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八单元教学设计(三):词语积累
语言积累(三)
【任务群】 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
【说明】 统编新教材(必修)以人文主题统领,打破文体界限;以任务群为学习旨归,聚焦语文学科知识学习。本设计初衷既紧扣新课标,又结合教学实际,立足于单元学习任务,以统编教材的课为单位,一组一组设计教学。
第一课任务主题:课内外兼日常,丰富词语积累。
第二课任务主题: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
第三课任务主题:词义的辨析和词语的使用。
第三课、词义的辨析和词语的使用
一、教学指南
(一)教学目标
1.准确理解词义,把握词语的用法;体会词语的感彩;把握词语的语体色彩。
2.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分析和理解用词的准确、鲜明、生动性。
3.理解词义在具体语境中的美,并学会运用。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理解用词的准确、鲜明、生动性。
教学难点:理解用词的准确、鲜明、生动性。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习建议
学习《百合花》《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拿来主义》等课文时有意识地关注词义、词语的用法,体会词语的感彩,把握词语的语体色彩等。
(五)课前研学
5.1 预习作业
熟读《百合花》《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拿来主义》等课文,关注这些课文用词的准确性、词语的情感色彩及语体色彩。
5.2 知识清单
1.词语的情感色彩:
⑴定义:指词义中所反映的主题客观对象的情感倾向、态度、评价等内容。
⑵分类:
褒义词:指带有表扬、喜爱、肯定、尊敬等感情的词语。
贬义词:指带有贬斥、厌恶、否定、鄙视等感情的词语。
中性词:指不带褒贬情感色彩的,它们可以用在好的方面,也可以用在不好的方面的词语。
⑶词语感彩的变化: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为了起到讽刺或幽默的效果,可以采用“说反话”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用褒义词表示贬义,用贬义词表示褒义。
2.词语的语体色彩
⑴定义:指词义中反映的词的语体倾向、特征、烙印。它是由词经常出现的语体久而久之赋予的。语体色彩是指某个领域里使用的语言的特点。
⑵分类:
口语语体:适应口头交际需要,运用全民语言所形成的言语体式。
书面语体:以书面形式为基本形态,用于正是的交际场合,既包括图书、报刊或其他书写形式,也包括经过加工、比较文雅、合乎标准与规范的书面转换形式或口头形式。
⑶“两看法”,正确选择合适的语体
看体裁和内容:议论文语体比较庄重、严谨,应多用书面语体;记叙性文章语体比较生动活泼,就可适当运用口语语体。
看场合:非正式场合选择口语语体,正式场合选择书面语体。
第1课时
导入:
清华大学1932年入学考试国文试题,由陈寅恪教授命题,有一题是一个三字上联:“孙行者”,有人对了“胡适之”“祖冲之”“韩退之”,你更欣赏哪个?说说你的理由。
1.胡适之。孙行者、胡适之,都是人名;一古一今、一武一文、一虚一实、一神一凡,又都是名人;这两个名人,可以说,又都是赴西天的取经人,这是意对。胡、孙,都是猴子的别名,是名词;行、适,都有走动的意思,是动词;者、之,都是文言虚词。这是文对。讲音韵:平仄仄,仄平平,是格律对。这副三字的对联,真是言简意赅、妙趣横生、对仗工整、自然天成。
2.祖冲之。因为“祖”对“孙”更工整。所以“孙行者”对“祖冲之”。梁羽生先生在《名联谈趣》中认为“祖冲之”对“孙行者”最佳,乃天造地设
