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老子》四章《五石之瓠》课时练习(含答案) 统编语文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6《老子》四章《五石之瓠》课时练习(含答案) 统编语文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01 12:25:17

文档简介

6. 《老子》四章
1.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埏埴以为器    埴:黏土
②自伐者无功 伐:讨伐
B. ①跨者不行  跨:阔步行走
②自矜者不长  矜:夸耀
C. ①曰余食赘行  行:同“形”,形体
②自胜者强  强:强壮
D. ①凿户牖以为室  户牖:门窗
②自知者明  知:知识
2. 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埏埴以为器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 死而不亡者寿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 当其无,有室之用
民之从事
D.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吾其还也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 强行者有志
B.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C. 民之从事
D. 跨者不行
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活用情况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自见者不明
②其脆易泮
③小学而大遗
④学不学
⑤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②/③/④/⑤
C. ①/②③/④/⑤
D. ②/①③④/⑤
5.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子,是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人。中国古代哲学家,法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B. 辐,车轮的辐条,古时候的车轮一般由三十根辐条构成。
C. 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
D. 夫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原为孔子门徒对孔子的尊称,后来成为人们对教师的尊称。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老子》第十一章中指出“有”给人便利,“无”也发挥了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老子》第二十四章中指出自夸和自高自大的害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了解、认识别人叫作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战胜别人和能克制自己的弱点的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课文,完成7~8题。
7. 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子》第十一章里论述了“有”与“无”,即实在之物与空虚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所讲的“有”与“无”是就现象界而言的。
B. 在《老子》第二十四章里,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说“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后果都是不好的,这些做法是不足取的。
C. 《老子》第六十四章以“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进行对比,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道理。
D. 老子指出“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许多人不能持之以恒,总是在事情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主要原因在于将成之时,人们不够谨慎,开始懈怠。
8. 《〈老子〉四章》告诉我们哪些为人处世的道理?(答出三条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9.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适周”与“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赤壁赋》)中的“适”词义不同。
B. “强为我著书”与“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老子〉四章》)中的“强”词义不同。
C. 玄孙,曾孙的孙子,自身以下的第五代。泛指远孙。
D. 太傅,中国古代官职。起始于西周,为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君王老师(辅弼官,君王年幼或缺位时他们可以代为管理国家),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位列三公之一。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子认为品德高尚的君子时运来了就要出去做官,时运不济就和蓬草一样随风飘转。这跟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完全相同。
B. 老子认为真正生意做得好的商人即使家有万贯看上去也好像什么都没有的样子,德行非常高尚的君子表面上看起来却是十分愚钝。
C. 孔子在告别老子后,对弟子们说的一番话,彰显了圣人虚怀若谷、温良恭俭的品格,同时也从侧面烘托了老子的见识远超过常人。
D. 社会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就贬斥儒学,信奉儒家学说的人也贬斥老子学说。主张不同的人,不在一起商量事情。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文中体现了老子怎样的思想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石 之 瓠
1.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B. 或不免于洴澼
C. 魏王贻我大瓠之种
D. 君子生非异也
2.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魏王贻我大瓠之种(给予,赠送)
B. 今一朝而鬻技百金(买)
C. 瓠落无所容(宽大空廓的样子)
D. 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击破)
