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册历史期末模拟卷(广东深圳专用)(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册历史期末模拟卷(广东深圳专用)(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1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01 20:02:31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学期期末模拟卷(深圳专用)
(考试时间:50分钟 试卷满分:7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七年级下全册。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7小题,每小题2分,共3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我们此次到北平刚好碰到这个划时代的会议召开 我们今后应当在工人阶级领导下密切合作,努力恢复和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材料中“这个划时代的会议”
A.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推动我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C.充分讨论了新型国家的框架 D.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2.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式上,毛泽东说:“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材料中“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是指
A.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B.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
C.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D.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毛泽东讲:“美国要把三把尖刀插在中国的身上:从朝鲜一把刀插在我国的头上,从台湾一把刀插在我国的腰上,从越南一把刀插在我国的脚下。所以,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这段材料说明抗美援朝
A.促成西藏和平解放,实现了民族大团结 B.建立新中国,开启了新纪元
C.巩固了国际联盟,打开了外交新局面 D.起到了保家卫国,巩固政权作用
4.1952年6月6日,苏南松江县一互助组完成稻田插秧工作,比往年提前了十天到半个月时间…而且还向全国发起了爱国增产竞赛……县、区领导组织各区农民到这一互助组来学习,推广他们的插秧经验。这反映出当时
A.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的创新意识 B.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
C.抗美援朝胜利鼓舞着国人团结奋斗 D.为保卫革命果实农民努力发展生产
5.据统计,新中国成立至1950年6月24日朝鲜内战爆发前,《人民日报》共有15882条报道,其中有“和平”两个字的报道共2739条;有“经济”两个字的共2652条;有“发展”两字的共3524条;“军事”两字的共1237条,有“朝鲜”两字的共486条,只占总报道数的约3%。这表明中国的工作重点在
A.维护和平局面和恢复国民经济 B.进行抗美援朝战争
C.全力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D.解放台湾,维护国家统一
6.如图是1956年底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情况统计图。通过图中的数据,可以得出
A.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C.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7.独具时代特色的流行词汇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坐标。以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的主要热词,其中属于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的是
A.政治协商、最可爱的人、土地改革 B.良好开端、大跃进、八字方针
C.上山下乡、阶级斗争、红卫兵 D.中国梦、四个全面、两个一百年
8.1960年,中共中央向全国转发《晋、冀、鲁、豫、北京五省市农业书记会议纪要》,纪要指出:“凡是能够利用的家生和野生植物,包括秸、茎、果、根、叶等在内,都必须收集起来。”中共中央此举旨在
A.缓解粮食灾荒问题 B.创办农村人民公社
C.推广五省农业技术 D.指导农副产品生产
9.下列两幅图片反映出我国在交通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它们对国家发展的共同作用是
A.发展高科技,巩固国防 B.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
C.健全交通网,改善民生 D.有利于海峡两岸交往
10.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每年都会举行盘王节,通过“拜王”“度身”“挂灯”等传统活动纪念瑶胞始祖盘王,让群众感受瑶乡民族风情、瑶族传统文化的魅力。这反映少数民族重视
A.经济开发 B.文化传承 C.科技创新 D.民族平等
11.1979年,邓小平在会见香港总督麦理浩时明确表示,不同意1997年6月以后新界等仍由英国管理的意见,在香港回归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香港还可以搞它的资本主义,我们搞我们的社会主义”。材料
A.明确了香港回归的具体时间 B.阐明了新界可由英国管理
C.已透露“一国两制”的构想 D.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2.下表为2017年和2018年台湾与大陆交往人数统计表。这说明
方向 2017年 2018年
台湾赴大陆人数 587万人次 614万人次
大陆赴台湾人数 291万人次 292万人次
A.祖国统一已经实现 B.两岸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
C.海峡两岸交流加强 D.一国两制方针的成功实践
13.2023年3月 26日,中国同洪都拉斯建交。外交部发言人指出:“我们愿同洪都拉斯方面……增进政治互信和相互了解,本着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精神,同洪都拉斯方面共同推动各领域的交流合作。”这体现了处理中洪关系要坚持
A.“求同存异”方针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一国两制”方针 D.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14.由《与新中国建交国家数量增长图》(图)可知,导致图中某一时段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数量激增的关键因素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万隆会议的召开
C.“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D.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国际形势变化
15.1969年5月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这表明我国
A.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 B.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
C.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 D.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
16.如下图所示的内容共同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
A.体育事业发展 B.国防力量壮大 C.交通条件改善 D.综合国力增强
17.下表所列历史事件,集中反映了我国
时间 事件
1970年 我国独立研制并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
1973年 袁隆平培育籼型杂交水稻
20世纪70年代初 屠呦呦团队发现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2022年 中国形成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铁建设体系
A.交通领先世界 B.国防实力增强 C.坚持自主创新 D.重视医疗发展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36分。
