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说明美术鉴赏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2.了解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如何培养“审美的眼睛”。3.美术作品是如何分门别类的。4.通过欣赏作品,让学生学会如何鉴赏美术作品,如何提高审美的眼睛,并对艺术作品产生兴趣。
2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具备较强的理解与想象能力,结合学过的文史知识对作品进行深入具体的解读,并且大多数学生都能对一些美术作品独立进行鉴赏分析。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如何培养审美的眼睛,掌握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认识美术鉴赏对人生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教学难点:结合实例说明,鉴赏美术作品的方法和过程,以及美术的主要分类方法。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引入新课
美术鉴赏对我们的生活真的有那么重要吗?提问:我们周围与美术相关的事物有哪些?学生回答:楼房属于建筑,衣服属于服装设计,广告设计,时尚传媒,美食设计,人物形象设计等等。可见,美术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播放幻灯片毕加索《手拿烟斗的男孩》提问:假如你是一位鉴赏家,你会给这幅画什么价位?学生答。教师总结:这幅画价值1亿416万美元,这幅作品为什么这么值钱?好在哪?这就是艺术的价值所在。所以,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下什么是美术鉴赏?如何提高我们的审美眼光。
活动2【讲授】讲授新课
一、什么是美术鉴赏?先从对天安门广场的感受和对天安门的审美认知中,说明美术鉴赏并不神秘,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然后以张萱的中国画《捣练图》和法国画家米勒的油画《拾穗》,来介绍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和方法,阐明什么是美术鉴赏及其对象、过程、目的、本质特征等。播放幻灯片《 捣练图》和《拾穗》说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回答:相同点:都是以妇女劳动为题材。不同点:1、《捣练图》是中国画,《拾穗》是油画作品。2、给人的感受不同。3、时代背景不同。通过对以上作品的欣赏,总结美术鉴赏的定义。
活动3【讲授】欣赏图片
通过对徐悲鸿的《奔马》、梁楷的《太白行吟图》以及吴冠中的《根扎南国》三幅国画的欣赏及作品的介绍,得出它们的内涵是不同的。所以美术鉴赏是被动接受与主动参与的综合的审美活动。
美术作品的直观和相关知识是美术鉴赏的基础,这就要求鉴赏者首先必须具备美术的基本知识,识别美术的基本类别和一般表现方法,然后才能进行实质性的鉴赏活动。
活动4【讲授】二、美术作品是如何分门别类的
提问:美术有哪些种类?学生回答:素描、水粉、版画、电脑设计、装潢设计、摄影、雕塑、书法、纂刻等等。总体而言,美术作品都被归入"空间艺术”的范畴,根据其艺术门类划分为绘画、雕塑、建筑、设计、书法和摄影等六大类。六大类中按照材料、题材、形制、功能等划分出不同的种类。如按材料分为中国画和油画。按题材分为历史画和风景画。按形制分为圆雕和浮雕。按功能分为建筑设计和环境设计。按形式语言分为具象艺术、意象艺术和抽象艺术。
根据以上分类,展示图片。提问:1、各个图片都代表哪种艺术门类?2、你还发现生活中有哪些美术作品,他们属于哪种艺术门类?学生活动:欣赏作品,勤于思考,勇于回答问题。
活动5【讲授】三、美术鉴赏的意义
以上我们学习了美术鉴赏的概念和美术作品的分类,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美术鉴赏呢?主要是美术作为上层建筑,是社会存在的产物,具有三个方面的社会功能,即:1、认识功能:通过美术作品认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社会制度的人们的生活、历史、风俗、行为、器物、观念等,甚至认识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整个世界,这种认识既可以通过由美术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容,也可以通过美术作品的形式本身来实现。2、教育功能:美术作品的题材所表现出来的内容和主题对观众形成的思想和道德上的感染与影响,以培养人们在对待自然、社会、人生、他人以及自我判断上的积极的观念与热情,具体而言就是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热爱生命、锐意进取。3、审美功能:培养人们对美的事物、美的形式的辨别力、敏感性和感受力。
活动6【讲授】四、小组实践
1、对比《金色的秋天》和《清明上河图》两幅作品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
2、比较《帕特农神庙》和《北京奥运会馆》不同时代的建筑有什么不同感受?
活动7【讲授】五、课堂小结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美术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人的审美能力是与其知识和道德相联系的直觉能力,只有经过不断的训练,人的审美能力才能不断的提高。艺术来源于生活,培养审美的眼睛可以让我们更好的观察生活中的艺术,发现生活中的美,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有意义。
1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天才的话题。
明确天才出现的原因。
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2 第二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4.3 第三学时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教学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