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老子》四章
【学习目标】
1. 了解道家的核心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掌握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3. 体会课文中所蕴含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活动方案】
高二某班拟举行班级辩论赛,正方辩题是“中国社会更需要儒家思想”,反方辩题是“中国社会更需要道家思想”。为了这次辩论会,反方代表队认真查阅资料,仔细斟酌立论角度,拟从时代背景、社会体制、风俗人情和历史沿革等角度深入挖掘。他们翻阅了《老子》和《庄子》等道家经典著作进行了专题阅读。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提示:了解每一章的主要观点,进而概括整合其思想的核心。
要求:准确概括,语言简洁流畅。
认真研读文本,疏通文义,为班级辩论赛打好基础。
1. 通读文本,疏通文义,解释加点的词语,将释义填写在右边空白栏内。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
毂: 埏埴:
户牖:
企: 彰:
伐: 矜:
强:
寿。(第三十三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
持: 泮:
累:
几: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2)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3)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认真研读文本,探究下面的问题。
1. 《老子》中“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所阐述的“有”与“无”的辩证关系,就是“实”与“虚”的关系。文学创作,尤其是诗词歌赋创作,也讲究“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请结合所学过的诗词具体分析。
提示:明辨老子所阐述的“有”与“无”的辩证关系,诗词的具体分析要能与老子阐述的关系契合。
要求:条理清晰,语言简洁流畅。
2. 《老子》善用精妙譬喻“提炼经验”,试从文中举例分析其作用。
提示:掌握比喻论证的特征和效果,弄清论点、论据和论证之间的关系。
要求:条理清晰,语言简洁流畅。
关于《老子》第三十三章的思想内容,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结合以下材料,谈谈你对《老子》这一章的理解。
这一章宣传了一系列消极、保守、反省的精神修养观点。它强调人要有自知之明,要有克服自己弱点的毅力,这种见解是可取的。但老子宣传什么知足,还宣传精神胜利法,说什么“死而不亡”是长寿,这些都是唯心主义的思想。(任继愈《老子新译》)
老子所说的这种观点为什么是唯心主义呢,难道“死而不亡”是“有鬼论”吗?个人的精神修养,可以使人具有智、明、力、强、富、志、久、寿这些品格和素质,这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老子极力宣传“死而不亡”,这是他一贯的思想主张,体现“无为”的思想主旨。“死而不亡”并不是在宣传“有鬼论”,不是在宣扬“灵魂不灭”,而是说,人的身体虽然消失了,但人的精神是不朽的,是永垂千古的,这当然可以算作长寿了。(张松如《老子说解》)
人的肉体寿命不过区区数十载,人不可能长生不老,但人的精神则可以永垂不朽,因为他的肉体虽然消失了,他的学说、他的思想、他的精神却会长期影响当代及后代的人们,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完全可以做到“死而不亡”。(梁启超)
提示:深入理解《老子》第三十三章的思想内容,结合所给材料,表达独到见解。
要求: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语言简洁流畅。
1. 老子其人
老子(生卒年不详),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春秋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与庄子并称“老庄”。老子曾担任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以博学而闻名,相传孔子曾向他问礼。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
2. 作品延读
老子是一种大格局
灵遁者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总会被各种各样的东西所吸引。钱啊,名啊,利啊,权势啊,等等,这些东西会一直围着你。很多人知道自己的心态很躁,但是深陷其中。
因为人是社会性动物,现在的人大多是这样的,心里想着的都是“我要往上走,往上爬”。科技的发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习惯、生活准则、生活态度。我一直说没有敬畏之心,是我们现代人最大的原罪。
我有时候看看我自己,看看周围的人,看看网上的图片和信息,真的会觉得老子、庄子这些人活的才是真性情、真自然。
我们是该回到远古,去心对心地听听这些老者的肺腑之言,听听他们的恬淡心态。找到这种智慧,普及这种智慧,我们这个社会,就不会有那么多嫉妒,那么多浮躁。
圣人从来没有走远,就在我们身边,如春风,如大山,如清泉。“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出自《道德经》,说的就是老子本身。他的生命力比历史上任何一位皇帝都强大。
诗人臧克家也写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没有真正去生活的人,去好好观察生活的人,去思考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人,记住上面的话,它本身就是一种人生价值的指导。
我们经常说一个人的眼界有多远,格局就有多大。那个年代没有飞机,没有大炮,没有望远镜,更没有飞船,老子的格局是怎样的?《道德经》第一句话就很清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大概翻译是这样的: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存在的道;可以用文辞说出来的名,就不是永恒存在的名。无,是天地原始的称谓;有,是万物母体的名称。所以常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微妙;常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端倪。
这就是老子的格局,这就是老子对于世界的思考。他的格局不是吃饭,不是睡觉,不是一个村,不是一个县,也不是一个省。他的格局是宇宙,是道。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就是老子。他说:“天地是无所谓仁慈偏爱的,它对待万物就像对待祭品一样平等;圣人也是无所谓仁慈偏爱的,他对待百姓也像对待祭品一样。”所以老子是最恬淡的人,说他轻灵如水,是无人会反驳的。他与自然一样,他有宇宙常心。这就是圣人。试问这样的人,会计较吗?会嫉妒吗?会贪财吗?会痛恨吗?
