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学案(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8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学案(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01 11:20:20

文档简介

8.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学习目标】
1. 阅读文本,围绕“成长”这一线索,理清故事情节,挖掘作品的丰富内涵。
2. 反复细读,从外貌、语言、动作等手法入手,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写作技巧。
【活动方案】
成长,简而言之,就是自身不断变得成熟稳重的一个过程。生活会让人从稚嫩走向成熟,从懵懂走向沉稳,从青涩走向大方。生活是成长最好的老师之一。《成长》杂志新近推出一个栏目“成长在生活中”,同学们准备在学习《大卫·科波菲尔》(节选)后投稿。请同学们认真学习本文,积极做好投稿准备。
浏览文本,分析大卫遭遇了哪些困境,这些困境又对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可以从身与心两方面去概括归纳。
要求:条理清晰,限时6分钟。
成长不是刹那间的事,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是一个过程。大卫在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当小童工,遇到了米考伯先生一家,和他们一家成为好朋友,了解到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这段经历也成为大卫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程。请概括这一部分的故事情节。
提示:联系文本,抓住时间、地点、人物和发展各阶段的主体事件加以概括。
要求:条理清晰,限时10分钟。
一个人的成长既受自身因素的影响,也受他人因素的影响。好的伙伴能够帮助、促进人的成长,反之则可能产生反作用。如果让大卫来介绍这段经历,他会如何介绍米考伯夫妇呢?米考伯夫妇在他心目中有着怎样的形象?作者是如何塑造的?
提示:阅读文本,找出描写米考伯夫妇的语段,进行概括分析。
要求:条理清晰,限时10分钟。
从大卫成长过程中所遇之人、物、事中,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迪,生发很多感慨。请以“成长在生活中”为主题写一篇征文,写好后和同学一起分享。
征文评分建议表
评价要点 分值 互评得分 修改建议
观点鲜明 20分
紧扣主题 20分
选材丰富 20分
结构清晰 20分
语言优美 20分
合计 100分
米考伯夫妇那种“债多不愁,乐天知命”的性格成为文学中的典型,被称为“米考伯主义”。“米考伯主义”和鲁迅笔下的阿Q“精神胜利法”有什么异同?请说说你的理解。
1. 作者简介
狄更斯(1812—1870),英国小说家,也是一位以反映现实生活见长的作家。父亲是海军中的小职员,嗜酒好客,经常入不敷出,全家被迫迁入负债人监狱。少年时因家庭生活窘迫,只能断断续续入校求学,主要靠自学和深入生活获得广博的知识,养成良好的文学素养。
狄更斯毕生的活动和创作,始终与时代潮流同步。他主要以写实笔法揭露社会上层和资产阶级的虚伪、贪婪、凶残,满怀激愤和深切的同情展示下层社会人民,特别是妇女、儿童和老人的悲惨处境,并以严肃、审慎的态度描写开始觉醒的劳苦大众的抗争。他的作品,一贯表现出揭露和批判的锋芒,贯彻惩恶扬善的人道主义精神,塑造了众多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主要作品有《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老古玩店》《艰难时世》《远大前程》《我们共同的朋友》等。一百多年来他的代表作《双城记》在全世界盛行不衰,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2. 写作背景
《大卫·科波菲尔》是狄更斯最重要的代表作品,也是他心中“最宠爱的孩子”。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大卫从幼年至中年的生活历程,以“我”的出生为源,将朋友的真诚与阴暗、爱情的幼稚与冲动、婚姻的甜美与琐碎、家人的矛盾与和谐汇聚成一条溪流,在命运的河床上缓缓流淌,最终融入宽容壮美的大海。其间夹杂各色人物与机缘。语言诙谐风趣,展示了19世纪中叶英国广阔的社会画面,反映了狄更斯希望人间充满善良正义的理想。
3. 文体知识
自传体小说是传记的一种,是从主人公自述生平经历和事迹的角度写成的一种传记体小说。这种小说是在作者亲身经历的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运用小说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技巧经过虚构想象加工而成的。它一方面不同于一般的自传和回忆录,另一方面又以作者或自述主人公为原型。
