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 冷战的开始
【教学建议】
重点:美国冷战政策的表现及苏联相应的反击措施。
难点 :对战后美苏之间冷战对峙状态的理解。
突破方法:
1.通过回顾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西方国家对苏俄的进攻和封锁、绥靖政策等史实,理解二战后“冷战”局面出现的必然性。
2.注意从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分析、对比“冷战”双方全面对抗的史实,认识这种对抗给国际关系带来的严重危害。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下图是1946年3月丘吉尔在杜鲁门陪同下前往富尔敦发表《和平砥柱》演说是的情景。
这一演说为美国冷战发出了信号。二战后,美苏冷战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美苏冷战局面形成的原因和特点是什么?。
由此导入新课学习。
学案导学
一、盟友关系的破裂
1.原因:(1)盟友基础的丧失:二战后期,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结束,苏联和西方盟国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
(2)战后,美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与其政治野心急剧膨胀,为了限制苏联的“扩张”,美国制定了“遏制战略”。
2.盟友关系的破裂——冷战的实施
(1)铁幕演说——冷战的序幕:1946年3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发表演说,号召所有西方国家联合起来,依靠美国的实力反对苏联和东欧日益强大的“红色恐怖”,这一演说揭开了冷战序幕。
(2)冷战的含义:冷战是二战后在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主要是美苏之间所进行的除直接交战以外的全面对抗,涉及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各个领域。
【问题探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0年—1932年,每天有大量的美国人聚集在苏联大使馆门前,要求移民苏联。
——美联社报道(1932年)
材料二 二战后,美国人民对苏联的支持迅速减弱,1945年9月的一次全国民意调查显示,54%的美国人相信美国和苏联在战后能够合作,两个月后,这一数字下降到了44%,到了1946年2月,这一数字下降到35%。
——《美国人民》下卷 第887页
请思考:
(1)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一中的现象?
(2)二战后,美国人民为什么迅速失去了对苏联的兴趣?
答案:(1)该时期美国发生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社会动荡;而苏联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没有受到影响,且有一定发展。
(2)①两国共同敌人—法西斯势力已被打败,维持合作的基础已经丧失,同盟关系不复存在。②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重新显现。③美国在世界经济中处于绝对优势,军事力量超群,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中心。
二、冷战之门的开启
1.政治---杜鲁门主义,它宣告了美国在全世界范围的扩张,也是美国开始对苏联发动冷战的标志。
2.经济---马歇尔计划,它解救了一些西欧国家的燃眉之急,促进了经济恢复,巩固了西欧的资本主义秩序;美国借此把从政治经济上控制西欧、“遏制共产主义”与维护本国制造商、出口商的利益联系在一起。
3.军事---成立北约组织,它的建立,使美国在欧洲大陆组成了一个遏制苏联和东欧的弧形包围圈,使欧洲成为美国防御的最前线,北约是美国组织的最大的军事同盟,是其冷战政策的主要支柱。
【问题探究】下面是对“冷战”局面形成责任的不同看法:
观点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负主要责任,以苏联为首的东方国家也有一定的责任。
观点二:责任全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
请思考:
根据你的理解,你同意哪种看法?理由是什么?
答案:同意第一种观点。美国负主要责任:因为“冷战”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为遏制苏联,对抗共产主义运动,稳定资本主义制度而特意制造的。①1947年美国以希、土受到威胁为由,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动了“冷战”。②1948年“马歇尔计划”出台是冷战在经济方面的表现。③1949年分裂德国。 ④1949年建立北约,使“冷战”局面恶性发展。
苏联也有一定责任:对西方政策作出强烈反应。①1949年导致德国分裂。②1955年建立“华约”组织,与“北约”对抗。③1961年,支持民主德国修筑“柏林墙”
三、苏联的对抗措施
1、政治——成立情报局,它在反击美国冷战政策方面起了一定作用,苏联也通过它加强了对东欧的控制和影响。
2、经济——成立经互会,经互会的成立对打破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恢复各国经济起了积极作用。
3、军事——成立华约组织,成立之初在保障世界和平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安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方面起了积极作用,随着华约组织的成立,东西方之间最终形成了两个对立的军事集团。
【问题探究】想一想:如何评价华沙条约组织?
