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二则 课时作业
单选题
1.下列句子中,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A.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B. 南冥者,天池也
C. 怒而飞 D.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2.下列加下划线的词意思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弗学,不知其善也
B.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C.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执策而临之
D. 天下为公
忍能对面为盗贼
3.下面句中“其”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其真无马邪 B. 安求其能千里也
C.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D. 复前行,欲穷其林
4.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其翼若垂天之云
B.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C.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D. 不知其旨也
5.下面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野马也,尘埃也(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志怪者也(记载)
B. 怒而飞(愤怒)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气息)
C. 安知鱼之乐(怎么)
子固非鱼也(本来)
D. 请循其本(追溯)
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完全,完备)
6.下列加下划线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北冥(míng)有鱼游于濠(háo)梁之上
B. 其翼(yì)若垂天之云抟(chuán)扶摇而上
C. 海运则将徙(xǐ)于南冥其名为鲲(kūn)
D. 鲦(tiáo)鱼出游从容《齐谐(xié)》者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庄子是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尊为“老庄哲学”。
B.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记叙了庄子与惠子二人在濠水的桥上游玩时进行的一场辩论。
C. 《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北冥有鱼》节选自《庄子》外篇中的《秋水》。
D. 《庄子》善于运用寓言对所论述的抽象事理进行形象化的比拟,想象雄奇瑰丽,语言灵动而有气势。
8.下列加下划线词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 志怪者也 B. 其翼若垂天之云
C. 子非鱼 D.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9.下面加下划线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kūn)
B.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tuán)
C. 鲦鱼出游从容(táo)
D.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háo)
二、填空题
10.填空。
(1)《庄子》作者庄子,名____,____时期哲学家,____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2)《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北冥有鱼》节选自内篇中的____。题目是编者加的。
(3)出自《庄子》的成语有:____、____。
11.给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语注音。(1)北 冥( )
(2) 鲲( )
(3) 徙( )
(4) 濠梁( )
(5) 抟( )
(6) 鯈鱼( )
12.无意苦争春, 。 ,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 ·咏梅》)
13.文学常识填空。
(1)《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是__________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现存33篇,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庄子,名__________,__________时期宋国人,著名的__________家、__________家、__________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__________,他的主要思想是__________,在政治上他主张__________。
14.庄子的许多文章,喜欢依托动物来表达寓意。说说下列的动物,寄托怎样的寓意。
(1)“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选自《庄子·人间世》)
“螳螂”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选自《庄子·秋水》)
“井蛙”与“夏虫”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表达
15.学习了《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同学们对这场辩论各持己见,你的同桌说:“惠子好辩,重在分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如果你想替庄子辩解,你会怎么向同桌评价庄子,才会令他信服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例句是判断句。
A.倒装句。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庄子与惠子于濠梁之上游”。
B.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C.省略句。省略主语“鹏”。
D.疑问句。
2.【答案】D
【解析】A.代词,它。
B.助词,的。
C.连词,表修饰。
D.是/做。
3.【答案】A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其”的用法的能力。“其”可做代词,代人、事、物等;也可做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这里结合语境理解即可。
【解答】
A.难道,表反问语气。
BCD.都是代词。
故选A。
4.【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其”的用法的辨析能力。
1. 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
2. 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3. 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4.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
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解答】
A. 代词,指代鹏。
B. 代词,指代鹏。
C. 抑,或许;它的,指代“天之苍苍”中的“天”。
D. 代词,指代佳肴。
故选C。
5.【答案】B
【解析】B.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6.【答案】B
【解析】选项B的“抟”读tuán,故选B。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和课文内容的理解。
《北冥有鱼》节选自《庄子》内篇中的《逍遥游》,选项C表述有误,故选C。
8.【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今异义词语的识记能力。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把古文中的字词变成了现代的词语。这类词语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加以注意。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实词上,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词义扩大或缩小、词义转移、感彩发生变化、词义强化或弱化等。本题根据自己的识记积累解答即可。
【解答】
A古:怪异的事情;今:奇怪。
B古今义都是:翅膀。
C古:你;今:儿子。
D古:海水运动;今:海洋运输。
故选B。
9.【答案】C
【解析】选项C的“鲦”读作“tiáo”,故选C。
10.【答案】(1)周,战国,道。
(2)《逍遥游》。
(3)扶摇直上、鹏程万里。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作家的识记能力。解题的关键靠平时的积累。重点是识记中国古代作家姓名、字、号、溢号、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
11.【答案】(1)míng
(2)kūn
(3)xǐ
(4)háo
(5)tuán
(6)tiáo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字音拼读的能力。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这里注意“濠”的拼音。
12.【答案】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
【解析】略
13.【答案】(1)道 内篇 外篇 杂篇
(2)周 战国 思想 哲学 道家 老庄 清净无为 无为而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作家作品的能力。这类题型,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注意掌握作者、生活时代、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根据识记答题即可。
14.【答案】(1)自不量力
(2)见识短浅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托物寓意的分析理解能力。首先要研读语句,理解含义,要在把握表面意义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内在的深层含义。
【解答】
(1)题中,句子意思是:你没见过螳螂吗?它奋勇地举起臂膀想阻挡车轮前进,不知道自己无力胜任,总觉得自己的能力大得不得了。言外之意就是指“螳螂”自不量力。(2)题中,句子意思是:不要和青蛙说起海,因为对于它来说太虚幻;不要和夏天的虫说冰,因为它因为季节的原因一辈子也看不到冰。意外之意就是指“井蛙”与“夏虫”见识短浅。
故答案为:(1)自不量力;(2)见识短浅。
15.【答案】示例:庄子智辩,重在欣赏,对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具有艺术家的个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口语交际中的辩论类考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回答时需先找准对方观点,再予以反驳。答题时要注意:观点明确,理由充分。首先要有明确的观点,其次是摆事实、讲道理,正面陈述,让对方心悦诚服。抓住情境,灵活应变。要善于抓住对方辩论词中的某一说法,加以反驳。还要做到准确用词,一语中的。这里结合庄子的言行即性格进行说服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