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千人糕》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根据课标要求,二年级学生对于学习课文应做到以下几点: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5.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教材分析
1.课文通过叙述父亲与孩子的对话,讲述了一块米糕的来历,说明劳动成果来之不易,要懂得珍惜。课文语言简朴浅白,家庭的对话情景亲切近人。
2.本课是二年级下学期的课文,学习语言运用的任务比相对重了,但是“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这一个课标要求没有变;而且,由于课文数量的减少,课文的识字写字量有所加重。因此,要注意教学时间、精力等的合理分配,突出“识字与写字”这个教学重点。
3.课后练习题:“借助插图,说说米糕是经过哪些劳动才做成的。” 和“我们穿的衣服、用的文具等,都经过了很多人的劳动,举个例子说一说。”都是学习表达的练习。前一个练习属于借助提示复述课文的练习,体现了“学阅读”和“学表达”的语言运用要求,需要学生经历从阅读理解到内化转换再到说话表达的学习语言运用的全过程。做好学习任务分析,组织学生亲历这个学习语言运用的全过程,是达标的保障。后一个练习虽然是可以仿照课文进行说话,但学生需要具有相应的知识或了解,才能进行练习。
4.课文后“读一读,记一记”的词语,组词的基本字是本课要学习的会认读的字,因此,可结合会认读的字的教学进行学习。
学情分析
1.二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借助插图和生活实际,了解词语句子意思和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知道了按照要求提取文字信息、与同学交流读文后的感想体会、借助插图和课文内容想象说话等学习要求,相关的能力也得到一定的训练,这些都是教学的有利条件。
2.要完成课后练习题“我们穿的衣服、用的文具等,都经过了很多人的劳动,举个例子说一说。”,学生必须具有相对应的知识或了解,这恰好是二年级学生所不知或不了解的,因此,课前进行资料的搜集是必要的。
3.“整体感知课文”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是起步学习的一个能力要求,属于难点。再加上本课用对话形式叙述,内容较难整合,故不宜要求概括到位。
教学目标
1.试着默读课文,能借助图画说出米糕是经过哪些劳动才做成的。
2.能联系自己的生活,举例说说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试着默读课文,能借助图画说出米糕是经过哪些劳动才做成的。
难点:能联系自己的生活,举例说说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本课所学生字,学生复习认读。
2.教师小结,谈话导入。
二、初读感知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1.说说课文是通过爸爸和孩子之间的几组对话来展开叙述的?
课文共 11自然段,主要通过爸爸和孩子之间的 3组对话来展开叙述。
2.每组对话对应着哪些自然段?
第 1组对话:第 1-5自然段
第 2组对话:第 6-9自然段
第 3组对话:第 10、11自然段
三、(一)再读理解
1.阅读课文第 1—5自然段,找出孩子有疑问的句子,在读中体会孩子对“千人糕”的好奇。
(1)爸爸,什么是千人糕?好奇是什么意思?
(2)这糕要很多很多人才能做成,一定特别大,也许比桌子还大吧?
(3)难道它的味道很特别吗?
2.两个特别的意思一样吗?孩子对待米糕态度有什么变化?
(二)感受米糕的来之不易
1).读课文第 6—9自然段,想一想:制作米糕的原材料有哪些?它们又是如何得到的?
(1)学生默读课文第六至九自然段,交流读懂了什么。
(2)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补充米和糖在生产、加工方面的信息,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千人”在课文中的特殊意思。了解生产米所需的劳动。
①从标点符号引人:在第八自然段中,有个省略号,想想爸爸还有哪些话没有全部说出来。
②出示“种植水稻”的图文资料,了解“耕地、播种、育苗、移栽、灌溉、施肥、防虫、收割”等劳动过程。
③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边想象边说说农民在种植水稻的过程中辛勤劳动的情景。
④提问:种稻子所需要的种子、农具、肥料、农药等,它们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是不是又需要许多人的劳动
⑤提问:了解了米的生产过程,你想说什么
2).了解熬糖所需的劳动。
①出示“熬糖”图片,指导学生观察:图中的人在干什么
②巩固、理解生字“熬”。理解“熬”指的是长时间地煮。
③出示甜菜、甘蔗图,认识两种植物。学生认读由生字“菜"和“蔗”拓展的词语“菜地、菜市"“蔗糖、燕农”。
④学生交流:甘蔗、甜菜是怎么来的 甘蔗汁、甜菜汁又是怎么来的
⑤小结。提问:米和糖是制作米糕的主要原材料,从它们的生产、加工过程中你感受了什么
让学生畅所欲言,然后师生从制作工序、参与人员、辛劳程度等方面进行小结。
3).品读句子:“就算米糕做好了,还得要人包装、送货、销售,这些又需要很多人的劳动。”
①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米糕做好后还需要许多劳动 圈画出“就算......还得......又......”
②对照插图,说一说米糕包装、送货,销售的情景。
③指导朗读。重读“就算”“还得”“又”,突出劳动的繁杂。
4).指导朗读第六至九自然段,读好“爸爸”说的话。
①引导学生想象爸爸说话时会是什么样的神情。
②思考:一块普普通通的米糕,需要经过那么多人,那么复杂的劳动才能做成,在朗读第八、九自然段时应该怎么读呢 学生先练读,再指名读。
(三)理解“千人糕”的寓意,升华情感
1.教师范读第十、十一自然段。提问:现在你明白为什么叫它千人糕了吗 “千人”是不是指一千个人 文中的孩子明白了吗 你从哪里知道的
2.提问:“的确”是什么意思 换一个词说一说。
3.讨论、交流:如果你是文中的孩子,现在吃着米糕,还会觉得它很平常吗 你会想到什么
4.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联系生活,体会其他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1.交流: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需要经过许多人的劳动。
2.引导学生了解一件普通衣服的由来。
①出示“种棉花、摘棉花、纺纱、织布、服装加工、销售”的图片。
②借助图片,议一议:一件普通的衣服经过哪些人的劳动才能做成
四、总结升华
回家后,可以和大人一起说说制作衣服的劳动过程。让我们记住,这些劳动成果的背后,是许多人的辛苦付出,珍惜这些劳动成果,就是尊重这些了不起的劳动者的表现。
五、课后反思
《千人糕》通过爸爸和孩子之间的对话展开叙述。教学中,我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1.图文结合,了解过程。制作米糕的过程非常繁杂,如果单纯地依靠文字进行讲解,学生很难梳理出制作的流程。因此,我借助文中的插图帮助学生了解。通过两幅插图,可以很直观地感受到米糕制作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都需要许许多多的人的劳动,有助于学生理解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角色朗读,体会心情。本课的对话较多。根据本文的特点,读好爸爸和孩子的三组对话,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朗读时,我主要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的提示语、标点来体会心情,注意读出爸爸和孩子的不同语气。
3.联系生活,感悟成果。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在学生学完课文,弄清“千人糕”的制作过程后,我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借助图片,发挥想象,说说一件物品的劳动过程,从而感悟劳动的不易,懂得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