提示:华沙条约组织是与北约组织相抗衡的欧洲两大军事集团之一。它使东西方之间最终形成两个对立的军事集团。华约组织在成立之初,在保障世界和平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安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但它也是苏联控制东欧的工具。
四、第一次柏林危机
1、原因:(1)德国投降后,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及其首都柏林,随着美苏冷战的逐渐激化,美、英与苏联在德国问题上的矛盾日益发展,柏林成为冷战的前沿。
(2)1948年6月美、英、法宣布在西占区实行单方面的币制改革,苏联也立即在苏占区实行了币制改革,随后又封锁柏林,全面切断西占区与西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和货运,这一做法引发了战后美苏冷战的第一次高潮。
2、影响:(1)柏林危机加快了德国的分裂。(2)在亚洲,1950年爆发了朝鲜战争,两大阵营的对抗扩及东方。
3、对冷战形成的认识:(1)战后冷战局面的形成,是美国推行霸权政策和强权政治的结果。
(2)冷战的局面不断升级,导致形成以美苏为首的两大政治军事集团,不过,双方在争夺的重点地区欧洲并没有兵戎相见,但在世界其他地区局部热战并未避免。
(3)冷战造成了国际的紧张局势和世界的动荡不安。
【问题探究】观察下列两幅图片:
柏林空运 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德国
请思考:
柏林危机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有何影响?
答案:(1)原因:德国投降后,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及其首都柏林;随着美苏冷战的逐渐激化,美、英与苏联在德国问题上的矛盾日益发展。柏林成为冷战的前沿。
(2)影响:柏林危机加快了德国的分裂,1949年9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宣告成立,定都波恩;10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从此,在原德国的土地上出现了两个德国。
小结:
战后初期,美国凭借其经济、军事方面的优势,企图把资本主义制度推广到全世界。但是,美国要实现霸权主义野心却遇到了严重的障碍,美国把这一障碍最终归罪于共产主义和苏联,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冲突。最终导致了美苏同盟的破裂。为此,美国对苏联实行“冷战”政策。通过“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和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遏制”苏联。与此相对立,苏联同东欧国家成立情报局、“经济互助委员会”和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这样,战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相对峙的两极格局便形成了。“北约”和“华约”两极格局的形成,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这两大集团后来日益演变成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霸权主义的工具,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另一方面,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彼此势均力敌,都不敢轻易动武,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知识网络:
重难点释疑:
对“冷战”政策的全面认识
1.原因
(1)战后苏联的影响和各国人民的革命运动在全球范围的扩大,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障碍。
(2)鉴于苏联的强大,美国不敢贸然越过战时划定的双方的势力范围。
(3)美苏双方都不愿意重燃战火。
2.表现
(1)政治上:杜鲁门主义与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7年,杜鲁门以维护美国安全为幌子,公然把干涉别国内政作为既定方针,这是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为此,苏联及其东欧九国成立了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2)经济上:为帮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秩序,美国实施了马歇尔计划,它使西欧受援国成为美国的势力范围。为了与马歇尔计划对抗,苏联联合东欧5国成立了“经互会”。
3.性质
(1)冷战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是两种社会制度尖锐对立的表现。二战后,共产主义运动在欧洲蓬勃开展:东欧诞生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它们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西方感到,这是“共产主义扩张”的反映,威胁了资本主义制度,它希望东欧仍“保持战前的社会结构”,即幻想在东欧重建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
(2)冷战并不单纯是两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因为即使没有上述原因,对峙也不能避免。从国家安全角度看,苏联希望自己的西邻是同它友好合作的国家,而西方也绝对不会因为东方是一个彼得大帝的俄国而不是社会主义的苏联,就会放弃同它的争夺。
4.影响
(1)美苏长期处于势均力敌的状态,都不敢轻易动武,在战后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2)美苏争夺势力范围,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甚至不惜大举用兵,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如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发动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
(3)冷战也导致了美苏战后在政治上采取一系列破坏民主与法
制的行为,如苏联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美国迫害进步人士等。
(4)冷战在人们的心理文化方面也投下了阴影,冷战思维至今余毒未消,如美国借人权、台湾、西藏等问题。
(5)冷战所造成的一些地区冲突至今没有解决,冷战结束后世界局势动荡不安,地区冲突频发。
(6)冷战期间,双方研制了大规模的杀伤性武器,至今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总之,冷战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其消极作用是主要的。
典例 阅读下列图文资料:
图一 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图二杜鲁门在发表演说
请思考:
(1)说明图一、图二历史信息与美国冷战政策的形成关系。
(2)图一、图二演说内容的共同主张是什么?
