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语言构建与运用 了解随笔的文体知识,理解作者对待读书的观点;围绕学习之道,写一篇关于读书的札记。
②思维发展与提升 明确作者观点,概括文章内容,梳理作者的读书经历和体会;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阐述对阅读的认知、看法和观点。
③审美鉴赏与创造 感受随笔语言自由舒展的特点,列出并记诵文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品读赏析精美文段或警句。
④文化传承与理解 理解修养不追求具体目的、流行读物不能取代经典等观点,感受读书生活的氛围和乐趣,思考自己的读书生活。
教学重点
明确作者观点,概括文章内容,梳理作者的读书经历和体会;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阐述对阅读的认知、看法和观点。
教学难点
品读赏析精美文段或警句;围绕学习之道,写一篇关于读书的札记。
教学方法 师生课堂讨论为主,重点、难点适当讲授为辅;以思维训练为主,知识了解为辅;以文本为主,适当延伸。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随笔的文体知识,理解作者对待读书的观点;明确作者观点,概括文章内容,梳理作者的读书经历和体会。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问题指引,导入新课
大文豪莎士比亚曾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读书可以滋润心灵,开启心智,增长知识,去除无知,提高素养,明辨是非,充实精神,变化气质。读书,几乎是每一个人都会有的经历,但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去哪里读书?今天,我们就看看德国作家黑塞和我国当代著名学者王佐良先生的观点吧!
(二)补充介绍,助力阅读
1.作家介绍及写作背景
(1)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赫尔曼·黑塞
赫尔曼·黑塞,1877年7月2日出生在德国,德国作家、诗人。1919年迁居瑞士,1923年46岁入瑞士籍。黑塞一生曾获多种文学荣誉,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享年85岁。作品多以小市民生活为题材,表现对过去时代的留恋,也反映了同时期人们的一些绝望心情。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等。
黑塞的诺贝尔颁奖辞:他那些灵思盎然的作品,它们一方面具有高度的创意和深刻的洞见,一方面象征古典的人道理想和高尚的风格。
本文的写作背景:1912年黑塞定居瑞士后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便爆发了。战争无疑是毁灭人性的。这使得黑塞深深地陷入了对人性的思考和探讨中,他试图从教育和修养两个方面来探索人性,通过读书提高修养,达到心灵和个性的自我完善,因此他写下了一系列探讨人性的作品,本文就是其中的一篇杰作。在文中作者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要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
(2)一代学者、翻译家——王佐良
王佐良(1916—1995),诗人、翻译家、英国文学研究专家,浙江上虞人。王佐良是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外国文学委员、中华文学基金会中美文学交流奖评委会委员和北京市翻译者曼谷会副会长。
主要成就: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与许国璋、吴景荣曾被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三大英语权威”,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英语教育和英语翻译做出巨大的贡献。著有大量学术论著、散文、游记、序跋、书评、剧评和读书随感。多部著作获奖。于1990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著有《英国十七世纪剧作家韦勃斯特的文学声誉》(英文)、《英国文学论文集》,译有《彭斯诗选》,中译英《雷雨》(曹禺著)等。
王佐良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莎学评论家,是国际上最著名的英国文学研究专家之一。在创作和翻译过程中,王先生需要博览群书。本文就是王先生在回忆自己成长路上的上图书馆的读书经历,表达了对读书的热爱。
2.文体知识:随笔
这两篇文章都是随笔。随笔是散文的一种。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因此,富有“理趣”是它们的突出特色。
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感情,可以睹物谈看法,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对同类事进行综合议论。随笔也不受字数的限制,短的几十字,长的几百字,篇幅长短皆由内容而定。
二、文本研读
学习活动一:合作探究
活动引领:速读课文,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或者有价值的问题,小组同伴交流讨论,并针对以下问题进行交流后概括。
问题一:什么是真正的修养?
明确:
①真正的修养不存在功利的企图,而是为了获得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
②真正的修养是动态的呈现形式,它是一个努力的过程,一个又一个目标不断实现的过程。它是一种生存境界而非生存手段。
问题二:黑塞倡导的是一种怎样的读书观?
明确:
①作者认为:要读杰作,特别是阅读那些有久远影响、有世界声誉的杰作。
②作者认为:要有正确的阅读的态度,要读杰作,怀着敬重之心、庄重之感,进行爱的阅读,要花力气、下功夫,认真对待。
问题三:黑塞为什么提倡研读世界文学?
明确:
研读世界文学是获得教养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通过研读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逐渐熟悉并掌握大师们的思想成果获得鲜活的意识和理解。一个人在青少年时代所度的书注定要影响他的一生,对他的人文素养的形成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甚至能决定他一生的审美追求。
问题四:黑塞认为,读书的目的和前提是什么?
明确:
①目的:找到生活的意义。(2段)
②前提: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个性或人格。(3、4段)
问题五:王佐良读的又是什么类型的书?他是在怎样的环境下享受着获得真正的修养的乐趣的?
