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的力量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1. 下列各项中,与例句推理方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A. 只有杂种水稻二代才会出现分离,某种水稻后代发生分离,所以它的后代是杂种水稻二代。
B.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C. “送来”就是“抛给”,即经济或文化侵略;鸦片、废枪炮、香粉等是“送来”的,所以是侵略。
D.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2. 下列各项中,违反了同一律的一项是( )
A. 课代表催王同学:“就缺你的,别老缺交。”王同学说:“天天交作业的,成绩未必比我好。”
B. 上次张同学转发十次“锦鲤”图片,考出了好成绩。这次我也转发了,我也一定能考好。
C. 你们说的明星人设崩塌、带货主播被罚,我从不关心,我只知道某带货主播被罚13.41亿。
D. 吴京主演的电影《长津湖》票房大卖,他应把片酬捐给志愿军老兵,才能证明自己爱国。
3. 众所周知,西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可以解决很多中医无法解决的病症,而中医依靠对人体经络和气血的特殊理解也治愈了很多令西医束手无策的病症。据此,针对某些复杂疾病,很多人认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是有必要的。上述这些人在论断时作的假设是( )
A. 针对这些疾病的中医和西医的治疗方法可以相互结合,扬长避短。
B. 这些疾病单独用中医疗法或者单独用西医疗法并不能有效治疗。
C. 针对这些疾病,医疗界已经掌握了中西医疗法结合的方法。
D. 针对这些疾病,医学界已经尝试了中西医结合的疗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 分析例句蕴含的逻辑关系,下列与例句逻辑关系一致的一项是( )
例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惜时—奋斗)
A.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清醒—智慧)
B.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自信—豁达)
C.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自我—认真)
D.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谦虚—谨慎)
5. 阅读下面的故事,分析鲁迅在说话时故意违背了哪条逻辑基本规律?有何表达作用?
鲁迅在厦门大学任教时,校长林文庆经常克扣办学经费。在一次校务会议上,林文庆又提出要克扣一笔经费,教授们纷纷反对。林文庆说:“关于这件事,不能听你们的。学校的经费是有钱人拿出来的;只有有钱人,才有发言权!”
林文庆话音刚落,鲁迅一下子站了起来,从口袋里摸出两个银币拍在桌上:“我有钱,我也有发言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请判断下列句子中逻辑关系表述的正误。(用“√”或“?”)
(1) 一年来,这个问题无时无刻不在缠绕着我,让我痛苦不堪,只有在非常繁忙的时候,我才会暂时忘记它。( )
(2) 这座桥梁的垮塌,既不是设计方的问题,也不是施工方的,那一定是客观原因造成的。( )
(3) 张阿姨:“姑娘,咱店里哪辆车最好?女儿出嫁,我想送她辆好车。”销售顾问:“阿姨,我们店里的车都是好车,不合格是不能出厂的。”( )
(4) 他的思维能力越来越强,总比别人先一步想出新点子,所以他更加善于思考。( )
(5) 阅读名著不一定能让我们的语文成绩在短时间内有明显提高,但一定会对我们语文学科素养的提升有积极的作用。( )
