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兼 爱
【学习目标】
1. 掌握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 体会“兼爱”的思想内涵,了解墨家的思想主张。
【活动方案】
高二某班每周由一位同学推荐一部电影,并阐述推荐理由。本周轮到小刚,他想推荐贾钢导演的《墨子》,除介绍电影的相关内容之外,他还想更为深入地介绍墨子及墨家思想。于是,他找来墨子的作品进行研读。
墨子擅长推理,试着分析本文的构思脉络,并画出逻辑结构示意图。
提示:可以从一般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述结构去梳理文章思路。
要求:以思维导图的形式,画出结构示意图。限时10分钟。
认真研读文本,疏通文义,为研读活动打好基础。
1. 通读文本,疏通文义,解释加点的词语,将释义填写在右边空白栏内。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
焉:
攻:
当:
亏:
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虽:
盗贼:
家:
具:
恶:
亡:
有:
治:
劝:
交相: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2)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认真研读文本,探究下面的问题。
1. 在墨子看来,“天下之乱”有哪些?产生的根源是什么?用什么方法可以消除?
2. 本文在说理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墨子认为,人人都只知“自爱”而“不相爱”,是社会混乱动荡的原因;而孟子认为,人人眼里只有“利”而没有“仁义”,必将导致国家败亡。他们二人的观点是否有相通之处?
请就“‘仁爱’与‘兼爱’哪个更适用于当今的社会生活”这一问题发表你的看法。不少于300字。
1. 墨子其人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dí),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他在战国时期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墨子》一书是墨子本人、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
2. 作品延读
儒与墨:一个常新的话题
孙中原
中国文化轴心时代的春秋战国,儒墨同显,一致百虑,对立互补,相反相成。墨子先学儒,后觉察儒学缺点,自创墨学,非儒反儒,补充改造儒学,提出“兼爱”等人文学的重要原理。墨子肯定孔学有“当而不可易”(正确而不能改变)的真理成分。墨家是先秦唯一堪与儒家分庭抗礼的学派。
秦汉学界,儒墨对举,孔墨并提;汉后至清,墨学衰竭。
作为墨子“兼爱”理想深刻理论基础的全人类共同人性论,不符合宗法等级制的要求。“兼爱”理想,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无法实现的超越性善良愿望和理论假设。
儒家“爱有差等”,适应宗法等级制要求,随血缘亲疏远近,施爱厚薄不同,其人性论的理论基础和灵魂,是“亲亲尊尊”的“血统论”,是“中世纪”漫长宗法等级制社会的主流统治思想。墨子坚决反对儒家“亲亲尊尊”的“血统论”,主张“可学而能”的共同人性论,是科学的认知理论(认识论),认为知识由后天学习得来。《尚贤下》说:“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此非可学能者也。”治理国家,只凭血统高贵,不通过学习,获得智能,“此譬犹喑者而使为行人,聋者而使为乐师”,就像叫哑巴当外交官,聋人当乐队指挥,必然越治越乱。
孟子辟墨,攻击墨学“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宋陆游《杂兴十首以贫坚志士节病长高人情为韵》(其二)诗说:“孟子辟杨墨,吾道方粲然。”“伐木当伐根,攻敌当攻坚。”孟子辟墨,孔孟之道才能鲜亮发光。
《兼爱上》说:“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墨子明说“爱父爱君”,从未提倡“无父无君”。孟子攻击墨学“无父无君,是禽兽也”“率兽食人”,罔顾事实,不讲道理。
孟子攻击墨子,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被视为对墨子的政治结论和人格的定性定位,绝无翻案平反的一丝可能。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漫漫长夜之中,儒学界把孟子辟墨奉为金科玉律、真理标准,是典型的“以权威为据”和“以众取证”的谬误,充斥心理相关型和论据空缺型的诡辩。
在极端恶劣的政治语言环境下,若有人为墨子说一句公道话,与儒家传统议论些微不合,即刻被株连定性为“异端邪说”,猛遭围剿挞伐。
翁方纲是乾隆进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四库全书》八处提到翁方纲。翁方纲《复初斋文集》卷十五说:“有生员(秀才)汪中者,则公然为《墨子》撰序,自言能治《墨子》,且敢言孟子‘兼爱无父’为诬墨子,此则‘名教之罪人’又无疑也。”方授楚说:“当时所谓‘名教之罪人’,重则足以砍头杀身,以此归罪汪中,足见其形势之严重。”