明确:
①地点:文华图书科学校图书馆“公书林”(详细描写)
环境:房子宽敞、舒服、环境优雅
读书:英文小说,斯蒂文生的书,英文杂志,《星期六晚邮刊》《全国地理》《美丽的屋子》等
心情:愉快
②地点:清华图书馆
环境:红色外表、装饰华丽、面积很大,书刊精美,灯光温馨
读书:柏拉图《对话》英译本,西洋哲学史,古罗马史、希腊悲剧,英国16、17世纪诗剧等等
心情:新世界,一片灿烂
③地点:英国牛津大学包德林图书馆亨福莱公爵室
环境:建筑华美、照明差、中古僧修习的遗风犹存
读书:古籍
心情:不平静——心境豁然开朗
④地点:英国博物馆圆形图书馆
环境:建筑华美、气象万千(引用台词)
读书:——
心情:感叹
学习活动二:自主归纳
活动引领:在完成前一阶段学习任务的基础上,自主概括作者观点,并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①《读书:目的和前提》
【主要观点】
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通过阅读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获得鲜活的意识和理解,逐渐熟悉并掌握大师们的思想成果。
【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2段):阐述什么是“真正的修养”以及获得真正的修养主要途径在于研读世界文学。
第二部分(3—7段):阐述怎样研读世界文学,五段提出了四个观点,即:研读世界文学要读书要从喜好开始,不能强迫自己去阅读;必须以个性和人格为前提;必须是有个性、生动热情的阅读;要选择高度发达、最高贵的人类文化的精华来阅读。
第三部分(第8段):发出号召,总结全文。
②《上图书馆》
【主要观点】
文章阐述了读书目的和前提,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
【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3段):引用名言,引出上图书馆之乐。
第二部分(4—8段):回忆上图书馆之乐:中学阶段上“公书林”,大学阶段上清华图书馆,留学期间上包德林图书馆。
第三部分(9—10段):引用台词,赞美图书馆。
三、课后作业
某学校开展了读书活动。在此次活动中大家对“怎样处理读流行作品与读经典名著的关系”展开了深入的讨论。有人认为应该多读流行作品,也有人认为应该多读经典名著。你的看法呢?结合自己的读书经验发表看法,不少于300字。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感受随笔语言自由舒展的特点,列出并记诵文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品读赏析精美文段或警句;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阐述对阅读的认知、看法和观点。
教学过程
一、文本研读
学习任务一:对比阅读
活动引领:《读书:目的和前提》和《上图书馆》都是关于学习问题的文章,它们之间有何联系?
①内容上:《读书:目的和前提》的作者认为要想获得真正的修养,其重要途径之一便是读书,而读书主要是阅读各国的经典作品,这就需要读者拥有这些经典作品。获得经典作品的途径有多个,而上图书馆就是获得各国经典作品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途径。
《上图书馆》王佐良通过回顾自己上图书馆的经历,能够引发我们上图书馆读书的欲望,对图书馆的礼赞表现出对知识的崇敬之情,点题:读书是快乐的。
②主题上:《读书:目的和前提》侧重告诉我们,研读经典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教养;《上图书馆》给予我们指明了“上图书馆”是研读世界文学的地点,并且是其乐无穷的。
③共同点:两篇文章都是随笔,都是用灵活自由的笔触记叙了自已求学读书的生活和感受,内容上都与阅读书籍有关。
学习任务二:赏析文句
活动引领:两篇文章是随笔,都描述了作者读书求学的经历,黑塞写自己在祖父的巨大藏书室中捞取“珍珠”,王佐良写自己在清华大学的图书馆感受“新世界”。两位作者运用自由舒展的笔触,记述自己求学读书的生活场景,极富画面感和感染力。找出你喜欢的文段或句子,简要说说理由。
示例一:“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同时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又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与宇宙共振,于永恒中生存。”
参考分析:真正的修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发展的,它是努力的过程,蕴含在一个又一个目标不断实现的过程中,是生存的境界而非生存的手段。
示例二 :“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
参考分析:这是作者读书观的一部分,他认为读书就要读杰作,特别是阅读那些有久远影响、有世界声誉的杰作。
示例三:“……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参考分析:读杰作是正确的阅读方向;在此基础上还要有正确的阅读态度,应怀着敬重之众庄重之感来读,要花力气、下功夫,认真地读。
示例四:“在什么地方看见西蒙娜·德·波伏瓦说了一句话:她真正钟情的是法国国立图书馆。”
参考分析:放在开头,自然引出下文,表达自己对几所特定图书馆的钟情。
示例五:"只在最后的两个月里……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
参考分析:写国内战争胜利后,“我”的心情由担心变得喜悦的过程,含蓄地写出即使身在异国他乡,作为读书人,“我”始终心系国家。
示例六:“那高耸的大圆顶总使我想起一段台词……”
参考分析:借莎士比亚戏剧《哈姆莱特》中的台词,讴歌人类创造的知识和理性如此伟大辉煌。
学习任务三:分享交流
活动引领:有人说:“读书是一种享受,我们可以在享受中得到体会。”有人说:“读书是一种体会,我们可以在享受中得到乐趣。”还有人说:“读书是一种乐趣,我们可以在享受中得到知识。”你有过哪些难忘的读书经历?跟同学们一起分享一下。
二、课文总结
关于读书,杨绛先生是这样比喻的:读书好比“隐身”地串门,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另请高明,和它对质。
多读书,读好书。读大部头,读权威性的“最有价值的书”,阅读经典,遇见更好的自己。
三、课后作业
回顾课堂交流,写一篇札记。
要求:①开放写作,不限主题,不限形式;②不必受所读文章观点的限制,也不要就名言警句谈名言警句,而应开放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