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学情评估达标训练(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学情评估达标训练(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0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01 10:34: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学情评估达标训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考古发现,出土的秦汉时期农具中,木牛犁俑极少,锰、锄、铲等起土农具较多。各地秦汉墓葬、村落遗址、冶铁遗址出土的起土铁农具的数量远多于铁犁(特指牛耕所用之犁)。由此可推知,秦汉时期( )
A.耕畜养殖业的发展滞后 B.铁犁牛耕模式尚未普及
C.铁犁锻造技术较为粗糙 D.小农经济仍未成为主流
2.南宋时期,出现了“圩田”、“沙田”、“涂田”等多种土地利用形式;稻麦两熟制得以推广,也有在水稻收割后种植其他粮食、蔬菜油料作物或绿肥作物。这些现象( )
A.推动精耕细作农业发展 B.源于人口的快速增长
C.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 D.推动北方农耕技术南传
3.中国自古以来十分重视农业生产,也发明创造了很多农业生产工具。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载,“下田戽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沟;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他所描述的工具是( )
A.水排 B.筒车 C.翻车 D.桔槔
4.西周时期,农官对农业生产主要采取直接管理、指挥监督的方式,如进行农田的规划与组织整治,给农夫提供农具,协调劳动力的安排,指导与监督农夫耕种等。这一做法主要因为( )
A.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B.当时生产力水平低
C.顺应井田制的瓦解 D.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
5.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中国封建时代,“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这反映了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
A.精耕细作 B.自给自足 C.保守封闭 D.脱离市场
6.下表为汉代豪族樊重和樊宏的庄园记载。由此可见,汉代的庄园经济( )
记载 出处
(樊重)能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赀至百万。其兴工造作,为无穷之功,巧不可言,富拟封君 郦道元《水经注·比水注》
(樊宏)其营理产业,物无所弃,课役童隶,各得其宜,故能上下戮力,财利岁倍,至乃开广田土三百余顷。其所起庐舍,皆有重堂高阁,陂渠灌注。又池鱼牧畜,有求必给 范晔《后汉书·樊宏传》
A.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 B.导致地方割据局面出现
C.呈现出自给自足的特征 D.促进了自耕农经济发展
7.清代康熙皇帝命画师在宋代画家楼璹的《耕织图》基础上绘成《御制耕织图》46幅,并为每图题诗作序。该系列图画以江南农村生产为场景,系统地描绘了粮食生产从浸种到入仓、蚕桑生产从浴蚕到剪帛的具体操作过程。该图的创作反映了( )
A.文化专制影响艺术创作
B.现实主义题材绘画流行
C.精耕细作农业的先进性
D.统治者崇本重农的理念
8.相传“七夕”产生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后因牛郎织女传说融入方作为一个纪念性节日而存在;七夕节的习俗也逐步包含了乞巧、求爱情、求子等多方面的意义,其中又以乞巧为核心。七夕节民俗的形成( )
A.折射出古代农耕文明的发展 B.反映古代女子对爱情的期许
C.根源于天文历法知识的进步 D.体现了封建迷信思想的盛行
9.11-13世纪是西方经济史著作中的“伟大的垦荒时代”。这个时期欧洲的耕地面积大大增加,但很多地方清除森林不再只为了补充耕地,而成为一种不断侵占牧地、沼泽与森林的占夺运动。这一行为( )
A.改变了欧洲的经济结构 B.破坏生态成为黑死病的诱因
C.源于印欧人迁徙的影响 D.为欧洲社会近代化奠定基础
10.北宋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一年两熟稻麦复种的耕作方式,但实行之初种植规模并不大。这种耕作方式要求收麦与插秧在一周左右的时间内完成,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因此平原地区稻麦复种规模大于山区。南宋时,在地少人多的情况下,稻麦复种制得到推广,土地利用率也提高了一倍。由此可知,南宋稻麦复种制得以推广的主要原因是( )
A.习惯面食的北方人大量南下 B.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C.小麦在南方种植规模的扩大 D.经济重心南移现象日益突出
11.以下对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按时间进行的排序正确的是( )
A.制瓷工具:坯车—匣钵—支钉 B.灌溉工具:杠杆—筒车—翻车
C.耕作方式:犁耕一锄耕一刀耕 D.纺织工具:提花机—纺织机一陶纺轮
12.架田,又名葑田,是一种浮在水面上的田垢。宋元时期,江浙、淮东、两广一带都有使用,其分布的范围也相当广泛。架田在种植粮食作物的同时,还大量地种植蔬菜。据此可知,架田的使用( )
