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
【学习目标】
1. 了解直接论证和间接论证的方法,掌握相关的论证方法。
2. 理解和评估论证的合理性,提高论证的水平。
3. 剖析文章的论证过程,体会论证的作用和论辩的魅力。
【活动方案】
学校利用课余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你准备参加“雄辩家”社团,请了解逻辑论证知识,提升基本逻辑论证能力,以参加社团选拔。
加拿大前外交官切斯特·朗宁出生于我国湖北襄樊。他30岁在加拿大竞选省议员时,反对派大肆宣传“他是喝中国人的奶长大的,身上一定有中国的血统”。请研读“资料链接”部分,运用归谬法帮助郎宁巧妙地反击对方的观点。
请剖析这篇文章的论证过程,理清其中的逻辑链条。
成人不自在
郭英德
《西游记》记录了孙悟空从出生、成长、奋斗,直到成为“斗战圣佛”的曲折过程,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成人不自在。
孙悟空的出生,和普通人大不一样,他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摆脱了人与生俱有的社会关系。用小说的话,就是“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那么,作为一个原生态的人,他是不是就获得了真正的“自在”呢?这还不行。他发现自己生活的环境太狭隘了,来来回回就在花果山上,交往的就是些猴兄猴弟。他想要拥有更大的空间和世界,所以去寻仙问道,有了种种法力。一个筋斗云翻出十万八千里,生活空间如此之大,可以为所欲为,来去自如。有了这么广阔的生存空间,就获得真正的“自在”了吗?还是不行。孙悟空有一天突然悲叹起来,他看到老猴死去,想到自己迟早也要死去,于是到阎罗殿去把自己的名字从生死簿中勾掉,从而拥有了绝对意义上的“自在”。
但是对社会来说,这却触犯了规范,社会不允许没有经过任何修炼就得到这种绝对自由。孙悟空扰乱了正常的秩序,必须受到惩罚。社会要么剿灭他,要么改造他。小说采用了寓意性的写法,用“如来佛的掌心”代表一种无所不能的社会规范,个人有再大的能耐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个体人”一旦步入社会,就不可能再有绝对的自由自在了。
孙悟空遇到唐僧,投身西天取经的事业,这是偶然的事情吗?不完全是。小说有一个寓意性的写法——“金箍儿”。金箍儿是有形的东西,却有着无形的含义。孙悟空头上的金箍儿是怎么戴上的?是他自己戴上的。他看到藏着金箍儿的花帽子漂亮,就自己给自己戴上了。这说明孙悟空是心甘情愿接受社会规范,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金箍儿”有一个很雅的名字,叫“定心真言”。只有把孙悟空的心“定”住,他才能真正地长大成人。
于是,西天取经,是孙悟空充分发挥个人能力的过程,更是他收心敛性的过程。西天取经赋予孙悟空的任务,就是保护唐僧一步一步走到西天去,跋山涉水,不能偷懒。这是一种人生的命题,人生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人生最大的价值不在于目的,而在于过程。西天取经的八十一难,并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那些周而复始、形形色色的险阻与妖魔,都不过是孙悟空修心过程中所遇障碍的象征。
任何社会中的人都面临着“自在”和“成人”的两难处境。你生活在社会当中,一方面希望有更多自由,另一方面又发现面临着种种约束。这是两难的,人的一生就是在这种两难处境当中找到最佳位置。在这个意义上,孙悟空是成功的。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雄辩家”社团请你准备资料参加“温饱是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辩论赛,请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这一论题的观点、概念以及论证思路、辩论策略。
一、 隐含前提
(一) 关注隐含前提
在一个论证中,说出来的论据只是一部分,那些没有说出来的论据就是隐含前提。而且在论据或隐含前提的背后,还有一些支持这些论据或隐含前提的没有说出来的假设,这些假设又称隐含假设。
“隐含假设”产生的条件如下:
①有着理想中的目标或者状态;
②理想与当前的处境相反或者相差较大,形成了心理上的冲突或矛盾;
③心理上的冲突或者矛盾促成了糟糕的内心状态。
例如:有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一直向往着到大城市发展,展现自己的才华,可是自己目前却在一个小城市的一家小公司里做着一份无关痛痒的工作。“我渴望自己可以学到更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但那只是渴望而已,因为我自己不够专业,没底气、没信心走出去。我发现自己是一个自卑且懦弱的人。”
这个例子稍作分析如下:
①理想目标:到大城市打拼,展现才华,拥有更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②当前处境:在小城市的小公司里打杂;
