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_唐雎不辱使命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22_唐雎不辱使命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2-09 16:58: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66张PPT。唐雎不辱使命文学常识《战国策》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谋略和言论的汇编,又名《国策》、《国事》,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韩、魏、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其叙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六国灭亡,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的状况和社会面貌。《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魏策四》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它流传甚广,差不多称得上“家传户诵”,文艺性很强。
刘向(约前77~前6),字子政,汉室皇族。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时代背景
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国相继吞并各诸侯国,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进行吞并,由此引起了两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地图读准字音唐雎 怫然
韩傀 免冠徒跣
缟素 庸夫
色挠 以头抢地 jū fú
guī xi?n
g?o yōng
náo qiāng 唐雎不辱使命(听录音)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使:派;谓:对……说易:交换;其:用来加重语气的助词;译文:秦王派人对安陵国君说:“我想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以:用;通读全文: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加惠:给予恩惠。加,施加;虽然:虽然这样;受地于先王:于先王受地;从先王那里接受土地;愿:希望;译文: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地方换小的地方,很好;虽然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土地,希望终身守护着它,不敢交换。”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悦:愉快,高兴;因:于是;使:① ②派,派遣;出使;于:到;译文:秦王不高兴。安陵君于是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1、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吗?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秦王不是出于什么好心而是包藏祸心,而是采取“以大易小”的欺诈手段,企图不战而直接吞并安陵小国。 问题思考“出小饵而钓大鱼”是秦国国君的老伎俩。秦惠文王(许商於六百里地给楚怀王以促齐楚断交)、秦昭襄王(十五城请易赵惠文王和氏璧)都曾使用过。第一段复习检测1、用一句话概括本段内容:
2、面对秦王的无理要求,安陵君婉言拒绝,有情有理,表现安陵君恭谨诚恳之情的语句是:
安陵君拒绝秦王所持的理由是:
3、解释:辱 易 加惠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听:听从;译文:秦王对唐雎说:“我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从我,为什么?”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以:① ②凭;者:……的原因;把;错意:置意;错,通“措”,放;译文:况且秦国灭亡韩国、魏国,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以:用;广: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扩充;逆:违背;轻:形容词作动词,轻视;与:语气助词,相当于“吗”。译文: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充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若是:像这样;若,像;是,代词,这样,如此;虽:即使;岂直:难道只;直,只,仅仅;译文:唐雎回答说:“不,不像这样。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土地而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仅仅用五百里的土地呢?”2、秦王对唐雎说“秦灭韩亡魏”之事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安陵君如果违抗我的意愿,将会遭到韩国和魏国的下场。3、唐雎回答秦王与安陵君回答秦王使者的话在内容和语气有何异同?
两人拒绝秦王的理由是一样的,只是安陵君拒绝的口吻没有唐雎那样坚决。安陵君只是“愿终守之,弗敢易”,比较委婉;而唐雎口气强硬,用“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的反问句,表达维护国土的强硬立场。第二段复习检测1、用一句话概括本段的中心意思:
从情节的发展来看,本段属于故事的:
2、这是唐雎与秦王第一个回合的斗争,本段内容与第一段貌似,但细细读来,有三点不同,你能发现吗?
3、你从“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轻寡人也“中读出秦王对安陵君的什么语气?而“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呢?4、从以上话语,你能看出秦王是个什么样的人吗?
5、面对强秦的无理指责,唐雎是如何应对的?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怫然:盛怒的样子;公:相当于“先生”,是古代对人的客气称呼;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译文:秦王大怒,对唐雎说:“先生曾经听说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未尝:不曾;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伏:使动用法,使……伏(倒下);流:使动用法,使……流;译文:秦王说:“天子发怒,死上百万人,血流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布衣:平民;免冠徒跣:跣,脚;摘了 帽子,光着脚;以头抢地尔: 以,用;抢,撞;尔,罢了;
把头往地上撞罢了;译文:唐雎说:“大王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了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庸夫:平庸无能的人;士: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译文: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
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仓:通“苍”;译文:专诸刺杀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向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夫:发语词,用在一句话或一段话的开头,引起下文要议论的内容。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者:语气助词,不用翻译。译文:这三个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有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休祲:吉凶的征兆;休,吉祥。祲,不祥。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缟素: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穿孝服。必:果真,一定要;是也:是这样。是,代词,这样;也,表判断。挺:拔出;译文:如果有才能有胆识的人一定要发怒,那就会倒下二人尸首,血流五步远,全国人民都要穿丧服,今天就是这样。(唐雎于是)拔出剑站起来。3、秦王说的”天子之怒“是指什么?
