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论语》十二章 课时作业(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论语》十二章 课时作业(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01 18:37: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论语》十二章 课时作业
单选题
1.下面各项中下划线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B. 学而时习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C. 温故而知新 博学而笃志
D. 学而时习之 传不习乎
2.下列各组下划线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大家选我当代表 这位是中方企业的代表
B. 买了一把锁     把门锁上
C. 我们要立个规矩  梅家的小姐很贤惠、很规矩
D.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理想 这时最理想的是骑马上天山
3.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B.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C. 学/而不思/则罔。
D.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4.下列加横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 愠(yùn) 不亦 说乎(yuè) 不学则 殆(dài)
B. 论语(lùn) 不思则 罔(wǎng) 三 省吾身(xǐng)
C. 逾矩(yú) 不 堪其忧(shèn) 一 箪食(dān)
D. 曲 肱(gōng) 不舍 昼夜(zhòu) 博学 笃志(nǔ)
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的 主要意思是
A. 要学习别人好的,不要学习坏的.
B. 别人的优点应该学习,别人的缺点应引以为戒.
C. 三个人在一起的时候,里面一定有我的老师,要学习老师的优点,指出老师的缺点,予以改正.
D. 每个人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6.下面各项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
B. 学而时习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C. 温故而知新 博学而笃志
D. 学而时习之 传不习乎
7.《论语》十二章(节选)
①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⑤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⑥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⑦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对加横线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温故(学过的知识)而知新 可以 为(做)师矣
B. 人不知而不 愠(怨恨、心里不满)不亦君 子(有地位的人)乎
C. 三十而 立(成就,意即有所成就),四十而不 惑(困惑)
D. 择(选择)其 善(善良)者而从之
8.选出翻译正确的一项()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A. 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也是有道德的人吗?
B. 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怨恨,不也是有道德的人吗?
C. 别人不了解,我却不恼怒,不也是有道德的人吗?
D. 别人不了解,我就不恼怒,不也是有道德的人吗?
9.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 央视主持人朱军、著名作家莫言来到四川读书节,大家感到与名人一起阅读不亦乐乎。
B. 老师告诫我们,作业做错不可怕,只要准备一本错题集,经常温故知新就可避免犯错。
C. 三人行,必有我师,失去进入决赛机会的山东男篮向广厦、江苏队好好学习才能进步。
D. 点赞道德模范,自觉接受心灵洗礼,择善而从之,我们的人生之路一定能够走远走好。
10.下列下划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它们所以不被人知,仅仅是因为它们处在人迹罕至、交通阻隔的地方。
B. 他刚取得一点成绩就忘乎所以,目中无人了。
C. 邰丽华虽然是残疾人,但我们不可刮目相看,因为她领舞的《千手观音》舞蹈的确不错。
D. 中华民族在任何内忧外患、艰难险阻面前,都表现出了坚韧不拔的英雄气概。
二、填空题