思路分析:第(1)问图一中丘吉尔的“铁幕”演说,公开了美苏之间的矛盾,揭开了“冷战”的序幕,图二中“杜鲁门主义”是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第(2)问根据所学知识归纳即可。
答案:(1)“铁幕”演说拉开了东西方冷战的序幕;杜鲁门主义则标志着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的开始。
(2)都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受到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严重威胁,并主张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
【规律技巧】“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的实质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世界、确立美国的霸权地位。“马歇尔计划”是更隐蔽的“杜鲁门主义”,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的运用。当然,“马歇尔计划”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在客观上也产生过积极作用。
跟踪训练:杜鲁门说:“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这意味着美国要
A.征服全世界 B.充当世界警察 C.维护世界和平 D.与苏联争夺霸权
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材料是杜鲁门主义的内容,反映出的含义是干涉世界事务。
答案:B
备课资料:
【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冷战的关系】
所谓雅尔塔体系,简言之就是美、英、苏三国首脑主要通过雅:尔塔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其实质,是美苏两分天下;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以两大军事政治集团、两大阵营全面对抗为特点的格局;冷战是美苏对抗的主要形式。三者的关系为:雅尔塔体系的建立是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即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系;雅尔塔体系下两极格局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的加剧又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
【杜鲁门1947年3月12日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的讲话】
我充分意识到了美国一旦向希腊和土耳其提供援助所涉及的广泛含义……
美国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是创造条件,使我们和其他国家能共同建立一种不受逼迫的生活方式……
但是,除非我们愿意帮助各自由国家的人民维持他们的自由体制和国家完整,抵制谋求把极权主义政权强加于他们的侵略活动。这个目标是无法实现的。
这只不过是坦率地承认,无论是通过直接侵略还是间接侵略,将极权主义政权强加给自由国家人民,都破坏了国际和平的基础,从而也破坏了美国的安全。……
在当前世界历史关头,几乎每一国家都面临着两种生活方式的抉择……
我认为,美国的政策必须支持那些人民,他们正在抵抗武装起来的少数人或是外来压力企图加于他们的奴役。我认为我们必须援助自由人民以自己的方式来规划自己的命运。
我认为我们的帮助首先应该是经济和财政援助,这是达到经济稳定和有秩序的政治进程所必需的。
我们走上的是一条严重的道路。如果不是因为不这样做后果将会更为严重的话,我是不会建议这样做的
全世界自由的人民指望着我们支持他们维护他们的自由。如果我们领导不力,我们就可能危及世界和平……而肯定会危及我们自己国家的利益……
【《北大西洋公约》(节录)】
第四条:无论何时任何一缔约国中任何一国领土之完整、政治独立或安全遭受威胁,各缔约国应共同协商。
第五条:各缔约国同意对于欧洲或北美之一个或数个缔约国之武装攻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因此,缔约国同意如此种武装攻击发生,每一缔约国按照联合国宪章第五十一条所承认之单独或集体自卫权利之行使,应单独并会同其他缔约国采取视为必要之行动,包括武力之使用,协助被攻击之一国或数国以恢复并维持北大西洋区域之安全。
第八条;每一缔约国声明该国与任何其他缔约国或任何第三国家闻目前有效之国际协定,并不与本公约之规定相抵触,同时并保证决不缔结与本公约相抵触之任何国际协定。