4. 小说写人艺术
小说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刻画人物,它可以凭借各种艺术手段,从各个角度对人物进行描写,既能展现人物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和衣着服饰等外在形态,也能呈现人物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内在活动,还能完整展现人物与环境互为作用的关系,从而塑造出丰满而成功的人物形象。
塑造人物的常用手法:
塑造人物的常用手法通常分为人物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这里重点介绍人物描写手法。
(1) 肖像描写
肖像描写是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包括人物的容貌、神情、姿态、风度和服饰等。成功的肖像描写能使人物形神兼备。小说人物肖像描写有相对静止的整体显示,如同电影中的人物特写镜头一样,从正面刻画人物形象,如《林黛玉进贾府》中对林黛玉的肖像描写;也可以是某一局部的重点刻画,如鲁迅在《祝福》里对祥林嫂的三次眼神描写。
(2) 语言描写
小说的语言描写包括对话和独白。个性化的对话,可以显示人物的不同性格。如鲁迅笔下人物的语言,都极具性格特征,孔乙己的迂腐斯文,杨二嫂的尖刻利己,阿Q的“精神胜利”,无不绘形绘色,跃然纸上。富有特征的内心独白,也是透视人物内心隐秘、展现人物性格特点的一种重要手段。如《欧也妮·葛朗台》中,面对妻子生病,治病需要花钱,更要命的是,如果妻子死后,女儿还要依法继承母亲遗产的情形,守财奴葛朗台的一句独白“那简直是抹自己的脖子”直接揭示了人物对金钱赤裸裸的占有欲。
(3) 动作描写
动作描写是指作家对人物富有性格特征的动作所作的生动具体的描绘和刻画。人的行为动作是人物思想感情的外在显现,是人物性格的具体展露。如《接外孙贾母惜孤女》中“便不上炕,只向东边椅子上坐了”就体现了林黛玉的小心谨慎。
(4) 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愤怒、喜悦、兴奋等),以此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5) 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指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作的具体深入的描写,能更细腻地展示人物的某一特征。如《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对“读书”问题的两次不同的回答,就展现了林黛玉小心谨慎的性格特征。
(6) 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
5. 作品延读
我蒙受了屈辱
狄更斯
假如我的床移进的那间房间是一个有知觉并能作见证的东西,那我今天可以请它——我不知道现在是谁睡在里面了——为我证明,我带给它的是一颗何等沉重的心。我在狗吠声中来到那儿,我上楼时一直听见那狗在我身后狂叫。在我看来,那房间空荡荡的,实在陌生,就像在房间看来我也是那样。我两只小手交叉着坐在那儿就想开了。
我想的都是最怪的事。我想到那房间的形状,那天花板上的裂纹,墙上的纸,窗玻璃上呈波纹和旋涡样的裂缝,那个三条腿而歪歪咧咧并看上去很不快活的脸盆架。看到它我不禁想起了在老头子影响下的高米芝太太。我一直哭呀,哭呀,可是除了因为觉得冷和沮丧,我肯定我当时不是为想到什么别的而哭。最后,感到孤零零的我开始想到我是多么地爱着小爱米丽,却偏偏被人从她身边拖开而来到这个地方,在这里,似乎没人及她一半那样需要我或关心我。想到这里我好不痛苦,便滚进被子的一角,哭着哭着就睡着了。
有人说着“他在这儿”,并把我脑袋上的被子揭开,这下就把我弄醒了。原来是母亲和佩格蒂来看我了,是她们中的一个把我弄醒的。
“卫卫,”母亲说,“有什么不对劲了?”
我觉得她居然这么问我实在太怪了,于是就说:“没什么。”我转过脸去,我记得我是不想让她看见我颤抖的嘴唇,否则会让她看出更多真相。
“卫卫,”母亲说道,“卫卫,我的孩子。”
我敢说,当时她无论说什么也不像她把我叫作她的孩子更打动我的心。我把眼泪藏在被单上。她要拉我起来时,我使劲用手推开她。
“这就是你干的事,佩格蒂,你这残忍的东西!”母亲说,“我对这一点也不怀疑。我不知道你这样教唆我的亲儿子来反对我或反对任何我爱的人,你又怎么能对得起你的良心?你这样做是什么意思,佩格蒂?”
可怜的佩格蒂举起双手,抬起了眼睛。她只能用我在饭后常作的谢饭祷告用的话来回答:“上帝饶恕你,科波菲尔太太,但愿你不会为你刚才说的话而真心后悔!”
“实在让我气坏了,”母亲叫道,“在我的蜜月里,就算我最恶毒的仇人也会想到这一点,从而不嫉妒我这一点点的安宁和幸福。卫卫,你这个调皮的孩子!佩格蒂,你这个野蛮的东西!哦,天啊!”母亲一会儿转向我,一会儿转向佩格蒂,任性地叫着,“当人满以为可以期待这个世界尽可能地如意时,这又是多么多么令人苦恼的世界呀!”
