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时 海湾战争
【教学建议】
重点: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沙漠风暴”行动;海湾战争的特点。
难点 :美国领导多国部队打击伊拉克的原因及海湾战争的特点。
突破方法:
1.从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原因、目的,认识伊拉克发动对科威特战争的侵略性。
2.结合海湾地区的战略地位和资源重要性,分析美国实施“沙漠盾牌”、“沙漠风暴”、“沙漠军刀”行动的本质意图。
3.联系时政热点,分析当前中东地区形势的复杂性。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见原书P118)
学案导学
一、伊拉克入侵科威特
1.原因:
(1)领土问题:伊拉克认为科威特本是属于自己的一个省,两国也长期存在边界纠纷。
(2)资源纠纷:伊拉克认为占领科威特就将掌握世界石油已探明储量的20%,其国际地位将极大提高。
(3)而随着两极格局逐步走向解体,中东地区原有的力量均势失去平衡,动荡不定的国际局势,被伊拉克领导人看作是一个极好的机会。
2.经过:1990年8月2日凌晨,伊拉克对科威特发动袭击,伊军很快就占领了科威特王宫, 8月8日,伊拉克宣布同科威特“合并”。
【问题探究】阅读材料:海湾国家伊拉克与科威特围绕主权和边界问题一直存在争端。1990年8月,伊拉克对科威特发动突然袭击,不到一天就占领了科威特全境。
请思考: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一是掠夺财富,转嫁国内经济危机;二是夺取领土,改善海湾战略态势;三是控制石油资源,提高国际地位。
二、“沙漠盾牌”行动
1.原因:(1)国际社会一致谴责伊拉克侵略邻国的野蛮行径。
(2)西方国家:海湾地区的石油资源已经成为西方国家的重要经济命脉。
(3)美国为了保证它在海湾的石油利益和战略地位,维护西方的经济命脉,显示它在世界上的领导作用。
2.爆发:1990年8月,美国实施“沙漠盾牌”计划,以联合国的名义组成一支多国部队进驻海湾,以阻止伊拉克进一步扩大侵略,联合国领导人为和平解决海湾危机进行了多次努力均告失败。
【问题探究】下表是海湾战争中参战双方伤亡情况统计,对此表数据成因你是怎样解读的?
伤亡人数
伊拉克军队
多国部队
死亡
约2万人
478人
受伤
约8万人
3754人
答案:多国部队的军事技术占据绝对优势。
三、“沙漠风暴”和“沙漠军刀”行动
1.“沙漠风暴”行动:
(1)多国部队的行动:1991年1月17日晨,多国部队对伊拉克境内和伊军在科威特的军事目标实施大规模空袭,开始了“沙漠风暴”行动,伊拉克军队遭到沉重打击,战斗力被严重削弱。
2.“沙漠军刀”行动:
(1)战况:1991年2月24日,多国部队在近五百千米的宽大正面上,兵分三路向伊拉克军队发动代号为“沙漠军刀”的地面攻势。
(2)结果:地面作战历时仅100个小时,伊拉克军队全线溃退,伊拉克无条件接受安理会决议,多国部队停止进攻,战争基本结束。
【问题探究】美国在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中使用的“战斧”式巡航导弹一枚就价值100万美元,相当于一个普通美国人20年左右的收人。这最能说明问题是什么?
答案:战争是一种巨大的消耗。
四、海湾战争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
(1)海湾战争是一场高科技战争。这场战争标志着高技术局部战争登上世界军事舞台,它向传统的战争观念提出了挑战,在各国军事界引起了震动。
(2)海湾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参战国家最多的一次局部战争,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2.影响:
(1)它对中东和世界格局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美国等西方大国加强了在海湾地区的作用,通过对伊拉克禁运和武器核查等方式,长时间对其施加压力,美国控制海湾地区的能力有所加强。
(3)围绕着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和美国反对伊拉克问题,阿拉伯世界发生严重分裂,中东地区的形势更加错综复杂。
【问题探究】观察以下两幅地图,判断它们指的是哪两场战争?它反映了当今国际政治形势的哪些特点?
