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第7单元17《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说理童话,它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以小猴子下山所经过的地点变化为故事发展线索,讲述其下山掰玉米、摘桃子、摘西瓜、追兔子,结果却空着手回家的经历,刻画了一个机灵淘气、三心二意的小猴子形象。故事讲述的道理是:做事三心二意,没有目标,终将一无所获。
课文第一至四自然段结构相似,本课时的重点要引导学生读懂其中的构段规律。教学时由扶到放,第一自然段重点引导学习,教给方法,其余几段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借助课文的构段规律及插图,引导学生讲述故事是本课时的难点。了解本课中“掰”“扛”“扔”等一系列动词的不同含义,并学习运用,是教学重点。建议可借助动作演示和字理进行识字。“又( )又( )”式词语在一年级上册就已出现,本册也多次出现,学生理解这类词没有困难,本课着重积累运用。本文根据本单元的学习重点,要求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整合信息,对“小猴子最后为什么会空着手回家去”做出推断。因此这虽然是第一课时,在学文时教师也应该要有意识地引导与渗透。
【学情分析】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相比刚从幼儿园来到小学,坐不住、好动的特点他们有了改变,一年级的孩子好奇心强,对什么事都充满了疑问,还有些三心二意。本课内容的设计正好符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在教学本课时,让学生在熟读故事内容的基础上,懂得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也许会像小猴子那样三心二意、没有目标,等事后难过后悔是无用的,重要的是能以今天的教训为基础,用积极的心态展望明天。
【教学目标】
1.认识“猴、瓜、结、掰、扛、摘、扔”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结”,会写 “非”“常”两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认识动词“掰”“扛”“扔”“摘”,了解并积累“又( )又( )”式词语。
3.借助插图,图文对照,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由扶到放,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读懂故事内容;并能借助插图、板书和句式“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做了什么”来说说这两段的故事内容,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难点】
借助插图,图文对照,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由扶到放,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读懂故事内容;并能借助插图、板书和句式“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做了什么”来说说这两段的故事内容,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生字卡片、田字格磁力贴、课文插图、词语贴卡等。
【教学过程】
板块一:猴王派发任务驱动
1.设置大情境,猴王派小猴子下山去找些好吃的。
2.出示主人公:朗读指导“小猴子”,识记反犬旁。
3.读好课题。
板块二:走进课文,梳理脉络
1.出示学习活动一:
①读,检查自然段
②用横线画出小猴子去过的地方
2.出示课文,核对地点。
3.复述地点,说清路线。用上“先……接着……然后……再……”把小猴子的行程说清楚。
4.整理板贴,反馈路线。
板块三:走进场景,学故事
1.出示学习活动二:
①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②用 “﹏﹏”画出小猴子看到了什么。
③用“○”圈出小猴子的动作。
2.回顾“所见”。
(1)识记多音字“结”。
(2)体会心情,学习“非常”,反复诵读。
(3)学习“又大又多”。
3. 学习“所做”。
(1)识记“掰”。
(2)识记“扛”字。扛的东西的特点?(都很重)
4.朗读指导。
5.借助板贴,“小猴子走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动作。”还原场景。
6.借助填空,讲故事。
7.出示学习活动三:由扶到放,合作读
①同桌合作来到第二自然段桃树下
②圈画:来到桃树下,小猴子又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呢?
③合作读故事,说故事。
8.小组汇报“所见”和“所做”。
(1)识记“满”,朗读指导。
(2)识记“扔”。
(3)识记“摘”。
9.朗读指导。
10.由扶到放。借助板贴还原场景。
11.借助填空,“小猴子走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动作。”讲故事
12.游戏巩固动作生字,你做我猜。
板块四:指导书写
1.指导书写:“非”、“常”
2.展示评议与修改。(正确☆,对称☆,整洁☆)
板书:
17.小猴子下山
(玉米地图) (桃树下图)
(西瓜地图) (树林边图)
又大又多 又大又红 又大又圆
掰 扛 扔 摘
教学反思:
在课堂教学结束后,陈老师进行了详细的点评。其中,本节课的优点:
1.能够注重文本结构,关注文本整合性。
2.书写指导重实效,评价重可操作修改性,有反馈。
3.能够做到字词及时复现。
4.课堂张弛有度,动静结合。
有人形波浪合作读、带着动作读等课堂活动本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尚有进步空间。
1.字词虽有复现,但是太匆忙,不够关注个体
2.课堂节奏太快,忽略学生反馈。
3.鼓励学生说真话,引导积极向上,不能忽略学生真实的情感体会。这些点评也让我受到了启发。
在磨课过程中,存在语语言不够精炼导致教学环节没有在一节课时间内完成,加上上课的时候紧张,所以节奏过快了。当学生生成没达到预期时,没有停下来落实好教学环节,浮在空中。这也是我需要反思和改进的。其次,无论是书写还是朗读评价,要更注重评价的实际性指导,这些评价是否对学生有进步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