我感到一只手触到了我,而我知道这手既不是她的,也不是佩格蒂的,于是我下床站到床边。这是谋得斯通先生的手,他说话时一直把那手放在我手臂上。
“怎么了?克莱拉,我的心肝,难道你忘了?——坚定,我亲爱的。”
“我很惭愧,爱德华,”母亲说,“我本想做好,但我实在不舒服。”
“真是的!”他答道,“这么快就听到这个太糟了,克莱拉。”
“我说,硬要让我现在这样实在太难了,”母亲噘嘴说,“实在——太难了——是吧?”
他把她拉到身边,对她小声说了点什么又亲亲她。看到母亲的头依在他肩上并用手臂挨着他脖子,我就知道——和我现在知道得一样清楚:他可以随心所欲地摆弄她那软弱的天性,他达到目的了。
“下去吧,我的爱人,”谋得斯通先生说,“卫卫和我也会一起下楼去的。我的朋友,”当他盯着我母亲出去后,他就朝她点点头并微笑一下,然后他就把那张阴沉沉的脸转向佩格蒂,“你知道你女主人的姓了吗?”
“她做我的女主人已经很久了,老爷,”佩格蒂答道,“我当然知道。”
“这是实话,”他答道,“可我想,在我上楼时我听到你不是用她的姓称呼她。她已用了我的姓,你知道。你会记住这个吗?”
佩格蒂不安地看了我几眼,行个礼就什么也不说地走出了房间。我猜她看出有人希望她离开,而她也没什么理由继续留在房间里。只剩下我们两人后,他关上门,坐到一张椅子上,把我捉着站到他跟前,死死盯住我的眼睛。我觉得我的目光也被他所吸引而同样死死地盯住他的眼睛。当我回忆起当时我们就这样相对相视时,我好像又听到我的心那样又快又猛地跳动了。
“大卫,”他说着把嘴唇抿得薄薄的,“如果我要对付一匹犟马或一只凶狗,你认为我会怎么做?”
“我不知道。”
“我揍它。”
我几乎什么也说不出声来。可我觉得我虽然沉默,却呼吸急促了许多。
“我要让它害怕,让它学乖。我对自己说:‘我一定要征服这家伙。’哪怕要让它把血流干,我也会那么做,你脸上是什么?”
“脏东西。”我说。
他分明和我一样清楚:那是泪痕。可就算他把这问题问上二十次,每次都还打我二十拳,我相信我决不会那么回答他,哪怕我那幼稚的心炸开。
“你这家伙人小却挺聪明。”他说着面带只属于他的那种严肃的微笑,“你很懂我,我看得出来。去洗把脸,少爷,然后和我一起下楼去。”
他指着令我想到高米芝太太的那个脸盆架,并用头示意我要马上服从他。我当时毫不怀疑(我现在也毫不怀疑),如果我有些许迟疑,他一定会把我打倒而不带任何犹豫。
“克莱拉,我亲爱的,”当我按他说的做了后,他拉着我的一只胳膊把我押进客厅时说,“你不会再觉得不舒服了,我希望。我们不久就能使我们这位年轻人的性子变得好些。”
上帝帮助我!当时只要有一句和善的话,我一生都会变得好些,或许会被造就成另一种人。一句鼓励和解释的话,一句对我的年幼无知表示怜悯同情的话,一句欢迎我回家的话,一句向我保证这就是我家的话,便会使我打心眼里孝顺他,而不只是虚伪地在外表上孝顺他,也会使我尊敬他而不是仇恨他。我觉得,母亲见我那么怯生生又疏远地站在房中心里很难过,所以我一溜烟地跑到一张椅子前坐下,她目光更加忧伤地追随我——或许她十分怀念我从前那幼稚的步态中的那种无拘无束吧——但那句话并没说出来,该说那句话的时间已经过去了。
我们单独进餐,就我们仨一起吃。他似乎很爱我的母亲——恐怕我也并不因此就会喜欢他一点——她也很爱他。从他们谈话中我得知他的一个姐姐要来和我们住在一起,而且是今天晚上就要到。是当时还是后来我才发现,这点我不太肯定了,反正他并没有积极投身任何事业,他只在伦敦一家酒业商号里有些股份,或每年抽点红利,还是他曾祖父在世时,他家就和那家商号有些关系了,他的姐姐也在那家商号有些股份;不过我得在这儿说明一下,或真或假。