会的,因为他也是人。起码我是这样认为的。但是他能理解,他能控制,他能做到我们做不到的。用他的话说就是“无为而治,宠辱不惊”。当代的我们真的要记住老子的这句话:“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就是说别把自己看得太重。
他还提出“以无为用,以有为利”的思想。在当代社会,这应该被奉为生活心态的圭臬。所以他也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这是对上面思想的最有力的支撑。
人的强大,不是多学了多少技巧、语言,而是学会了包容,学会了宠辱不惊,这样就可以做到以无为做无不为。这样不断地进步,格局会小吗?别人还会不愿意和你交朋友吗? 别人还会不愿意和你做生意吗? 弄巧成拙、急功近利、投机取巧这些词,不都是太“有为”了吗?
而现在的我们呢? 不正是这样的急躁吗? 能多挣点就多挣点,能捞一把就捞一把,不管不顾后面的人,甚至后代的人。
经济空前繁荣,空气质量、水土质量空前下降,这不就是大自然对我们的生活态度的警示吗?
老子对于后代人的影响很深,很多地方都有老子的塑像。他被我们顶礼膜拜,这是好的。尊敬一个心怀宇宙的人,是好的。可是我们顶礼膜拜的时候,很多人是求财,求权,求名利。
老子如果真的地下有知,只会摇摇头离开。
是啊,明明良言妙药就在那放着,你们还一天天大喊:药在哪?幸福在哪?钱在哪?呜呼,哀哉!
有人可能会说,那是因为老子没有生活在当代。生活在当代,说不定他比我们更世俗,更爱财如命。环境是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对于这种假设我们只能呵呵一笑。以我们的心度老子、庄子、孔子、孟子、竹林七贤等人,本身就是一种错误。
不管你处在哪个年代,脑袋还是架在肩膀上,人还是只有两只手,两条腿。中华上下五千年在浩瀚的宇宙中,只不过是一眨眼而已。圣人就在我们身边,不要说师道不存久矣。
我在呜呼而鸣的时候,不光悲哀别人,也悲哀我自己。我也是俗人一个。
老子是一种境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于我们来说太单调。我也是这么认为的。如果谁让我再回到农村,像小时候那样住上半年,我是不愉快的,我是不习惯的。我怕我留恋大城市,我怕农村太安静。
但是身在闹市中,心中常常有老子这些字出现在眼前,于我们来说是大恩惠、大太阳。
世界的种种都有规律,你可以利用得上,那么恭喜你;如果你利用不上,那就改变自己。竹林七贤中的人,不是一开始都那么放荡不羁,是因为报国无门、事业受阻,甚至不那样做,反而有生命危险。想想何苦呢,不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来得自然、舒服。
所以说老子是一种境界,就5 000多字,去看看,去听听。不要人云亦云,说老子多好多好。
【点评】 老子的“道”是对于整个世界的终极思考,这是一种大格局。我们的现实困境,起因不是我们不知道老子其人,而是我们不能领会老子的“道”,即大格局。作者认为老子的“道”是解决现实困境的一剂良方。
*五 石 之 瓠
整体把握文本内容,思考:这个寓言的寓意是什么?体现了怎样的说理艺术?
