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时练习(含答案) 统编语文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时练习(含答案) 统编语文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01 12:23:32

文档简介

5. 《论语》十二章
1. 下列各句中,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君子食无求饱    求:追求
B. 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敏捷
C. 君子喻于义 喻:知晓,明白
D. 质胜文则野 野:粗野、鄙俗
2. 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就有道而正焉    天下归仁焉
B. 质胜文则野     故木受绳则直
C. 敏于事而慎于言   不拘于时
D. 人而不仁      死而后已
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全都属于古今同义现象的一项是(  )
①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③回虽不敏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⑤古之学者必有师
A. ②⑤ B. ②④ C. ①③ D. ①④
4. 下列各句中,不是特殊句式的一项是(  )
A. 敏于事而慎于言
B. 可谓好学也已
C.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D. 士不可以不弘毅
5.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后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的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孔子弟子端木赐,字子贡。
B.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合称“五经”。
C. 小人,西周、春秋时代对被统治的劳动人民的称谓,又指道德低下的人。前者与“大人”相对,后者与“君子”相对。
D. 士,春秋时期在政治上居于卿大夫与庶民之间,处于贵族的最低等级。也泛指读书人。文中就是后一种用法。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谈到君子不要求吃饱,也不要求居住舒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孔子在《论语·里仁》中如果谈到早晨得知道理,当晚死去也甘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论语·卫灵公》中,子贡询问孔子有没有可以拿终身去实践的一个字,孔子告诉他是“恕”。接着孔子又对“恕”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勉。
阅读课文,完成7~8题。
7. 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论语〉十二章》采用简洁的语录体形式,通过师徒对话来传达人物的思想主张,体现人物之间的情感活动。
B.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通过对比来进行说理,使读者印象鲜明而深刻。
C.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运用对比说理,生动形象地阐述了学习要持之以恒、不可半途而废的道理,易于被读者理解并接受。
D. 文中的许多名句都富有哲理,如“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内涵深刻,充满智慧,给人以人生的启迪。
8. 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及《诗经》,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等,可见孔子对于《诗经》的重视,请概括文中孔子对于《诗经》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材料一: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节选自《论语·宪问》)
材料二: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 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舜、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其于人也,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
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 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节选自韩愈《原毁》)
9.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
10.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微,是“没有”的意思,与“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的“微”意思相同。
B. 就,是“开始从事、做”的意思,与“金就砺则利”(《劝学》)的“就”意思不同。
C. 病,是生理或心理上不正常的状态,与“寻病终”(《桃花源记》)的“病”意思相同。
D. 称,是“称赞、赞扬”的意思,与“不以千里称也”(《马说》)的“称”意思不同。
1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认为,管仲帮助齐桓公联合诸侯,息兵戈而解纷争,使天下由此而安,为维护和平作出了贡献,这就是他的“仁德”。
B. 舜和周公都是圣人仁人,古时的君子努力探究他们成为圣人的原因,日夜反思,改掉自己不如他们的地方,努力向他们看齐。
C. 无论古代的君子还是现代的君子,他们对待别人的标准与自己不同,原因在于“怠”与“忌”,这也是当时不良社会风气产生的根源。
D. 材料二多处采用对比手法,全篇行文严肃而恳切,句式整齐中富有变化,语言生动而形象,刻画当时的士风,可谓入木三分。
12.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在待人方面,两则材料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 学 之 道
1.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虑而后能得   得:处事合宜
B. 致知在格物 格:标准
C. 静而后能安 静:心不妄动
D. 安而后能虑 虑:思虑精详
2.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大学之道        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B. 知止而后有定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C. 欲齐其家者       其“恕”乎
D. 则近道矣     不足为外人道也
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属于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