A.完善了宋元的土地制度 B.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C.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D.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
13.山顶洞人时期,我国开始出现捕鱼,主要地点是在附近的池沼;新石器时代捕鱼开始普及;周代有海上捕鱼,并对捕鱼实行管理,限制破坏水产资源的渔具;明代海洋捕捞业继续受到重视,出现了大渔船及禁海期。由此可知,推动我国古代捕鱼业发展的因素是( )
A.商业的发展 B.集体劳作的方式
C.国家的推动 D.生产工具的进步
14.汉武帝时,赵过推广了代田法,使土地可轮番耕用,他还发明新式农具耦犁、三脚耧车等,使百姓“用力少而得谷多”。汉成帝时,氾胜之发明的区田法有抗旱保丰收之效。由此可知,西汉中后期( )
A.农业摆脱自然条件束缚 B.科技进步降低生产成本
C.土地利用效率得到提高 D.农业耕作技术成熟定型
15.中国很早就有设置专门的官吏掌管农业、传授农业技术的记载……周朝时期就有官吏承担起传授农业技术的责任。而一些在劝课农桑上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官员也得到了百姓的交口称赞……我国古代许多农业创新之举大多为官员实践得出并推广的。从材料可以推知( )
A.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政府官员有力促进了农业技术推广
C.政府重视改进农业技术 D.农业技术的推广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的细节
材料 表 秦汉时期人们的日常生活不同方面生活
不同方面 生活细节 信息来源
衣着 楚人的冠服不同于北方,刘邦乃楚人,喜欢小冠短服。奏俑的冠服,都是军装,但结发形制却有不同的种类。汉人衣服宽博,至于仆役一类的人物,显然衣袖比较狭窄,其故在于方便工作。成都都江堰出土的持锸石人,则是短装,上下衣均为短制,衣襟对叠,也不甚宽博。 文献;出土文物
烹饪 汉人画像石,常有饮宴图及在厨房做菜的题材,宴席前也只见供膳的器具,例如杯盘匕匙,不见先秦鼎镬之类的炊具。汉人明器中,灶为常见,越是后期的灶,灶眼越多,灶面的料理面也越大。 画像石;明器
饮茶 茶的原产地是中国西南部,汉代王褒的《僮约》中记载,四川武阳的茶已是商品。 文献
屋宇 晁错奏议,边郡移民区,应有居室的安排,其标准格式是一堂二内。汉代一般民居,似即如此布局。从明器的屋舍模型判断,长宽比例,也足以容纳一堂二内。 文献;明器
车辆 大率乘人的车以单静驾于车辕,以马拉车。载重的车辆,双辕夹在拉车的牛身两侧。 画像石
——据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秦汉时期人们的日常生活出现的变化。
(2)结合表中的信息来源,就历史文献和出土器物在秦汉社会生活史研究中的作用谈谈你的看法。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几千年来,政治家们都把粮食安全置于民生政治之首。翻开史书,“国以农 为本”、“民以食为天”,“仓廪实,知礼节”的议论比比皆是,鼓励垦殖,扩大生产,劝勉农 桑,不违农时,是千年不替的国策。中国古代粮食积贮制度始终是同时代世界上最先进、 最庞大的,例如唐代拥有包括正仓、转运仓、常平仓和义仓在内的一套完善贮运体系。早 在2000多年前,魏国相李悝首创“平杂法”,以国家力量介入粮食流通,调控市场价格,平衡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利益。
——摘编自王利华《从历史经验教训看中国粮食安全》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农业合 作化运动到改革开放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以及延续至今的粮食流通体制的深 度改革,中国在农业基础十分薄弱、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的基础上,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了 粮食基本自给,不仅成功解决了近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居民生活质量和营养水平显著提升,粮食安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摘编自《中国的粮食安全》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社会的粮食安全策略。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在粮食安全方面取得的成就并简析原因。
18.[中国古代的牛耕图]
材料 牛的形象在中华文明原始时期就已出现,牛耕图就是其中较为重要的载体。隋唐时期,牛耕图并不只在描绘北方旱地牛耕场景,南方水田耕作场面日益丰富,牛耕图像逐渐定式,同时牛耕图的载体也发生相应变化。唐代山水画的兴盛,使牛耕图从秦汉魏晋时期的画像砖石发展至墓室及洞窟壁画之中,如唐高祖李渊从弟李寿之墓中就见两幅牛耕图。同时该时期牛耕图样逐渐丰满,并不止于单纯牛耕活动描绘,还增添了画面背景的刻画。牛耕也出现在佛教壁画之中,如凿于盛唐时期的莫高窟刻画了《佛说弥勒下生经》中一种七收的场面,画面中就有牛耕图的出现。
宋代画家对于牛耕的描绘日渐脱离墓室以及洞窟壁画之中,牛耕形象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纸本绘画上,出现在文人画家笔下,且并不再局限于对农事的真实描述,而是以耕牛来寄托画家之思,并逐渐成为皇权的教化工具。据史料载: “仁宗宝元初, 图农家耕织于延春阁。”