图一 图二
答案:图一反映的是1991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及美国干预的海湾战争(或称第一次伊拉克战争);图二反映的是2003年3月美国发动侵略伊拉克的第二次海湾战争,即伊拉克战争。
特点:两极格局结束后,一方面世界形势总的趋势是走向缓和,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主流是和平与发展;另一方面,美国企图独霸世界,到处施威,同时地区冲突不断,因此,天下并不太平,明显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并存的局面。
小结:20世纪90年代初,伊拉克趁两极格局逐步走向解体,中东地区力量失衡的情况下,发动了对邻国科威特的入侵。伊拉克入侵科威特遭到国际社会的一致谴责,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对伊拉克先后实施了“沙漠风暴”和“沙漠军刀”的行动,对伊拉克进行了空中和地面打击,最后伊拉克无条件的接受了联合国安理会的决议,战争结束。海湾战争是一场高科技战争,标志着高技术的局部战争登上世界军事舞台,也是二战后参加国家最多的一次局部战争,对中东和世界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知识网络:
重难点释疑:(见原书P119)
备课资料
【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之比较】
美苏关系缓和,地区冲突中美苏对立的阴影消失,荚苏对海湾危机基本立场上的一致,使联合国安理会得以顺利地通过了一系列制裁伊拉克的决议。海湾战争爆发了。在这两场战争中,美国和伊拉克都扮演了主角。这两场战争的内在联系在于海湾战争后美伊矛盾不但没有化解反而不断加剧。美、英等此次发动伊拉克战争,没有明显的导火线。他们的主要理由是指控伊拉克隐藏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暗中支持恐怖主义。但是,这一指控并没有为国际社会所接受。事实上,全球很多国家对此提出了强烈质疑,特别是安理会的多数成员国明确反对动用武力,主张继续对伊进行武器核查,并通过政治手段解决危机。从国际支持来看,在海湾战争中,参加多国部队的国家就有36个,它们分别来自亚洲、非洲、欧洲和美洲,其中甚至还包括与伊拉克同为阿拉伯国家的埃及、叙利亚以及海湾6国。此外,还有更多的国家为战争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而在目前的伊拉克战争中,直接参战的国家除美国外,只有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少数国家。德国、法国和比利时等北约国家则反对在北约框架内向美国提供对伊动武的军事支持,这场本已没有联合国授权的战争将会激起更大的全球反战浪潮。可见,伊拉克战争从许多方面来看本不应该发生。然而现实是战火正在伊拉克的土地上燃烧,引起了全世界的严重关注。
【当代局部战争的显著特点】
第一,作战目的的有限性。例如美国发动侵朝战争时,不仅想消灭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而且想继续扩大战争,只是在遭到中朝武装力量沉重打击后,才将原来的政治目的修改为维持朝鲜南北方分治局面的有限政治目的。
第二,军事手段和范围的有限性。军事手段的有限性是指对投入战争的军队数量和使用武器进行适当限制,一般只投入部分军队,不使用核武器,不轻易使用生物化学武器。军事范围的有限性是指对作战区域进行限制,如美国在侵越战争中,其地面部队未越过北纬l7。线。
第三,战争状态的有限性。“二战”以后,交战国之间很少处于严格意义上的战争状态,不仅没有宣战的实例,完全断绝外交关系的例子也不多见,大部分战争是在保持外交和领事关系条件下进行的。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是由于战争的目的有限以及军事手段和范围有限,交战国一般在不危及国家生存的情况下均愿保持外交关系,以给战后政治解决留下回旋余地;另一方面是由于战争中确定了禁止侵略战争的原则,推行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政策的国家,都采取了不宣而战的方法来逃避发动侵略战争。
第四,高技术较量。战争的高科技性导致战争的高消耗,高消耗又使战争不得不加快节奏,尽早结束,例如第四次中东战争中,阿以双方拥有坦克5 400多辆,作战飞机l 500多架。战争进行了l8天,双方损失坦克3 000多辆,飞机500多架,交战双方特别是阿拉伯国家一方很难再继续进行战争,只好接受停火建议,谈判解决。海湾战争是一场高技术立体战争,空袭开始后每天消耗5亿美元,地面部队进攻后,每天耗资10亿美元。如此高技术、高消耗的战争,要长时期进行下去,那是不堪设想的。
第五,受到国际环境的制约。局部战争的进程和结局,往往不是由交战国之间来决定,而是由超级大国及其盟国来控制的。如在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中,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既争夺、又避免直接相接的政治目的的指导下,一方面有节制地分别给阿以交战双方运补了部分武器技术装备,另一方面又在幕后紧急磋商,频繁接触,穿梭斡旋,促使双方停火。从这个角度看,当代局部战争就不是纯局部性质的战争,而是有东西方对抗、美苏争霸
的国际背景,具有世界性。局部战争,是在局部地区进行的有限目的的战争,是与世界大战相对的称谓。除了世界大战以外,其他的战争都是局部战争,它仅波及世界某一范围的地区,对国际战略形势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六,战争起因复杂、多样。一些不易引起世界大战的因素,却易于引发局部战争。如一定的政治、经济矛盾和边界纠纷、领土争端、宗教矛盾、民族矛盾、意识形态斗争、历史上悬而未决的问题等,都是引发局部战争的直接因素和导火索。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产生现代局部战争的主要根源:
第七,战争形式多样化。发动战争的一方,一般都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发起战争,给对方以不及防备的打击。战争行动,有的陆、海、空战并举,有的只进行陆战,有的只进行空战等。
第八,战争规模分大、中、小三等。大者到全国、多国行动。如朝鲜战争,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有l6个国家的军队参战,加上中、朝人民军,双方l8个国家300多万部队参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大的一次国际性的局部战争。海湾战争,多国部队由38个国家的参战部队组成,共69万余人,伊拉克军队120万人,双方总兵力190万人。小者,只有几千、几万人参战。如美军入侵格林纳达,参战陆、海、空军仅1.8万人,格林纳达仅有陆军2 000人。美军空袭利比亚。两次行动只动用3艘航空母舰、38艘战舰、240余架飞机。
第九,持久战、速决战兼有。持久战,如美国侵略印度支那的战争打了l4年;苏联侵略阿富汗战争打了9年多;越南侵略柬埔寨的战争打了ll年,均未达到其战争目的,都以失败而告终。速决战,如第三、四次中东战争,分别打了6天、l8天;美军空袭利比亚,两次作战行动,实用作战时间仅ll个小时,达到了“外科手术”式打击目的。
第十,大量使用高技术武器,使战争强度和消耗越来越大,高技术化程度不断提高。如第四次中东战争l8天双方日均消耗战费6亿美元,比第二次世界大战61个参战国6年日均消耗费的总和还多20%。海湾战争中,科威特损失和美国消耗各为600亿美元,伊拉克损失2 000亿美元,在42天的战争中,双方日均损失、消耗76亿美元,美国日均消耗l4亿美元。局部战争,已成为当今和今后的一种较为普遍的主要战争形式。在今后的局部战争中,不排除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加强对局部战争的研究和准备,在反侵略中打赢高技术局部战争,是积极防御战略的重要任务。
优化训练
一、选择题
1、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最主要原因是
A.领土争端 B.宗教纷争 C.石油资源争夺 D 两国领导的私仇
解析:C伊拉克和科威特之间的矛盾错综发杂,致使伊拉克冒险发动战争的最主要因素是控制科威特的石油资源,以提升自己的国家地位。
2. 面对海湾危机,中国的态度是
A.暂停对伊武器供应 B.谴责伊侵略行径,呼吁和平解决
C.参加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 D.使用否决权,竭力阻止对伊动武
解析: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海湾危机发生后,中国政府提出一系列公正、合理解决海湾问题的建议,探索和平解决海湾危机的可能性。
3. 1990年8月美国实施“沙漠盾牌”计划,以联合国的名义组成了一支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美国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援助科威特 B.执行联合国的为何行动
C.维护其在海湾地区的利益 C.与苏联争夺该地区的利益
解析:C 美国实施这一计划的主要目的是维护它在海湾地区的利益,故正确的选项为C项。
4. 6.读下图,与此有关的是 ()
①.多国部队对伊拉克发动“沙漠军刀”行动 ②.美国对伊拉克军队进行狂轰乱炸 .③.美国对伊拉克发动“袭城战” ④.伊拉克军队伤亡惨重
“死亡公路”
A.①②③ B. 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
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问题的能力。由图片中的“死亡公路”,可以排除“袭城战”,故正确选项为C项。
5. 20世纪90年代的海湾战争表明
A.多极化趋势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B.联合国已不能承担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责任
C.霸权主义和全权政治是当今国际关系的总趋势 D.美国企图建立单极世界
解析:D由于苏联已面临解体,已无力在海湾地区与美国抗衡,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企图建立单级世界,A. B. C.三项表述错误。
二、非选择题
6. (2010辽宁模拟) 阅读材料,饲答问题。
材料一:小的民族国家是注定要灭亡的。它可以作为文化上的自治地区苟延残喘,但不能成为独立的政治单位。印度以它所处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就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中间地位不能满足我们,我也不相信中间地位是可能的。印度虽然并非一个直接的太平洋国家,却不可避免地将在那里发挥重要的影响。在印度洋地区,在东南亚一直到中亚细亚,印度必将要发展成为经济和政治活动的中心。
——尼赫鲁
材料二:伊拉克文明是阿拉伯文明中“最优秀”的部分。伊拉克军队不仅是伊拉克国家的军队,而且是整个阿拉伯民族的后代,是阿拉伯民族的军队,它必须对阿拉伯世界面临的危险作出反应。……统一有不道德想法的阿拉伯民族,是英雄的伊拉克军队必须完成的使命。
我们的雄心甚至超出阿拉伯民族广阔的地平线。……(伊拉克)将用自己的经验和地位影响世界。
——萨达姆
(1)比较材料一、二,概括尼赫鲁、萨达姆两人思想的共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印巴战争、两伊战争造成地区灾难的共同原因。
(3)二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频发的亚洲局部战争留给我们什么反思?