A.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B. 小人喻于利
C.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D. 一日克己复礼
4. 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1) 《大学之道》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本末始终的道理,进而说明“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观点。
(2) 《大学之道》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说明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而“________________”一句则说明推究事物的原理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3) 上至一国之君,下至黎民百姓,都需要以修养自身的品德心性为根本。《大学之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是强调这个道理。
(4) 《大学之道》中,写心不妄动才能够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够思虑周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课文,完成第5~6题。
5. 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B. 继而又提出了“八条目”之说,“八条目”之间是并列关系,“格物”是其核心。
C. 要做到“诚意”需要不自欺欺人,要做到“正心”需要摒弃不良情绪和外界干扰。
D. 文中使用了顶真、排比的修辞手法,使得道理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增强了说服力。
6. 怎样才能修养自身的品德?请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材料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节选自《大学之道》)
材料二:君子战虽有陈,而勇为本焉;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是故置本不安者,无务丰末①;近者不亲,无务求远;亲戚不附,无务外交;事无终始,无务多业;举物而暗,无务博闻②。是故先王之治天下也,必察迩来远。君子察迩而迩修者也。见不修行,见毁,而反之身者也,此以怨省而行修矣。
谮慝之言,无入之耳;批扞之声,无出之口;杀伤人之孩,无存之心。虽有诋讦之民,无所依矣。是故君子力事日强,愿欲日逾,设壮日盛③。
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四行者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藏于心者,无以竭爱;动于身者,无以竭恭;出于口者,无以竭驯。畅之四支接之肌肤华发隳颠而犹弗舍者,其唯圣人乎!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不笃,遍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本不固者,末必几。雄而不修者,其后必惰。原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
(节选自《墨子·修身》)
【注】①丰末:枝叶繁茂。②举物而暗,无务博闻:举一件事物都不能弄明白,就不必追求博闻广见。③力事日强,愿欲日逾,设壮日盛:做事能力日益加强,志向日益坚定,事业日益兴盛。
7.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畅之四支接之肌肤华发隳颠而犹弗舍者
8.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齐其家,指的是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这是治国的前提。
B. “必察迩来远”与《〈论语〉十二章》中“迩之事父”的“迩”意思不同。
C. “其唯圣人乎”与《师说》中“其皆出于此乎”的“其”都表示反问语气。
D. “不足与游”与《鸿门宴》中“秦时与臣游”的“游”意思相同。
9. 下列对材料二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段墨子先指出“战、丧、士”的根本是“勇、哀、行”;接着以此得出推论,对人们作出告诫:根本的事做不好,就不要好高骛远。
B. 第二段墨子认为君子可以使身边的人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既不听他人的毁谤之言,也不存伤害他人的想法。
C. 第三段墨子认为君子之道即廉洁、仁义、关爱和哀伤,这是不能伪装的,必须反省自己,才能做到内心慈爱、行为谦恭、言辞温和。
D. 第四段墨子先从正、反两面论证不修身的后果——“不达、不果、必几、必惰”等,最后总结:功成名就不会凭空实现,要能反省修身。
10.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原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两则材料都谈到了修身,它们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1.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运:运转,转动
B.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端:萌芽,发端
C. 足以保四海
四海:代指天下
D.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乡党:乡里结党的人
2.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B.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C.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D. 犹其有四体也
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非恶其声而然也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策之不以其道
C.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敏于事而慎于言
D.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4. 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A. 而又何羡乎
B. 敏于事而慎于言
C.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D. 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5. 下列对孟子及《孟子》相关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子由“不忍人之心”推导出“行不忍人之政”,以情感为基础,推出理性结论,影响极为深远。