吃过晚饭后,我们都坐在火炉边,我就琢磨怎么才能跑到佩格蒂那里去又不是偷偷溜掉,免得冒犯这一家之主。就在这时,一辆马车来到花园门口,他便出门去迎接客人。我母亲跟在他身后,我则怯怯地跟在母亲身后。在昏暗中,她来到客厅门口时转过身来,像过去一样搂住我,小声嘱咐我要爱这个新的父亲并服从他。她匆匆忙忙地偷偷这么做,好像这么做不对一样,但仍然亲热温柔。她把手伸到背后握住了我的小手,直到我们来到花园里离他站的地方很近了,她才松开我的手去挽他的胳膊。
来人面色阴沉沉的。她不仅像她弟弟一样黑黑的,面目和声音也像他。她的眉毛生得很浓,几乎一直长到她那个大鼻子上了,仿佛她生错了性别而以此来代替胡须。她随身带来两只样子突兀、结结实实的黑箱子,箱盖上用铜钉结结实实地钉了她的姓名缩写。给车夫付钱时,她从一个结结实实的钱包中拿出钱来,然后把钱包放进一个包里囚禁起来,再把这包一下用力关上,这包是用一根很粗的链条拴在她胳膊上的。在那之前,我还从来没有见过一个像她那样地地道道的铁女人。
在一大堆表示欢迎的话语声中她被请进了客厅,在那儿她正式承认我母亲为她新的近亲。然后,她又看着我说:
“这是你的男孩吗,弟妹?”
我母亲承认我是的。
“一般来说,我不喜欢男孩。你好,男孩?”
在这样一番鼓励下,我告诉她我很好,并说我希望她也一样。谋得斯通小姐就这样冷淡地用四个字打发了我:
“缺少教养。”
一字一声地说完这话后,她便要求带她去她的房间。打那以后,那房间对我来说就成了一个冷森森的可怕的地方。那两只箱子从没人见过有打开的时候,也从没人见过它们有不上锁的时候(她外出时我朝屋里偷看过一两次,让人看了发怵)。
照我看来,她是住下不走了,也没有再走的想法。第二天一早,她就着手“帮”我母亲了,整天在储藏室进进出出,整理东西,把以前的安排全挪位。在谋得斯通小姐身上,我观察注意到第一件引人注目的事就是:她不停地怀疑仆人们在这幢房子的什么地方藏了一个男人。受这幻觉影响,她总在最不相宜的时候一下冲进煤窑,打开幽暗的壁橱门后总要“砰”的一声关上,并自认为已经将他抓到了。
(选自《大卫·科波菲尔》,有删改)
【点评】 谋得斯通姐弟俩走进了“我”的家,“我”和母亲的生活变了样,谋得斯通先生要“我”顺从他,谋得斯通小姐说“我”“缺少教养”,巨大的屈辱深深地刺痛了“我”。选文中,语言、动作、心理等直接描写,他人的衬托、环境的烘托等间接描写,无不把“我”的痛楚、不安、愤慨、羞愧等充分表现出来。【答案解析】
8.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活动方案】
活动一:
困境:污浊、恶劣的劳作环境;繁重、单调、枯燥的劳动;处于社会底层,贫困的童工生活。影响:痛苦、绝望、羞辱;屈辱、落魄、孤独。
活动二:
序幕(第1~5段):“我”来到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当小童工。
开端(第6~23段):米考伯先生邀请“我”做他的房客。
发展(第24~44段):米考伯一家被人催债,靠典当度日。
高潮(第45~51段):米考伯一家入住监狱。
结局(第52~54段):“我”有了新的住所,米考伯先生也度过最危急的关头。
活动三:
示例:米考伯先生是一位对“我”真诚、热情的“慈父”形象,让“我”感受到了一些“家”的温暖,但同时也是一个爱慕虚荣、喜欢讲排场、债多不愁、乐天知命、随遇而安的滑稽形象。
米考伯太太生活在困苦的家庭中,为艰难的生活而担忧,依然善解人意,但同时又愚昧无知、能力低下且爱慕虚荣,她将娘家的辉煌成天挂在嘴边,虽然她的“娘家人”并未出现;她也不懂持家之道,用典当生活用品换来的钱来大吃大喝。
作者通过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漫画式的风格,使人物滑稽可笑,让人忍俊不禁,有一种反差较大的喜剧效果。
形象分析:
(1) 米考伯先生