(6) 在科技领域,我们不仅要注重自主创新,占据更多的核心技术制高点,更要注重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 )
7. 请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逻辑错误。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近年来,生态保护意识渐入人心,所以当社会经济发展与林地保护管理发生冲突时,一些地方在权衡之后往往会选择前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下午,一阵雷雨过后,在西边的天空中出现了一道美丽的彩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这部小说中的“边缘人”是一个玩世不恭、富有破坏性却真实坦白的群体,人们面对这类形象时会引起深深的思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面对突然发生的灾难,一个地方抗灾能力的强弱既取决于当地经济实力的雄厚,更取决于政府的应急机制和领导人的智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刘基的《卖柑者言》等作品,都具有积极的思想倾向,因而文笔清新,耐人寻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
1. 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填入括号处,使之符合题例的规律性。
(1) 校对∶印刷∶出版( )
A. 谈判∶签署∶废除
B. 抢劫∶入狱∶判刑
C. 选举∶组阁∶执政
D. 研发∶转让∶投入
(2) 学校∶大学∶北京大学( )
A. 工业∶重工业∶钢铁
B. 工艺∶手工艺∶玉器
C. 军事∶军队∶海军
D. 建筑物∶桥梁∶赵州桥
(3) 歇斯底里∶癔症( )
A. 买单∶结账 B. 脚踏车∶自行车
C. 引擎∶发动机 D. 可口可乐∶饮料
(4) 飞机∶天空( )
A. 树木∶树叶 B. 电流∶电线
C. 钟表∶指针 D. 历史∶《史记》
(5) 军装∶士兵( )
A. 套装∶女人 B. 服装∶场合
C. 警服∶警察 D. 制服∶邮递员
(6) ________对于终止相当于回车对于________( )
A. 叫停 打的 B. 继续 前行
C. 句号 换行 D. 犯罪 网络
(7) 切割∶缝补( )
A. 拼凑∶剪裁 B. 拖延∶推诿
C. 装卸∶搬运 D. 挖掘∶填埋
(8) 火炬∶蜡烛( )
A. 中药∶草药 B. 矿石∶煤炭
C. 棉布∶丝绸 D. 风扇∶蚊香
(9) 公鸡∶家禽( )
A. 母鸡∶矮脚鸡 B. 小虾∶有袋动物
C. 卷发∶头发 D. 母马∶牲畜
(10) 自然灾害∶台风( )
A. 生物∶骆驼 B. 省会城市∶深圳
C. 网球∶比赛 D. 重工业∶电力
(11) 眼睛∶虹膜( )
A. 骨头∶关节 B. 乔木∶白桦
C. 衣服∶丝绸 D. 手表∶表带
(12) 蝴蝶∶蟋蟀( )
A. 桑葚∶鲜花 B. 海棠∶海参
C. 鹦鹉∶海鸥 D. 恒星∶太阳
(13) 灭火器∶干粉( )
A. 课桌∶书本
B. 印纸学习∶经费
C. 打印机∶打印纸
D. 蝌蚪∶青蛙
(14) 烽火台∶烟火∶军情( )
A. 货船∶海洋∶货物
B. 电视∶信息∶网络
C. 钟表∶电量∶时间
D. 飞机∶导航仪∶方向
(15) 客车∶载客( )
A. 电影∶观众 B. 歌曲∶戏曲
C. 货车∶运输 D. 音乐∶播放
(16) 祖逖∶闻鸡起舞( )
A. 苻坚∶风声鹤唳
B. 周瑜∶金屋藏娇
C. 韩信∶先发制人
D. 关兴∶洛阳纸贵
(17) ##β9USD( )
A. §@@5ZXY B. $$u8aBC
C. &&α5CNY D. &&3∠JPY
(18) 植物∶授粉∶结果( )
A. 米酒∶发酵∶保鲜
B. 绿茶∶采摘∶加工
C. 灯丝∶导电∶发光
D. 石油∶加热∶沉积
2. 判断下列推理形式是否有效。(用“√”或“?”)