1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 ______ 语
不 愠 ______ 逾矩 ______
罔 ______
殆 ______
一 箪 ______
曲 肱 ______
不亦 说乎 ______
笃志 ______
三 省 ______ 吾身。
12.重点词语翻译
(1)人不知而不愠( )
(2)为人谋而不忠乎( )
(3)传不习乎( )
(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5)四十而不惑( )
(6)学而不思则罔( )
(7)思而不学则殆( )
(8)人不堪其忧( )
(9)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10)子在川上曰( )
(11)匹夫不可夺志也( )
(12)博学而笃志( )
(13)仁在其中矣( )
13.借助课文注释和收集作家资料是预习课文有效的途径。
(1)借助课文注释,填写《论语》一书的资料卡片。
《论语》是________家经典著作。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________篇。宋代把它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为“四书”。 《论语》
(2)将下表中的孔子档案补充完整。
孔子档案 名字:名________,字________ 朝代:________________ 出生地:________________ 身份:________家学派创始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________ 政治思想:“________”“礼”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________________ 后人对他的尊称:________________ 课文中出现的孔门弟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14.读准字音
愠( ) 曾子( ) 罔( )
不亦说乎( ) 殆( ) 曲肱( )
三省吾身( ) 一箪食( ) 笃志( ) 逾矩( )
语言表达
15.当前出现了“《论语》热”,观察图,说说其寓意。
三、现代文阅读
16.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徜徉孔林
赵汀生
①在曲阜城北,有一片辽阔的墓地,十万余孔氏家族成员在此结冢而葬,这就是延绵了两千多年的孔林。先后仰拜了孔庙、孔府,沿着长长的神道向孔林走去,这时我才真正觉得离圣人越来越近了。
②孔子周游列国后,并未推销出自己的主张,又接连听到瑞兽麒麟被杀,得意门生子路在卫国内乱中被剁成肉酱,他就像一棵老树连遭雪裹雷击,很快奄奄一息,唱起了哀歌:“泰山要倾倒了,栋梁要毁坏了,哲人要辞世了。”果然,他不久就去世了,弟子们举行了葬礼,于是有了眼前的孔子墓。
③孔子墓坐落在孔林入口处西北面一座红垣环绕的院子里。一个直径二三十米的坟堆,高不过五米,前有孔子后代立的两座普通的石碑,碑前用泰山封禅石垒成的供案,大概是墓地唯一的奢侈物。和孔子的熠熠光环和崇高地位相比,墓显得过于朴素,一时真有些匪夷所思。但细想来,似又在情理之中。孔子在世时其思想并未被统治阶级所接受,他的政治和社会地位自然不会太高,于是死不轰动,葬不隆重。随着孔子的地位在历朝不断攀升,孔子墓的周边添加了许多包装,如苍桧翠柏侍立的神道、气势宏伟的万古长春坊、端庄肃穆的至圣林坊,尽显高贵与排场。好在古人头脑没有过于发热,孔子墓核心部分基本保持了固有的面貌,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幸事。
④孔子墓的左侧和前方,分别是孔子的儿子孔鲤和孙子孔伋的墓,形成所谓“携子抱孙”的格局。孔鲤天资平平,书读得没有父亲的得意门生们好,又没混得个一官半职,一辈子无大作为。孔鲤之子孔伋自小伶俐,祖父孔子对他寄予厚望,后来他果然一鸣惊人,写出《中庸》这一儒家经典,成为孔学的重要传承人。他的墓尊贵而奢华,与其父孔鲤墓的简陋形成强烈反差。看来,有着至高地位的“礼”之“雅”,还是难敌“以成败论英雄”之“俗”。
⑤孔子坟头的草并不茂盛,几处已有些枯黄,斑驳中透着凄凉。夕阳中,墓前空地上的树影被拉得很长,仿佛伸向时光深处,游人渐稀,肃穆跟随着静谧慢慢包围过来。墓碑前的香炉里没有半点灰烬,表明这里是不允许烧香照烛的。环顾四周,不远处一妇人正怀抱鲜花向游人兜售。欲购一束献给圣人,又觉得向孔夫子献鲜花,恰似请他老人家穿西装,有些不伦不类,于是唯有默默伫立。
⑥孔子的伟大,不仅仅因为他创立了后来演化为儒教的儒家学派,极大地弘扬和提升了中国文化,还在于他倡导以“仁”为本,“仁者爱人”,其“救世”的理念和人本思想为当今世界所瞩目。历史上中国人的思想出口的并不多,被外国人所推崇的,更是凤毛麟角。孔子的思想历经两千多年后还在引导着世界潮流,其对人类影响的恒久性令人叹服。
⑦一阵翅膀扇动的声音打破了寂静。举目望去,见一群细脖子长脚的白鸟在树梢间扑来跳去。导游说这是鹭鸶,一种美丽高雅的鸟,是孔林中数量最多的鸟类居民。想起刚才在孔庙里,见那遍布深庭宏院的古柏上,几乎都立着浅灰色、体型不大的鸦,一些靠近围墙的树底下,散落着鸦的羽毛和枯骨,而这孔林之中,却一直未见鸦的踪影。一边是庄严的思想文化圣殿鸦影绰绰,一边是森森墓地鹭鸶弄舞,难道这是圣人对生命的另一种解读?
