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别了,“不列颠尼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血浓于水、同气连枝,香港的命运从来同祖国①__________。27年前,香港回归,步入同国家共同发展、永不分离的宽广大道。回归后,香港同祖国内地的联系更加紧密,交流合作进一步深化。今天,伟大祖国繁荣昌盛,活力香港朝气蓬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祖国始终是香港的坚强后盾。” 27年间,世界形势②__________、云谲波诡,但祖国的支持始终未变。抵御亚洲金融风暴,国际金融危机的应对,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港珠澳大桥成功通车,每当香港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祖国都有求必应、果断帮助,帮其化解问题、渡过难关。
“‘一国’是根,根深才能叶茂;‘一国’是本,本固才能枝荣。”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祖国强大了,香港抵御风浪、战胜挑战的底气更足了,探索发展新路向、寻找发展新动力、开拓发展新空间的机遇更多了。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制定实施香港国安法,修改完善香港选举制度,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港珠澳大桥,支持香港机场建设第三跑道,加强内地与香港科技合作……祖国一直为香港③__________。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两个整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小明在香港回归纪念日之际抄录了几副对联,不小心把顺序打乱了。按照对联有关知识,下列排列组合正确的一项是( )
①白海豚归浪叠千重思往昔
②金瓯补阙向天高吟跃进歌
③紫荆花放香飘万里兆将来
④彩凤还巢邀月畅饮回归酒
⑤碧海曾清双岛水漪红日美
⑥明珠复灿五星旗耀紫荆荣
A. ①③ ⑥⑤ ④② B. ①③ ⑤⑥ ④②
C. ③① ⑤⑥ ②④ D. ③① ⑥⑤ ②④
5. 阅读下面这则新闻,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新闻所体现的中心。(不超过20个字)
新华网消息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强调:“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石。他表示:“对于台湾任何人、任何政党朝着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方向所做的努力,我们都欢迎。只要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承认‘九二共识’,不管是什么人、什么政党,也不管他们过去说过什么、做过什么,我们都愿意同他们谈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课文,完成6~8题。
6. 下列对“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的含义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海上来”指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指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
B. 作者用了抒情的手法,直抒胸臆,表达了对英国殖民者的蔑视和嘲讽。
C. 这句话就历史与现实形成今昔的对比,引发读者回忆历史的沧桑巨变。
D. 看似平静的叙述中蕴含了中国人民胜利的自豪之情。
7. 这则新闻的时间精确到时、分,且衔接非常紧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新闻以《别了,“不列颠尼亚”》为标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这是帝国末日
英国王储查尔斯有关他参加香港1997年移交仪式时所写日记的内容,最近被英国传媒公开。他在日记中慨叹:“这是帝国的末日……”
香港《太阳报》报道了查尔斯日记的内容:一架英航747包机将大批官方代表由希思罗机场载往香港。我发现自己和助手们身处只属商务客舱的上层,我要定一定神才意识到这并非头等舱,虽然我早已疑惑为何坐得这样不舒服。后来我发现连首相希思、前外交大臣杰弗里·豪、新任外交大臣罗宾·库克以及麦理浩、卫奕信等前任港督,都舒适地安坐在我们下面的头等舱。我唯有独自慨叹,这是帝国的末日……
告别仪式于傍晚时分在皇家游艇旁的“添马舰”上展开。彭定康离开港督府与随员告别后,在下午茶时偕家人登上游艇。他们黯然神伤,若有所失。彭定康抱着港督府的英国国旗上船,那面国旗是送别他的礼物……
他们喝了茶定过神后,我们出发到体育馆,在雨中参加豪华的仪式。毛毛细雨徐徐落下,所有东西都湿透了。我坐在讲台上,脚下的红地毯变成湿淋淋一团糟,吱吱作响。我们耐着性子看完不同仪式及表演,聆听彭定康令人动容的演说。我喉咙哽咽,听罢随即奏起的《义勇军进行曲》,更加激动哀伤。
在仪式进行中,我预感到当自己站起身讲话时,滂沱大雨就会倾盆而下。正如我所料,当我走到演讲桌前的一刻,大雨随即猛降。我看着手上湿淋淋、黏作一团的数页讲稿,尝试辨认纸上的内容。我生平从未试过在“水中”发表演说,这是首次。事实上,没有人听到我说了些什么,因为大雨打在雨伞上的声音太吵了。
