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 上册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同步练习题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 上册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同步练习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12-09 12:43: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历史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同步练习
第I卷(选择题)
1.1988年,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汉内斯 阿尔文曾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多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文中的“智慧”是指
A.“仁”和“德治” B.“兼爱”和“非攻”
C.“无为而治” D.实行“法治”
2.有这样一副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曾经激励了很多人发愤图强。其中“卧薪尝胆”的是( )
A.吴王夫差 B.越王勾践
C.春秋首霸齐桓公 D.楚庄王
3.战国时期的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明显提高,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农业重视使用肥料 B.青铜器在农业中的广泛使用
C.水利工程的兴修 D.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4.针对汉字手写危机,央视科教频道推出了全新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全国引发了书写汉字的热潮。请问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哪个朝代开始( )
A.夏朝 B. 商朝 C.西周 D. 秦朝
5.夏朝建立于约公元前2070年,这一年属于公元前( )
A.20世纪前期 B.20世纪后期
C.21世纪前期 D.21世纪后期
6.“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孔子周游列国”与“诸侯”“列国”的产生相关的制度是( )
A. 禅让制 B. 王位世袭制
C. 分封制 D. 嫡长子继承制
7.下列事物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青铜器 ②陶器 ③石器 ④铁器
A.①②③④ B. ④③②① C.③②①④ D.②①④③
8.成都平原被称为“天府之国”得益于水利工程( )。
A.治理黄河 B.兴修灵渠 C.大禹治水 D.都江堰
9.刘德华在电影《墨攻》中扮演了一位墨家的学者,组织了对赵国进攻的反抗,以下哪点是符合他的观点的?( )
A、主张民贵君轻 B、反对掠夺战争
C、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 D、主张政治改革
10.下列关于孔子思想主张的描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仁”就是要爱人,理解体贴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礼”就是要求人们能够约束自己,加强个人修养
C.主张以“德”教化人民,反对严酷的刑罚
D.主张实行“法治”,制定严酷的刑罚镇压人民的反抗
11.400多年前意大利传教士翻译了记录孔子言行的书并带到欧洲,孔子学说开始西传,到目前全球已建成的孔子学院140所。当年传教士翻译的那本书是( )
A、《离骚》 B、《论语》 C、《孙子兵法》 D、《道德经》
12.妇好是商王的王后。一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战争,妇好自告奋勇,要求率兵前往,商王犹豫不决,占卜后才决定派妇好起兵,结果大胜。这个故事最早可能记载在( )
A、龟甲或兽骨上 B、竹简或木牍上
C、丝帛或麻布上 D、宣纸上
13.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当代行政管理制度也有重要影响的是( )
A.允许土地私有 B.重农抑商
C.实行“连坐法” D.推行县制
14.商鞅变法实行后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获得爵位,最好的办法是( )
A.多生产粮食布帛 B.去经商发财而得到政府的奖赏
C.去当兵在战场上杀敌立功 D.大力开垦荒地而得到政府的奖赏
15.夏朝建立于约公元前2070年,这一年属于( )
A.21世纪70年代 B.公元前21世纪70年代
C.公元前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70年代
16.观察《春秋争霸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你会发现有一个曾称霸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在战国形势图上找不到,该诸侯国是
A.晋 B.齐 C.楚 D.秦
17.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中国”首重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春秋战国时期的孟子也曾提出类似主张,即
A.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
B.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
18.主张“仁政”治国,按时令进山伐树,对自然资源要持续利用的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孟子 C.庄子 D.韩非子
第II卷(非选择题)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后人认为李冰的功劳胜过大禹,写诗赞到: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
请回答: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李冰因修筑了哪一水利工程获得后人如此称赞?这一水利工程修筑在我国的哪一条江上?
(2)你认为该水利工程在当时的功能有哪些?