18.(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我国要发展原子能事业和上天工程的战略决策。周恩来作为这一工程的主要领导者和最高 指挥者,统筹谋划组建“两弹一星”领导机构和科研机构,深谋远虑制定尖端技术发展规划和战略安排,千方百计组织和扩充人才队伍,自力更生培养和壮大科技力量。
——摘编自石仲泉《周恩来与“两弹一星”上天工程——为纪念周恩来诞辰125周年而作》
(1)比较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概括我国在海军国防领域发生的变化。(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国防实力进步的原因。(8分)
(3)综上所述,关于国防建设你有什么好的建议?(4分)
19.(18分)中国式现代化
材料 中国式现代化大事年表
时间 事件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3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
1954年 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
1956年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92年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01年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13年 提出“一带一路”倡议
2014年 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2022年 中共二十大召开
(1)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主动融入全球化过程。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是如何主动融入的。(10分)
(2)有同学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工业化过程,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论证该观点。(8分)2023-2024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学期期末模拟卷(深圳专用)
全解全析
(考试时间:50分钟 试卷满分:7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七年级下全册。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7小题,每小题2分,共3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我们此次到北平刚好碰到这个划时代的会议召开 我们今后应当在工人阶级领导下密切合作,努力恢复和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材料中“这个划时代的会议”
A.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推动我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C.充分讨论了新型国家的框架 D.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我们此次到北平刚好碰到这个划时代的会议召开……民族资产阶级这次不仅参加了……新民主主义经济”,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等参与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C项正确;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排除A项;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由私有变为公有,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排除B项;中共十三大上,中国共产党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排除D项。故选C项。
2.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式上,毛泽东说:“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材料中“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是指
A.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B.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
C.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D.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答案】C
【解析】“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是指新中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C项正确;A项是辛亥革命,排除A项;B项抗日战争的意义,排除B项;D项是三大改造的完成,排除D项。故选C项。
3.毛泽东讲:“美国要把三把尖刀插在中国的身上:从朝鲜一把刀插在我国的头上,从台湾一把刀插在我国的腰上,从越南一把刀插在我国的脚下。所以,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这段材料说明抗美援朝
A.促成西藏和平解放,实现了民族大团结 B.建立新中国,开启了新纪元
C.巩固了国际联盟,打开了外交新局面 D.起到了保家卫国,巩固政权作用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从朝鲜一把刀插在我国的头上,从台湾一把刀插在我国的腰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美国派兵侵略朝鲜,一直打到中国鸭绿江边,美军飞机入侵中国领空,轰炸扫射中国东北边境城市,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美国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了中国安全,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材料说明抗美援朝起到了保家卫国,巩固政权的作用,D项正确;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和中央人民政府达成《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材料体现不出抗美援朝促成西藏和平解放,排除A项;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成立,抗美援朝巩固了新中国,不是建立新中国,排除B项;20世纪70年代我国打开外交新局面,这段材料说明不了抗美援朝打开了外交新局面,排除C项。故选D项。
4.1952年6月6日,苏南松江县一互助组完成稻田插秧工作,比往年提前了十天到半个月时间…而且还向全国发起了爱国增产竞赛……县、区领导组织各区农民到这一互助组来学习,推广他们的插秧经验。这反映出当时
A.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的创新意识 B.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
C.抗美援朝胜利鼓舞着国人团结奋斗 D.为保卫革命果实农民努力发展生产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1952年6月,我国正在新解放的农村地区进行土地改革,题干中的互助组完成稻田插秧工作的效率比往年明显提高,说明得到土地后的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创新劳动方法,A
项正确;农业合作化开始于1953年三大改造开展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抗美援朝战争胜利是在1953年,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1949年新中国成立已经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农民努力发展生产是因为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的创新意识,并不是为了保卫革命果实,排除D项。故选A项。
5.据统计,新中国成立至1950年6月24日朝鲜内战爆发前,《人民日报》共有15882条报道,其中有“和平”两个字的报道共2739条;有“经济”两个字的共2652条;有“发展”两字的共3524条;“军事”两字的共1237条,有“朝鲜”两字的共486条,只占总报道数的约3%。这表明中国的工作重点在
A.维护和平局面和恢复国民经济 B.进行抗美援朝战争
C.全力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D.解放台湾,维护国家统一
【答案】A
