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练 反应微观过程与催化机理分析 同步练习(含答案)-2025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1练 反应微观过程与催化机理分析 同步练习(含答案)-2025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9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06-01 17:38: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已知反应:2NO(g)+Br2(g)2NOBr(g) ΔH=-a kJ·mol-1(a>0),其反应机理如下:
①NO(g)+Br2(g)NOBr2(g) 快 
②NO(g)+NOBr2(g)2NOBr(g) 慢
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的反应速率主要取决于反应①的快慢
B.NOBr2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增大Br2(g)浓度能增大活化分子百分数,加快反应速率
D.正反应的活化能比逆反应的活化能小a kJ· mol-1
2.科学家结合实验与计算机模拟结果,研究出了均相催化的思维模型。
总反应:A+B―→AB(K为催化剂),
①A+K―→AK Ea1,
②AK+B―→AB+K Ea2。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第①步为决速步骤
B.升高温度,该反应的速率加快
C.该反应的ΔH=-Ea kJ·mol-1
D.催化剂降低了活化能,加快了反应速率
3.(2023·无锡模拟)异丁烯[CH2==C(CH3)2]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常用于制备丁基橡胶、甲基丙烯腈等。资料表明,异丁烷在固体杂多酸盐(用S表示)作用下制备异丁烯和H2的反应机理如下:
过程ⅰ.CH3—CH(CH3)—CH3+S―→CH3—CH(CH3)—CH3…S;
过程ⅱ.CH3—CH(CH3)—CH3…S+S―→CH2==C(CH3)2…S+H2…S;
过程ⅲ.CH2==C(CH3)2…S―→CH2==C(CH3)2+S;
过程ⅳ.H2…S―→H2(g)+S。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3—CH(CH3)—CH3CH2==C(CH3)2+H2
B.固体杂多酸盐是反应的催化剂,降低了总反应的活化能
C.CH2==C(CH3)2…S和H2…S均为催化剂
D.过程ⅲ表示的是异丁烯在固体杂多酸盐表面的脱附过程
4.CO和N2O在Fe+作用下转化为N2和CO2,反应的能量变化及反应历程如图所示,两步基元反应:①N2O+Fe+===N2+FeO+ K1,②CO+FeO+===CO2+Fe+ K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应ΔH<0
B.两步反应中,决定总反应速率的是反应①
C.升高温度,可提高N2O的平衡转化率
D.Fe+增大了活化分子百分数,加快了化学反应速率,但不改变反应的ΔH
5.(2023·扬州高三质检)二甲醚(CH3OCH3)被称为21世纪的“清洁能源”,科学家研究在酸性条件下,用甲醇可合成二甲醚,反应历程中相对能量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循环过程中,催化剂参与了中间反应
B.该历程中最小的能垒(基元反应活化能)为1.31 kJ·mol-1
C.制约总反应速率关键步骤的基元反应方程式为―→CH3OCH3+H+
D.总反应方程式为2CH3OHCH3OCH3+H2O
6.(2023·盐城中学高三阶段性质检)二氧化硫是国内外允许使用的一种食品添加剂,通常情况下,该物质以焦亚硫酸钾、焦亚硫酸钠、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低亚硫酸钠等亚硫酸盐的形式添加于食品中,或采用硫黄熏蒸的方式用于食品处理,发挥护色、防腐、漂白和抗氧化的作用。我国规定可用于葡萄酒和果酒,最大使用量为0.25 g·kg-1,残留量不得超过0.05 g·kg-1。“接触法制硫酸”的主要反应是2SO2+O22SO3,在催化剂表面的反应历程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过程中既有V==O键的形成