①肖像描写。如“发现那儿还有一个胖墩墩的中年男子,他身穿褐色外套、黑色马裤、黑色皮鞋,脑袋又大又亮,没有头发,光秃得像个鸡蛋,他的大脸盘完全对着我。他的衣服破旧,但装了一条颇为神气的衬衣硬领。他手里拿着一根很有气派的手杖,手杖上系有一对已褪色的大穗子,他的外套的前襟上还挂着一副有柄的单片眼镜——我后来发现,这只是用作装饰的,因为他难得用来看东西,即使他用来看了,也是什么都看不见的”。
通过对米考伯先生体形、头及脸的描写,突出了他长相滑稽的特点;通过对手杖与眼镜的描写,突出了他生活贫困却极力掩饰,体现了他爱慕虚荣、喜欢讲排场的性格特点。
②语言描写。如“‘我的印象是,’米考伯先生说,‘你在这个大都市的游历还不够广,要想穿过这座迷宫似的现代巴比伦,前往城市路,似乎还有困难——简而言之,’说到这儿,米考伯又突然露出亲密的样子,‘你也许会迷路——为此,今天晚上我将乐于前来,以便让你知道一条最为便捷的路径。’”
米考伯先生详细地给“我”介绍地址,设身处地地替“我”着想,多次“露出亲密的样子”,写出了米考伯先生的善良。
③动作描写。如“遇到这种时候,米考伯先生真是又伤心,又羞愧,甚至悲惨得不能自制,用一把剃刀做出抹脖子的动作来(这是有一次他太太大声尖叫起来我才知道的)。可是在这过后还不到半个小时,他就特别用心地擦亮自己的皮鞋,然后哼着一支曲子,摆出比平时更加高贵的架势,走出门去了”。
当陷入困境,债主上门逼债时,米考伯先生会愁眉苦脸,甚至声泪俱下,拿着剃刀要往脖子上抹,想一走了之;而债主一走,顷刻之间将皮鞋擦得锃亮,显示出米考伯先生窘迫尴尬的生活处境,又突出了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乐天派。
(2) 米考伯太太
①肖像描写。如“米考伯太太是个面目消瘦、憔悴的女人,一点儿也不年轻了”。
通过肖像描写,写出了米考伯太太生活的不尽如人意。
②语言描写。
a. “我结婚以前,”米考伯太太带着双胞胎和其他人,领我上楼看房间,坐下来喘口气说,“跟我爸爸妈妈住在一起,当时我从来没有想到,有一天我不得不招个房客来住。不过,既然米考伯先生有困难,所有个人情感上的好恶,也就只好让步了。”
写出了米考伯太太结婚前后生活状况的变化,表现了米考伯家庭的困难,也赞美了米考伯太太善解人意的性格特点。
b. “眼下米考伯先生的困难,几乎要把我们给压垮了,”米考伯太太说,“到底是否能渡过这些难关,我不知道。当我跟爸爸妈妈一起过日子时我真的不懂,我现在用的‘困难’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不过经验能让人懂得一切——正像爸爸时常说的那样。”
写出了米考伯太太对眼下家庭困难的担忧,表现了她的理性和坚强,但她又把娘家以前的辉煌挂在嘴边,体现了她爱慕虚荣与肤浅的性格特点。
③侧面描写。如“朝街的大门正中,全让一块大铜牌给挡住了,牌上刻有‘米考伯太太青年女子寄宿学舍’的字样,可是我从来没有发现有什么青年女子在这一带上学,没有见到有什么青年女子来过这儿,或者打算来这儿,也没见过米考伯太太为接待什么青年女子作过任何准备”。
语言和行动的反差,凸显了米考伯太太想法不切实际、不能面对现实的性格特点。
活动四:
略。
活动五:
相同点:都是一种心理安慰,在面对困境的时候采取一种豁达乐观的态度,以求得精神上的自我安慰和满足。
不同点:“米考伯主义”代表一种积极乐观的处世态度,它使米考伯先生身陷囹圄却依然向“我”借一先令买酒喝,同样支撑着米考伯太太忠实地陪伴丈夫度过充满艰辛的日子,终于等到时来运转的那一天。
而阿Q的“精神胜利法”则是一种无原则的退让,无底线的自宽自解,遭遇失败或受到屈辱时,不敢面对,而是自欺欺人。这只会麻痹人的斗志,为苟且偷生找到心安理得的借口,不利于现实的改造,不利于人类的进步,应该鄙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