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培养审美的眼睛-… 配套教学设计(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课 培养审美的眼睛-… 配套教学设计(1)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6.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15-12-09 10:09:01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掌握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的基本原则及其在作品中的表现。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生活中的“自然美”、“社会美”的感受,对美术作品的赏析,让学生亲身的感受到艺术美和形式美带来的美的冲击,并能够运用自己以往的观察、经验来描述生活中的美和艺术中的美。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在作品中感受艺术美和形式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
2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只是一个“像”与“不像”,应该规范学生怎样去鉴赏一件美术作品,应该从哪几方面去鉴赏。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对艺术美和形式美的知识的掌握。
教学难点:通过对艺术美和形式美的相关知识的学习,对生活中的美和美术作品的描述和分析。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引出课题
生活中离不开美,比如我们的衣食住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的审美标准也发生着不断地变化,那么当下我们应该怎样去审美呢?
引出课题: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怎样培养审美的眼睛及其意义,现在请同学们来看一幅图片(展示图片《天安门》),请同学们从美术造型、色彩两个角度来鉴赏一下天安门美在哪里?
活动2【讲授】讲授新课
1、仔细观察《天安门》这幅图片,当我们置身天安门广场的时候,我们会有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
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不禁在内心升起一种崇高、庄严、高大和神圣的这种情感,这种情感主要来自天安门的造型上,那么同学们请看一下天安门的屋顶有什么特征呢?(找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就是这种特征我们把它叫做重檐歇山式屋顶。
老师提问:观察天安们城楼上有几根红色的柱子那?(数一数)又有几个门洞呢?这种门洞象征着什么呢?
学生回答:10根,9个
老师总结:10根,9个门洞象征着九五至尊的地位。
老师提问:那么天安们在色彩上又采用了哪些色彩那?
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黄色的琉璃瓦,这种“黄色”自古以来都是皇家的专用颜色,主要为统治者所占有,朱红色的城台象征着权利,还有雕刻精美的汉白玉,天安门本身的这种黄色、红色、白色在蓝蓝的天空下面色彩显得比较和谐统一。
刚刚我们一起从造型和色彩两个方面一起鉴赏了古建筑天安门,同学们想一想真正鉴赏一件美术作品就这么简单吗?肯定不是,那么我们就来学习什么是美术鉴赏,我找同学来概括一下。
看PPT,所谓美术鉴赏就是运用我们的视觉感知、视觉经验和相关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归类、分析、判断、联想和评价,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它是一个综合的审美活动。
学习完什么是美术鉴赏,那么“鉴”和“赏”又是什么含义呢?我找同学来读一下(这位同学读的很好此处需要来点掌声)我们学习了什么是“鉴”和“赏”,那么我们去鉴赏一幅作品的时候应该从哪几方面入手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美术鉴赏的方法:1作者简介(作者是谁,什么年代的人,代表作有哪些);2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这样的美术作品);3作品的主题(作品反映出来的内容);4主观感受(看了这幅画你有什么样的感受或者是有什么样的情感);5作品的表达方式(作品借助什么载体来表现的),下面同学们把这五点记在书上,然后同学们就根据这五点并借助书上的知识来鉴赏一下《捣练图》,给同学们3分钟的时间。
1.作者:张萱
2.时代背景:张萱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入禁做宫廷画师,平时只能接触一些宫廷仕女等,所以他擅长画宫廷仕女等,唐代以“胖”为美,所以他描绘出来的人物都属于“丰颊肥体”的造型。
3.作品的主题:仕女劳动。
老师提问:他们在干什么呢?“捣练”那你们知道“捣练”是什么吗?“捣练”,“练”是古代的一种丝织品,织完之后比较硬必须要煮熟后加入漂粉,然后再用木杵轻捣,让它变得柔软,最后把它熨平才能使用。
4.主观感受:由于身份、年龄、分工不同,劳动表情也不一样,分别表现了人物的特点,人物形象更逼真,线条精细流畅,给人以优雅平和富有劳动节奏的美感。
5.作品表达方式:属于中国画
我们从五个方面去鉴赏了《捣练图》,下面我们再来鉴赏一下《拾穗》。
1.作者:米勒
2.时代背景:这幅画画于19世纪,法国正处于贫富差距加大,阶级矛盾尖锐的时期,米勒那时居住在农村,并且亲身参加田间劳动,他深知农民的贫穷与艰辛。
3.作品的主题:贫穷妇女劳动的场面,秋天金黄色的田野上看上去一望无际,麦收后的土地上有三个农妇正弯着身子十分细心的收取遗落的麦穗,他们身后那堆得像小山似得麦垛和他们没有丝毫的关系,这些都属于农场主的。
4、主观感受:看着三个贫穷妇女在麦地里拾穗,看了不禁让人产生同情、辛酸
5.作品表达方式:属于油画
我们鉴赏完了这两幅作品,那么大家分析一下《捣练图》和《拾穗》在上面的五种鉴赏方式中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下面我们来看一下PPT中的表格,给大家5分钟时间来完成这个表格,5分钟后我来找人回答。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们来分成三组来鉴赏一下下面的三幅画《太白行吟图》《奔马》《根扎南国》,讨论3分钟。
那我们来看看第一组完成的情况
1.作者:梁楷 代表作有《泼墨仙人》
2.主题:人物画
3.表达方式:中国画
4.给人的感受:画家寥寥数笔就画出李白的精神气质,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后人称这种画法叫“简笔画”
这组同学完成的比较好,那么我们再来检查一下第二组
1.作者:徐悲鸿 代表作《愚公移山》
2.创作背景:1941年秋季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此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敌我力量相持阶级,日军想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彻底打败中国,这时的徐悲鸿就画了这幅画来表达他对民族前途的关怀和希望。
3.主题:昂首飞奔的骏马
4.表达方式:中国画,徐悲鸿当时将西洋中的解剖与中国传统的笔墨相结合画出这幅《奔马》。
5.给人的感受:感觉就要冲出画面,由于徐悲鸿采用前大后小的构图,透视感较强,前伸的双腿和马头有很强的冲力似乎要冲出画面。
下面我们来检查一下第三组
1.作者:吴冠中 代表作《万里长城》
2.主题:南方郁郁葱葱大榕树的形象
3.表现方式:属于中国画
4.给人的感受:点、线、面、色相结合,给人强烈的美感。
下面老师来总结一下
梁楷表现的是中国古代文人的放浪情怀。
徐悲鸿表现的是他的名族意识。
吴冠中关注的是艺术的形式语言。
二、美术作品是如何分门别类的?
绘画、 雕塑、 建筑、 设计、 书法、 摄影
按形式语言:具象艺术----1、意象艺术--2、抽象艺术--3
三、 美术鉴赏的意义
1、认识功能
2.教育功能
3.审美功能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1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