③内心状态:自卑、苦恼、无奈……
我们从定义出发,知道隐含假设是潜藏在我们思维深处的一些假想出来的条件,所以需要用心把它找出来。如上面的例子,大概有这样的一些隐含假设:
①工作会一直不变;
②大城市才有好的工作;
③大城市才能学到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④无法改变目前的状态;
⑤需要足够专业才敢出去。
隐含的假设除了以上这些,还有“可能选项”:
①寻找和等待调换部门、岗位的机会;
②收集信息,寻找本地的好公司(好工作);
③参加培训班、学习社群或者在线课程,提升技能;
④用实际的行动去逐步提升自我;
⑤想到和愿意承担最糟糕的结果,就可以出去闯一闯。
因此,在实际论证中要关注隐含的前提,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找出潜意识中的“隐含假设”;
②识别“隐含假设”中的不合理性;
③校正不合理性,寻找“可能选项”,采取行动。
(二) 隐含前提的两种类型
1. 事实判断型
所谓事实判断,指的是基于存在或发生的事实做出的判断,例如:多吃橙子可以补充维生素,这里假定的前提就是橙子是富含维生素的。
事实判断是客观的,是唯一的。
2. 价值判断型
所谓价值判断,指的是根据我们的价值观做出的判断,例如:家长跟孩子说,你要好好读书,考上好的大学,将来才有机会出人头地。这里面隐藏了一个价值判断假定——你应该出人头地。
价值判断是主观的,是非唯一的。
人与人沟通要基于事实判断而非价值判断。
例如:员工经常迟到,领导找对方谈话,不能说“你又迟到了”,而应该说“公司9点上班,你今天9点半到的公司”。
“你又迟到了”隐含的前提是——我的价值观认为,你不应该迟到,迟到是不好的表现;而“公司9点上班,你今天9点半到的公司”——说的是一个事实,没有做任何的评价。基于事实做的判断,不会或者不易引发对方的情绪,从而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
二、 学会间接论证
当直接论证有困难或者效果不好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间接论证,主要包括“排除法”“反证法”和“归谬法”。
1. 排除法
如果一个题有若干个选项,而要证明其中某项正确,只要找出证据否定其他所有选项就行了,这种方法就是大家熟悉的“排除法”。排除法实际上就是运用不相容选言推理的规则。鲁迅在《拿来主义》中阐述为什么要提倡拿来主义的时候,就采用了排除法,将“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进行一一排除,最后推出唯一的正确做法就是“拿来主义”,这样的论证让人无可辩驳。
例如:最近上映了一部很受欢迎的电影,小刘购买了4张座位连在一起的电影票,邀请小马、小杨和小廖一同去观看。四人各自随机拿了一张电影票,此时他们分别猜了一下座位情况。小刘说:“我好像是坐在小马旁边。”小马说:“我的左手边不是小刘就是小杨。”小杨说:“我肯定是坐在小廖旁边。”小廖说:“小刘应该是坐在我的左手边。”假如他们四人都猜错了,那么他们面向银幕从左到右的正确座位可能是( )
A. 小廖、小马、小杨、小刘 B. 小刘、小杨、小廖、小马
C. 小马、小廖、小杨、小刘 D. 小杨、小刘、小廖、小马
【答案】A 【解析】通过梳理题干信息,我们不难发现题干条件众多,选项信息相对比较全面,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排除法选出答案。前提是“他们四人都猜错了”,根据小杨说的“我肯定是坐在小廖旁边”,可知小杨和小廖没有紧挨着,排除B、C两项;根据小廖说的“小刘应该是坐在我的左手边”,可知小刘没有坐在小廖的左手边,排除D项。
2. 反证法
反证法就是先假设与某个论点相矛盾的观点成立,然后推出明显的错误或矛盾之处,从而间接地证明最初的观点。其依据的是逻辑规律中的排中律。
例如:我们要论证《祝福》的时代背景。其论证过程如下:
故事一定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后。
如果不是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后,就不可能有“旧历”的说法。
课文头一句就说“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
所以,故事一定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后。
思路:先假设该观点为非,由此推出错误或矛盾之处,从而间接证明了该观点是正确的。
用p和q的格式来表示,即:
主张:“p”正确。
论证:(1) 设“非p”正确。
(2) 证“非p”不成立,即如果非p,则q(由非p引出的推断);
q假(由有关知识得到“q是假的”),
所以,“非p”不成立。(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式)
(3) 根据排中律,由“非p”不成立推出“p”正确。(据排中律,非p与p是互相矛盾的,二者不能同时为假,既然非p假,则p必真)
运用反证法进行论证应当注意:①反论题必须与自己所主张论点构成矛盾关系,如果不满足这一要求,即使论证了反论题不能成立,也难以确定原论题一定是正确的。②必须以有力的论据说明反论题是虚假的或不能成立的,这样才能真正确定自己所主张论点的正确性。