在当今不同文明互补互鉴的全新时代,辨识墨子“兼爱”学说的精义,记取孟子不当辟墨的历史教训,探寻墨学中绝的动因,推进儒墨学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是历史赋予当代学人的重要使命。儒墨学界应携起手来,努力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儒墨学研究交流合作,开辟儒墨学兼容创新的新局面。
【点评】 作者深刻剖析了墨学衰落的原因,即墨学无法满足宗法等级制的要求,但也从另外一个方面证明,墨学有着超越时代的价值和意义。在当今不同文明互补互鉴的时代,儒墨两学应该广泛交流,兼容创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答案解析】
7. *兼 爱
【活动方案】
活动一:
文章开篇首先提出“要治理好天下的祸乱,就必须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的论点,就像医生只有知道病人的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把病治好一样。接着指出天下祸乱兴起的原因是人们只知“自爱”而“不相爱”,分别从父子、兄弟、君臣之间的不相爱,到盗贼横行,再到大夫互相侵害、诸侯互相攻伐,分层论述“乱起不相爱”的观点。然后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使天下兼相爱”。最后归纳论点,肯定结论,总结全文。
全文结构图解:
活动二:1.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失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
焉:于是
攻:治疗
当:同“尝”,尝试
亏:使受损
虽:即使
盗贼: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
家:卿大夫的封地
具:完备、齐全
恶:相当于“何”“怎么”
亡:同“无”
有:同“又”
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治:太平
劝:鼓励
交相:互相
2. (1) 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不能不明察祸乱兴起的原因。
(2) 假若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封国与封国之间不相互攻伐,封地与封地之间不相互侵扰,偷盗抢劫没有了,君臣父子之间都能孝敬慈爱,像这样天下也就太平了。
活动三:
1. “天下之乱”包括国与国之相攻,家与家之相乱,人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
根源:墨子认为天下的一切祸乱,人间的一切邪恶,包括盗窃、杀人、战争等现象都是不相爱带来的恶果。
方法:要改变社会现状,包括调解社会矛盾和由乱变治等,即要“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2. ①有很强的逻辑性。文章开头提出“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的观点;接着分析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不相爱”;然后又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最后总结“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文章中每一段的开头句都是一个小的分论点,但段与段中间又环环相扣,一气呵成,逻辑严谨,结构富有层次感。
②层层推理,正反对比。本文善于运用具体事例论证道理,由小及大,层层推理,正反对照,通俗易懂。行文中作者抓住事物的内在联系,揭示其相互间的利害关系,如君臣、父子、大夫和诸侯之间的爱与不爱的关系及其正反不同的结果,通过结果的对比,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使要表达的意思清晰明了。
活动四:
墨子认为,只知道自爱而不知道相爱,会使人只知道自利而不知道利人,种种社会问题由此产生。“兼相爱,交相利”的原则意味着超越只知道自爱自利的偏狭,做到爱人利人。孟子把仁义高悬在利之上,目的是要人从追逐私利的偏狭中超脱出来,以具备更高的道义层面上的关怀和追求。孟子的仁义主要意味着对他人的同情和体贴。在超越自爱自利和关爱他人方面,墨子、孟子二人的主张显然是相通的。
活动五:
示例:儒家提倡的“仁爱”,是建立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之上,有远近亲疏之别,是一种偏爱、有差等的爱。墨子提出的“兼爱”,是建立在人类社会人人平等的基础之上,是一种博爱、无差等的爱。
在一个家族内部,人们有长幼之分、远近之别。为了发扬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维持基本的人伦关系,还是需要提倡有差等的“仁爱”的。即使在整个社会层面,人与人之间因为能力不同、条件不同,所需要的关爱也不一样。所以片面强调“兼爱”并不现实。但是“兼爱”,作为一种博爱、无差等的爱,虽然过于理想,却是全社会努力的目标。没有对理想的“兼爱”的追求,人们就容易让“仁爱”走向极端,让一些原本公平公正的社会法则因为亲缘关系的远近而失之公允。
因此,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弘扬“仁爱”,并不时以“兼爱”进行匡正,这样最终才能实现美美与共、世界大同的伟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