经过一轮情绪起伏后,全身湿透的我第一时间返回游艇,在出发参加4 000人的晚宴前先洗个澡。一如我所料,当我浸在浴缸中时,烟花表演随即开始,在我整装待发时,表演亦已结束。盛大的晚宴上,我坐在中国外交部部长的身旁。在经过多轮祝酒后,我们离开宴会厅,等待与中国国家主席的会面,盘算着如何令双方不失面子。
在移交仪式每个细节的安排上,中国人也要争执一番。他们坚持要我走到一个房间拜会国家主席,英方上下对之强烈反对。最后我们同意折中方案,由我们分别从两边进入一个房间,在中间碰头。
中国国家主席和他的亲信与我们(即外交大臣、国防参谋长与我)面对面而坐,宣读预先拟定的声明。我知道无可避免一定要回应,懊恼地左思右想,思量着说什么好,而又不会引发外交事件。我说了几句有关莎士比亚的轻松趣语,一行人就走向会展中心新翼的主礼堂——又一次长征,从我们的位置出发,可真是长路漫漫。
为了移交仪式,这个会场被改成类似北京人民大会堂的模样。我们发表演说后,中国国家主席走到演讲台前发表讲话。此后,我们还要观看中国士兵上台,把英国国旗降下,升上中国国旗。在典礼结束时,我们合影留念,互相握手,然后从不同门口离去。我们就此离开。
码头上聚集了专程来送别的民众、彭定康的友人及前同僚。我紧随彭定康登上游艇,与他的几个女儿碰面,她们均非常激动及疲惫。“不列颠尼亚”号游轮徐徐驶离港口。我站在甲板上,一边眺望着缓缓远去的香港地平线上的景观,一边告诉自己,在同一年告别这一切以及我心爱的游艇,是好事。可能吧。
9.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查尔斯王子在前往香港的包机上坐在非头等舱,这是他节俭、朴素的表现。
B. 查尔斯王子此行前去参加把香港交还给中国的仪式表明英帝国管治的结束。
C. 查尔斯王子当时的心境是疲惫的、沮丧的,同时带着对香港的留恋和对结束这一令其伤感的场面的期盼。
D. “他们喝了茶定过神后”中的“定过神”,“听罢随即奏起的《义勇军进行曲》,更加激动哀伤”,说明查尔斯王子当时是心神不定的、沮丧的。
10.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A. 查尔斯的日记按照时间顺序记录了英国代表从英国启程前往香港参加交接仪式和离开香港的过程。
B. 在查尔斯的眼中,隆重庄严的交接仪式是“豪华”、漫长的,这从正面表现了他情绪的低落、沮丧。
C. “我们耐着性子看完不同仪式及表演”一句,充分说明查尔斯并不欣赏当时的演出,急于离开香港。
D. “又一次长征,从我们的位置出发,可真是长路漫漫”,高度概括了将香港交还给中国时这位王子的留恋。
11. 怎样理解文中画线的语句“我唯有独自慨叹,这是帝国的末日……”的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本文一再浓墨重彩写雨势,课文《别了,“不列颠尼亚”》的第二段也写到了雨:“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体会两文写“雨”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说起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人们不由得想起一张广为流传的照片。照片中,焦裕禄肩披外套、双手叉腰、纵目远望,背后斜伸出一枝泡桐。这棵泡桐,是1963年他亲手栽下的,被兰考人民亲切地称为“焦桐”。这张照片,也是焦裕禄在困难期间与兰考人民①__________的一个缩影。
在兰考工作期间,焦裕禄②__________,走在人民前面,带领兰考人民与风沙、盐碱、内涝三害抗争,广植泡桐,在兰考贫瘠的土地上播撒下了“千顷澄碧”的希望。哪怕身患癌症,他也笑笑说:“病是个③__________的东西,你压住他,他就不欺侮你了。”
如今的“焦桐”挺拔伟岸,亭亭如盖。兰考人民沿着当年焦书记开辟的道路,种下一株株泡桐。如今,已广栽在兰考大地上,被制作成精美的一件件器具,成为兰考人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产业。焦裕禄用生命凝聚的精神,鼓舞我们艰苦奋斗、执政为民,激励我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成为亿万人们心中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
事隔一年以后,1965年春天,兰考县几十个贫农代表和干部,专程来到焦裕禄的坟前。贫农们一看见焦裕禄的坟墓,就仿佛看见了他们的县委书记,看见了他们永远也不会忘记的那个人。
一年前,他还在兰考,同贫下中农一起,日夜奔波在抗灾斗争的前线。人们怎么会忘记,在那大雪封门的日子,他带着党的温暖走进了贫农的柴门;在那洪水暴发的日子,他拄着棍子带病到各个村庄察看水情。是他高举着毛泽东思想的红灯,照亮了兰考人民自力更生的道路;是他带领兰考人民扭转了兰考的局势,激发了人们的革命精神;是他喊出了“锁住风沙,制伏洪水”的号召;是他发现了贫下中农革命的“硬骨头”精神,使之在全县发扬光大……这一切,多么熟悉,多么亲切啊!谁能够想到,像他这样一个充满着革命活力的人,竟会在兰考人民最需要他的时候,离开了兰考的大地。
人们一个个含着泪站在他的坟前,一位老贫农泣不成声地说出了36万兰考人的心声:
“我们的好书记,你是为俺兰考人民,硬给活活地累死的呀。困难的时候你为俺贫农操心,跟着俺们受罪,现在,俺们好过了,全兰考翻身了,你却一个人在这里……”
3. 下列句子中的“谁”和文中“谁能够想到”中的“谁”,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我本来是和他开玩笑的,谁知道他竟然生气了。