【解析】据题干“据统计,新中国成立至1950年6月24日朝鲜内战爆发前,《人民日报》共有15882条报道,其中有“和平”两个字的报道共2739条;有“经济”两个字的共2652条;有“发展”两字的共3524条;“军事”两字的共1237条,有“朝鲜”两字的共486条,只占总报道数的约3%。”可知,新中国成立至1950年6月24日朝鲜内战爆发前,《人民日报》的报道中“和平、经济、发展”反映了新中国的工作重点是恢复国民经济,“军事、朝鲜”反映了新中国的工作重点是维护和平局面,A项正确;1950年10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排除B项;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于1953年,排除C项;新中国成立后,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又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
6.如图是1956年底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情况统计图。通过图中的数据,可以得出
A.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C.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于1953年—1956年底进行三大改造,主要形式为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
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A项正确;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B项;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排除C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针对民族聚居区,促进民族共同繁荣与发展而实施的制度,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7.独具时代特色的流行词汇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坐标。以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的主要热词,其中属于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的是
A.政治协商、最可爱的人、土地改革 B.良好开端、大跃进、八字方针
C.上山下乡、阶级斗争、红卫兵 D.中国梦、四个全面、两个一百年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56年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大会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中共八大以后,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1956-1966年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良好开端指1956年的中共八大、大跃进开始于1858年、八字方针提出与1961年,B项正确;政治协商、最可爱的人、土地改革均发生在1956年之前,排除A项;上山下乡、阶级斗争、红卫兵出现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排除C项;中国梦、四个全面、两个一百年出现在改革开放后,排除D项。故选B项。
8.1960年,中共中央向全国转发《晋、冀、鲁、豫、北京五省市农业书记会议纪要》,纪要指出:“凡是能够利用的家生和野生植物,包括秸、茎、果、根、叶等在内,都必须收集起来。”中共中央此举旨在
A.缓解粮食灾荒问题 B.创办农村人民公社
C.推广五省农业技术 D.指导农副产品生产
【答案】A
【解析】“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望,但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加上当时自然灾害严重等因素,1959 年至 1961 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材料中收集农作物等目的是缓解粮食灾荒问题,排除A;人民公社是1958年创办,排除B;推广技术和指导农副产品生产属于农业技术,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C和D。故选A。
9.下列两幅图片反映出我国在交通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它们对国家发展的共同作用是
A.发展高科技,巩固国防 B.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
C.健全交通网,改善民生 D.有利于海峡两岸交往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青藏铁路和港珠澳大桥都是新时期我国在交通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因此,它们的建成都健全了我国的交通运输网。青藏铁路建成通车,对于青藏两省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改善各族群众生活,对于增进民族团结和巩固祖国边防,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港珠澳大桥方便三地之间人员车辆经济交流、有效吸引香港资金到珠江西岸城市投资、可有力的促进澳门、珠海乃至珠江西岸的经济发展。因此,它们的建成都促进相关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使人民生活幸福感不断增强。据此可知,它们对国家发展的共同作用是健全交通网,改善民生,C项正确;青藏铁路的贯通增进民族团结和巩固祖国边防,但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不属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排除AB项;海峡两岸是台湾和大陆间,青藏铁路和港珠澳大桥均未涉及到台湾地区,排除D项。故选C项。
10.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每年都会举行盘王节,通过“拜王”“度身”“挂灯”等传统活动纪念瑶胞始祖盘王,让群众感受瑶乡民族风情、瑶族传统文化的魅力。这反映少数民族重视
A.经济开发 B.文化传承 C.科技创新 D.民族平等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可知,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每年都会举行盘王节,通过一系列传统活动纪念瑶胞始祖盘王,让群众感受瑶乡民族风情、瑶族传统文化的魅力,由此可见,这反映少数民族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B项正确;题干的主旨是反映少数民族重视自身传统文化的传承,没有体现经济开发、科技创新或民族平等,排除ACD项。故选B项。
11.1979年,邓小平在会见香港总督麦理浩时明确表示,不同意1997年6月以后新界等仍由英国管理的意见,在香港回归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香港还可以搞它的资本主义,我们搞我们的社会主义”。材料
A.明确了香港回归的具体时间 B.阐明了新界可由英国管理
C.已透露“一国两制”的构想 D.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早在1979年,邓小平提出“香港回归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搞它的资本主义,我们搞我们的社会主义”时已透露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C项正确;香港回归祖国的时间是在1984年12月发表的中英《联合声明》中,排除A项;根据“1979年,邓小平在会见香港总督麦理浩时明确表示,不同意1997年6月以后新界等仍由英国管理的意见”可知,阐明了新界可由英国管理,与题干意思相悖,排除B项;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题干无关,它是周恩来总理的外交成就,排除D项。故选C项。
12.下表为2017年和2018年台湾与大陆交往人数统计表。这说明
方向 2017年 2018年
台湾赴大陆人数 587万人次 614万人次
大陆赴台湾人数 291万人次 292万人次
A.祖国统一已经实现 B.两岸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
C.海峡两岸交流加强 D.一国两制方针的成功实践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2017年和2018年台湾与大陆交往人数统计表”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海峡两岸交流日益加强,C项正确;我国目前还没有统一,排除A项;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打破了两岸隔绝状态,排除B项;香港和澳门回归使一国两制方针的成功实践,排除D项。故选C项。