(1) 上层建筑都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文学艺术是上层建筑;所以,文学艺术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
(2) 王昌龄诗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的意思是只要龙城李广还在,就不会令侵扰内地的北方游牧民族骑兵度过阴山。即可理解为而今李广不在了,侵扰内地的北方游牧民族骑兵就一定能度过阴山。( )
(3) 一位警官勘察作案现场,根据作案人留下的足迹鉴定,发现作案人穿的鞋子尺码较小,个头较小,体态偏瘦,而且发现了一根长头发,因此警官断定,作案人为女性。( )
(4) 针对“为什么高铁上只有吃不起的盒饭却买不到方便面”的疑问,有人认为,动车组密封性特别好,而泡方便面味道很大,影响车内的空气质量,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只有不卖方便面,才能营造出一个比较舒适的乘车环境。( )
(5) 面对企业转型,工厂如果裁员,必定会让那些被裁掉的员工不满;如果不裁员,有些人不能适应新的岗位,只能在工厂无所事事,做不出什么贡献,必定会让那些有作为、贡献大的人不满。因此,裁不裁员,肯定都会有一些人不满。( )
3. 阅读下面报案者的证词,完成题目。
一天,罗西警官刚上班就接到报警电话:“马丁路克高级公寓203房间被盗。”
报案的是公寓的管理员,他说,今天早上他照例去每层楼巡视,经过203房间门口时,忽然听到里面有声音。他感到很奇怪,因为这个房间的主人出远门了,至少要半个月后才能回来。出于责任心,他便趴在锁孔往里面看,发现一个男子正在房间右侧的柜子旁往大包里塞东西,然后又蹿到左侧的窗边跳了出去。他知道这人肯定是盗贼,就打电话报了警。
罗西随后和管理员一起赶到现场。公寓的房门是一扇有10厘米厚的重重的橡木门,门的锁孔大小和黄豆差不多,房间很长,左侧墙壁到右侧窗户足有14米。左侧的窗户开着。突然,管理员抢先来到窗边,说:“警官,这里有一个男人的脚印。”罗西站到管理员面前说:“别演戏了,你就是盗贼。”管理员张口欲言,但最终低下了头。
罗西是根据什么做出这一判断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将卓别林的推理过程补充完整。
有一次,卓别林偶然来到了一个偏远的小镇上,天气炎热,他意识到自己应该剪头发了。镇子上有两家理发店,卓别林走进了第一家理发店,只见地上的头发渣到处都是,杂乱无章,理发师的头发更像是被狗啃了一般难看至极,活像一个鸟窝,于是他退了出来。卓别林来到第二家理发店,这家理发店好啊,整齐干净,陈设一流,理发师的头发更是焕发光彩,帅气逼人。卓别林思索了一会儿,又原路返回到第一家理发店去理发了。
卓别林的推理过程:小镇地处偏远,只有两个理发店——(①______________)
——两家理发店的理发师只能相互理发——(②______________)——再加上第一家理发店的地上全是头发——(③______________)——第二家理发店整齐干净——(④______________)——只能到第一家理发店去理发
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
1. 统计数据表明,大多数汽车事故发生在中等速度的行驶中,极少的汽车事故是发生在大于150公里/小时的行驶速度上的,这就意味着高速行驶比较安全。下列最能反驳上述论证的一项是( )
A. 高速行驶如果发生爆胎的话是很危险的。
B. 由于多数人是中等速度开车,所以,多数汽车事故发生在中等速度的行驶中。
C. 高速行驶的时候,特别是当有突发事件发生时,由于速度过快就很难控制住。
D. 与中等速度行驶中发生的汽车事故损害后果相比,高速行驶中发生的汽车事故损害后果要严重得多。
2. 某地工商管理部门对商户的纳税情况总结如下:
①该地所有人员都缴纳营业税了。
②该地的卖鱼的商户缴纳营业税了。
③张三是最早缴纳营业税的人。
④该地有人没有缴纳营业税。
经过详细考察,发现上述断定中只有两个是正确的。请你根据相关逻辑知识,分析下列哪项结论可以从上述条件必然推出( )
A. 该地卖鱼的商户缴纳营业税了。
B. 该地有人没有缴纳营业税。
C. 该地所有人都缴纳营业税了。
D. 该地没有一个人缴纳营业税。
3. 请依据语境,补全下面的推理。
有一位青年拜当时著名的辩者普罗塔哥拉斯为师学习法律,就学费给付事宜,两人达成协议:毕业时先给付一半学费,另一半学费待该青年第一次出庭打赢官司后付清。但毕业后此君一直未出庭打官司,也不肯付另一半学费。普罗塔哥拉斯无奈,只好将其告上法庭。在法庭辩论时,普罗塔哥拉斯提出以下二难推理:
如果①_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按照协议约定,②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如果③_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按照法庭的规定,④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总之,无论学生的这场官司是输还是赢,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推理是逻辑学历史上很著名的半费之讼。
4.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是诗人北岛《回答》中的两句诗。这两句诗反映了一种不合理的社会逻辑。调整这两句诗的语序回答下列问题。(每题25个字以内)
(1) 反映一种更不合理的社会逻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表现一种比较公正的社会逻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1947年,福克纳被要求评价美国最重要的作家,提到海明威时,他说:“海明威没勇气,从没用一条腿爬出来过,从没使用过一个得逼着读者查字典看用法对不对的词。”海明威知道后大发雷霆,因为他一向是以硬汉形象立于文坛,而且以此为豪的,“没勇气”可能是他最不能接受的评价。海明威让他的一位将军朋友出面为他的勇气作证,这位将军写了三页纸的长信,来证明海明威当战地记者时是多么英勇无畏。
海明威和福克纳原本是朋友,但从此之后成了敌人。海明威也针锋相对地攻击福克纳,甚至说:“只要我活着一天,福克纳就别想因为得到诺贝尔奖而高兴。”
福克纳与海明威的矛盾源于一种逻辑误解。请具体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针对“高中生在校使用手机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一论题,从“利大于弊”的一方,按照“提出观点—分析观点—界定概念—论证思路—攻防策略”的步骤,列出简要提纲。
提出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界定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证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攻防策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著名作家冯骥才出访法国的一次宴会上,一个西方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东西,你们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
如果你是冯骥才,该怎样回答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三段论推理是演绎推理中的一种简单的推理判断,它包含一个一般性原则的大前提,一个附属于大前提的小前提,一个由此引申的符合一般性原则的结论。请你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两句话。要求:大前提必须引用名言,语言简明连贯,句式不要求完全一致。
示例:狭路相逢勇者胜,我们是勇者,所以最终我们将取得胜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晧晧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1) 面对屈原的清高,渔父劝说他。渔父的话实际上包含了一段逻辑推理,请根据其语言写出他的推理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面对渔父的劝说,屈原也有一段答词。这段答词实际上是对渔父的反驳,这个反驳也包含了一段逻辑推理,请根据其语言写出他的推理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请根据下面提供的春秋战国时期五子的思想主张,说一说你最欣赏的是谁的主张并阐述原因,应不少于两种论证方法,不少于200个字。
孔子: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孟子:民贵君轻。国君要时刻心怀百姓,把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那就可以国泰民安,国祚长久;如果国君失去民心,国家就会灭亡。
老子:无为而治。在政治上,要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如果过分地“为”则极可能物极必反。