明清时牛耕图已经不再限于壁画以及纸本绘画之中,载体形式丰富多样,如陶瓷、版画、年画等,与世人的生活愈加紧密。与此同时,承袭宋元之制,皇权对耕织图重农劝桑的教化作用极为重视,据悉明代仇英、唐寅皆绘过耕织图,至清代多位皇帝都曾任命宫廷画家画耕织图。
——摘编自夏恒《象征与教化:中国古代牛耕图发展的多重性》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牛耕图的主要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古代牛耕图变化的主要原因。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的管理,一直有着非常严格的制度。服役于官营手工业的劳动者,许多是民间工匠注籍匠户后世代以无偿劳役形式艰苦劳作。官营手工业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内部技术分工十分细密。有学者认为,“各种规模庞大的官营手工业,虽然都是政府的官设机构,但都具备了工场手工业的生产条件,并具备了工场手工业的基本性能”。有学者还指出,官营手工业“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其生产过程中“指挥工作”的是“由政府派遣的官吏”。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第二版)》
材料二 汉代私营手工业主要集中于盐铁业。唐代以前,私营手工业主要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的形式进行。唐宋以后,城乡所需的日常用具及用品也主要出自民营手工业。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明清时期,江南出现许多工商业市镇,一些手工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摘编自傅筑夫《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代到清代私营手工业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中国)。根据材料“出土的秦汉时期农具中,木牛犁俑极少,锰、锄、铲等起土农具较多。各地秦汉墓葬、村落遗址、冶铁遗址出土的起土铁农具的数量远多于铁犁(特指牛耕所用之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土铁犁的数量较少可能意味着当时牛耕技术的普及程度不高,这意味着在秦汉时期,尽管已经有了铁犁和牛耕的技术,但“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还没有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B项正确;材料没有提供关于耕畜养殖业发展的具体信息,无法得出“耕畜养殖业的发展滞后”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主旨“铁犁牛耕模式的普及程度”,而“铁犁锻造技术”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朝时期,牛耕普及全国,小农经济成为主流经济形式,排除D项。故选B项。
2.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原因、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宋时期中国。据所学可知,农业上的精耕细作主要体现为:耕作技术的进步、耕作制度的变化、水利工程与灌溉工具等,材料中“圩田”、“沙田”、“涂田”等多种土地利用形式体现的是农业上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稻麦两熟制得以推广体现的耕作制度的变化,A项正确;南宋时期中国人口并未快速增长,材料也不能表明南宋时期精耕细作的发展源于人口的快速增加,排除B项;材料主要说明南宋时期精耕细作农业发展,据材料无法得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排除C项;材料看不出北方农耕技术传入,排除D项。故选A项。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下田戽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钩”可知是灌溉工具;从“丁男踏车”可知此工具的动力是依靠人力,依据所学可知是翻车,C项正确;水排是冶铁鼓风装置,排除A项;筒车是依靠水力,排除B项;桔槔是古代汲水的一种工具,在井旁或水边的树上或架子上挂一杠杆,一端系水通,一端坠大石块,一起一落,汲水可以省力,排除D项。故选C项。
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根据题干内容中的“西周时期”、“进行农田的规划与组织整治”、“指导与监督农夫耕种”等信息,可知采用这种管理方式的土地制度是井田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之所以采用井田制这种土地制度,其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政府不得不采取“直接管理”、“指挥监督”这种方式,B项正确;西周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仍旧是集体耕种,经营方式没有变化,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井田制瓦解的主要原因在于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即生产力的发展,排除C项;西周时期处于奴隶社会,此时小农经济尚未产生,排除D项。故选B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本题材料“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可知,反映出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B项正确;精耕细作指的是提高单产的农业耕作方式,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保守封闭是小农经济的特点,但不符合材料所指,排除C项;尽管小农经济以自给自足为主,但或出卖产品缴纳赋税或购买生活生产必需品等,仍参与市场交流,排除D项,故选B项。