13.2023年3月 26日,中国同洪都拉斯建交。外交部发言人指出:“我们愿同洪都拉斯方面……增进政治互信和相互了解,本着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精神,同洪都拉斯方面共同推动各领域的交流合作。”这体现了处理中洪关系要坚持
A.“求同存异”方针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一国两制”方针 D.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我们愿同洪都拉斯方面……增进政治互信和相互了解,本着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精神,同洪都拉斯方面共同推动各领域的交流合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B项正确;“求同存异”方针中的“同”是指亚非国家团结一致共同反对殖民主义,谋求发展,而不是社会意识形态相同;“异”是指亚非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建设道路不同。 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A项;“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指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香港、
澳门和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C项;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4.由《与新中国建交国家数量增长图》(图)可知,导致图中某一时段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数量激增的关键因素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万隆会议的召开
C.“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D.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国际形势变化
【答案】D
【解析】据图片可看出,20世纪70年代以后,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数量激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致这一变化的关键因素是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毛泽东会见了尼克松,周恩来与尼克松举行了会谈。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了《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国与美国建立外交关系,这刺激了其他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D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1953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数量并未激增,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万隆会议期间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其时间是1955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数量并未激增,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C项。故选D项。
15.1969年5月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这表明我国
A.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 B.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
C.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 D.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1969年”、“直到1979年”、“这一政策才被打破”等可知,1979年,我国对外交往的思想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A项正确;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贷款并不表明我们依赖外援,排除B项;题干表述的是我国的财政政策,和外交没有关系,排除C项;我国在1979
年以前并没有民间融资,排除D项。故选A项。
16.如下图所示的内容共同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
A.体育事业发展 B.国防力量壮大 C.交通条件改善 D.综合国力增强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图片信息“北京申奥成功”“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飞机C919中国造”“中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下水”可知新时期我国在体育事业、交通、国防等方面取得重大成就,这反映了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D项正确;体育事业发展只体现了第一幅图片的信息,排除A项;国防力量壮大只体现了材料部分信息,排除B项;交通条件改善不能反映整体材料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17.下表所列历史事件,集中反映了我国
时间 事件
1970年 我国独立研制并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
1973年 袁隆平培育籼型杂交水稻
20世纪70年代初 屠呦呦团队发现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2022年 中国形成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铁建设体系
A.交通领先世界 B.国防实力增强 C.坚持自主创新 D.重视医疗发展
【答案】C
【解析】据题干“我国独立研制并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袁隆平培育籼型杂交水稻、屠呦呦团队发现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中国形成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铁建设体系”可知,我国在航天、农业、生物医学、交通和通信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说明国家坚持自主创新,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
的变化,C项正确;交通只涉及中国形成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铁建设体系,不全面,排除A项;国防实力增强只涉及“东方红一号”,排除B项;重视医疗发展只涉及屠呦呦团队发现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排除D项。故选C项 。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36分。
18.(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我 国要发展原子能事业和上天工程的战略决策。周恩来作为这一工程的主要领导者和最高 指挥者,统筹谋划组建“两弹一星”领导机构和科研机构,深谋远虑制定尖端技术发展规划和战略安排,千方百计组织和扩充人才队伍,自力更生培养和壮大科技力量。
——摘编自石仲泉《周恩来与“两弹一星”上天工程——为纪念周恩来诞辰125周年而作》
(1)比较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概括我国在海军国防领域发生的变化。(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国防实力进步的原因。(8分)
(3)综上所述,关于国防建设你有什么好的建议?(4分)
【答案】(1)变化:由从外国购买到自主设计建造;设备由落后到 先进;科技水平不断提高。(2分一点,满分6分)
(2)原因: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科学家们的刻苦攻坚;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一五”计划的完成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资金的支持;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等。(2分一点,满分8分
(3)建议:及时跟进国际先进技术;增加自主研发的资金投入等。(2分一点,满分4分)