庄子:道法自然。他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他把“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
墨子:兼爱。天下混乱都是由不相爱造成的,只有人们兼相爱,天下才会太平和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解析】
逻辑的力量
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
1. B(B项与例句均为类比推理。A项,必要条件推理;C项,三段论;D项,排除法)
2. A(A项,错误类型为转换话题,违反同一律。B项,错误类型为强加因果,违反充足理由律。C项,错误类型为自相矛盾,违反矛盾律。D项,错误类型为假二选一,违反排中律)
3. A(此题属于假设前提型,题干的论点是:治疗有必要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为保证论证的成立,必须增加一个必要条件。A项,增加了一个前提条件:这种中西医的治疗方法是可以结合的,如果二者不能结合,那么这种方法是不能采用的。符合题干要求。B项,只是重复论据的内容。不符合题干要求。C、D两项只能作为充分条件。不符合题干要求)
4. B(例句通过“少壮”和“老大”的对比,表达“惜时”的道理,正是因为“不努力”才“徒伤悲”,通过反面论证体现出“奋斗”的必要性。另外,“少壮不努力”才导致“老大徒伤悲”,二者之间也隐含因果关系。A项,“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体现的是“真”与“假”,“有”与“无”之间这种矛盾关系的统一与转化,并无“清醒”之意。另外,“假作真时真亦假”和“无为有处有还无”之间为并列关系,与例句逻辑关系不一致,故排除。B项,“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中“必有用”体现出“自信”的心态,“千金散尽”则表示不在乎钱财,有“豁达”之意。另外,正因为“天生我材”才有资格“千金散尽”,二者之间也隐含因果关系, 与例句逻辑关系一致。C项,“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表达“自豪”之情,而非“自我”。另外,与例句逻辑关系不一致,故排除。D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并无“谨慎”之意,且与例句逻辑关系不一致,故排除)
5. 违背了同一律。林文庆说的“有钱人”是“投资人”的意思,鲁迅偷换概念,巧妙地回击了校长的势利。
6. (1) ?(违背了不矛盾律。“无时无刻不在缠绕着我”,就不可能“暂时忘记它”,二者不会同时成立)
(2) ?(并未将“人为因素”列举完备,比如,桥上通过的车辆严重超载等,所以结论不完全成立)
(3) ?[销售顾问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将顾客说的“好”(价格高、性价比高等)理解成车辆没有质量问题]
(4) ?(因果倒置)
(5) √(逻辑严密)
(6) ?(递进关系倒置,将“不仅”和“更要”后面的内容互换)
7. (1) 概念混乱:“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并列不当,这三个概念的范围有交叉。
(2) 自相矛盾:既然“生态保护意识渐入人心”,那么“一些地方在权衡之后往往会选择前者”明显与前文矛盾,应改为“选择后者”。
(3) 背离事实或情理:彩虹出现的方向与太阳相对,下午的彩虹只能出现在东边。
(4) 主客颠倒:“引起深深的思索”的应该是“这类形象”,应改为“这类形象会引起人们深深的思索”。
(5) 两面对一面:“抗灾能力的强弱”与“经济实力的雄厚”两面对一面,可将“雄厚”前的“的”改为“是否”。
(6) 强加关系:“文笔清新,耐人寻味”与“具有积极的思想倾向”是并列关系而非因果关系,属于强加因果。
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
1. (1) C(题干存在两种关系:一是时间上有严格的顺序,D项,时序颠倒,“投入”应在“研发”之前。二是重逻辑,即前者为后者的必经程序,只有C项符合。A项,“签署”可以不经“谈判”,并且“废除”是对“签署”的否定;B项,“抢劫”如果符合法定条件,如抢劫者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则未必“入狱”)
(2) D(题干中“学校”和“大学”是包容关系,“大学”和“北京大学”也是包容关系。A项,“工业”和“重工业”是包容关系,“重工业”和“钢铁”是对应关系;B项,“工艺”和“手工艺”是包容关系,“手工艺”和“玉器”是对应关系;C项,“军事”和“军队”是对应关系,“军队”和“海军”是包容关系;D项,“建筑物”和“桥梁”是包容关系,“桥梁”和“赵州桥”也是包容关系)