B.反应②的活化能比反应①小
C.该反应的催化剂是V2O5,可提高SO2的平衡转化率
D.接触室中采用过量O2的主要目的是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7.(2024·常州模拟)目前,常利用催化技术将汽车尾气中NO和CO转化为CO2和N2。为研究不同条件下对该化学反应的影响。某课题组按下表数据进行了实验探究。实验中使用了等质量的同种催化剂,测得CO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编号 T/℃ c(NO)/ (mol·L-1) c(CO)/ (mol·L-1) 催化剂的比表面积/(m2·g-1)
Ⅰ 280 6.50×10-3 4.00×10-3 80.0
Ⅱ 6.50×10-3 4.00×10-3 120
Ⅲ 360 6.50×10-3 4.00×10-3 80.0
A.实验Ⅱ的反应温度为280 ℃
B.由实验Ⅰ、Ⅱ可知,增大催化剂的比表面积,该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增大
C.实验Ⅰ达到平衡时,NO的浓度为4.50×10-3 mol·L-1
D.该反应的反应热ΔH<0
8.氨的催化氧化是工业制硝酸的基础,其反应机理如图1所示;在1 L密闭容器中充入1 mol NH3和2 mol O2,测得有关产物的物质的量与温度的关系如图2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加入Pt-Rh合金的目的是提高反应的速率
B.氨的催化氧化最佳温度应控制在840 ℃左右
C.520 ℃时,NH3的转化率为40%
D.840 ℃以上,可能发生了反应:2NO(g)O2(g)+N2(g) ΔH>0
9.已知Cl2(g)+CO(g)COCl2(g)的速率方程v=(Cl2)·c(CO)(k为速率常数),该反应可认为经过以下反应历程:
第一步:Cl2(g)2Cl(g) 快速平衡
第二步:Cl(g)+CO(g)COCl(g) 快速平衡
第三步:COCl(g)+Cl2(g)―→COCl2(g)+Cl(g) 慢反应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第三步反应的活化能较低,是决速反应
B.Cl是该总反应的中间产物,COCl是该总反应的催化剂
C.c(Cl2)、c(CO)分别增大相同的倍数,对总反应速率的影响程度前者大
D.升温可使k增大导致反应速率加快
10.(2022·北京,14)CO2捕获和转化可减少CO2排放并实现资源利用,原理如图1所示。反应①完成之后,以N2为载气,以恒定组成的N2、CH4混合气,以恒定流速通入反应器,单位时间流出气体各组分的物质的量随反应时间变化如图2所示。反应过程中始终未检测到CO2,在催化剂上有积碳。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应①为CaO+CO2===CaCO3;反应②为CaCO3+CH4CaO+2CO+2H2
B.t1~t3,n(H2)比n(CO)多,且生成H2速率不变,可能有副反应CH4C+2H2
C.t2时刻,副反应生成H2的速率大于反应②生成H2速率
D.t3之后,生成CO的速率为0,是因为反应②不再发生
11.一种以Pd-Cu为催化剂还原去除水体中NO的机理如图a所示;其他条件相同,不同pH时,NO转化率和不同产物在总还原产物中所占的物质的量的百分比如图b所示。
已知:溶液pH会影响Pd对NO的吸附,不影响对H的吸附。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pH越小,Pd对NO的吸附能力越强
B.通过调节溶液的pH,可使NO更多的转化为N2
C.反应ii中生成NH的离子方程式为NO+6H+2H+===NH+2H2O
D.pH=12时,每处理6.2 g NO,理论上消耗标准状况下H2 5.6 L
12.CO2催化加氢合成甲烷常使用CeO2作催化剂。
(1) CeO2催化CO2与H2转化为CH4的机理如图所示,步骤(ⅱ)中生成中间产物的物质类别属于______________。