6.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汉朝时期。根据材料可知,题干所示为汉代田庄经济的相关记载。“闭门成市、富拟封君”“皆有重堂高阁,陂渠灌注”都反映出庄园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征,C项正确;题干信息无法得出土地利用效率的高低情况,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地方豪强势力强大,容易削弱中央集权,但题干并没有说明已经出现地方割据,排除B项;庄园广占良田,控制了大量的劳动力,抑制了自耕农经济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康熙命人绘成《御制耕织图》,并题诗作序,表达了统治者对农耕经济的重视,是对农本思想的传承,D项正确;文化专制并未体现,排除A项;仅凭材料不足以说明现实题材绘画流行,排除B项;精耕细作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8.A
【详解】本题为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用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原因题。时空范围为战国时期中国。七夕节的内涵和形式逐渐丰富,七夕节的习俗也逐步包含了乞巧、求爱情、求子等多方面的意义,其中又以乞巧为核心,这些内涵和农耕文明息息相关,折射出农耕文明的发展,A项正确;七夕节不仅仅体现女性对爱情的期许,排除B项;七夕民俗的形成,在根源上是农业的发展,而非天文历法的发展,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1-13世纪的欧洲。依据材料概况可知:西欧在11-13世纪进行了大规模的垦荒,但这些不仅是为了补充耕地,而是为例侵占牧地、森林等,这种大规模的圈占土地会促使农场主改进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会为工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原材料,从而为欧洲社会近代化的发展奠定基础,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农业方面的内容,未涉及其他产业,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这种开垦土地会造成生态破坏,因为其并没有全部变为耕地,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对土地的需求增多导致了对原有皇帝的开垦,未涉及到人口的迁徙,排除C项。故选D项。
10.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北宋时期的中国。因为稻麦复种需要大量人力,而南宋时期稻麦复种得到推广,主要原因是北方人南下,提供了大量的人力,A项正确;铁犁牛耕在汉代就成为主要耕作方式,无法解释南宋稻麦复种的推广,排除B项;小麦在南方种植规模的扩大是两熟稻麦复种的耕作方式表现,不是原因,排除C项;经济重心南移现象日益突出不是一年两熟稻麦复种的主要原因,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主要原因在于北方人南下劳动力增多,排除D项。故选A项。
11.A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制瓷工具:坯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南朝时期出现了匣钵,支钉出现在唐宋时期,A项正确;翻车在东汉时期出现,筒车出现于唐朝,早于筒车,排除B项;刀耕方式早于犁耕,排除C项;陶纺轮早于提花机和纺织机,排除D项。故选A项。
1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宋元时期。根据材料“架田在种植粮食作物的同时,还大量地种植蔬菜”可知,宋元时期,江南地区广泛使用架田的方式种植粮食作物和蔬菜,这有助于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宋元是土地制度变化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农产品流入市场的相关信息,无法得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得到提高的结论,排除C项;农业生产效率强调的是农业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农产品量或产值,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国古代捕鱼业由旧时期石器开始出现到新石器时代捕鱼开始普及,再到周代有海上捕鱼,尤其是明代海洋捕捞业,并对捕鱼实行管理,保护生态环境和保护渔业资源,这反映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工具的进步是主要原因,D项正确。捕鱼业是推动商业发展的原因,虽然也会促进大规模捕鱼业发展,但不是主要或者推动因素,排除A项;集体劳作在春秋时期逐渐瓦解,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国家政府的政策和措施,排除C项。故选D项。