(3) C(题干两词是同义词,且是音译外来词和本土词之间的同义词。A项和B项的第一个词不是音译外来词,D项是包容关系)
(4) B(题干两词为对应关系,是事物与出现地点的对应。A项,组成关系;C项,组成关系;D项,对应关系,但不是出现地点的对应)
(5) C(士兵穿军装,警察穿警服。A项,女人不一定都穿套装;B项,什么样的场合穿什么样的服装,不是主宾关系;D项,邮递员穿的制服应该是邮递员专有服装,制服是统称)
(6) C(C项,句号意味着终止,回车意味着换行。其他三项的前后部分均没有构成明显的逻辑关系)
(7) D(题干两词是反义词。D项,挖掘和填埋是反义词,符合要求。A项,拼凑的反义词是拆散;B项,无明显逻辑关系;C项,装卸两字词义相反,与搬运不构成反义词)
(8) C(题干两词是并列关系,即“火炬”和“蜡烛”都可以用来照明。与题干逻辑关系相同的只有C项,即“棉布”和“丝绸”都可以用来制作衣服。A项,两词是包容关系,即“草药”是“中药”的一种;B项,两词没有明显的逻辑关系,“矿石”是一种集合体,包含多种矿物,“煤炭”是一种矿物;D项,两词没有明显的逻辑关系,风扇是纳凉的工具,蚊香是驱蚊物)
(9) D(题干中两词是包容关系,且是包容关系中的种属关系,即公鸡是一种家禽。A项,母鸡不是矮脚鸡的一种;B项,小虾不是有袋动物;C项,卷发是一种发型,不是一种头发)
(10) A(台风是自然灾害的一种,在四个选项中只有A项符合这一关系,即骆驼是生物中的一种)
(11) A(题干两词是包容关系中的组成关系,与之逻辑关系相同的是A项和D项。题干是身体的一个组成部分,A项也是身体的一个组成部分,而D项是物品)
(12) C(题干两词是并列关系,蝴蝶和蟋蟀都是昆虫。与题干逻辑关系相同的只有C项,鹦鹉和海鸥都是鸟类。A项,桑葚是桑树的果实,和鲜花不是同类,不是并列关系;B项,海棠是植物,海参是动物,不是并列关系;D项,恒星包括太阳,是包容关系中的种属关系)
(13) C(题干两词是对应关系,且是前者需要后者才能发挥其作用的对应。与题干逻辑关系相同的只有C项,打印机需要打印纸才能打印。A项,课桌与书本两者没有前者需要后者才能发挥其作用的对应;B项,无明显逻辑关系;D项,蝌蚪与青蛙是一种动物不同时期的形态)
(14) D(题干中,烽火台有了烟火才能传递军情,烟火是烽火台传递军情必不可少的条件。D项,飞机有了导航仪才能确定方向,导航仪是飞机确定方向的必要条件)
(15) C(客车的功能是载客,货车的功能是运输)
(16) A(祖逖是闻鸡起舞这一典故的主人公,符合这一规律的只有A项)
(17) C(观察题干,先是两个相同的符号,排除A项;然后是一个希腊字母,排除B、D两项)
(18) C(题干三词构成因果关系,植物经过授粉才能结果。只有C项与之逻辑关系一致,即灯丝通过导电才能发光。A、B两项中三词都只包含时间上的逻辑关系,但没有因果关系;D项没有明显的逻辑关系)
2. (1) √(“文学艺术”包含在“上层建筑”之中,具有“上层建筑”的属性;前提为真,推理有效)
(2) ?(“龙城飞将在”是“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因此,即使“龙城飞将”不在,侵扰内地的北方游牧民族骑兵也未必能度过阴山)
(3) ?(“鞋子尺码较小”“个头较小”“体态偏瘦”“一根长头发”这些条件,与女性有一定的关联,但关联程度并不十分强,不能一定指向女性,不能构成判定作案人为女性的充分条件)
(4) ?(“泡方便面味道很大”与“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不卖方便面”并非“营造出一个比较舒适的乘车环境”的充分必要条件)
(5) √(“裁员”“不裁员”是两个矛盾的选项,这两个前提都会引起“一些人不满”这一后果,推理有效)
3. 管理员说他看到一个男子在房间右侧的柜子旁往大包里塞东西,然后蹿到左侧的窗边跳窗逃走。而锁孔只有黄豆般大小,门有 10厘米厚,管理员的视力不可能同时看到 14米宽的空间。所以他是在说谎。
4. ①理发师不能给自己理发 ②第一家理发店中理发师的“鸟窝”发型是第二家理发店中理发师的手艺 ③说明第一家理发店中的理发师手艺好顾客多 ④说明第二家理发店中的理发师手艺差顾客少
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
1. B(题干中强调的是“高速行驶比较安全”,观点是从各“速度段”的事故多少得出的,A、C、D三项都和事故多少无关,只有B项属于否定论据,以“多数人是中等速度开车”为论据,反驳“极少的汽车事故是发生在大于150公里/小时的行驶速度上的,这就意味着高速行驶比较安全”的观点)