六、德国分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在如何处置战后德国的问题上,苏联同美英发生了严重分歧。这些分歧便成为战后苏联与美英战时同盟发生裂痕的导火线——美苏“冷战”的引爆点。德国投降后.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和柏林。美国出于霸权政策的需要,极力采取分裂德国和扶植西德的政策,苏联也针锋相对,由此引发了l948年的“柏林危机”。这是战后美苏之间出现的第一次“冷战”高潮。双方对抗的最后结果是德国的分裂。显然德国的分裂是美苏对抗、“冷战”的结果,美国昀霸权政策是导致这一局面的根源。两个德国成为欧洲“冷战”的前沿阵地,不仅对欧洲,而且对整个国际形势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优化训练:
选择题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由战时同盟关系走向“冷战”对峙的原因不包括
A.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 B.美苏军事均势形成
C.社会制度不同与国家利益的冲突 D.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形成
解析:D 注意结合题目的时间以及事件的内在因果关系分析,D项是两极格局最终形成的标志。
2.(2010广州模拟)杜鲁门说:“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安全有关。这意味着美国要
A.征服全世界 B.充当世界警察 C.维护世界和平 D.与苏联争夺霸权
解析:杜鲁门所说的 “转折点”,表明美国抛弃了孤立主义,要干涉各国内政,但这一时期苏联主要是关注国内的经济恢复,还没有开始推行霸权主义政策,故正确答案为B项。
3.(2010广州调研)1949年初,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声明:“美国现在正以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因此,我们不得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其回击,以巩固我们的社会主义阵营。” 材料中的“美国现在正以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表现为
A.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B.实施马歇尔计划
C.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D.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解析:B 战后,美国在欧洲推行马歇尔计划,其中也包含了东欧,苏联认为这是向社会主义国家的渗透,为了应对这一局面,苏联和东欧其他国家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
4.下列关于德国分裂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柏林危机”爆发 ②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③美英占领区合并 ④西方占领区币制改革⑤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② C.③④①②⑤ D.④③①⑤②
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完整掌握,可用首尾法确定答案。排在首位的应是③,排在末尾的应是⑤,正确答案为C项。
5. (2010安庆模拟)马歇尔深知苏联根本不可能接受欧洲复兴计划。他曾说,如果一开始就把苏联和东欧国家排斥在计划之外,就会吓跑欧洲人,有的欧洲国家就会表现迟疑。这不能用来说明
A.美国有意识地制造了欧洲的分裂
B.美国将分裂欧洲的责任推卸给苏联
C.美国有意掩盖其从经济上控制西欧的企图
D.美国有意在欧洲建立起一个军事战略同盟
解析:D欧洲复兴计划是要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巩固西欧资本主义制度,增强西欧遏制苏联的力量,同时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不能说明D项所述。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华沙、柏林、布拉格、维也纳、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布加勒斯特和索非亚一一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在全部历史中,没有一次战争比前不久地球上这么多广大地区沦为废墟的这次大战更容易用及时的行动加以制止。它本来可以不发一枪就被制止住,……但是,谁也听不进。……我们肯定地必须不让那种事重演。
——丘吉尔1946年3月5日《富尔敦演说》
(1)材料中所说“前不久”发生的战争是指什么战争?从材料t看,丘吉尔对这次战争前英、法、美推行的政策持何态度?请说明你的判断。丘吉尔所说的“铁幕”是怎样“降落”的?为什么丘吉尔说这些国家“处在苏联势力范围之内?”为什么丘吉尔此时还要旧事重提?