B. 虽然孟子周游列国受到礼遇,但他的政治主张却被讥为“迂阔”,其政治理想并没有实现,所以其晚年和孔子一样退而著述。
C. 孟子指出“不忍人之心”是人生而固有的,承认“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里固有的,体现了孟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D. 《孟子》和《论语》都属于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后者简约、含蓄,前者则长于论辩,气势磅礴。
阅读课文,完成第6题。
6. 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同情心。古代圣贤之君正因为具有同情心,所以才会行仁政。
B. 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恻隐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这就是孟子的思路。
C. 这一章是孟子“性善论”的精髓。孟子认为,人不会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叫声而把他推下井去,由此可见人都具有恻隐之心,人性本是善良的。
D. 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简称“四心”。而这“四心”是“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材料一: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
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太王事獯鬻①,勾践事吴。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材料二: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②,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注】①獯鬻(xūn yù):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名。夏商时称“獯鬻”,周时称“猃狁”,秦汉时称“匈奴”。②旄倪(máo ní):老人和幼儿。旄,同“耄”,年老。倪,幼儿。
7.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8.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道,指方法或原则,与《〈论语〉十二章》中“朝闻道,夕死可矣”的“道”词性一致,但意思不同。
B. 夷,既可特指东边的少数民族,也可泛指少数民族,文中“昆夷”“西夷”的“夷”均是泛指。
C. 《诗》,指《诗经》;《书》,指《尚书》。二者与《礼记》《周易》《春秋》《乐经》统称为“六义”。
D. 之,代指他,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由是观之”的“之”用法和意思均不同。
9.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子认为商汤侍奉葛国,文王侍奉昆夷,二人都是有智慧的君主;太王侍奉獯鬻,勾践侍奉吴王,二人都是有仁德的君主。
B. 当齐宣王思想矛盾时,孟子由小及大,鼓励宣王杜绝匹夫之勇,而要如武王一般,扩大自己的“勇”来安天下之民。
C. 孟子把各国百姓盼望商汤来征伐自己的国家,比作久旱之地盼望乌云和虹霓,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了百姓的迫切心理。
D. 齐王征伐燕国后,孟子建议要尽快发出命令,遣回掳掠的燕国老少,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器,选立燕王,并从燕国撤军。
10.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倡导“仁政”思想的孟子为何先赞成齐宣王伐燕,后又建议其撤军?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解析】
5. 《论语》十二章
1. B(敏:勤勉)
2. B(A项,代词,代指自己/语气助词,用于句末。B项,均为连词,表承接,就。C项,介词,对于/介词,表被动。D项,连词,表假设,如果/连词,表顺承)
3. C[①古今同义,自我反思、反省。②古今同义,一生;一辈子(多就切身的事而言)。③古今同义,不聪明(常用来表示自谦)。④古义:广博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⑤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综上所述,①②③全都属于古今同义]
4. D[A项,倒装句,正常语序为“于事敏而于言慎”;B项,省略句,应该是“可谓(之)好学也已”;C项,倒装句,“自省”应为“省自”;D项,不是特殊句式]
5. B(“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五部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合称“四书”)
6. (1) 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2) 君子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 (3) 朝闻道 夕死可矣 (4)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5)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6)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7. C(“运用对比说理,生动形象地阐述了学习要持之以恒、不可半途而废的道理,易于被读者理解并接受”错误,这里孔子是以“为山”和“平地”作比喻,论说坚持不懈的重要性)
8. ①从艺术表达功能看,《诗经》对人的思想感情有启发感染作用,可以感发志意,增进人的修养。②从认识功能看,《诗经》可以观察政治得失和风俗的盛衰。③从人际交往功能看,人们可以借助《诗经》交流思想,沟通情感,促进群体成员的和谐融洽。④从社会效果看,《诗经》可以帮助人们抒发不满,泄导人情。
9. CEG(“事修而谤兴”与“德高而毁来”句式对称,应在“兴”“来”后断句,即在C、E两处断开;“士之处此世”句子结构完整,“而”此处连接句子,常放在句首,因此应在“而”前断开,即在G处断开)
10. C(“意思相同”错误。“吾之病也”的“病”解释为“缺点”,“寻病终”的“病”指生病)
11. C(“这也是当时不良社会风气产生的根源”错误。古代的君子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现在的君子相反,他们对别人苛责,对自己要求低,应该说现代的君子的问题才是当时不良社会风气产生的根源)
12. (1) 管仲不是仁人吧?齐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以死相殉,反而去辅佐齐桓公。
(2) 古时候的君子,他要求自己严格而全面,他对待别人宽容又简约。
13. ①孔子与古代的君子待人的态度都是宽容又简约的,他们能看到别人的长处,而不是只关注别人的不足。②子路、子贡与现代的君子待人却是周详的,对别人要求严苛,看不到别人的优点,只看到别人的缺点。
【参考译文】
材料一: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为之自杀,但管仲没有死。”(接着又)说:“管仲算是不仁吧?”孔子说:“桓公多次联合各诸侯国而不用武力,都是管仲出的力。这就是他的仁德!”