【解析】(1)变化:根据材料一关键信息“我国购买”到“我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可知,我国在海军国防领域发生的变化为由从外国购买到自主设计建造;根据材料一关键信息“退役”“到首艘弹射型航空母舰”可知,我国在海军国防领域发生的变化为设备由落后到先进;我国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2)原因:根据材料二关键信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我国要发展原子能事业和上天工程的战略决策”可知,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国防实力进步的原因之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防实力的进步还离不开科学家们的刻苦攻坚;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一五”计划的完成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资金的支持;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等。
(3)建议:本题为开放性题目,紧扣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及时跟进国际先进技术;增加自主研发的资金投入等。
19.(18分)中国式现代化
材料 中国式现代化大事年表
时间 事件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3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
1954年 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
1956年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92年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01年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13年 提出“一带一路”倡议
2014年 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2022年 中共二十大召开
(1)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主动融入全球化过程。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是如何主动融入的。(10分)
(2)有同学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工业化过程,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论证该观点。(8分)
【答案】(1)融入:制定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与各国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改革开放以来,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对内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模式,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新格局;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主动融入世界大市场等。(10分)
(2)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工业化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起步。“一五”期间,钢铁、煤炭、电力、机械制造等各个领域快速发展,交通运输建设也取得很大成就,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我国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使得生产力大大得以解放,为发展工业的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全面建设时期,我国工业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大大提高,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发展,交通方面,修建了兰新、兰青、包兰等铁路。工业布局有明显改善,我国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确立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和方向,中国工业化由此进入向世界工业大国迈进的新阶段。1992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工业化也向纵深发展。进入21世纪,党领导中国人民积极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由此可见,中国现代化是一个工业化的过程。(8分)
【解析】(1)融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可以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角度进行分析,所以,新中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与各国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积极拓展多边外交,加强与联合国的合作,为解决区域性争端、维护世界和平和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而努力,中国广泛参与多边经济、社会领域的活动,在环境、粮食、预防犯罪、禁毒、难民、妇女等全球性问题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对内改革: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新格局;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主动融入世界大市场,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2)论证: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工业化的过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可以从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全面建设时期、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角度进行分析,比如一五计划开启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是我国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三大改造的完成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发展工业的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全面建设时期,我国工业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大大提高,为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后中国工业化由此进入向世界工业大国迈进的新阶段,接着
用具体史事进行论述: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起步。“一五”期间,钢铁、煤炭、电力、机械制造等各个领域快速发展,交通运输建设也取得很大成就,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我国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使得生产力大大得以解放,为发展工业的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全面建设时期,我国工业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大大提高,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发展,交通方面,修建了兰新、兰青、包兰等铁路。工业布局有明显改善,我国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确立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和方向,中国工业化由此进入向世界工业大国迈进的新阶段。1992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工业化也向纵深发展。进入21世纪,党领导中国人民积极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由此可见,中国现代化是一个工业化的过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