B. 你是谁?来这做什么的?
C. 如果它真能挣到钱,那个谁早就这么干了。
D. 这件事谁都不知道。
4.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为假设关系的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符号有时很有表现力,请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省略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课文《他没有死,他还活着》一节6~9段,完成6~8题。
6. 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6段讲述了焦裕禄去世后,兰考人民“挥泪继承壮士志”,努力拼搏,艰苦奋斗,使得三年前制订的改造兰考大自然的蓝图变成现实。
B. 第7段连用几个排比句,热情歌颂了兰考人民在毛泽东领袖思想光芒的指引下,自力更生,战胜自然取得的丰功伟绩。
C. 第8段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既有对过去的总结以及对现在的肯定,又有对未来发展的展望,热情洋溢。
D. 选文部分在人称的选择上颇具匠心,始终运用第二人称,既显得真实可感,又让读者感到亲切,便于抒发情感和鼓励号召。
7. “焦裕禄生前没有写完的那篇文章,由36万兰考人民在兰考大地上集体完成了”中的“文章”有什么含义?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第9段结尾部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3题。
材料一:2022年8月16日是焦裕禄同志诞辰100周年的日子。河南省杞县融媒体中心在筹备纪念活动翻阅资料时,在杞县档案馆查找到70年前焦裕禄的两份珍贵手稿。两份手稿均写于1952年11月,记录的是30岁的焦裕禄在杞县谢砦乡(今邢口镇)开展土改复查工作的情况。
1952年1月,焦裕禄来到杞县后,先在葛岗区大云所乡和楚寨乡走访调查团组织建设,开展土地复查工作,后在谢砦乡开展土改复查工作。从时间上推断,焦裕禄在杞县工作约一年时间,改变了过去他在杞县工作5个月的说法。焦裕禄在《杞县一区谢砦第一步工作报告》中写道:“深入发动群众,加强干部团结,密切党群关系……当人民的好干部。”在杞县工作期间,焦裕禄走街串户、访贫问苦,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使群众认识到“只有坚定不移跟党走,才能过上好日子”的道理。
自8月10日起,焦裕禄的两份手稿开始在杞县纪念“焦裕禄诞辰100周年”书画展上展出,两份手稿为杞县党员干部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提供了珍贵教材。
(摘编自《纪念焦裕禄诞辰100周年主题报道——杞县发现焦裕禄两份珍贵手稿》)
材料二:1953年6月,31岁的焦裕禄响应党的号召,怀着满腔激情,抱着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理想来到正在筹建中的洛矿。
厂里提出,当务之急是要修一条从车站到厂区的公路。焦裕禄主动承担了这个紧急任务,厂里只给了他半年时间,领到任务后,焦裕禄就和工人们一起在筑路工地上风餐露宿。由于临时搭建的工棚少,焦裕禄提出干部露天睡觉,自己带头把铺盖搬到野外,并风趣地表示,天作房地作床,这么大的屋子,这么大的床,往哪找啊!