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B. 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C.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D. 吴王使之将
4.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我世世为洴澼
君王为人不忍
B. 剖之以为瓢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 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常于几成而败之
D.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为之于未有
5. 下列各句中,与“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蚓无爪牙之利 B. 请买其方百金
C. 则所用之异也 D. 不拘于时
阅读课文,完成第6题。
6. 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惠子使用比喻的手法,用瓠大无用形容庄子的理论虽然宏大,但实际上却毫无用处,对庄子的学说加以否定。
B. 对于“不龟手之药”,有的只能世世代代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有的却能用它为官做宰相,庄子用这个故事说明惠子“拙于用大”。
C. 在文章中,庄子指出只有道家思想才能发挥人的聪明智能,指导人们善于运用巧妙的方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D. 这篇文章形象地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本来就没有大小和好坏之分,一个人智量大,见地高,境界应该就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材料一: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材料二: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7.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
8.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要,指求取,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中的“要”意思相同。
B. 器,指重视,与《〈老子〉四章》中“埏埴以为器”中的“器”意思不同。
C. 惠子,即惠施,战国时期名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合纵抗秦的主要组织者和支持者,也是庄子的好友。
D. 罔罟,指渔猎的网具。《周易·系辞下》:“(包牺氏)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
9.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庄子为文恣肆,善于驳难。他擅长写文章,并攻击和驳斥儒家和墨家,即使是博学之士,也难免会受到他的指斥。
B. 庄子淡泊名利,不愿为官。楚威王听说庄周很有才能,便派使者带着丰厚的礼物去请他做宰相。庄周以“牺牛”为喻,表明自己不愿为官。
C. 在庄子看来,惠子拙于用大。在惠子眼中无所用处的大葫芦,庄子认为可制成腰舟缚系于腰间作济渡之用。
D. 庄子追求绝对自由。他否定大樗无所可用体现了其对逍遥境界的追求。
10.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在《逍遥游》中,庄子借与惠子讨论大瓠之种与樗树是否有用,想说明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解析】
6. 《老子》四章
1. B(A项,②伐:夸耀。C项,②强:刚强、果决。D项,②知:了解)
2. B(A项,介词,用/介词,因为。B项,均为连词,表转折关系。C项,助词,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代词,指事物/连词,表示祈使,还是)
3. B[A项,古义:勤勉而行;今义:用强制的方式进行。B项,古今义均为“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C项,古义:行事;今义:做,投身到(事业中去)。D项,古义:行走不稳;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
4. C(①明: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显明。②脆: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脆弱的时候。③小、大: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④学: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学。⑤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5. A(“法家学派”错误,老子是道家学派)
6. (1) 故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2) 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 (3)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4) 胜人者有力 自胜者强
7. C(“进行对比”错误,这里不是对比,而是比喻论证)
8. ①辩证地看待事物;②人贵自知;③成功需要慎始慎终。
9. BDF(“老莱子亦楚人也”是判断句,其后应断开,即在B处断开;“著书十五篇”中,“著”为谓语,“书”为宾语,“十五篇”为补语,其后应断开,即在D处断开;“言道家之用”中,“道家之用”作“言”的宾语,其后应断开,即在F处断开)
10. C(“玄孙,曾孙的孙子”错误。玄孙指曾孙的儿子)
11. A(老子的思想跟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不完全相同)
12. (1) 至于龙,我就不知道它能驾着风而飞腾升天。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像龙一样吧!
(2) 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并在一起,合了五百年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
13. ①君子应当具有高尚的品德,要谦虚,戒欲望,不要有不切实际的志向。②老子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③主张无为而治,清静不扰,百姓自然趋于“化”,归于“正”。
【参考译文】
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做过周朝掌管藏书室的史官。