3.韩退之。1965年,76岁的陈寅恪先生追忆昔日命题经过夫子自道,“其对子之题为‘孙行者’,因苏东坡诗有‘前生恐是卢行者,后学过呼韩退之’。‘韩卢’为犬名,‘行’与‘退’皆步履进退之动词,‘者’与‘之’俱为虚字。东坡此联可称极中国对仗文学之能事”,又说,“寅恪所以以‘孙行者’为对子之题者,实欲应试者以‘胡适之’对‘孙行者”。盖猴狲乃猿猴,而‘行者’与‘适之’意义音韵皆可相对。陈寅老的及门弟子卞僧慧谈及此事,指证当年出版的《清华暑期周刊》,阐明陈先生命题的深意,“欲借此以发见聪明博闻的特殊人才”,而那些“辗转传闻,或又杂以臆想,不免失真”。
活动一:分析示例明方向
分析教材前五个例子,理解相关内容。
学生分五个小组,每个小组一个例子,探究、理解、分析、总结之后,分别派代表讲解有关内容,其他组员可作适当补充。
附:相关词义和语境的理解
1.关于“用词准确”的:“后窍”指肛门;“后身”指身体的后背部分。“一阵”表数量,用于延续一段时间的事物、现象;“一股”表数量,用于条状物。
2.关于“注意细微差别”的:“排”一个挨一个地按着次序摆;“摸”这里指用手探取、寻找。“排”字表现了孔乙己长衫者的优越感,“摸”显出了孔乙己十分窘迫的境况。
3.关于“注意用法和搭配”的:“剥蚀”是剥落而逐渐损坏,跟“琉璃”搭配;“淡褪”是颜色失去鲜艳,变得暗淡,跟“朱红”搭配;“坍圮”是倒坍、毁坏,跟“高墙”搭配;“散落”是散失,当然是那些“雕栏玉砌”。
4.关于“注意褒贬”的:批判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用的当然是贬义词“染污”“徘徊”“昏蛋”“废物”。
5.关于“注意感彩转化”的:“我们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鼓吹”“吝啬”,显然是作者的愤激之词,感彩已经转化。
活动二:自主探究析情境
分组讨论:
自主阅读《百合花》,找出文中你认为用得准确、鲜明、生动的词语,体会它们好在哪里。
(一)准确理解词义,把握词语的用法
1.用词准确生动的,如:
①两人闷坐了一会儿,他开始抬头看看天,又掉过来扫了我一眼,意思是在催我动身。(“扫”是迅速横掠而过,把小通讯员心里急着动身,不敢看我,但又不得不看的心里表现了出来,如果换成“看”字,就没有这个效果。)
②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送”比“放”更有力,在这里表现了小媳妇拿出新被子的不舍和最终的下定决心,内心也有点赌气,跟下文她为小通讯员献出被子形成了对照。)
③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支野菊花,跟那些树枝在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颤动”急促而频繁地振动,生动地写出了野菊花的可爱,也从侧面写出小通讯员走得快,做事利索。)
④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劈手”形容手的动作异常迅速,使人来不及防备;“夺”抢,强取。两个词连用,表现了新媳妇对小通讯员的牺牲异常悲痛,为自己曾跟他赌气感到后悔,以及决心为他盖上新被子的心里。)
2.我们学过的课文还有哪些用词准确生动,给你印象深刻的?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月光,一般人使用的动词都是“洒”,但是作者用“泻”则生动地写出了月光像流水一般地缓缓倾泻,绝无声响,幽静幽美。而一个“浮”字,对青雾的动作刻画得很传神,对于雾气,一般使用的动词是“飘”“散”等,作者在对青雾进行描写时,采用的动词是“浮”,雾气从下往上,渐渐浮起来,细细体会,给人一种很轻柔的感觉,也十分符合青雾的形态。作者对词语的恰当使用,是刻画情景的重要方式,这也是作者语言艺术的体现。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文中用多次用“等待”而不用“等”,书面语,双音词,具有郑重、严肃的色彩意义,显示出我与地坛的相遇“有着宿命的味道”。显示出地坛“历尽了沧桑在哪儿等待了四百多年”,足见等待的时间如此漫长且执着和坚韧,“等待”的姿态是如此的苍凉而温暖,曾经红极一时的琉璃、高墙、玉砌雕栏,还有一些老柏树、野草荒藤等一些微不足道的生命,在岁月的长河中活得更加坦荡,地坛的寓意:伫立百年、静默无言,敞开他苍凉而温暖的胸怀等待“我”的到来。
(二)体会词语的感彩