1956年12月,焦裕禄被厂党委任命为一金工车间主任,他没日没夜地投身于洛矿的建设中,带领大家冲锋在前。1958年春,厂党委决定,由焦裕禄所在的车间承担试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台直径2.5米双筒卷扬机的任务,卷扬机在矿山、码头、水利等建设中主要用于物料的提升与平移。为了缩短工期,焦裕禄采用“解剖麻雀”的方法,把整台苏联机器上的上千个零件全部拆解下来,一件一件熟悉。在焦裕禄的领导下,一金工车间克服了设备不全、原材料和零部件奇缺等重重困难,仅用了两个多月时间,就成功完成了研制任务,不仅填补了我国矿山机械生产史上的一项空白,还缓解了我国矿山采掘中提升矿石和煤炭作业的燃眉之急。同年8月,机器分配给河南义马煤矿后,使该矿的提升能力较过去翻了一倍。这台额定使用年限20年的机器,一直坚持服役了49年,表现出良好的安全和使用性能。
1959年1月,焦裕禄由于出色的表现,被厂党委任命为生产调度科科长。1962年,他重新回到农业战线任职,从此告别了9年的工业岁月,开始了他人生又一段新的征程。
(摘编自《焦裕禄在洛矿》)
材料三:1962年冬天,正是豫东兰考县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最严重的时刻。这一年,春天风沙打毁了20万亩麦子,秋天淹坏了30多万亩庄稼,盐碱地上有10万亩禾苗碱死,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了历年的最低水平。
就是在这样的关口,党派焦裕禄来到了兰考。
展现在焦裕禄面前的兰考大地,是一幅多么严重的灾荒的景象啊!横贯全境的两条黄河故道,是一眼看不到边的黄沙:片片内涝的洼窝里,结着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枯草在寒风中抖动。
困难,重重的困难,像一副沉重的担子,压在这位新到任的县委书记的双肩。但是,焦裕禄是带着《毛泽东选集》来的,是怀着改变兰考灾区面貌的坚定决心来的。在这个贫农出身的共产党员看来,这里有36万勤劳的人民,有烈士们流鲜血解放出来的90多万亩土地。只要加强党的领导,一时有天大的艰难,也一定能杀出条路来。
第二天,当大家知道焦裕禄是新来的县委书记时,他已经下乡了。
他到灾情最重的公社和大队去了。他到贫下中农的草屋里,到饲养棚里,到田边地头,去了解情况,观察灾情去了。他从这个大队到那个大队,他一路走,一路和同行的干部谈论。……转了一圈回到县委,他向大家说:“兰考是个大有作为的地方,问题是要干,要革命。兰考是灾区,穷,困难多,但灾区有个好处,它能锻炼人的革命意志,培养人的革命品格。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
(摘自穆青、冯健、周原《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9.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10.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焦裕禄的两份手稿是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的珍贵资料,要保护和运用好,并发挥好其在革命传统教育和党风廉政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B. 焦裕禄采用“解剖麻雀”的方法,带领车间成功研制出双筒卷扬机,机器安全和使用性能良好,是我国矿山机械生产史上的重要成就。
C. 材料三介绍当时兰考的严重灾情和描写当地的灾荒景象,暗示了焦裕禄责任之重大、工作之艰难,也为表现焦裕禄的精神做了铺垫。
D. 无论是在洛矿修公路面临工棚少时,还是在兰考看到灾区穷、困难多时,焦裕禄都保持着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并解决了这些困难。
11. 下列对材料三中画波浪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眼看不到边的黄沙”“片片内涝的洼窝”“白茫茫的盐碱地”,通过作者的视角,用白描的手法突出了兰考自然环境的恶劣。
B. “枯草在寒风中抖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既形象地表现了天气的寒冷,也凸显了兰考环境的荒凉。
C. 通过具体描写兰考的自然环境,照应首段“正是豫东兰考县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最严重的时刻”。
D. 通过对兰考荒凉萧瑟、了无生机的灾荒景象的描写,揭示了焦裕禄工作的艰难。
12. 焦裕禄在杞县、洛矿和兰考这三地工作期间,都表现了哪些相同的精神?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是一篇人物通讯。读了这篇通讯,你觉得好的通讯应该具备哪些要素?请结合材料内容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解析】
3. 别了,“不列颠尼亚”
1. 示例:①休戚与共 ②瞬息万变 ③保驾护航
2. 从抵御亚洲金融风暴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到开通港珠澳大桥