3. 归谬法
归谬法是一种为了反驳某一命题,先假定它是对的,然后由它推出一个或若干明显荒诞的结论,再运用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式确定被反驳的命题是不正确、荒谬的,这样间接地否定错误论题的论证方法。例如:
有人认为“君子慎其独”是封建时代的士大夫语言,我们今天还使用它,会使思想倒退到封建社会去。果真如此,那我们今天所说的话,大多来自古代社会,山水草木、日月风雨且不必说,就连“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史为鉴”等也来自古代社会,甚至出自封建士大夫之口。照这些人的逻辑,这类语言也不能说了,那我们今天只好做半个哑巴了。
其推理过程如下:
假设这个人的观点正确,即:如果现在还用“君子慎其独”这种封建时代士大夫的语言,那么“会使思想倒退到封建社会”。
事实上,我们今天所说的话大部分来自古代社会,甚至出自封建士大夫之口,但并未倒退到封建社会。
所以,这个人的观点是错误的。
用p和q的格式来表示,即:
反驳论题:p
反驳:(1) 设p真。
(2) 推导,即如果p,那么q;
q假,
所以,p假。
运用归谬反驳法的关键在于从被反驳命题中引出荒诞的结论,引出的结论越是荒诞,反驳的力量就越强。
【注意】 反证法和归谬法的区别:
①二者的目的不同。反证法用于论证,目的在于确定某一判断的真实;归谬法用于反驳,目的在于确定某一判断的虚假。
②二者的结构不同。反证法的结构比归谬法的结构复杂,反证法需要设被论证论题的反论题(相矛盾的或相反对的论题);归谬法不需要设反论题。
③二者的根据不同。反证法需要运用排中律,由确定反论题假进而间接地确定原论题真;归谬法则是根据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式直接推出被反驳的论题假。【答案解析】
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
【活动方案】
活动一:
【示例】 朗宁说道:“权威研究表明,阁下是喝牛奶长大的,你身上一定有牛的血统。”
活动二:
文章首先以孙悟空为例,提出中心论点“成人不自在”;接着写孙悟空发觉自己生存空间险隘、生命有限,从而反抗、奋斗、接受约束、戴上“金箍儿”的过程,阐述“不自在”的原因;然后写“西天取经”经历磨难,对自我进行磨砺、修心,从而最后成为“斗战圣佛”,阐述“不自在”的意义;最后写任何社会中的人都面临着“自在”和“成人”的两难处境。
活动三:
【明确】
正方: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反方: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观点分析】
正方:没有温饱免谈道德;谈道德的都是温饱之人。
反方:不温不饱依然谈道德。
无关的观点:有人处于温饱中,却不谈道德;温饱之人都谈道德。(这两个观点是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相关推理,要认真区分)
【概念界定】
对正方有利:温饱是人最基本的衣食需求;温饱就是既温又饱。
对反方有利:温饱就是社会上总体无衣食之困;温饱就是或温或饱。
【论证思路】
正方:略。
反方:
1. 人存在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2. 人有理性,理性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3. 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谈道德;
4. 走向温饱的过程中尤其应该谈道德。
【思路解析】
“人存在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言外之意是不论温饱与否都得谈道德,人们不可以因为不温或不饱就违背道德原则,而这一命题恰恰是个真命题。
“人有理性,理性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是对正方“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的直接反驳,更进一步论证“丧失理性的人无法谈道德”,这一命题也是一个真命题,并且该命题认为温饱的人有理性,不温饱的人同样也会有理性。
“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谈道德”反驳了“只有在温饱的前提下才能够谈道德”的条件限制。
“走向温饱的过程中尤其应该谈道德”强调了“谈道德”在“走向温饱的过程中”的重要性,提出不温饱(走向温饱的过程中)不仅能够谈道德,而且“尤其应该谈道德”,看似让步,实则是对正方观点的进一步否定,设计十分巧妙。
【辩论策略】
正方:论证不能温饱就难以生存;对方举例时,指出例子中的人物并未讲道德,或者指出其已处于温饱状态(当反方举例证明有的人并未处于温饱状态却依然讲道德时)。
反方:论证从生存到温饱存在过渡地带;谈道德的行为尽量宽泛(“谈道德”的概念范围界定越小,不温不饱、不温或不饱情况下的某些行为将被排除在“谈道德”的概念范围之外,对正方越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