1.感彩鲜明生动的,如:
①他看见我挨他坐下,立刻张皇起来,好像他身边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张皇”本是贬义词,在这个特定的语境下,词语的感彩发生了转化,把我这个女同志挨着小通讯员坐下时,小通讯员的紧张可爱表现了出来。)
②他飞红了脸,更加忸怩起来,两只手不停地数摸着腰皮带上的扣眼。(“忸怩”是羞愧或不大方的样子,是形容内向女孩子的词,略带贬义。在这里用于小通讯员这个男孩子,感彩发生了转化,表现了他的羞怯,跟后面他猛“扑”在手榴弹上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更好地塑造了小通讯员的形象。)
③但他执拗地低着头,像钉在地上似的,不肯挪步。(“执拗”意思是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意见,含贬义。在这里词语的感彩发生了变化,把小通讯员没有借到被子,还受了“委屈”的情态写了出来。也跟下文他听了我的话之后,“松松爽爽带我走了”形成鲜明的对照,表现了小通讯员的深明大义。)
④我只好开口叫他,他这才绷着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慌慌张张”本是贬义词,形容举止慌乱不稳重。这里词语的感彩发生了转化,表现了小通讯员不习惯于跟女同志打交道的羞怯,也为下文衣服挂住门钩打下了伏笔。)
⑤不知怎么的,我已从心底爱上了这个傻乎乎的小同乡。(“傻乎乎”含贬义,是指糊涂无知或憨厚老实的样子,这里词语的感彩发生了转化,表现了小同乡的可爱。)
⑥“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气汹汹”是因为某件事情严重违反个人意愿,或者压抑的感情得到爆发,指对人对事或者人的不满情绪发泄的状态,十分暴躁。这里是新媳妇对卫生员不能理解自己的伤心,对小通讯员牺牲的悲痛,使得她有点不合常情的,失去理智的表现。恰好表现了新媳妇纯洁美好的心灵,军民鱼水般的深情。)
2.集体讨论:词语选用如何“最恰当、最合适”?
总结:“最恰当、最合适”的词,首先要做的是理解所选词的具体意义,其次是对上下文的内容要有清晰的了解,对全文内容和风格要有明确的把握,在此基础上与具体语境联系起来思考。一抓词语,看需要什么词语;二抓语境,看适合什么语境。
(三)把握词语的语体色彩
1.语体色彩鲜明生动的,如:
①“你还没娶媳妇吧?”(“娶媳妇”是个口语词,表达了我对小通讯员这个老乡的关怀和亲切感,如果换成“结婚”就索然无味了。)
②他一肩背枪,一肩挂了一杆秤;左手挎了一篮鸡蛋,右手提了一口大锅,呼哧呼哧地走进来。(“呼哧呼哧”是口语词,拟声词,形容爬楼梯或跑步时累的喘气声,这里指乡干部提的东西太多,累得直喘气。这个拟声的口语词,更具体生动地表现了乡干部的累,也侧面表现了局势的紧张。)
③这一次,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瞅”是个口语词,表示斜着眼睛偷偷地看,略含贬义。这里把小媳妇家里有一床新被子,想拿出来又舍不得的心里表现了出来。跟后面自己动手把新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形成了对照,表现了军民的鱼水深情。如果用“看”就没有效果了。)
④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半晌”是方言,好大一会儿,好久的意思。用在表示这个农村的小媳妇的思考过程十分恰当,如果用“好久”“好大一会儿”就太文气,不够生动。)
⑤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扑在棺材底。(“平展展”也是日常口语,用在此处表现了新媳妇内心的真诚,军民鱼水之情的亲密。比用一个“很平”来得亲切、内涵丰富。)
作业:印发《敬业与乐业》《蒲柳人家》和《溜索》三篇文章并布置课后作业题。
第2课时
活动一:演讲词中品语言
分组讨论:
1.同样是演讲词,《敬业与乐业》(附后,课前发给学生)和《反对党八股》所用词语在语体色彩上各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不同?