他说这句话的目的是什么? “天子之怒”是指“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
秦王欲以强国之势挑起战争,威胁恐吓唐雎和安陵国,企图逼迫他们趁早投降。4、唐雎为何要说专诸、聂政、要离这三个人物的事情? 唐雎历数三个刺客的事情,证明“士之怒”的影响之大;警告秦王不要轻举妄动、自寻死路,从气势上压倒秦王,为下面“若士必怒”作铺垫。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 挠:屈服;长跪:谢:道歉;此:代词,这样;译文: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哪里会到这种地步。”直身而跪;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谕:明白,懂得;以:① ②凭;因为;徒:只;译文: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 了,可是安陵君凭着五十里的国土存留,只是因为有先生你啊!整体把握用自己的话简明扼要地复述故事。(1)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2)唐雎坚决维护国土。(3)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4)唐雎取得了这场外交斗争的胜利。开端发展结局 文章讲述了战国时期安陵国使者唐雎不畏秦国强权,坚决维护国土并最终使秦王屈服的故事。高潮常用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外貌描写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神态描写
心理描写
细节描写人物形象分析问题一:
你觉得唐雎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能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唐雎的性格特点吗?机智勇敢爱国忠君问题二:
你觉得秦王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意见。色厉内荏骄横狡诈秦王先说“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是因为“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后来却说“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是“徒以有先生也”,为什么他前后说话矛盾呢?请谈谈你的看法。秦王前后矛盾的话正说明了秦王的虚伪。先借口“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表现了他的假仁假义;后来却说“徒以有先生也”,表现他欺软怕硬、色厉内荏。人物性格骄横狡诈
色厉内荏爱国忠君
机智勇敢唐 雎 问题三:
从“唐雎不辱使命”
这一故事,我们可以看
出唐雎的说话技巧体现
在哪些方面?你又有何
启示?说话技巧
唐雎大王尝闻布衣之怒
乎……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言之有“节”言之有“据”言之有“力”“非若是也” “岂直……”“士之怒” “而将四矣”“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道义威力说话技巧在人际交往,尤其是在重要
的外交关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说话能力,培
养自己的说话技巧。 懂得一个道理:启示一:为什么中国人走路总喜欢低着 头,而美国人走路总是抬着头?周恩来答:因为中国人走的是上坡路,所
以总是低头攀登;而美国人正
在走下坡路,所以两眼望天。基辛格问:西方记者:你们国库里到底有多少人民币?共有十八元八角八分。 周恩来答:拓展训练问:答:每天有多少人过桥?五个人:工、农、兵、学、商。问答一个日本人问:“昨天我家中被贼偷了,有人说是中国人干的,你对这件事怎么看?”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中华民族是知书达理的民族,人民勤劳、善良,在华夏大地创造出了璀璨的中华文明,贵国的先民早在唐朝就曾经拜揭过中华帝国,学习过礼仪和文化。但我想在经历了几千年的洗礼以后,贵国在礼仪上已经遗忘了许多,以至于生长于礼仪之帮的中国人民,来到贵国就有可能迷失本心。我记得战国时晏子出使楚国,曾经说齐国人可以在故园安居乐业,而到楚国却成为盗贼,原因仅在于民风问题。因此我建议贵国的政府应该致力于民众道德礼仪的培养,只有环境好了,才可以杜绝偷盗,才可以从根本上防止贵国人民忘记礼仪廉耻。 朱镕基总理 《圣经》:一句话说得合宜,就如金苹
果在银网子里。你知道哪些关于说话能力和技
巧的名言警句?试列举一二。荀子: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刘勰: 一人之辩胜于九鼎之宝,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西方: 世界的三大战略武器:口才、
美元、电脑。影响说话内容和语气、语调的因素有:人物身份
人物地位
说话场合
说话对象
……培养一种能力:要能够在我们以后的写作过程中,充分运
用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凸现人物的性格特
点,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启示二:迁移训练请你根据下面不同的性格,设计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当父母错怪你时,你会怎么说……A:性格急躁B:性格温和 你能举出古今中外的另一些不辱使命的人吗?
拓展训练蔺相如、晏子、周恩来等《唐雎不辱使命》选自《 》,这部书是希罕末年______根据__________的记录整理编辑的,共_________篇。这篇文章的题目意思是 战国策刘向战国时事三十三 唐雎没有辱没国君交给他出使秦国的任务。从文章的第一段可以看出,秦王与安陵君的矛盾在于秦王欲“___”安陵,而安陵君“________”,矛盾的焦点在于“___”与“____”。安陵君的答复中“_____”是假,“______”是真。易愿终守之易不易甚善弗易巩固训练 从文章第二段秦王与唐雎的对话中,可以初步看到秦王与唐雎怎样的性格?秦王唐雎骄横狡诈、色厉内荏安陵君派唐雎出使到秦国,要他完成的使命是什么?不用安陵的五十里换秦国的五百里。爱国忠君、机智勇敢 当秦王质问唐雎是否轻视他时,唐雎是如何回答的? 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面对秦王大怒并发出威胁时,唐雎表现如何? 针锋相对,大义凛然。指出布衣之怒超过天子之怒,同时边说边拔剑而起。 当秦王听了唐雎的直言拒绝后,在第三段秦王的语言前,作者加了三个字“怫然怒”来形容此时的秦王,而唐雎的语言前什么也没有加,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说明秦王已理屈词穷、恼羞成怒,不得不赤裸裸地进行威胁和恫吓;而唐雎说话时未加任何修饰,足见其镇定,自如。为说明“士之怒”,唐雎举了几个例子?专诸刺王僚,彗星袭月; 聂政刺韩傀,白虹贯日; 要离刺庆忌,仓鹰击于殿上。 本文是通过来____________叙事写人的。