2. B(首先找矛盾关系,①④为矛盾关系,根据矛盾关系的特性是“必有一真,必有一假”可知,②和③必有一真一假。可进行如下假设:假设②真③假,可得卖鱼的商户缴纳了,张三不是最早缴纳的人,得不出张三是否缴纳,进而无法确定①④真假,故无法继续推理,排除。再假设②假③真,可得卖鱼的商户没缴纳,张三是最早缴纳的人,由“卖鱼的的商户没缴纳”可以推出“有的人没有缴纳”,那么“所有人员都缴纳”即为假,符合题干两真两假)
3. ①学生胜诉 ②老师可以得到另外一半的学费
③学生败诉 ④学生需要支付老师另外一半的学费 ⑤老师都会得到另外一半的学费
4. (1) 高尚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卑鄙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2) 卑鄙是卑鄙者的墓志铭,高尚是高尚者的通行证。
5. 这场矛盾主要是对“勇气”这一关键概念理解不同而致。福克纳说海明威没勇气,实际上是说他的文学创作天地狭窄,没勇气去摆脱。而海明威则认为勇气是面对苦难和困境的勇敢无畏,因而大发脾气。
6. 提出观点:高中生在校使用手机利大于弊。
分析观点:①高中生在校使用手机,有利有弊,但利大于弊;②手机可以增加学习的渠道,获取更多的学习资源;③手机可以拓展学生的交往空间,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界定概念:①手机是现代通信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代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②手机是高中生了解时事、社会的一扇窗口;③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重要的工具。
论证思路:①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应该为高中生的成长和学习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手机就可以为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提供便利,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②学校应该培养具有宽广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手机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及时了解社会、思考现实,培养起社会责任感;③高中生在校使用手机,恰好是培养和提升中学生自制能力的一个机会,在正确引导下,可以培养学生遵纪守规、严格自律的习惯和品质。
攻防策略:①任何被广泛应用的科学技术产品往往都是有利有弊的,但一定是利大于弊,否则,就不能被人类广泛应用;②中学生渴望在校使用手机,渴望在更宽松的环境里成长、交流学习的心理是正常的,不应予以粗暴限制;③学校可以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限制学生使用手机的频率,充分发挥手机有利的一面的作用;④对方举例时,反问对方同学为什么坚称手机弊大于利却还带手机到学校来使用。
7. 示例:你们西方人喝了牛奶以后,难道都变成奶牛了吗?
8. 示例:(1)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不是圣贤,所以肯定会犯错。
(2) 谦虚使人进步,我们保持了谦虚的品质,所以能不断取得进步。
9. (1) 渔父的推理过程:
大前提:圣人不死板,不为外物所拘束,而是随着世道一起变化。
小前提:举世混浊,众人皆醉。
结论:你应该随着世道一起变化,随波逐流(或:吃众人的酒糟,喝众人的薄酒),保全自己。
(2) 屈原的推理过程:
大前提:高洁的人不会受世俗的污染。
小前提:世上的人都肮脏,众人都迷醉。
结论:我应该投江自尽。(隐含一个支撑条件——我要做高洁的人)
10. 示例:我最欣赏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国家的兴衰、政权的存亡,主要取决于统治集团是否贤明。他认为只有贤明的统治集团,才能够实施“爱民、惠民”“使民于义”的德政,反之,实行暴政必然会导致天下大乱,最终丧失政权。所以,孔子对于商汤伐桀、周武伐纣给予了肯定,认为“德丧”是夏桀、商纣失去天下的根本。同样,对于春秋时期诸侯混战,权力倾轧的局面,孔子认为是“礼乐崩坏,天下无道”的结果。为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孔子提出“为政以德”的政治思想,希望通过对西周社会制度的“改良”开辟一条治国平天下的政治路线。他的情怀是美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