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百年孤独(节选)》 学案(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1 《百年孤独(节选)》 学案(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01 11:36:53

文档简介

11. *百年孤独(节选)
【学习目标】
1. 梳理节选部分的主要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特征。
2. 熟悉象征隐喻手法的运用,并理解其象征意义。
【活动方案】
文明,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长时间智慧的积淀,文明的发展、变化从来不是孤立的,可能会受到外部文明的冲击,原来的文明何去何从,这值得深思。学校将举办一场主题为“如何对待外部文明”的演讲比赛,请同学们准备好演讲稿。
阅读文本,梳理节选部分的故事情节。
提示:按照情节的发展,划分层次(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概括情节。
外部文明“冲击”着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表现。试就此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
提示:每个人的表现是怎样的?先概括人物形象,再分析。
外部文明的“冲击”,让原有文明或原有之人倍感“孤独”,文本从哪些方面表现了他们的“孤独”?
提示:运用对象分析法。
小说为什么定名为《百年孤独》,造成布恩迪亚家族百年孤独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彻底摆脱这种孤独?说说你的理解。
外部文明到来的时候,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请以《如何对待外部文明》为题写一篇演讲稿,写出自己的思考。
评分建议表
评价要点 分值 互评得分 修改建议
观点鲜明 20分
紧扣主题 20分
论证合理 30分
结构清晰 10分
语言优美 20分
合计 100分
1. 作者简介
加西亚·马尔克斯(1927—2014),哥伦比亚小说家,20世纪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1927年3月6日生于哥伦比亚马格达莱纳省的阿拉卡塔卡镇。1947年迫于家庭的压力考入波哥大大学攻读法律,并开始文学创作。1948年因哥伦比亚内战中途辍学。不久他进入报界,任《观察家报》记者。1965年开始创作《百年孤独》,1967年小说出版后被誉为杰作,短时间内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并享誉全球,被认为是拉丁美洲的一场“文学地震”,也奠定了马尔克斯在拉美文学界的地位。随后又创作了《家长的没落》(1975)、《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1981)和《霍乱时期的爱情》(1985)等小说。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并任法国西班牙语文化交流委员会主席。2014年4月17日,马尔克斯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因病去世,享年87岁。
2. 写作背景
从1830年至19世纪末的70年间,哥伦比亚爆发过几十次内战,使数十万人丧生。本书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这方面的史实,并且通过书中主人公带有传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现出来。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等都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作家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性格鲜明的众多人物,描绘了布恩迪亚这个家族的孤独精神。
作家的写作目的,是希望拉丁美洲民众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摆脱孤独。所以,《百年孤独》中浸润着的孤独感,其主要内涵应该是对整个苦难的拉丁美洲被排斥在现代文明世界的进程之外的愤懑和抗议,是作家在对拉丁美洲近百年的历史以及这块大陆上人民独特的生命力、生存状态、想象力进行独特的研究之后形成的倔强的自信。这个古老的家族也曾经在新文明的冲击下,努力地走出去寻找新的世界,尽管有过畏惧和退缩,可是他们还是抛弃了传统的外衣,希望融入这个世界。可是外来文明以一种侵略的态度来吞噬这个家族,于是他们就在这样一个开放的文明世界中持续着“百年孤独”。作者用一种精神状态的孤独来批判外来者对拉美大陆的一种精神层面上的侵略以及西方文明对拉美的歧视与排斥。