⑧离开孔子墓,向孔林的纵深处走去。几个妇人骑着自行车争相问我是否需要租车,说孔林很大,步行游玩很辛苦。我婉拒了。独自漫步,忽见浓绿的树林中隐约现出围墙,外面传来隆隆的车流声。从繁华喧嚣的人间世界,到寂静安宁的死者领地,原来就只是这么一墙之隔。
⑨枯树上鹭鸶的轮廓已快要被夜幕吞噬,微风习习,挟裹着丝丝凉意。正欲返回,依稀见那路牌上有“孔尚任墓”字样,不由得走向路牌指示的方向。不多时,见一特别高大的墓碑立于路旁,上雕二龙戏珠图案,刻“奉直大夫户部广东清吏司员外郎东塘先生之墓”。孔尚任这个名字,是年少时读《桃花扇》时得知的,但不知这个风流才子是孔子后裔。剧本写作历经十余年,三易其稿,其借男女离合之情抒兴亡之感,主题鲜明,文词凄美,为百姓所喜爱,上演时轰动京师。康熙皇帝却认为此剧反映南明王朝灭亡,隐有亡国之恨、反清之情,找个借口革除了孔尚任的官职。孔尚任是在康熙南巡至曲阜时担任引驾官,奉命在御前讲经,得到皇帝赏识后,才被破格授为国子监博士的。而将他撤职的,也是这个康熙。孔尚任身为朝官,又是剧作家,在政治不怎么清明的时代,想写出重大主题的有影响的作品,确实不大好把握,结果折戟官场,令人扼腕。
⑩安息在孔林的,不乏历史上曾名重一时的人物,许多人的身份与孔尚任有着共同的特征:文官。有的当过皇帝的老师,有的是儒教的专家学者,有的是奉祀官,等等,不一而足。而徜徉碑林,竟未发现自然科学方面的大人物,中国古代“重文轻理”的传统,在这里显露无遗。于是想起一个观点:孔学、儒教是中国文化的丰碑,然而正由于此,自古以来中国文化人一辈子手不离四书五经,摇头晃脑,之乎者也,满腹经纶,道德文章成为国家取仕的唯一标准。而自然科学从未成为国家主流文化,近代以来中国科学技术大大落后于西方,旧中国积贫积弱,与此有很强的关联。换一句话说,孔学儒教使中华文化深厚而精彩,在世界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但中华民族也为此付出了很大代价。也正如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梁漱溟先生所说的,中国的文化把太多心思用在人际关系和人伦关系上,轻视了对物质文明的推进。这显然是个值得探讨的话题,但应客观地、历史地、全面地去看待——无论如何,孔子终归是圣人,孔子的思想学说终究是中华文化之瑰宝!
一只鹭鸶掠过头顶,悄悄地落在近旁的树枝上。据说这里的鹭鸶如济南大明湖中的青蛙,从不鸣叫,成为一个千古之谜,而谜底之一是“不惊扰圣人”。
于是我轻轻地走出孔林,轻轻地。
(1) 作者徜徉孔林,瞻仰古人陵墓,引发思考感悟。请你按照作者的游踪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
游踪及所见 思考或感悟
瞻仰①___ 陵墓固有的朴素面貌更符合其生前形象。
瞻仰孔鲤和孔伋之墓 ②____
瞻仰③____ ④____
(2)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向孔夫子献鲜花”这种现代祭拜方式与孔子厚重的人格魅力、博大的文化境界不匹配。
B. 在作者看来,比起“鸦影绰绰”的孔庙,“鹭鸶弄舞”的孔林更多地保留了孔子的生命气息。
C. 独自漫步孔林,作者发现孔子的思想有助于收获内心的安宁,远离喧嚣与浮躁。
D. 作者认为中国近代自然科学发展滞后与“重文轻理”文化传统的影响并无必然联系。
(3) 文中⑨ 两段均写到鹭鸶,请你结合上下文内容,简要分析这两段对鹭鸶的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试题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掌握情况。一词多义指的是同一个词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意义这样一种语言现象。一词多义是语言的普遍现象,是词义演变的结果。做题时需要在理解词语基本意思的基础上,结合句子具体分析。【解答】
A项,动词,了解/动词,得到;
B项,代词,指学过的知识/代词,指学问和事业;
C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并列;
D项,名词,均译为“复习”。
故选D。
2.【答案】A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实词一词多义的辨析能力。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中是一个义项,在另一个句子里又一个义项,一般说来,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均有一定联系。一词多义是由本义引申,比喻和假借而形成的,因此应该由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阅读时应根据具体的语境确定词在句子中的意义。
【解答】
A项意义相同,都指委托代替个人﹑集体﹑组织办事或表达意见的人;
B项前一个“锁”是名词,后一个是动词;
C项前一个“规矩”是名词,后一个是形容词;
D项前一个“理想”是名词,后一个是形容词.