认真研读文本,疏通文义,为班级辩论赛打好基础。
1. 通读文本,疏通文义,解释加点的词语,将释义填写在右边空白栏内。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贻: 树:
呺然: 掊:
拙于: 龟:
鬻: 说:
虑: 樽:
蓬之心: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
(2) 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
(3) 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认真研读文本,探究下面的问题。
1. 请简要分析庄子和惠子在文中的形象特点。
提示:抓住文本中两位人物的语言,对比分析其形象特点,再加以归纳概括。
要求:概括到位,表达清晰。限时6分钟。
2. 庄子善用寓言故事“设象形容”,试举例并分析其作用。
你认为“有用”和“无用”是不是绝对的呢?请写一段话阐述自己的观点。
1. 名家评论
胡文英:“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庄子独见》)
鲁迅:“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郭沫若:“秦汉以来的每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的: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鲁迅与庄子》)
闻一多:“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庄子的烙印。”(《古典新义·庄子》)
王蒙:“庄子是一个非常有特点的、与众不同的哲学家,古今中外独此一人。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把非常深邃的思想变成了文学,变成了艺术,变成了神话、寓言、故事、传说。他的那些论述哲学问题的文字都是朗朗上口、比喻精当、辞藻华丽、文风开阔、见棱见角、妙不可言的,读起来你感到的是津津有味、心旷神怡。这就做到了深奥哲理的文学化与趣味化。”
2. 作品延读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鲍鹏山
当一种美,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时,我们就会意识到自身的局限。“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之时,我们不就能体验到我们渺小的心智与有限的感官无福消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读庄子,我们也往往被庄子拨弄得手足无措,有时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除此,我们还有什么方式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动?这位“天仙才子”,他幻化无方,意出尘外,奇怪迭出。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而等我们惊魂甫定,便会发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我们的视界为之一开,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同时,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造化钟神秀”,造化把何等样的神秀聚焦在这个“槁项黄馘”的哲人身上啊!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先秦诸子,谁不想做官?“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在其位,谋其政。”“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谁不想通过世俗的权力,来杠杆天下,实现自己的乌托邦之梦?庄子的机会来了,但庄子的心已冷了。这是一个有趣的情景:一边是濮水边心如澄澈秋水、身如不系之舟的庄周先生,一边是身负楚王使命,恭敬不怠、颠沛以之的两位大夫。两边谁更能享受生命的真乐趣?这可能是一个永远聚讼不已,不能有统一志趣的话题。对幸福的理解太多样了。我的看法是,庄周们一定能掂出各级官僚们“威福”的分量,而大小官僚们永远不可能理解庄周们的“闲福”对人生真正的意义。这有关对“自由”的价值评价。这也是一个似曾相识的情景——它使我们一下子就想到了距庄子约七百多年前渭水边上发生的一幕:八十多岁的姜太公用直钩钓鱼,用意却在钓文王。他成功了。而比姜太公年轻得多的庄子,此时是真心真意地在钓鱼。且可能毫无诗意——他可能真的需要一条鱼来充实他的辘辘饥肠。庄子此时面临着双重诱惑:他的前面是清波粼粼的濮水以及水中从容不迫的游鱼,他的背后则是楚国的相位——楚威王要把境内的国事交给他了。大概楚威王也知道庄子的脾气,所以用了一个“累”字,只是庄子要不要这种“累”?多少人在这种“累”中体味到权力给人的充实感和成就感?这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庄子持竿不顾。”
好一个“不顾”!濮水的清波吸引了他,他无暇回头看身后的权势。他那么不经意地推掉了在俗人看来千载难逢的发达机遇。他把这看成了无聊的打扰。如果他学许由,他该跳进濮水里洗洗他干皱的耳朵了。大约怕惊走了在鱼钩边游荡试探的鱼,他没有这么做。从而也没有让这两位风尘仆仆的大夫太难堪。他只问了两位衣着锦绣的大夫一个似乎毫不相关的问题:楚国水田里的乌龟,它们是愿意到楚王那里,让楚王用精致的竹箱装着它们,用丝绸的巾饰覆盖它们,珍藏在宗庙里,用死来换取“留骨而贵”呢?还是愿意拖着尾巴在泥水里自由自在地活着?两位大夫此时倒很有一点正常人的心智,回答说:“宁愿拖着尾巴在泥水中活着。”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你们走吧!我也是这样选择的。这则记载在《秋水》篇中的故事,不知会让多少人惭愧汗颜。这是由超凡绝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的精神,又由这种清洁的精神滋养出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当然,我们不能以此悬的,来要求心智不高、内力不坚的芸芸众生,但我仍很高兴能看到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有这样一个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的例子。是的,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社会里,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晚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
一轮孤月之下一棵孤独的树,这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
一部《庄子》,一言以蔽之,就是对人类的怜悯!庄子似因无情而坚强,实则因最多情而脆弱!庄子是人类最脆弱的心灵,最温柔的心灵,最敏感因而也最易受到伤害的心灵……
胡文英这样说庄子:“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