材料二 引自杜鲁门1947年3月12日《在美国国会特别联席会议上的演说》
今日世界已面临严重局势,……几乎所有国家必在两种生活方式中挑选一种,……极权政权之种子……在贫穷与争斗之劣土中蔓延及生长。……重大责任落到了我们身上。
(2)材料中杜鲁门所说的“两种生活方式”是指什么?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杜鲁门和丘吉尔的演说在观点上有什么相同点?
材料三 引自欧洲9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7年9月《关于国际形势的宣言》正如以前的慕尼黑政策放纵了希特勒侵略者一样,现在对美国和帝国主义阵营新政策方针的让步,必然会使这种政策方针的制定者更加跋扈,更富侵略性。因此,各国共产党必须在各方面……领导对帝国主义扩张与侵略计划的抵抗……
(3)《宣言》为什么重提“慕尼黑阴谋”?
(4)史学界普遍认为:“材料一、二、三反映世界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强大的变化。此后,世界局势并未按大国的意图演进,却出现了多极化发展趋势”。清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解析:本题是材料分析论证题。此题以战后英美推行的“冷战”政策及引发的矛盾和斗争为切入点,考查阅读、理解和提取有效信息的材料处理能力,分析、认识历史事物的能力。回答时,先读懂材料,并据材料提供的情景,与教材有关内容相联系。回答第(1)题,一定要根据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回答,如回答丘吉尔对“二战”前美、英、法推行的政策态度,不能受思维定势影响,材料中所提供的信息,表明丘吉尔是采取否定态度的。回答第(3)题时,不能受材料的局限,要结合雅尔塔体系瓦解、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局势回答。组织答案时,要考虑分数提示,力求详略得当。
答案:(1)第二次世界大战。否定态度。因为丘吉尔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本来可以不发一枪就被制止”的战争。苏军在打击德国法西斯过程中进入东欧一些国家。因为这些国家在走社会主义道路。号召西方国家联合起来,对苏联采取强硬政策。
(2)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认为社会主义的威胁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自己必须承担起历史的“责任”。
(3)号召社会主义国家联合起来,对帝国主义采取强硬政策。
(4)战后主要矛盾变成帝国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矛盾。美苏两国都想控制世界。但是美国为了扶持和控制欧洲,结果却推动欧洲走向联合。日本经过民主改革,经济获得高速增长,成为经济大国。中国经过改革开放,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第三世界国家团结合作。在各种力量的推动下,两极格局终于瓦解。
7.(见原书P85第9题)
8. (2010沈阳高三月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为了巩固“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美国在推行马歇尔计划的同时,还积极策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以它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1949年4月4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12国外长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宣布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北约曾被称为北大西洋联盟或北大西洋集团。北约的最高决策机构是北约理事会。理事会由成员国国家元首及政府首脑、外长、国防部长组成,常设理事会由全体成员国大使组成。总部设在布鲁塞尔。北大西洋公约共有14条,其宗旨是缔约国实行“集体防御”,任何缔约国同它国发生战争时,成员国必须给予帮助,包括使用武力。加强成员国在集体防务和维持和平与安全方面的共同努力,促进北大西洋地区的稳定和福利。北约成立时只有美国、比利时、加拿大、丹麦、法国、冰岛、意大利、卢森堡、挪威、荷兰、葡萄牙和英国12个成员国。
——摘自《历史学习》
材料二 美国与苏联的对峙形成了两极对立的世界格局。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对世界各国的安全和与主权以及世界和平都形成严重威胁。
——摘自高一岳麓版教材必修Ⅰ
请回答:
(1)材料一提到的北约组织建立是美国当时推行“冷战”政策表现之一,请问还有哪些表现?
(2)材料二提到美国与苏联的对峙形成了两极对立的世界格局,结合所学知识说出两极格局的形成有何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的国际关系史。(1)(2)问主要涉及的是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之间的“冷战”。结合教材可以分析出其表现和影响。
答案:(1)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
(2)积极意义: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消极意义: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战争的威胁之下。两国为争夺势力范围,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甚至不惜大举用兵,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