故选A。
3.【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①主谓之间要停顿;②谓宾之间要停顿;③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④“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⑤关联词后面要停顿;⑥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解答】
ABD断句正确。
C项正确停顿应是:“学而不思/则罔”。
故选C。
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汉字字音的能力。读好字音,首先应从汉字的音、形、义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尤其是多音字,在积累的同时,还要加强记忆。本题中B项“论”的读音应为“lún”;C项“堪”的读音应为“kān”;D项“笃”的读音应为“dǔ”。A项注音完全正确,故选A。
5.【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点句子的能力。可从这些方面思考:文章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与题目和文章主题的关系,具体语言环境,文章中人物的身份、性格特点和思想等。这里根据所学所记理解句子的内容判断正误即可。
【解答】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别人的优点应该学习,别人的缺点应引以为戒。
故选B。
6.【答案】D
【解析】A项,动词,了解/动词,得到;B项,代词,指学过的知识/代词,指学问和事业;C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并列;D项,名词,均译为“复习”。
7.【答案】A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情况,平时学习要多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要有意识地归纳和整理。
【解答】
A项解释完全正确。
B项中“君子”指人格高尚的人;
C项“立”是一种道德,人格与修养之立。是内有坚定的道德信仰,而外在行为符合“礼”的规范;
D项“善”的意思是“优点、长处”。
故选A。
8.【答案】C
【解析】【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句子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
【解答】
C.本句“而”表示转折,“愠”意思是“恼怒”。全句意思如下: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恼怒,不也是品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故C翻译正确。
ABD翻译错误。
故选C。
9.【答案】A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及运用的能力。考题出现的常见词语使用错误的类型有望文生义、用错对象、褒贬颠倒等。考生要准确理解这些词语,并掌握这些词语(短语)的搭配对象、使用范围等方面的特点,同时要把握语境的表达意思,准确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及用法,从而做出准确的选择。
【解答】
A不亦乐乎: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的意思。不符合语境,运用不正确。
B温故知新:温习学过的东西,获得新的体会。符合语境,运用正确。
C三人行,必有我师:指应该虚心向别人学习。符合语境,运用正确。
D择善而从之: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符合语境,运用正确。
故选A。
10.【答案】C
【解析】【分析】
此题考查成语的辨析运用能力。对于成语,一要了解其意思,二要从其感彩、语体色彩、使用范围、前后搭配、比喻义、具体语境等方面思考使用的正确与否。成语的意蕴是约定俗成的,而且大多都有一定的典故,加上有些成语中还含有生僻的古义,这就造成了理解的难度。如果不仔细辨析成语意思,则容易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
【解答】
A.人迹罕至:指偏僻荒凉的地方很少有人来过。符合句意表达,成语使用正确。故A不符合题意。
B.忘乎所以:意为由于过度兴奋或骄傲自满而忘记了言行应该把握的分寸。成语使用正确。故B不符合题意。
C.刮目相看:是褒义词,是指导改变对一个的旧的不好的看法。符合句意表达,成语使用不正确。故C符合题意。
D.坚韧不拔:坚:坚定;韧:柔韧.形容意志坚定,不可动摇。符合句意表达,成语使用正确。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1.【答案】lún yùn yú wǎng dài dān gōng yuè dǔ xǐng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汉字字音的把握。做本题时注意同音字、生僻字的运用。
【解答】
“论语”的“论”应读“lún”;“不愠”的“愠”应为“yùn”;“逾矩”的“逾”应读“yú”;“罔”应读“wǎng”;“殆”应读“dài”;“一箪”的“箪”
应读“dān”;“曲肱”的“肱”应读“gōng”;“不亦说乎”的“说”应读“yuè”;“笃志”的“笃”应读“dǔ”;“三省吾身”的“省”应读“xǐng”.