这是庄子自己的“哲学困境”。此时的庄子,徘徊两间,在内心的矛盾中作困兽之斗。他自己管不住自己,自己被自己纠缠而无计脱身,自己对自己无所适从而无可奈何。他有蛇的冷酷犀利,更有鸽子的温柔宽仁。对人世间的种种荒唐与罪恶,他自知不能用书生的秃笔来与之叫阵,只好冷眼相看,但终于耿耿而不能释怀。于是,随着诸侯们的剑锋残忍到极致,他的笔锋也就荒唐到极致;因着世界黑暗到了极致,他的态度也就偏激到极致。天下污浊,不能用庄重正派的语言与之对话,只好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来与之周旋。他好像在和这个世界比试谁更无赖,谁更无理,谁更无情,谁更无聊,谁更无所顾忌,谁更无所关爱,谁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从而谁更能破罐子破摔,谁更无正义、无逻辑、无方向、无心肝——只是,有谁看不出他满纸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呢?对这种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我们怎能不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
【点评】 作者认为庄子思想是由超凡绝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的精神,又由这种清洁的精神滋养出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正因为这样,作者在文章中对庄子表示了极其赞赏的态度,认为他的怪诞与孤傲都是可以理解的,并对庄子独立的人格、清洁的精神推崇备至。【答案解析】
6. 《老子》四章
【活动方案】
活动一: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道有两个基本含义:①精神性的宇宙本体;②规律性。
作为精神性的宇宙本体,道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是实际存在着的。道是空虚的,却能够生育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兼具“有”和“无”两种性质。“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没有世界万物之前,道就已经存在;通过道的作用,万物得以产生,而道继续发挥作用。
道又是规律性。“反者道之动”,“反”是道的总规律,包含对立转化和返本复初的含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活动二:1.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
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
埏埴:和泥(制作陶器)
户牖:门窗
企:踮脚 彰:彰显
伐:夸耀 矜:夸耀
强:勤勉
持:持守 泮:同“判”,分离
累:同“蔂”,土筐
几:接近
2. (1)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毂当中,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中空地方的“无”。
(2) 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人不能长久。
(3) 合抱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从一筐筐泥土建筑起来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举步走出来的。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
活动三:
1. 示例: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词人用这一比喻,显示出愁思如春水般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把“愁”物化为一江东流的春水,化虚为实,以实写虚,多而不绝的愁绪被形象地表达出来。
2. 《老子》善以生活现象或社会现象举例说理,以具体事物为喻,概括出抽象道理。如:第十一章以生活中的“毂”“器”“室”为例,说明世间万物都存在“有”和“无”的对立统一关系,“有”和“无”是相依相生的;连用“有车之用”“有器之用”“有室之用”三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有”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具体地解释了“有”和“无”的关系。第二十四章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论述“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后果都是不好的、不足取的。
活动四:
略。
*五 石 之 瓠
【活动方案】
活动一:
寓意:同一种事物,用法不同,价值就不同。因此要善于转换视角,发现和发挥事物的最大价值。关键在于用心,只有用心才能够发现事物的特点,才能够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才能够发现事物的真正价值。
说理艺术:本文借助“五石之瓠”和“不龟手之药”这两则寓言故事,刻画了惠子和庄子两个人物形象,深刻地阐明了“有用”与“无用”可以相互转化的哲理,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引发人们的思考。
活动二:1.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贻:赠送 树:种植
呺然:内中空虚而宽大的样子 掊:击破
拙于:不善于 龟:同“皲”,皮肤冻裂
鬻:卖 说(shuì):劝说别人听从自己的意见。一说同“悦”,取悦
虑:用绳结缀。一说考虑 樽:盛酒器。这是说大瓠像大樽,缚于身,可使人漂浮渡水
蓬之心:比喻不通达的见识
2. (1) 用来盛水,它的坚固程度却经不起自身所盛水的压力。把它剖开来做成瓢,则瓢宽大而没有什么可盛受的东西。
(2) 现在一旦卖出这个药方就可获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
(3) 却担忧它宽大而没有什么可盛受的东西?看来先生你还是见识不通达啊!
活动三:
1. 庄子在文中是放旷豁达、无欲无求、顺其自然、不凝滞于物的形象;惠子则是内心受到世俗经验的束缚,拘泥于成见,因而见识不够通达的形象。
2. 示例:《五石之瓠》中庄子借讲述“不龟手之药”一事,说明同一个事物,有小用,也可以有大用的道理,从而婉转地说明惠子不善于使用大的东西。
活动四:
示例:“有用”与“无用”并非绝对,两者本就是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的。没有“有用”,便无所谓“无用”;没有“无用”,也便无所谓“有用”。人要在“务实”中生存,更要在“务虚”中提升。比如猪羊的肉可食,可古代龙凤的地位却远远高于猪羊,因为“无用”符合人们的精神企求。再如梅子是水果,可食,可历来人们赞咏的多是梅花。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在对美的欣赏中,赞美了人的高雅品格和幽逸情趣,有力地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这样,梅花、梅诗,也就成了“无用之用”。
当前社会上弥漫着急躁、浮躁之风,人们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心态,做什么事都恨不得“一口吃成胖子”,这是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要求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是应当“风物长宜放眼量”。年轻学子的成长,是生存技能的成长,更是良好精神的成长,需要更多地想些“无用”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