1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代田法,使土地可轮番耕用,”“新式农具耦犁、三脚耧车等,”“氾胜之发明的区田法有抗旱保丰收之效。”等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代田法、区田法等新式生产方法的出现和新式农具耦犁、耧车等的发明和推广,使更多的土地得到开垦,产量提高,这说明土地利用效率提高,C项正确;虽然当时农业生产技术有所进步,但是农业生产依然依赖于自然条件,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新式生产方法的出现与新式农具发明和推广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而不是科技进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排除B项;材料信息仅能反映农业耕作技术不断发展,不能说明农业耕作技术成熟定型,排除D项。故选C项。
1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中国很早就有设置专门的官吏掌管农业、传授农业技术的记载……我国古代许多农业创新之举大多为官员实践得出并推广的。”可知,我国很早就有设置专门的官吏掌管农业、传授农业技术的记载。“劝课农桑”是历代皇帝倡导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政治活动,也是地方官吏的职责之一。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农业技术的传授与推广大多是由地方官吏负责的,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古代中国抑制商业发展的政策,排除A项;材料无法直接得出政府重视改进农业技术的结论,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并未强调农业技术推广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6.(1)民众衣着地区性差异显著,富贵人家与下层民众衣着迥异;饮食方式由先秦以大型铜器罗列席前的即席烹制变为汉代庖厨宴饮;饮茶习俗在汉代已经形成;汉代民居已有规制;车辆有了乘人与货运之分。
(2)文献史料提供了丰富的二手资料,通过对不同文献的分析和比较,可以拓宽对秦汉社会生活研究的视角,但这些史料可能会囿于个人成见,其真实性和有效性有待甄别;出土器物作为一手史料则提供了很多生活的细节,出土器物所见可作为研究秦汉民众生活的直接证据。历史文献与出土器物是一种互相补充、互相印证的关系,要重视“二重证据法”的实践运用。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变化:根据材料“刘邦乃楚人,喜欢小冠短服......汉人衣服宽博,至于仆役一类的人物,显然衣袖比较狭窄,其故在于方便工作”得出民众衣着地区性差异显著,富贵人家与下层民众衣着迥异。根据材料“常有饮宴图及在厨房做菜的题材,宴席前也只见供膳的器具......汉人明器中,灶为常见,越是后期的灶,灶眼越多,灶面的料理面也越大”得出饮食方式由先秦以大型铜器罗列席前的即席烹制变为汉代庖厨宴饮。根据材料“汉代王褒的《僮约》中记载,四川武阳的茶已是商品”得出饮茶习俗在汉代已经形成。根据材料“汉代一般民居,似即如此布局。从明器的屋舍模型判断,长宽比例,也足以容纳一堂二内”得出汉代民居已有规制。根据材料“大率乘人的车以单静驾于车辕,以马拉车。载重的车辆,双辕夹在拉车的牛身两侧”得出车辆有了乘人与货运之分。
(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秦汉(中国)。看法:根据所学知识得出文献史料提供了丰富的二手资料,通过对不同文献的分析和比较,可以拓宽对秦汉社会生活研究的视角,但这些史料可能会囿于个人成见,其真实性和有效性有待甄别;出土器物作为一手史料则提供了很多生活的细节,出土器物所见可作为研究秦汉民众生活的直接证据。历史文献与出土器物是一种互相补充、互相印证的关系,要重视“二重证据法”的实践运用。
17.(1)提升粮食安全到治国安邦的地位;建立救荒救灾的仓储制度;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建立全国统一的粮食市场;实行政府干预和自由贸易相结合的政策。
(2)成就:粮食产能稳定提升,基本实现粮食自给。原因: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家一系列的强农、惠农政策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科研人民和人民群众的努力。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中国古代社会的粮食安全战略根据“几千年来,政治家们都把粮食安全置于民生政治之首”得出提升粮食安全到治国安邦的地位;根据“ 中国古代粮食积贮制度始终是同时代世界上最先进、 最庞大的,例如唐代拥有包括正仓、转运仓、常平仓和义仓在内的一套完善贮运体系”得出建立救荒救灾的仓储制度;根据“鼓励垦殖,扩大生产,劝勉农桑,不违农时,是千年不替的国策”得出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根据“以国家力量介入粮食流通,调控市场价格,平衡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并结合所学内容得出建立全国统一的粮食市场;实行政府干预和自由贸易相结合的政策。