明确:1.《敬业与乐业》是七十多年前,梁启超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作者引经据典,语言典雅凝练,表达严谨深刻,是一位长者对年轻人的谆谆告诫。
《反对党八股》 是一个会议报告,是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所以首先作者自己的语言要生动活泼,新鲜有力,把道理讲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带头成为反对党八股的先行者。文章恰当地运用了一些俗语、成语、方言词和比喻句,使文章妙趣横生,富有吸引力。
2.两篇文章的语体色彩不同,跟他们的用途、发表场合、发表背景是密切相关的。
《敬业与乐业》:作者发表演讲的时候,正是戊戌变法失败之后,梁启超退出政坛,赴欧洲考察,了解到西方社会的诸多弊端,回国后主张发扬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所以这篇文章就带有作者弘扬传统文化的观点,显得典雅庄重。
《反对党八股》:是毛泽东于1942年2月8日在延安干部会上的讲演。它发表的大背景是延安的整风运动,目的在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党八股或者洋八股是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的表现形式。因为,主观主义者和宗派主义者他们不肯作调查研究,不肯去学习群众语言,只是坐在屋里臆想和抄书,而党八股搞起来既方便,又能吓唬人、欺骗人。所以反对党八股实际上就是和党内的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作斗争。
活动二:地域小说比语言
同样是表现地域特色的小说,《蒲柳人家》和《溜索》在词语的选用上各有什么特点?体现出怎样的风格?
明确:1.《蒲柳人家》采用活灵活现的民间口语与俗语,并加以提炼,形成一种活泼伶俐、凝练而富有动感、充满乡土气息的语言。“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形象生动而又准确传神。另一方面,作者又继承了说唱艺术的特点,讲究押韵和对偶,用词造句文白相间,读来抑扬顿挫,很有节奏感。如“何大学问人高马大,膀阔腰圆,面如重枣,浓眉朗目,一副关公相貌”。这样的句子在文中比比皆是,增加了小说的文采和趣味性。
2.《溜索》用词精妙传神、凝练含蓄。小说开篇写马帮首领“用小腿磕一下马”,这里的一个“磕”字,准确表现了马帮与马的关系。不用“打”“抽”等词,唯有“磕”字能表现马帮首领对马的熟练驾驭和埋在心底的怜爱。写鹰:“旋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进山那侧的声音里”,一个“扎”字写尽了鹰飞的急速迅猛的特点。写峡谷的陡峭:“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绝壁”本是静止不动,作者化静为动,赋予绝壁以动态感,有力地表现了峡谷的深邃陡峭的特点,让人触目惊心,为后文写牛马的胆怯做了有力的铺垫。写汉子过溜索的动作,三次使用“小”字:第一次,写精瘦的汉子“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地一下小过去”;第二次,“三个汉子一个一个小过去”;第三次,“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这岸边的汉子们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这几个“小”字的活用,将人在溜索之上,快速划过怒江峡谷时,人愈来愈小的视觉感受和情状传神地表现出来,作者将普通的“小”字用得这般有创意,堪称运用语言的高手!文中诸如此类运用精妙的词语比比皆是,颇值得玩味。平中见奇,回味无穷,简洁明快,干净洗练。
小结:结合上述活动中搜集的事例,进一步提炼、总结自己的新得体会,任选一位你喜欢的作家,研读其作品,探究词语使用的艺术,写一篇语言札记。
活动三:高考链接巩固练
1.(2018年全国卷一)下面是某一则启事初稿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来并作修改。
我校学生宿舍下水道时常堵住。后勤处认真调查了原因,发现管子陈旧,需要换掉。学校打算7月15日开始施工。施工期间正遇上暑假,为安全起见,请全体同学暑假期间不要在校住宿。望大家配合。
【参考】①“堵住”改为“堵塞”;②“管子”改为“管道”③“换掉”改为“更换”④“打算”改为“计划”⑤“正遇上”改为“正值”。