解析:第(1)问逐一分析材料,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第(2)问印巴战争、两伊战争都是为了争夺领土资源等,并且都有西方国家的干预;第 (3)问两场战争都给当地人民带来灾难,因此,谈反思时围绕这一问题,要珍爱和平,反对战争。
答案:(1)地区霸权主义;大国(或文明)的优越感;称雄世界的野心。
(2)民族矛盾;宗教矛盾;领导人的野心(或地区霸权主义);领土争端;大国的干预。
(3)战争不是解决矛盾的手段,它带来的是两败俱伤;珍惜和平,睦邻友好,合作交流才是发展国家之道。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两伊战争中,伊拉克伤亡人数约为48万,战争直接消耗79l亿美元;海湾战争中,伊拉克伤亡人数约为10万.战争消耗高达2000多亿美元。
材料二:海湾战争期间,美军地面部队的人均物资消耗为200多千克,航母编队的人均物资消耗为1.1~1.38吨,美军共消耗各类物资1.7万余种3000多万吨。几乎等于上千万人的苏联军队在4年卫国战争中物资消耗总量6600万吨的一半;多国部队在战争中总共花掉600多亿美元,这个数字超过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一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就连美国也无力独自支付这笔费用。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有关数据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面对战争的消耗巨大.美国怎么解决的困难?
(3)从中可以看出,美国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是什么?
解析:现代战争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战争损耗大、人员伤亡轻。在海湾战争中,美国运用大量的先进武器和技术把伤亡降到最低限度.通过让多国承担战争费用的方式减轻了负担。可以说是美国出风头,多国担风险。
答案: (1)战争是非常残酷的,它带来的只能是财产的损失和人员的伤亡。通过战争解决矛盾,得不偿失。
(2)战争虽然是以美军为主力,但是在联合国授权之下。以多国部队的名义出兵的。美国通过转嫁经济困难的方法,让参与行动的其他国家承担了大约90%的费用.自己则以最小的负担获得了最大的利益。
(3)首先考虑的是自身的利益。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冷战”结束以来,美国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为了构建对其有利的世界秩序,发动了四场较大规模的局部战争。
材料二 战争不需要浪漫的情绪,只需要睿智的思想。正像杜黑近百年前的预言所云:“胜利总是向那些预见战争特性变化的人微笑。”……美国还会继续尽可能地利用战争,来实现其战略目标。
——《战争演讲录》
请回答:
(1)说出“冷战”结束以来,美国所发动的两场局部战争的名称。
(2)“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在发动局部战争的过程中,打出了什么新的旗号?这些局部战争在战略战术上有何同之处?
(3)请你预测一下,由美国发动的下一场局部战争会在哪里爆发?说明你的理由。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战争是政治斗争的延续,也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一个工具。冷战结束后,美国以“反恐”“人权”为名,发动了多次战争;随着科技进步,战争的形式也发生着变化。本题设问新颖,要求学生有较高的时事分析能力,第(1)题注意时间限制。第(2)题需要学生结合教材知识回答,第(3)题的关键是找准热点地区,要全面、多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1)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答出其中两场局部战争的名称即可)
(2)旗号:反恐、人权。(答出其中之一即可)相同之处:多边性(或以美国为首的多国打击一个国家);高科技性。
(3)爆发地点:朝鲜半岛、中东、台湾海峡等。(答出其十之一即可)理由:①朝鲜半岛:朝核会谈进展缓慢;朝鲜半岛对美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日本企图借朝鲜半岛战争之机实现军事大国和政治大国的梦想。②中东:美国在伊拉克的困难局面急需改变;伊朗核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中东丰富的自然资源和重要的战略位置。③台湾海峡:美国利用台湾遏制中国的战略目的;“台独”势力的嚣张;中国政府维护祖国统一的坚定决心。(答出某一地区可能成为下一场局部战争爆发地点的两点理由。且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