3.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在体裁上以小说为主。这些作品大多以神奇、魔幻的手法反映拉丁美洲各国的现实生活,“把神奇和怪诞的人物和情节以及各种超自然的现象插入反映现实的叙事和描写中,使拉丁美洲现实的政治社会变成一种现代神话,既有离奇幻想的意境,又有现实主义的情节和场面,人鬼难分,幻觉和现实相混”,从而创造出一种魔幻和现实融为一体、“魔幻而不失其真实”的独特风格。因此,人们把这种手法称之为“魔幻现实主义”。从本质上说,魔幻现实主义所要表现的,并不是魔幻,而是现实。“魔幻”只是手法,反映“现实”才是目的。正如阿根廷著名文学评论家安徒生·因贝尔特所指出的:“在魔幻现实主义中,作者的根本目的是借助魔幻表现现实,而不是把魔幻当成现实来表现。”
4. 探究小说主题
小说的主题是作品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是小说的题旨和思想内容的集中体现。小说的主题是对社会生活的高度概括和实质揭示,而人物的塑造、情节的构思、环境的设置最终都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
探究小说主题意蕴
(1) 考纲要求
①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内容):要求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切入研究。
②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目的):要求从作者的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进行分析。
③探讨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味文本,独立思考,发表看法。
(2) 探究小说主题的技法
①主题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a. 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b. 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c. 通过事件,寄寓人生哲理。d. 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②对主题的挖掘一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作者背景、人物特征、情节发展、语言情感色彩。对主题的概括常用这样一些基本术语:歌颂、赞扬、弘扬……;讽刺、批判、揭露、谴责……;揭示……人生道理;体现了对……现象的反思;表达了……情感。
(3) 解题方法
①常见设问模式:a. 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b. 读了全文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或: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体会。)c. 把小说的题目××改成××,好不好,为什么?d. 小说以××为题,有主题思想、结构艺术、象征意蕴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其中的某一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e. 探究小说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f. 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
②阅读突破点:a. 整体阅读,宏观感受,把握作品思想内容,就等于抓住了探究的精髓。b. 注意标题和体裁。标题是文章的高度概括,有时就是小说线索,必须加以关注。c. 抓关键性语句。抓住作品中关于主要人物的语言、行动以及作者的评述、诠释的一些关键语句,如意蕴丰富的哲理句、意味深长的双关句、生动可感的修辞句、观点鲜明的议论抒情句以及结构上起到重要作用的语句。d. 注意小说这一文体的特征,解读时紧扣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e. 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典型的社会环境描写)和作家的相关状况,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知人论世可以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f. 借助小说中的精巧构思把握作品的主题,尤其注意情节的突转,人物与人物的对比,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等手法的运用。
5. 作品延读
百年孤独(节选)
加西亚·马尔克斯
十二月初旬,阿玛兰妲·乌尔苏拉一路顺风地回来了。她拉着丈夫系在脖子上的丝带,领他到了家,她是事先没打招呼便突然出现的;她身穿乳白色衣服,脖子上戴着的那串珍珠几乎拖到膝盖,手指上是绿宝石和黄宝石的戒指,光洁、整齐的头发梳成一个发髻,用燕尾状的发针别在耳后。六个月前同她结婚的男人,年龄较大,瘦瘦的,像个水手,是法兰德斯人。她一推开客厅的门,就感到自己离开这儿已经很久了。房子破得比想象的更厉害。
“天啊,”她叫了一声,语气快活多于惊讶,“显然,这房子里没有女人!”