子贡说:“管仲不是仁人吧?齐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以死相殉,反而去辅佐齐桓公。”孔子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天下,人民到现在还受到他的好处。没有管仲,我们大概都会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边开了。难道他要像普通百姓那样守着小信,在山沟中上吊自杀而没有人知道他(做的事)吗?”
材料二:古时候的君子,他要求自己严格而全面,他对待别人宽容又简约。严格而全面,所以不怠惰;宽容又简约,所以人家都乐意做好事。听说古代有位叫舜的人,他的为人,乃是大仁大义。探究舜成为圣人的原因,责备自己说:“他,是人;我,也是人。他能这样,我却不能这样!”早晚都在思考,改掉那些不如舜的方面,去做那些与舜相似的事情。听说古代有位叫周公的人,他的为人,可以用多才多艺来形容。探究他成为圣人的原因,责备自己说:“他,是人;我,也是人。他能这样,我却不能这样!”早晚都在思考,改掉那些不如周公的方面,去做那些与周公相似的事情。舜、周公是大圣人,后代没有能赶得上他们的。这些人就说:“我不如舜,不如周公,这是我的缺点。”这不就是对自己要求严格而且全面吗?他对待别人,肯定他一个方面,而不要求他别的方面;只论他现在的表现,而不追究他的过去,小心翼翼地只怕别人得不到做好事应得的表扬。这不是对待别人宽容又简约吗?
现在的君子却不是这样。他要求别人周详,他对待自己简约。周详,所以人家难以做好事;简约,所以自己的收获就少。自己没有什么优点,说:“我擅长这个,这就够了。”自己没有什么技能,说:“我能够有这个技能,这就够了。”对外欺骗别人,对己欺骗良心,还没有多少收获就止步不前。岂不是要求他自身太简约了吗?他们对待别人,说:“他虽然能够这样,但他的人品不值得称道;他虽然有这个技能,但他的才用不值得称道。”举出他一方面的欠缺,不考虑他多方面的长处;只追究他的过去,不考虑他现在的表现,小心翼翼地只怕别人有好的名声。这不是要求别人太周详了吗?这就叫不用一般人的标准要求自身,却用圣人的标准希望别人,我看不出他尊重自己啊。
虽然如此,这样做的人是有他的根源的,就是所谓怠惰和妒忌啊。怠惰的人不能提高修养,而妒忌的人害怕别人的修养提高。因此,事业成功诽谤便随之产生,德望高了毁谤就接踵而来。读书人生活在当今的世道中,而希求名誉的光大,德行的推广,难极了!