(2)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当代中国。新中国在粮食安全方面取得的成就根据“中国在农业基础十分薄弱、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的基础上,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了 粮食基本自给”并结合所学得出是粮食产能稳定提升,基本实现粮食自给。原因结合所学内容可从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家一系列的强农、惠农政策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科研人民和人民群众的努力等方面进行总结概括。
18.(1)趋势:从墓葬文化发展为文人雅兴(艺术);从文人雅兴(艺术)发展为世俗大众文化;从民间文化载体发展为统治者教化工具;图画载体逐渐多样化。
(2)原因:小农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地主豪强的逐渐没落,中小地主阶级、市民阶层的发展;封建专制统治的不断强化;科举制发展;儒学世俗化发展;文化艺术进步。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由材料“唐代山水画的兴盛,使牛耕图从秦汉魏晋时期的画像砖石发展至墓室及洞窟壁画之中,如唐高祖李渊从弟李寿之墓中就见两幅牛耕图。同时该时期牛耕图样逐渐丰满,并不止于单纯牛耕活动描绘,还增添了画面背景的刻画。”“宋代画家对于牛耕的描绘日渐脱离墓室以及洞窟壁画之中,牛耕形象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纸本绘画上,出现在文人画家笔下”可得出从墓葬文化发展为文人雅兴(艺术);由材料“明清时牛耕图已经不再限于壁画以及纸本绘画之中,载体形式丰富多样,如陶瓷、版画、年画等,与世人的生活愈加紧密。”可得出从文人雅兴(艺术)发展为世俗大众文化;由材料“与此同时,承袭宋元之制,皇权对耕织图重农劝桑的教化作用极为重视,据悉明代仇英、唐寅皆绘过耕织图,至清代多位皇帝都曾任命宫廷画家画耕织图。”可得出从民间文化载体发展为统治者教化工具;由材料“唐代山水画的兴盛,使牛耕图从秦汉魏晋时期的画像砖石发展至墓室及洞窟壁画之中”“牛耕也出现在佛教壁画之中”“牛耕形象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纸本绘画上,载体形式丰富多样,如陶瓷、版画、年画等,与世人的生活愈加紧密。”可得出图画载体逐渐多样化。
(2)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由材料“牛耕图并不只在描绘北方旱地牛耕场景,南方水田耕作场面日益丰富”及所学可得出小农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由材料“明清时牛耕图已经不再限于壁画以及纸本绘画之中,载体形式丰富多样,如陶瓷、版画、年画等,与世人的生活愈加紧密。”及所学可得出地主豪强的逐渐没落,中小地主阶级、市民阶层的发展;由材料“皇权对耕织图重农劝桑的教化作用极为重视”及所学可得出封建专制统治的不断强化;结合所学可得出科举制发展;儒学世俗化发展;文化艺术进步。
19.(1)特点:有非常严格的制度;劳动者来自民间注籍匠户且世代无偿劳作;有一定的生产规模,技术分工细;具备工场手工业的生产条件和基本性能;不以盈利为目的;由政府派遣官吏管理。
(2)趋势:私营手工业的种类逐渐增多;从家庭副业和小作坊发展到工商业市镇;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成因: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政府管理相对松弛;市场的广大。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特点:根据材料一“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的管理,一直有着非常严格的制度”可知特点是有非常严格的制度;根据材料一“服役于官营手工业的劳动者,许多是民间工匠注籍匠户后世代以无偿劳役形式艰苦劳作”可知特点是劳动者来自民间注籍匠户且世代无偿劳作;根据材料一“官营手工业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内部技术分工十分细密”可知特点是有一定的生产规模,技术分工细;根据材料一“并具备了工场手工业的基本性能”可知特点是具备工场手工业的生产条件和基本性能;根据材料一“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可知特点是不以盈利为目的;根据材料“其生产过程中‘指挥工作’的是‘由政府派遣的官吏’”可知特点是由政府派遣官吏管理。
(2)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第一小问趋势:根据材料二“汉代私营手工业主要集中于盐铁业”和“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可知趋势是私营手工业的种类逐渐增多,且逐渐占居主导地位;根据材料二“私营手工业主要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的形式进行”和“江南出现许多工商业市镇”可知趋势是从家庭副业和小作坊发展到工商业市镇;根据材料二“江南出现许多工商业市镇,一些手工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可知趋势是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第二小问成因:从经济角度分析原因是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从政府角度分析原因是政府管理相对松弛;从市场角度分析原因是市场的广大。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