孔子前往周都,想向老子请教礼的学问。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遇到时机就驾着车出去做官,赶不上时机,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表面上看起来像愚钝的人。抛弃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您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高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您的,就像这些罢了。”孔子离开以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以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它能驾着风而飞腾升天。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像龙一样吧!”
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了,于是就离开周都。到了函谷关,关令尹喜(对他)说:“您就要隐居了,勉为其难为我们写一本书吧。”于是老子就撰写了一本书,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本意,共五千多字,然后才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有的人说: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著书十五篇,阐述的是道家的作用,和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
据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的人说活了二百多岁,这是因为他能修道养身而长寿啊。
在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史书记载周太史儋会见秦献公时说:“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并在一起,合了五百年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有的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的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总之,)老子是隐居逃避尘世的人。
老子的儿子叫李宗,做过魏国的将军,封地在段干。李宗的儿子叫李注,李注的儿子叫李宫,李宫的玄孙叫李假,李假在汉文帝时做过官。而李假的儿子李解担任过胶西王刘卬的太傅,因此,李氏就定居在齐地。
社会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就贬斥儒学,信奉儒家学说的人也贬斥老子学说。“主张不同的人,不在一起商量事情”,难道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吗?老子认为无为而治,百姓自然趋于“化”;清静不扰,百姓自然会归于“正”。
*五 石 之 瓠
1. C(A项,“龟”同“皲”。B项,“”同“纩”。D项,“生”同“性”)
2. B(鬻:卖)
3. A(A项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B、C、D三项均为名词活用作动词)
4. B(A项,动词,从事/动词,对待。B项,均为介词,把。C项,连词,表承接关系/连词,表转折关系。D项,结构助词,的/代词,这件事)
5. B(“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和B项均为状语后置句、省略句。A项,定语后置句。C项,判断句。D项,被动句)
6. C(“只有道家思想才能发挥人的聪明智能,指导人们善于运用巧妙的方法”说法过于绝对。原文庄子只是说惠子不会利用大的葫芦,建议惠子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即要最大限度地发掘事物的价值和作用,关键在于用心)
7. CEG(“其大若垂天之云”句子结构完整,其前后应断开,即在C、E两处断开;“矣”是语气词,置于句末,其后应断开,即在G处断开)
8. A(“意思相同”错误。文中的“要”指要领,“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中的“要”指求取,两者意思不同)
9. D(“否定大樗无所可用”错误,庄子并没有否定大樗,而是认为,换个角度看,无用正是有着大用。大樗做不了栋梁或器具,但可以“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10. (1) 我宁愿在浅而小的水沟里自由愉快地游戏,也不愿被国君束缚,我愿终身不做官,以便畅快地去实践我的志向啊。
(2) 它的主干上有瘤状物,不符合绳墨取直的要求,它的树枝弯弯曲曲,不适应圆规和角尺取材的需要。(虽然)生长在道路旁,木匠连看也不看。
11. 庄子认为,大有大的用处,但是一般人只能明白小的用处,并且以用小的方式来用大,因而困苦,无法逍遥。
【参考译文】
材料一:庄子,是蒙地人,叫周。庄子曾经担任过蒙地漆园的小吏,和梁惠王、齐宣王是同一时代的人。他的学说各个方面都有涉及,然而其要领却本源于老子的学说。因此他撰写了十余万字的著作,大多是寓言。他写了《渔父》《盗跖》《胠箧》,用来诋毁孔子学派的人,而彰显老子的学说。《畏累虚》《亢桑子》这些文章,都是空泛的言论没有事实依据。可是(庄子)善于行文措辞,描摹事物的情状,用来攻击和指斥儒家和墨家,纵使是当世博学之士也不能避免他的攻击。他的语言汪洋恣肆,以适合自己的性情,所以从王公大臣起,都不重视他。
楚威王听说庄周贤能,派遣使臣带着丰厚的礼物去聘请他,答应他让他担任卿相。庄周笑着对楚国使臣说:“千金,确是厚礼;卿相,确是尊贵的位置。您难道没见过祭祀天地用的牛吗?喂养它好几年,给它披上带有花纹的绸缎,把它牵进太庙(去当祭品)。在这个时候,它纵使想做一头孤独的小猪,难道能办得到吗?您赶快离去,不要玷污了我。我宁愿在浅而小的水沟里自由愉快地游戏,也不愿被国君束缚,我愿终身不做官,以便畅快地去实践我的志向啊。”
材料二: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我一颗大葫芦的种子,我种植它结出能容得下五石的东西(的果实)。用来盛水,它的坚固程度却经不起自身所盛水的压力。把它剖开来做瓢,则瓢宽大而没有什么可盛受的东西。不是不够空虚而宽大,我认为它没有用处,就把它击破了。”庄子说:“你真是不善于使用大的东西,不善于发挥事物的‘大’的功用啊……现在你有五石容量的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用绳系着当作大樽而在江湖之上浮游,反而愁它太宽大无处可容呢?可见你还是见识不通达啊!”
惠子对庄子说:“我有棵大树,人们都叫它‘樗’。它的主干上有瘤状物,不符合绳墨取直的要求,它的树枝弯弯曲曲,不适应圆规和角尺取材的需要。(虽然)生长在道路旁,木匠连看也不看。现今你的言谈,大而无用,大家都会舍弃它的。”庄子说:“先生你没看见过野猫吗?低着身子匍匐于地,等待那些出洞觅食或游乐的小动物;东西跳跃,不避高低;(不曾想到)落入猎人设下的机关,死于猎网之中。再有那斄牛,庞大的身体就像天边的云。它的本事可大了,不过不能捕捉老鼠。如今你有这么大一棵树,却担忧它没有什么用处,怎么不把它栽种在什么也没有生长的地方、无边无际的旷野里,悠然自得地徘徊于树旁,优游自在地躺卧于树下。大树不会遭到刀斧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去伤害它,虽然没有派上什么用场,可是哪里又会有什么困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