发展。
17.(1)特点:宗族内部救助,在族内创设义田等族产赈济贫困族人。
文化背景:宋朝儒学向基层渗透(理学广泛传播,深入社会基层),体现儒家仁政思想。
(2)评价:甘薯的种植使以前不适宜耕种的荒山、丘陵、沙地等得以利用,扩大了耕地面积;但过度的垦荒造田导致了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
(3)国际:加强国际合作(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召开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制订粮食安全行动计划)。
国家:从粮食生产和供应入手,充分利用最新科技成果提高粮食生产技术。
个人:增强粮食安全意识,节约粮食。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题。时空是:宋(中国)。特点:根据材料“乡里、外姻、亲戚,如贫窘中非次急难,或遇年饥不能度日,诸房同共相度诣实,即于义田米内量行济助。”可得出宗族内部救助,在族内创设义田等族产赈济贫困族人。背景:根据所学,可概括得出宋朝儒学向基层渗透(理学广泛传播深入社会基层),体现儒家仁政思想。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题。时空是:15世界的中国。评价:根据材料“番薯和玉米可以在中国干旱的高地上生长。”可得出以前不适宜耕种的荒山、丘陵、沙地等得以利用,扩大了耕地面积;根据材料“淤泥填塞了长江和黄河,引发了导致数以百万人丧生的大洪水。”可得出但过度的垦荒造田导致了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
(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现代世界。计策:可从不同角度,国家、国际、个人方面分析,如:国际角度,根据所学,可概括得出联合国统筹资源,可得出加强国际合作;国家角度,可得出从粮食生产和供应入手充分利用最新科技成果提高生产技术。个人角度可概括得出增强人们粮食安全意识,节约粮食。
18.(1)重视储备多年粮食;粮食事关国家存亡;重视民生;通过国家调控来保障粮食安全。
(2)新发展:将粮食安全上升到政治高度;提出自给自足,摆脱对国外的依赖。原因:工业化建设的需要;三大改造的推动;国际形势的变化。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中国古代。根据材料“国家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得出重视储备多年粮食。根据材料“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得出粮食事关国家存亡。根据材料“以谷贱时增其贾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贾而粜”得出通过国家调控来保障粮食安全。根据材料“蓄积藏于民为上,藏于官次之,积而不发者又其最次”得出重视民生。
(2)本题是对比类和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第一问,根据材料“粮食工作极为重要,它决不仅仅是一项单纯的经济工作,而且也是一项重大的政治工作”得出将粮食安全上升到政治高度。根据材料“一是要过得下去,二是不依靠外国”得出提出自给自足,摆脱对国外的依赖。第二问,根据材料“发展农业是保证工业发展和全部经济计划完成的基本条件”得出工业化建设的需要;三大改造的推动。根据所学知识得出国际形势的变化。
19.(1)背景:人多地少(土地资源有限);历史经验的积累;战后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需要;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2)特点:适度的规模经营;立法和政府的行政干预相结合;发挥农民组织的作用;保护农民正当权益。
作用:促进农业的现代化;有利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借鉴。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后的日本。据材料一“日本人口密度大,人均土地面积小”可知,人多地少(土地资源有限);据材料一“其农地制度可追溯到19世纪90年代的《水利合作社条例》和《耕地整理法》,制度雏形形成于二战时期的农地立法”可知,历史经验的积累;据材料一“建立了组织严密的农协,提供技术、金融、农机设施等服务,协助会员销售农产品,同政府对话,争取农民的利益,成为政府、市场、农户之间强有力的中介组织”可知,战后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需要;据材料一“二战后日本先后制定了旨在巩固自耕农制度和永久维持农地改革成果的《农地法》、以农地管制和促进流转为中心的《农促法》、以抑制土地投机买卖并保护农地不被非法占领的《国土利用计划法》等一系列法律”可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后的日本和法国。特点:据材料“还制定了小块土地合并和限制农地分割的政策,规定农场主的土地只准整体继承或出让”“日本人口密度大,人均土地面积小,农民大多视土地为命根子,不愿彻底放弃土地”可知,适度的规模经营;据材料“二战后日本先后制定了旨在巩固自耕农制度和永久维持农地改革成果的《农地法》、以农地管制和促进流转为中心的《农促法》、以抑制土地投机买卖并保护农地不被非法占领的《国土利用计划法》等一系列法律”“法国在20世纪60—80年代颁布《农业指导法》等法律”可知,立法和政府的行政干预相结合;据材料“还建立了组织严密的农协,提供技术、金融、农机设施等服务”“规定农场主的土地只准整体继承或出让。设有负责土地市场管理的土地事务所”可知,发挥农民组织的作用;据材料“同政府对话,争取农民的利益,成为政府、市场、农户之间强有力的中介组织”“土地事务所对小块土地有优先购买权,整治合并后卖给有经营前途的农民”可知,保护农民正当权益。作用:据材料“国家通过种种干预措施,控制土地流转,改善农场结构”并结合所学可知,促进农业的现代化;据材料“同政府对话,争取农民的利益,成为政府、市场、农户之间强有力的中介组织”可知,有利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据材料“韩国与我国台湾地区都成功地借鉴了日本农协的经验”可知,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借鉴。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