12.【答案】(1)生气,恼怒
(2)竭尽自己的心力
(3)老师传授的知识
(4)诚信
(5)迷惑,疑惑
(6)迷惑
(7)疑惑
(8)能忍受
(9)喜爱,爱好
(10)河流
(11)平民百姓
(12)坚定
(13)仁德
【解析】【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中重点词语意义的能力。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这里要注意“愠”“忠”“罔”“殆”“堪”的解释。
13.【答案】(1)儒 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20 大学 中庸 孟子
(2)丘 仲尼 春秋末期 鲁国陬邑 儒 教育家 仁 因材施教 “圣人”“至圣先师” 曾子 颜回 子夏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家作品的了解掌握情况,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注意掌握作者、生活时代、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尤其注意掌握具体的情节内容。此题考查《论语》及孔子的相关知识,均为记忆类知识,按要求填空即可。
14.【答案】yùn zēng wǎng yuè dài gōng xǐng dān dǔ yú jǔ
【解析】【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字音拼读的能力。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这里注意“罔”“说”“省”的拼音。
15.【答案】社会上对《论语》牵强附会的新解、心得违背了孔子的本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揭示寓意,即通过漫画揭示出事件的本质内涵。先要认真细致的观察画面的内容,找出其讽刺、颂扬的对象或行为(有标题的,一般多是标题)。要注意:画面的形象主体不一定是讽刺或颂扬的对象,要学会由“实”及“虚”,由表及里。然后挖掘隐含信息,进一步提炼概括画面所揭示的主题。本题示例:社会上对《论语》牵强附会的新解、心得违背了孔子的本意。
16.【答案】【小题1】
①孔子墓
②国人并未摆脱以成败论英雄的观念
③孔尚任墓
④中国古代文人往往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在政治不怎么清明的时代,文人的命运无常
【小题2】D
【小题3】
第⑨段以“鹭鸶的轮廓已快被夜幕吞噬”营造了黄昏时分的凄清氛围,为下文写孔尚任的遭遇做了铺垫,暗示下文孔尚任的遭遇;第 段由“悄悄地落在近旁的树枝上”渲染出孔林宁静、肃穆的氛围,借此引出“不惊扰圣人”,表达了对孔子的敬意。
【解析】1.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及概括内容。
结合第③段“孔子墓坐落在孔林入口处西北面一座红垣环绕的院子里。一个直径二三十米的坟堆,高不过五米,前有孔子后代立的两座普通的石碑,碑前用泰山封禅石垒成的供案,大概是墓地唯一的奢侈物。和孔子的熠熠光环和崇高地位相比,墓显得过于朴素,一时真有些匪夷所思。但细想来,似又在情理之中”可知,作者瞻仰孔子墓,得出“陵墓固有的朴素面貌更符合其生前形象”的感悟;
结合第④段“孔子墓的左侧和前方,分别是孔子的儿子孔鲤和孙子孔伋的墓,形成所谓‘携子抱孙’的格局”“他的墓尊贵而奢华,与其父孔鲤墓的简陋形成强烈反差。看来,有着至高地位的‘礼’之‘雅’,还是难敌‘以成败论英雄’之‘俗’”可知,作者瞻仰孔鲤和孔伋之墓,得出“国人并未摆脱以成败论英雄的观念”的感悟;
结合第⑨段“正欲返回,依稀见那路牌上有‘孔尚任墓’字样,不由得走向路牌指示的方向。不多时,见一特别高大的墓碑立于路旁,上雕二龙戏珠图案,刻‘奉直大夫户部广东清吏司员外郎东塘先生之墓’”“孔尚任身为朝官,又是剧作家,在政治不怎么清明的时代,想写出重大主题的有影响的作品,确实不大好把握,结果折戟官场,令人扼腕”可知,作者瞻仰孔尚任墓,得出“中国古代文人往往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在政治不怎么清明的时代,文人的命运无常”的感悟。
2.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D.“并无必然联系”理解不正确。结合第⑩段“自古以来中国文化人一辈子手不离四书五经,摇头晃脑,之乎者也,满腹经纶,道德文章成为国家取仕的唯一标准。而自然科学从未成为国家主流文化,近代以来中国科学技术大大落后于西方,旧中国积贫积弱,与此有很强的关联”可知,作者认为中国近代自然科学发展滞后与“重文轻理”文化传统的影响有很强的关联。
故选D。
3.
本题考查理解句段作用。
结合第⑨段“枯树上鹭鸶的轮廓已快要被夜幕吞噬,微风习习,挟裹着丝丝凉意。正欲返回,依稀见那路牌上有‘孔尚任墓’字样,不由得走向路牌指示的方向”可知,这里写到“枯树上鹭鸶的轮廓已快要被夜幕吞噬”,暗示着时间已晚,看见孔尚任墓之前,已经是傍晚时分,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为描写孔尚任墓渲染了气氛,做了铺垫;也暗示了接下来描写的孔尚任的遭遇令人扼腕;
结合第 段“一只鹭鸶掠过头顶,悄悄地落在近旁的树枝上。据说这里的鹭鸶如济南大明湖中的青蛙,从不鸣叫,成为一个千古之谜,而谜底之一是‘不惊扰圣人’”可知,这里写鹭鸶是在文章结尾,说孔林的鹭鸶如大明湖中的青蛙一样,从来不叫,“悄悄地落在近旁的树枝上”,一方面烘托出孔林的宁静、肃穆的氛围,另一方面也引出“不惊扰圣人”的理由,同时也表达了对孔子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