门廊上放不下她的行李,菲兰达的那只旧箱子,是家里送她上学时给她的,此外还有一对竖着的大木箱、四只大手提箱、一只装阳伞的提包、八个帽盒、一个装了五十只金丝雀的大笼子,另外就是丈夫的自行车,这辆自行车是拆开来装在一只特制箱子里的。他像抱大提琴似的抱着箱子走。尽管经过长途跋涉,但她连一天都没休息。她全身都换上她丈夫夹在自动玩具里一道带来的粗布衣服,把这座房子里里外外打扫了一遍。她扫去了在门廊里做窝的红蚂蚁,让玫瑰花丛恢复生机,铲除了杂草,种上羊齿蕨和薄荷,沿着篱笆墙又摆上了一盆盆秋海棠。
她叫来一大群木匠、锁匠和泥瓦匠,让他们在地上抹缝,把门窗装好,将家具修复一新,把墙壁里里外外粉刷了一遍。就这样,在她回来三个月以后,人们又可以呼吸到自动钢琴时代曾经有过的朝气蓬勃、愉快欢乐的气息了。在这座房子里,在任何时候或任何情况下,都不曾有过一个人的情绪比现在还好,也不曾有过一个人比她更想唱,更想跳,更想把一切陈规陋习抛进垃圾堆里。她用笤帚扫掉了丧葬的祭奠品,扫掉了一堆堆破烂,扫掉了角落里成年累月堆积起来的迷信用具。出于对乌尔苏拉的感激,她留下了一件东西,那就是挂在客厅里的蕾梅黛丝的照片。“哎哟,真逗人,”她这样喊道,笑得上气不接下气。“一个十四岁的姑妈!”一个泥瓦匠告诉她,这座房子里全是妖怪,要赶走它们只有找到它们埋藏的金银财宝才行。她笑着回答说,男人不该相信迷信。她那么天真、洒脱,那么大方、时新,使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见她过来便感到手足无措。“哎哟!哎哟!”她双臂张开,快活地叫道。“看看我的小鬼头是怎么长大的!”没等他反应过来,她已经在她随身带来的手提留声机上放了一张唱片,打算教他跳最新式的舞。她叫他换下奥雷里亚诺上校传给他的脏裤子,送给他一些颜色鲜艳的衬衫和两色皮鞋,如果他在梅尔基亚德斯的房间里待久了,她就把他推到街上去。
她像乌尔苏拉一样活泼、纤小、难以驾驭,并且几乎同俏姑娘蕾梅黛丝同样漂亮和诱人。她有一种能够预测时尚的罕见本能。当她从邮件里收到最新式的时装图片时,旁人不得不赞赏她亲自设计的式样:她用阿玛兰妲的老式脚踏缝纫机缝制的衣服和图片上的完全一样。她订阅了欧洲出版的所有时装杂志、美术刊物、大众音乐评论,她经常只要瞟上一眼,便知道世界万物正按照她的想象发展变化,具有这种气质的女人,居然要回到这个满是灰尘、热得要命的死镇上来,真是不可理解,何况她有一个殷实的丈夫,钱多得足以在世界上任何地方生活,而且他对她很有感情,甘心让她牵着丝带到处走。随着时光的流逝,她准备久居的意思更加明显,因为她的计划是长远的,她的打算就是在马孔多寻求舒适的生活以安度晚年。金丝雀笼子表明她的决定不是突然的。她想起了母亲在一封信里告诉过她关于捕杀鸟类的事情,就把动身的时间推迟了几个月,直到发现了停泊在幸福岛的一艘轮船。她在岛上挑选了二十五对最好的金丝雀,这样她就可以使马孔多的天空又有飞鸟生存了。
这是她无数次失败中最可悲的一次。鸟儿繁殖以后,阿玛兰妲·乌尔苏拉却把它们一对对地放出去;鸟儿们获得了自由,便立即从小镇飞走了。她想用乌尔苏拉第一次重建房子时所做的鸟笼来唤起鸟儿们的感情,可是没有成功。她又在杏树上用芦草编织了鸟巢,在巢顶撒上鸟食,引诱笼中的鸟儿唱歌,想借它们的歌声劝阻那些飞出笼子的鸟儿不要远走高飞,但也失败了,因为鸟儿一有机会展开翅膀,便在空中兜一个圈子,辨别了一下幸福岛的方向,飞走了。
回来一年之后,阿玛兰妲·乌尔苏拉虽然没有结交什么朋友,也没有举行任何宴会,但她仍然相信,要拯救这个灾难深重的村镇是办得到的。她的丈夫加斯东怕冒犯她,总是小心翼翼的。 他走下火车的那个决定命运的下午起,他就觉得妻子的决心是怀乡病引起的。他肯定她迟早会在现实生活中遭到挫折。