2.(2020年全国卷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各种艺术形式中,篆刻是一个___________的门类。篆刻是从实用印章的应用中发展而来的,中国的印章最初用在制陶工艺方面,上面镌刻的是图案、花纹或族徽,到春秋战国时期,刻有官职名或人名的文字印章得到普遍使用,唐宋以后,由于文人士大夫参与到印章的创作中,这门从前主要由工匠承揽的技艺,增加了人文意味,印章不再局限于用来昭示身份与权力,而是通过镌刻人名字号,斋馆名称、成语警句等来表达情趣志向,印章也就超越实用功能,成为文人表达自己审美追求的独特方式。中国印章艺术由此实现了一次完美的升华——演变为中国文化特有的篆刻艺术。明清时期,众多_______的艺木家在篆刻上融入了对汉字形体的研究和理解,再加上他们对印面布局的精心设计,对各种刀法的熟练掌握,篆刻艺术迅速走向成熟并孕育出_______的流派风格。篆刻艺术的发展及成就,使印章成为与中国画、中国书法紧密结合的艺术形式,同时也是中国画和书法作品中_______的组成部分。
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别具匠心 才思敏捷 异彩纷呈 弥足珍贵
B. 别具匠心 才华横溢 奇光异彩 不可或缺
C. 十分独特 才华横溢 异彩纷呈 不可或缺
D. 十分独特 才思敏捷 奇光异彩 弥足珍贵
【解析】C。
本题考查成语运用能力。成语的正确运用可以从如下角度考虑:①从语境角度,用逻辑关系与词语对应解题;②从词义角度,用提取语素与词义轻重解题;③从用法角度,用适用对象与感彩解题。另外,还要看看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
①别具匠心:另有一种巧妙的心思(多指文学、艺术方面创造性的构思)。十分独特:强调事物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品性。句中用于修饰“门类”,强调这种门类的独特,而非“篆刻”技艺的精巧,所以第一空应选用“十分独特”。
②才思敏捷:一般指人能出口成章,形容人的反应快,思维灵活,脑子很聪明。才华横溢:意思是很有才华。句中用于修饰“艺术家”,艺术家“在篆刻上融入了对汉字形体的研究和理解”,强调了艺术家的才华,而非其思维敏捷,所以第二空应选用“才华横溢”。
③异彩纷呈:比喻突出的成就或表现。奇光异彩:指奇妙的光亮和色彩。句中用于修饰“流派风格”,强调流派风格的突出表现,所以第三空选用“异彩纷呈”。
④不可或缺: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不能少一点。弥足珍贵:形容十分珍贵。句中用于修饰“组成部分”,表达篆刻艺术是中国画和书法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它的重要性,所以第四空选用“不可或缺”。
3.(2020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屏幕中的剧情风生水起,扣人心弦。屏幕上方一行又一行的字符络绎不绝,争先恐后。某些字符甚至悬浮于屏幕中央,仿佛不忍退场。【甲】“弹幕”是这些字符获得的形象称谓——那些字符如同密集射击的炮弹在夜空展开了眼花缭乱的一幕。
弹幕通常是对屏幕中剧情的即时评论,短小精悍。【乙】评论内容五花八门,崇拜、感叹、剧透、调侃、吐槽,也包含了“前方高能反应”“美爆了”“劝你善良”……等弹幕文化的常用语。
【丙】弹幕文化显示出既丰富又单调的双重特征:一方面群情踊跃,图文并茂;另一方面彼此重复,似曾相识。不必否认弹幕文化的狂欢气氛,若干小创意甚至让人耳目一新。然而,也不必否认众声喧哗主要不是来自思想的真正激荡,是来自互联网新型文化套餐的事先设计。
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风生水起
B.短小精悍
C. 然而
D. 激荡
【答案】A。A项,风生水起,形容事情做得有生气,蓬勃兴旺。比喻事情做得特别好,一定时间里发展特别快,迅速壮大起来。语境中是说屏幕中的剧情,应当用“跌宕起伏”,这样也能与后文的“扣人心弦”呼应。“风生水起”使用不当。B项,短小精悍,形容人身躯短小,精明强悍,也形容文章或发言简短而有力。语境中是说弹幕对剧情的评论简短有力,使用正确。C项,然而,连词。指从另一方面来说--表示转折关系。语境中前句说“不必否认弹幕文化的狂欢气氛,若干小创意甚至让人耳目一新”,后面说“也不必否认众声喧哗主要不是来自思想的真正激荡,而是來自互联网新型文化套餐的事先设计”,前句说优点,后句说问题,两句形成了转折关系,“然而”一词使用正确。D项,激荡,指事物受到激发而产生的震动状态;受到冲击而动荡。语境中指思想因受到其他人的启发而处于活跃状态,使用正确。故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