3. ①比喻:将“一国”比作“根”“本”,将香港发展暗比“叶”“枝”,生动形象地突出了“一国”对于香港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②对偶: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语言凝练,形成互文,强调了“香港”和“祖国”的关系。
4. B(根据对联内容相关、词性相同、平仄相对可知)
5. 习近平强调“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
6. B(“直抒胸臆”错误,应该是“间接抒情”)
7. ①以具体的时间来记录,体现历史事件的真实性、严肃性。②时间衔接紧密,体现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各个环节的紧凑、严密。
8. ①一语双关,既点明了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的英国皇家游轮的离开,又宣告了英国对香港殖民统治的终结。②套用了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一文标题的句式,表达了中华民族在这一特定历史时刻的自豪感。
9. A(“这是他节俭、朴素的表现”错误。结合原文“我发现自己和助手们身处只属商务客舱的上层,我要定一定神才意识到这并非头等舱,虽然我早已疑惑为何坐得这样不舒服。后来我发现连首相希思、前外交大臣杰弗里·豪、新任外交大臣罗宾·库克以及麦理浩、卫奕信等前任港督,都舒适地安坐在我们下面的头等舱”可知,应为“这是自身地位被降低的表现”)
10. A(B项,“从正面表现了……”错误,感到“隆重庄严的交接仪式是‘豪华’、漫长的”应是“从侧面表现了他情绪的低落、沮丧”。C项,“并不欣赏当时的演出,急于离开香港”理解不准确,此处表现了查尔斯的沮丧情绪。D项,“留恋”概括不准确,“又一次长征,从我们的位置出发,可真是长路漫漫”表现此时查尔斯是尴尬和无奈的)
11. ①查尔斯王子在前往香港的包机上坐在非头等舱,这是自身地位被降低的表现;②此行前去参加把香港交还给中国的仪式,表明英帝国殖民管治的结束。
12. ①两篇文章都通过对交接仪式当时的天气的描写,塑造了一个特殊的环境。在查尔斯王子看来,这场雨渲染了哀伤的气氛,能很好地表现出他当时的心境;《别了,“不列颠尼亚”》中,“蒙蒙细雨”烘托气氛,衬托出末任港督内心的伤感和愁绪。②增强了现场感。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1. 示例:①同舟共济(或:同甘共苦) ②身先士卒 ③欺软怕硬
2. 如今,已广栽在兰考大地上的泡桐树,被制作成一件件精美的器具,这成为兰考人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产业。
3. A(A项与“谁能够想到”中的“谁”均是泛指,表达“没有一个人”的意思。B项,表示疑问,问人。C项,是特指,特指能这么干的人。D项,任指,表示任何人)
4. 如果不是他高举着毛泽东思想的红灯,就不会照亮了兰考人民自力更生的道路。
5. ①此处省略号的作用是语意难尽,不忍说出。②体现了兰考人民对焦裕禄去世的痛心。③表达了兰考人民对焦裕禄的爱戴、敬仰之情。
6. D(“始终运用第二人称”错误。选文部分只有第9段使用了第二人称,6、7、8段均是第三人称)
7. 这里的“文章”有四层含义:①指治理兰考“三害”,让兰考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文章;②指利用大自然、改造大自然的文章;③指激发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文章;④指激励干部一心为革命、一心为群众的文章。
8. ①结构上,照应这一节的小标题《他没有死,他还活着》,总结全文。②内容上,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对焦裕禄的崇敬之情。③阅读效果上,引起读者的共鸣,激发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
9. C(“矿山、码头、水利等建设”错误,实际功用应为“缓解了我国矿山采掘中提升矿石和煤炭作业的燃眉之急”)
10. D(“并解决了这些困难”错误。原文只是说“焦裕禄提出干部露天睡觉,自己带头把铺盖搬到野外”“他到灾情最重的公社和大队去了。他到贫下中农的草屋里,到饲养棚里,到田边地头,去了解情况,观察灾情去了。他从这个大队到那个大队,他一路走,一路和同行的干部谈论”,没有说解决了工棚少和灾区穷、困难多等问题)
11. A(“通过作者的视角”错误,应是“通过焦裕禄的视角”)
12. ①直面困难、迎难而上、艰苦奋斗的进取精神;②重视调查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求实精神;③心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精神;④勤政敬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
13. ①客观真实性。文中所写焦裕禄为了改变兰考面貌深入调研、关心人民生活和与病魔作斗争等事都是经过采访调查而客观真实存在的事。②较强的时效性。通讯写于焦裕禄去世后的第二年,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艰苦奋斗和舍生忘死的奉献精神,具有极大的鼓舞和激励作用,有着较强的时效性。③描写的形象性。本文对兰考恶劣的自然环境、焦裕禄如何与病魔作斗争等进行了描写,形象生动,具体可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