大 学 之 道
1. B(格:推究)
2. B(A项,助词,的/代词,它。 B项,均为连词,表承接。C项,代词,自己的/语气词,大概。D项,规律、道理/说)
3. B(A项,古义:一个字;今义:一句话。B项,古今义均为“人格卑鄙的人”。C项,古义: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今义: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的一种,包括综合大学和专科大学、学院。D项,古义:一旦;今义:一天)
4. (1) 物有本末 事有始终 (2)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 (3)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4) 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
5. B(“‘八条目’之间是并列关系,‘格物’是其核心”错误。“八条目”之间是递进关系,“修身”是其核心)
6. ①推究事物原理,获得知识;②意念真诚;③端正内心。
7. CEG(“畅之四支”与“接之肌肤”结构相同,句意相关,各自单独成句,故在C、E两处断开;“华发隳颠”是主谓结构,“华发”为主语,“隳颠”为谓语,句意完整,故在G处断开)
8. C(“反问语气”错误。都表示推测语气,大概)
9. D(“从正、反两面论证”错误,“不达、不果、必几、必惰”都是从反面论证)
10. (1) 从天子到平民百姓,一律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2) 源头浑浊的水,水流必然不清澈;行为无信的人,名声必受损害。
11. ①材料一重点谈修身在“八目”中的地位和作用。②材料二重点谈君子修身的具体做法。
【参考译文】
材料二:君子作战虽然战斗队列,但勇敢才是最根本的;办丧事虽然讲礼仪,但哀痛才是最根本的;做官虽然讲才识,但德行才是最根本的。所以立本不牢的,就不必讲究枝叶繁盛;身边的人不能亲近,就不必讲究招徕远方之民;亲戚不能使之归附,就不必讲究结纳外人;做一件事情有始无终,就不必谈起从事多种事业;举一件事物都不能弄明白,就不必追求博闻广见。所以先王治理天下,必定要明察左右的人而招徕远人。君子明察左右的人,就能使左右的人也修养自己的品行。发现自己的品行修养得不够好,被人诋毁,就反省自己,这样别人的怨言就减少了,自己的品行也得到了修养。
谗害诽谤之言不入于耳,攻击他人之语不出于口,伤害人的念头不存于心。即使有好诋毁、攻击的人,也就无从施展了。所以君子做事能力日益加强,志向日益坚定,事业日益兴盛。
君子之道(应包括如下方面):贫穷时表现出廉洁,富足时表现出恩义,对生者表示出慈爱,对死者表示出哀痛。这四种品行不是可以装出来的,而要反省自己。凡是存在于内心的,是无穷的慈爱;举止于身体的,是无比的谦恭;谈说于嘴上的,是无比的善良。(让上述四种品行)畅达于四肢和肌肤,直到白发秃顶之时仍不肯舍弃,大概只有圣人吧!
意志不坚强的,智慧一定不高;说话不讲信用的,行动一定有始无终。拥有财富而不肯分给人的,不值得和他交友;守道不坚定,阅历事物不广博,辨别是非不清楚的,不值得和他交游。根本不牢的,枝节必危。光勇敢而不注重品行修养的,后必懒惰。源头浑浊的水,水流必然不清澈;行为无信的人,名声必受损害。声誉不会无故产生和自己增长。功成了必然名就,名誉不可有虚假,必须反省自己。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1. D(乡党:同乡)
2. C(A项,古今同义,儿童。B项,古今同义,同乡。C项,古义:不是人;今义:不属于人应有的。D项,古今同义,四肢)
3. B(A项,代词,代指孩子的/副词,大概、也许。B项,均为介词,用。C项,介词,到/介词,对于。D项,助词,的/代词,代指四种发端)
4. C(C项与例句均为判断句。A项,宾语前置句;B项,状语后置句;D项,省略句,“之”后省略介词“于”)
5. C(“唯物主义思想”错误,应为“唯心主义思想”)
6. C(“人不会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叫声而把他推下井去”错误。从“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恶其声而然也”可知,孟子认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听到孩子的哭声,都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一定会出手相助的,由此可见人都具有恻隐之心”)
7. BDG(“诸侯”是“将谋救燕”的主语,“诸侯将谋救燕”为完整的主谓宾结构的句子,故应在 B处断开;“曰”为对话标志,其后应断开,故应在D处断开;“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为完整的主谓宾结构的句子,故应在G处断开)
8. C(“六义”错误,应为“六艺”或“六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
9. A(“孟子认为商汤侍奉葛国,文王侍奉昆夷,二人都是有智慧的君主;太王侍奉獯鬻,勾践侍奉吴王,二人都是有仁德的君主”错误,应是“孟子认为商汤侍奉葛国,文王侍奉昆夷,二人都是有仁德的君主;太王侍奉獯鬻,勾践侍奉吴王,二人都是有智慧的君主”)
10. (1) 天下各国本来就害怕齐国的强大,现在(齐国)土地又扩大了一倍,又不施行仁政,这自然会招致天下各国兴兵讨伐。
(2) 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父母都侍奉不了。
11. ①齐宣王征伐燕国,可以拯救燕国百姓于水火,符合“仁政”思想,所以孟子赞成齐宣王伐燕。②现在(齐国)土地又扩大了一倍,又不施行仁政,招致天下各国兴兵讨伐,所以孟子建议齐宣王撤军。
【参考译文】
材料一:齐宣王问道:“和邻国相交有什么原则吗?”