他俩是在认识两年以后结婚的,当时他驾驶着运动用的双翼飞机在阿玛兰妲·乌尔苏拉就读的学校上空盘旋。为了躲开一根旗杆,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动作,老式的帆篷和铝制机尾被电线缠住了。从那时起,他顾不上装着夹板的腿,每逢周末都把阿玛兰妲·乌尔苏拉从她居住的修女公寓接走;那里的规矩不像菲兰达想象得那么严格,他可以带她到他的乡村俱乐部去。星期天,在一千五百英尺高处荒野的空气中,他们开始相爱了。地面上的生物变得越来越小,他们彼此也就越来越亲近了。她对他说起马孔多,说它是世界上最美丽、最宁静的城镇;她又谈起一座散发着薄荷香味的大房子,她想在那儿同一个忠实的丈夫、两个强健的儿子和一个女儿生活到老。儿子取名罗德里格和贡泽洛,而决不能叫什么奥雷里亚诺和何塞·阿尔卡蒂奥;女儿要叫弗吉妮娅,决不能起蕾梅黛丝之类的名字。她因思念故乡而把那个小镇理想化了,她的感情那么强烈坚定,使得加斯东明白,除非带她回马孔多定居,否则休想跟她结婚。他同意了,就像他后来同意系上那条丝带一样,因为这不过是暂时的喜好,早晚都要改变的。可是在马孔多过了两年以后,阿玛兰妲·乌尔苏拉仍像刚来的头一天那么快活。他开始发出警告了。那时候,他已经解剖了这个地区每一种可以解剖的昆虫。他的西班牙语说得像个本地人,他解开了寄来的杂志上所有的字谜。他不能用气候这个借口来催促他俩返回,因为大自然已经赋予他一个适合异乡水土的肝脏,使他能够对付午休时间的困劲,而且他还服用长了醋虫的水。他非常喜爱本地的饭食,以至于有一次他一顿吃了八十二只鬣蜥(产于美洲或西印度的一种大蜥蜴蛋)。另外,阿玛兰妲·乌尔苏拉已经从火车上运来了一箱箱冰冻的鱼、罐头肉和蜜饯水果,这是她唯一能吃的东西。虽然她无处可走,无人要访问,她的衣着仍旧是欧洲式样的,她仍然不断地收到邮寄来的新样式。然而她的丈夫没有心思欣赏她的短裙、歪戴的毡帽和七股项圈。她的秘诀似乎在于她总是能够变戏法似的忙忙碌碌,不停地解决自己制造的一些家务困难。她为第二天安排了许多事情,结果什么也没干成。她干活的劲头很足,但是效果很糟,使人想起菲兰达,想起“做”只是为了“拆”的那种传统恶习。她爱好玩乐的情趣仍然很浓,她收到了新唱片,就叫加斯东到客厅里待到很晚,教他跳舞,那舞姿是她的同学画在草图上寄给她的。孩子的诞生是她唯一感到欣慰的事,但她尊重与丈夫的约定,直到婚后五年才生了孩子。
(选自《百年孤独》第十九章,有删改)
【点评】 阿玛兰妲·乌尔苏拉领着丈夫到了位于马孔多的家,虽然房子很破旧,很萧瑟,但并没有影响她的快活。她打扫房子,整理一切,使朝气蓬勃、愉快欢乐的气息再次充满这座房子。她放飞小鸟,放飞自己,保持与外面世界的联系。作者把人物的动作与心理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眼前的现实与过去的美好结合起来,语言优美,形象动人,字里行间洋溢着青春的气息。【答案解析】
11. *百年孤独(节选)
【活动方案】
活动一:
序幕(第1、2段):介绍马孔多镇的变化及主要的人物。
开端(第3~6段):丽贝卡到来。
发展(第7段):交代丽贝卡的恶习以及家里人帮助她改掉恶习的经过。
高潮(第8~12段):“失眠症”来袭,布恩迪亚家族染上“失眠症”,病情扩散到整个镇子。
结局(第13~14段):应对“失眠症”的措施以及“失眠症”带来的影响。
活动二:
示例:
(1)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是一个身材健壮、智慧过人、想象力丰富、极富号召力和超人的探索精神的男人。
①布恩迪亚富于进取心、具有事业心。他规划全村的布局和街道的设计,带领大家共同建设马孔多,让马孔多成为幸福的村庄。
②布恩迪亚极有责任心。意识到失眠症已经侵入镇子,便召集起各家家长,把自己所知的失眠症情形讲给他们听,并且将疫病控制在村镇之内。