(2)催化剂中掺入少量CaO,用Ca2+替代CeO2结构中部分Ce4+形成CaxCe1-xOy,可提高催化效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2021·辽宁,17(4)(5)](4)氢原子和苯分子吸附在催化剂表面活性中心时,才能发生反应,机理如图。当H2中混有微量H2S或CO等杂质时,会导致反应Ⅰ[(g)+3H2(g)??(g) ΔH1<0]的产率降低,推测其可能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催化剂载体中的酸性中心能催化苯及环己烷的裂解。已知酸性中心可结合孤电子对,如图可作为酸性中心的原子的标号是________(填“①”“②”或“③”)。
14.(2024·淮安高三统考)某学者分别使用Fe2O3和Fe3O4作催化剂对燃煤烟气脱硝脱硫进行了研究。
(1)催化剂制备。在60~100 ℃条件下,向足量NaOH溶液中通入N2一段时间,再加入适量新制FeSO4溶液,充分反应后制得混合物X;向混合物X中加入NaNO3溶液,充分反应后经磁铁吸附、洗涤、真空干燥,制得Fe3O4催化剂。
①通入N2的目的是______。
②混合物X与NaNO3反应生成Fe3O4和NH3,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催化剂研究。如图1所示,当其他条件一定时,分别在无催化剂、Fe2O3作催化剂、Fe3O4作催化剂的条件下,测定H2O2浓度对模拟烟气(含一定比例的NO、SO2、O2、N2)中NO和SO2脱除率的影响,NO脱除率与H2O2浓度的关系如图2所示。
已知:·OH能将NO、SO2氧化。·OH产生机理如下。
反应Ⅰ:Fe3++H2O2===Fe2++·OOH+H+(慢反应)
反应Ⅱ:Fe2++H2O2===Fe3++·OH+OH-(快反应)
①与Fe2O3作催化剂相比,相同条件下Fe3O4作催化剂时NO脱除率更高,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NO部分被氧化成NO2。NO2被NaOH溶液吸收生成两种含氧酸钠盐,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实验表示·OH氧化SO2的速率比氧化NO速率慢。但在无催化剂、Fe2O3作催化剂、Fe3O4作催化剂的条件下,测得SO2脱除率几乎均为100%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41练 反应微观过程与催化机理分析
1.D [反应速率主要取决于慢的一步,所以该反应的反应速率主要取决于反应②的快慢,故A错误;NOBr2是反应过程中的中间产物,不是该反应的催化剂,故B错误;增大Br2(g)浓度,活化分子百分数不变,但单位体积内的活化分子数目增多,所以能加快反应速率,故C错误;由于该反应为放热反应,说明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所以正反应的活化能比逆反应的活化能小a kJ· mol-1,故D正确。]
2.C [第①步的正反应活化能Ea1>第②步正反应活化能Ea2,所以反应速率:①<②,而总反应速率取决于慢的反应,故决速步骤为①,A正确;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B正确;Ea是该反应正反应的活化能,C错误;催化剂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加快反应速率,D正确。]
3.C [根据反应机理可知,CH2==C(CH3)2…S和H2…S均为中间产物,C错误。]
4.C [如图能量变化可知,生成物的总能量低于反应物的总能量,该反应为放热反应,ΔH<0,A项正确;两步反应均为放热反应,总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由反应速率慢的基元反应决定,即反应①决定,B项正确。]
5.B [整个过程中H+是催化剂,先参与第一步反应,在最后一步反应生成,故A正确;由图可知该历程中最小的能垒(基元反应活化能)为131 kJ·mol-1,故B错误;决定总反应速率的是活化能或能垒最高的基元反应,由图可知,该基元反应为―→CH3OCH3+H+,故C正确。]
6.B [过程中没有V==O键的断裂,有V—O键的断裂和形成,A错误;反应①是慢反应,反应②是快反应,慢反应的活化能大,B正确;根据图示可知V2O5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作催化剂,但催化剂不会改变SO2的平衡转化率,C错误;O2是快反应的反应物,而总反应速率由慢反应决定,则采用过量O2不会影响反应速率,其主要目的是使反应物浓度增大,有利于平衡右移,D错误。]