孟子答道:“有。只有仁爱的人才能够以大国的身份来服侍小国,所以商汤服侍葛国,周文王服侍昆夷。只有聪明的人才能够以小国的身份服侍大国,所以太王服侍獯鬻,勾践服侍吴国。以大国身份服侍小国的,是乐于接受天命的人;以小国身份服侍大国的,是畏惧天命的人。乐于接受天命的人足以安定天下,畏惧天命的人足以保全自己的国家。(正如)《诗经》上所说:‘畏惧天帝的威严,于是才能得到安定。’”
宣王说:“您说得太好了!(不过)我有个毛病,就是喜好勇武。”
(孟子)答道:“(您既然好勇,)那就请您不要喜好小勇。按着剑怒视地说:‘他怎么敢抵挡我呢!’这只是匹夫之勇,只能战胜一个人。希望您能够喜好大勇。《尚书》上说:‘上天降生人民,(为他们)设立了君主,设立了老师,(这些君主和老师的)唯一责任是帮助上帝来爱护人民。(因此)天下四方的有罪者和无罪者都由我负责,普天之下有谁敢超越他的本分来胡作妄为?’(如有)一人在天下横行霸道,周武王便认为是自己的耻辱。这是周武王之勇。而周武王也是一发怒而使天下的百姓得到安定。如今您如果也是一发怒而使天下百姓得到安定,天下的百姓还唯恐您不喜好勇武呢。”
材料二:齐国攻打燕国,吞并了它。别的诸侯国正商议要救助燕国。齐宣王问道:各诸侯国都商议着来攻打我,用什么办法对付他们呢?
孟子答道:“我听说过有凭借七十里的国土来治理天下的,商汤就是。却没有听说过拥有纵横一千里的国土而害怕别国的。《尚书》上说:‘商汤征伐,从葛国开始。’天下人都相信他(是为了解救人民),因此他向东方进军,西方的少数民族便不高兴;向南方进军,北方的少数民族便不高兴,都说道:‘为什么把我们放到后面呢?’人民盼望他,就好像大旱时盼望乌云和虹霓一样。(在商汤的征伐过程中,)经商的人照常来往,种田的人照常下地,(商汤只是)诛杀那些暴虐的国君,抚慰那些被残害的百姓,(他的到来,)就像天上降下及时雨一样,百姓们非常高兴。《尚书》上说:‘等待我们的君王,君王来了我们也就复活了。’现在燕国的君主虐待百姓,您前去征伐他,那里的百姓认为您是要把他们从水深火热的苦难中解救出来,(因此)都用竹筐盛着饭、用壶盛着酒浆来欢迎您的军队。如果杀害他们的父兄,连累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搬走他们的宝器,这样怎么能行呢?天下各国本来就害怕齐国的强大,现在(齐国)土地又扩大了一倍,又不施行仁政,这自然会招致天下各国兴兵讨伐。请您赶快发出命令,遣回掳掠的燕国老少,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器,和燕国民众协商选立一位燕王,然后从燕国撤离,那还来得及阻止各国的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