记言(对话)秦王最后为什么“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因为秦王怕出现“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的局面;对本文内容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棉对秦王“以小易大”交换土地,实际上要安陵君献地投降的花言巧语,安陵君委婉地加以拒绝。 B.唐雎临危受命使秦,秦王把他当作长者看待,并告诉他不要轻视秦王。 C.面对秦王要杀自己的威胁,唐雎为了维护自己的生存,不惜以死与秦王相拼。D.唐雎在秦王面前举了三个“士之怒”的例子,表明他不畏牺牲的决心。A给加点字注音 ①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②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③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 ④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xi?nqiāngg?ofújūn?o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是( ) A.秦王不说。 B.故不错意也。 C.寡人谕矣。 D.仓鹰击于殿上
C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徒以有先生也。 2、唐雎对曰:“非若是也。” 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3、夫专诸之吃刺王僚也。 长跪而谢之曰。 4、提剑而起。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也。用;因为;这样;是这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语气助词;代唐雎;表修饰的连词;表转折的连词;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
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②唐雎不辱使命 ③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④长跪而谢之 ⑤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⑥岂直五百里哉 ⑦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⑧否,非若是也很即使这样辱没、辜负违抗、轻视 道歉听从难道只是曾经象这样具体分析课文的二、三两节: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并说说加点词表示什么语气。 A.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B.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可是安陵君违背我的意愿的原因,是轻视我吗?(疑问语气)即使是千里也不敢交换,难道只是五百里吗?(反问语气)2、秦王以“天子之怒”恫吓唐雎,唐雎是怎样应对的?在这一过程中表现了唐雎怎样的精神? 唐雎以“布衣之怒”相对抗,还义正词严地描绘了“布衣之怒”的结局 ,使秦王 “色挠,长跪而谢之”。 这一斗争表现了唐雎不畏强权,敢于斗争的精神。 “请广于君”、“轻寡人与”中的“广”“轻”,原都是______词,现活用为_____词,意思分别是______,_______形容动轻视扩大解释句中的“以”A.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B.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C.以君为长者 D.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用;凭;把;用; 秦王说:“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加横线的一句,其言外之意是什么?要打,你安陵早就灭亡了。课外小知识专诸,春秋时堂邑人。吴王诸樊的公子光欲谋杀王僚(光的堂兄弟),善待专诸。乘吴对楚用兵国内空虚之机,公子光设宴招待王僚,使专诸刺杀他。王僚戒备极严,“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夹立侍,皆持长铍。酒既酣,公子光佯为足疾,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既至王前,专诸擘鱼,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 (《史记·刺客列传》)要离,春秋时吴国人。公子光杀王僚后,王僚之子庆忌逃卫国。公子光使要离刺杀。要离诈负罪出奔,使吴戮其妻子,而见庆忌于卫。与之俱渡江,至吴地,乘其不意刺杀之。后亦自杀。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聂政,战国时韩国人。杀人避仇至齐,以屠为事。严仲子为韩国大夫,与国相韩傀有仇怨,恐被害而逃离韩国。得知聂政为勇士,即以重金聘之。聂政以侍养老母为辞。其母死后,去见严仲子愿为他杀仇人。聂政独行仗剑至韩。韩傀方坐府上,戒卫森严,政直入,上阶刺杀傀,并击杀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暴尸于市,购问莫识。其姊闻而往哭之,自杀于尸旁。时人称其姊为烈女。(《史记·刺客列传》)专诸者,吴堂邑人也。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吴也,知专诸之能。伍子胥既见吴王僚,说以伐楚之利。吴公子光曰:「彼伍员父兄皆死於楚而员言伐楚,欲自为报私雠也,非能为吴。」吴王乃止。伍子胥知公子光之欲杀吴王僚,乃曰:「彼光将有内志,未可说以外事。」乃进专诸於公子光。  光之父曰吴王诸樊。诸樊弟三人:次曰馀祭,次曰夷眛,次曰季子札。诸樊知季子札贤而不立太子,以次传三弟,欲卒致国于季子札。诸樊既死,传馀祭。馀祭死,传夷眛。夷眛死,当传季子札;季子札逃不肯立,吴人乃立夷眛之子僚为王。公子光曰:「使以兄弟次邪,季子当立;必以子乎,则光真適嗣,当立。」故尝阴养谋臣以求立。 光既得专诸,善客待之。九年而楚平王死。春,吴王僚欲因楚丧,使其二弟公子盖馀、属庸将兵围楚之灊;使延陵季子於晋,以观诸侯之变。楚发兵绝吴将盖馀、属庸路,吴兵不得还。於是公子光谓专诸曰:「此时不可失,不求何获!且光真王嗣,当立,季子虽来,不吾废也。」专诸曰:「王僚可杀也。母老子弱,而两弟将兵伐楚,楚绝其後。方今吴外困於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公子光顿首曰:「光之身,子之身也。」 四月丙子,光伏甲士於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夹立侍,皆持长铍。酒既酣,公子光详为足疾,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既至王前,专诸擘鱼,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阖闾乃封专诸之子以为上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