7.C [根据单一变量原则,实验Ⅰ和Ⅱ催化剂比表面积不同,温度应该相同,所以实验Ⅱ的反应温度为280 ℃,故A正确;实验Ⅰ、Ⅱ催化剂比表面积不同,增大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化学反应速率增大,故B正确;NO和CO转化为CO2和N2的化学方程式为2NO+2CO2CO2+N2,Δc(NO)=Δc(CO)=4.00×10-3 mol·L-1-1.00×10-3 mol·L-1=3.00×10-3 mol·L-1,所以平衡时,NO的浓度为6.50×10-3 mol·L-1-3.00×10-3 mol·L-1=3.50×10-3 mol·L-1,故C错误;对比反应Ⅰ和Ⅲ,温度升高,平衡时CO浓度升高,平衡逆向移动,说明ΔH<0,故D正确。]
8.C [Pt-Rh合金作催化剂可以降低活化能,提高反应速率,A正确;根据图示可知,840 ℃时氨催化氧化生成NO最多,B正确;520 ℃时,生成0.2 mol NO和0.2 mol N2,根据氮原子守恒可知,有0.6 mol NH3转化,即转化率为60%,C错误;840 ℃以上,N2的产率上升、NO的产率下降,说明可能发生了反应:2NO(g)O2(g)+N2(g),升高温度氮气产率增加,说明该反应的正反应是吸热反应,ΔH>0,D正确。]
9.D [第三步反应为慢反应,则反应的活化能较大,是决速反应,故A错误;Cl和COCl都是该总反应的中间产物,故B错误;从速率方程v=(Cl2)·c(CO)中可以看出,c(CO)、c(Cl2)分别增大相同的倍数,对总反应速率的影响程度c(CO)大,故C错误;升温可以提高反应物中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使k增大导致反应速率加快,故D正确。]
10.C [由题中图2信息可知,t1~t3,n(H2)比n(CO)多,且生成H2的速率不变,且反应过程中始终未检测到CO2,在催化剂上有积碳,故可能发生副反应:CH4C+2H2,B正确;由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可知,H2和CO的反应速率相等,而t2时,H2的反应速率未变,仍然为2 mmol·min-1,而CO的反应速率为1~2 mmol·min-1,故能够说明副反应生成H2的速率小于反应②生成H2速率,C错误;由图2可知,t3之后,CO的速率为0,CH4的速率逐渐增大至1 mmol·min-1,说明反应②不再发生,而后副反应逐渐停止,D正确。]
11.D [由图b可知,随着pH减小,n(N2)增大,n(氨态氮)变化不大,n(NO)减小,说明pH越小,Pd对NO的吸附能力越强,A正确;由图b可知,pH不同还原产物也不同,pH为4时还原产物主要为N2,pH为12时,还原产物几乎全是NO,故通过调节溶液的pH,可使NO更多的转化为N2,B正确;由图b可知,pH=12时,还原产物几乎全是NO,则每处理6.2 g NO转移电子×2=0.2 mol,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可知,理论上消耗标准状况下×22.4 L·mol-1=2.24 L H2,D错误。]
12.(1) 碳酸盐 (2) 结构中氧空位增加,加速CO2的转化
解析 (1)步骤(ⅱ)生成的中间产物 为CeCO3,该物质属于碳酸盐。
13.(4)金属催化剂会与H2S或CO反应从而失去催化活性 (5)②
解析  (5)已知酸性中心可结合孤电子对,由图可知,①中原子无孤电子对也没有空轨道,②中原子无孤电子对但有空轨道可接收孤电子对,③中有孤电子对,无空轨道,故图中可作为酸性中心的原子的标号是②。
14.(1)①排出溶解在NaOH溶液中的O2 ②12Fe(OH)2+NaNO3===4Fe3O4+NH3↑+NaOH+10H2O
(2)①Fe3O4催化剂表面同时存在Fe2+和Fe3+,Fe2+直接通过反应Ⅱ快速产生·OH,c(·OH)更大;Fe2O3催化剂表面仅存在Fe3+,Fe3+需先通过慢反应Ⅰ产生Fe2+再通过快反应Ⅱ产生·OH,总反应速率由慢反应Ⅰ决定,c(·OH)小于前者 ②2NO2+2OH-===NO+NO+H2O ③二氧化硫几乎完全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