③布恩迪亚易于接受新事物。他着迷于马孔多的新气象,“认为这比自己广袤的幻想世界更为神奇”;为了避免遗忘,奥雷里亚诺为器物贴上标签,并将这一方法传授给布恩迪亚,布恩迪亚先在家中实行,而后推广到全镇。
(2) 乌尔苏拉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顽强、睿智、执着、独立,毫不逊色于她的丈夫,是布恩迪亚家族的灵魂,是整个家族的支撑者。她不愿与现实生活妥协,在一次次紧要关头担当重任,从不愿也未曾在苦难和挫折面前屈服。在旁人无法治愈丽贝卡的吃土症的困境中,乌尔苏拉采取“药物治疗加上皮带抽打”的手段,不但让丽贝卡在几个星期后显出康复的迹象,还让丽贝卡把她视为家庭成员中最亲近的人。在危害十足的失眠症面前,一开始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对失眠症的危害缺乏正确认识,而乌尔苏拉为防万一,“将丽贝卡和其他孩子隔离开来”,并用从母亲那里学过的对草药的认识,开展了草药治疗。她以全部的心力经营着整个家族。
她为孩子们的“孤独入骨”“守旧顽固”等怪癖感到痛心,她的身上有着一种维持家族生存下去的顽强毅力,体现着人性的光辉和母爱的伟大,表现出对布恩迪亚家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她用自己的爱去温暖身边的每一个人,哪怕是远道而来、孤独多病的远方表亲丽贝卡。然而伟大的母爱在冷漠的现实、沉重的孤独面前也显得苍白无力——“正当她哀叹自己命不好,认定儿女们的怪癖与猪尾巴同样可怕时,奥雷里亚诺眼神定定地望着她,令她感到一阵茫然”。这种生活使她成为一个独立坚强的人,一个伟大的孤独者。
活动三:
布恩迪亚一开始热衷于炼金实验,后来热衷于村镇规划,几乎不关心家里的事务;乌尔苏拉只关心家业的振兴,忙于照看家庭;次子奥雷里亚诺沉默寡言,沉浸于自己的实验中;丽贝卡自始至终内心都是孤独的。在布恩迪亚家族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子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始终没有推心置腹的切磋商讨,没有心心相印的感情沟通,彼此之间缺乏信任和了解,缺乏关怀和支持。
活动四:
小说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充满神奇色彩的生活和经历以及马孔多开拓、发展和毁灭的过程。布恩迪亚家族一代又一代所特有的,就是一种“孤独”精神。在这个家族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子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始终没有推心置腹的切磋商讨,没有心心相印的情感沟通,彼此之间缺乏信任和了解,缺乏关怀和支持。尽管也有许多人为打破这种孤独进行了种种艰苦的探索,但由于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把各自分散的力量统一起来,最后均以失败告终。作者用大量笔墨来描写这种孤独所造成的愚昧、落后、保守和僵化的现象,是为了让读者感受到这种孤独不仅弥漫在布恩迪亚家族和马孔多镇,而且渗入了整个社会,成为民族发展和国家进步的一大包袱。作者以《百年孤独》为题,意在引起读者思考:造成马孔多——实际上是拉丁美洲的缩影——百年孤独的原因,以及打破这种状态的根本途径。“百年”表示年代久长,“孤独”的反义是团结。而想要摆脱这种孤独,只有重新点燃爱的火光,建立沟通的桥梁,才能让理解成为可能,家族才能走向团结。
活动五: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