(3)由我国古代的水利工程兴修联系到今天的水利工程建设,说说2003年6月1日正式下闸蓄水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将在哪些方面发挥效益?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周平王即位,把都城迁到洛邑,以避开犬戎族的进攻。平王时期,周王室势力已经衰弱,诸侯以强并弱,齐、楚、晋等开始强大起来,政权也由地方诸侯掌握。
(1)从材料可以看出,当时诸侯已经不把周王室放在眼里,这与周初分封诸侯的初衷背道而驰。那么,周初分封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呢?
(2)材料中的“周平王东迁”之后这一阶段称为什么时期?
(3)后来,晋国分裂成了哪三个国家?
(4)秦始皇结束了这一分裂局面,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什么?统一于何时?
21. 读材料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打仗有功的人,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材料二:旧贵族由于利益受到损害,他们与太子串通一气,诽谤他。他被诬陷“谋反”,惨遭杀害。他虽然遭到不幸,但新法仍继续推行,秦国的国势日趋强盛。
(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次著名的变法?变法是在哪一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这次变法对于秦国有什么意义?
(3)变法之后,何种矛盾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2.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国时期的名将赵奢,有一个特别聪明的儿子,学透兵法,讨论起战事来连赵奢也难不倒他,在赵国很有名气。后来,他替代了老将廉颇去与秦军作战,在战争中,他只知道根据书上所说的去做,而没有任何的变通,结果被秦军打败。四十多万赵军也被秦军坑杀。
材料(二):公元前207年,一位将军率领楚军在巨鹿与秦军决战,当时秦军有30多万,而楚军只有几万人,但楚军在渡过了漳河以后,领兵大帅命令兵士砸破了锅,凿沉了船只,以此激励将士们。之后的楚军军威大振,一鼓作气,冲向秦军。这场战役史称“巨鹿之战”。
(1)材料(一)中所说的“一个特别聪明的儿子”是哪位历史人物?根据此演变成的成语是什么?材料中所说的造成“四十多万赵军也被秦军坑杀”的战役是什么?
(2)材料(二)中所说的将军是哪一位历史人物?在这场战役中,楚军砸破了锅,凿沉了船只,以此激励将士,由此留下的一个成语叫什么?这场战役的结果如何?
23.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夏王自比于太阳,可以永世长存,百姓却咒骂他,愿意和他一起去死。
材料二:商王施用“炮烙之刑”,残酷镇压人民。
材料三:周王为了取悦王妃褒姒,竟然以烽火戏诸侯。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三中的“夏王”“商王”“周王”分别指谁?他们共同的统治特征是什么?
(2)公元前1046年,一场大战决定了商朝的灭亡,在战场上,奴隶们纷纷倒戈,引导周军攻入商都,周军的统帅是谁?这场大战的名称是什么?
(3)烽火戏诸侯后不久,西周灭亡,东周于公元前770年建立,建立者是哪一位君主?定都在哪里?
24.历史上的变法与改革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如图,观察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
材料二 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把小的乡邑合并为县,全国共设31县,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用法令的形式保护土地私有制;在全国范围内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
请回答:
(1)从材料一的两幅图中,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的问题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的哪四项措施
(3)商鞅变法发生在战国时期的哪个诸侯国?在何人的支持下进行了变法?
(4)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
1.A
2.B
3.D
4.B
5.C
6.C
7.C
8.D
9.B
10.D
11.B
12.A
13.D
14.C
15.B
16.A
17.D
18.B
19.(1)工程:都江堰,岷江。
(2)功能:防洪灌溉
(3)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将在防洪、灌溉、发电、航运、养殖、供水等方面发挥巨大的综合效益。
20.
(1)为了巩固对周边的统治
(2)春秋时期
(3)韩赵魏三家分晋
(4)秦朝 公元前221年
21.
(1)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
变法的主要内容:1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2 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3 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3)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22.
(1)赵括,纸上谈兵,长平之战
(2)这位将军是楚霸王项羽,留下的成语是破釜沉舟,结果:项羽以少胜多,大败了秦军的主力。
23.
(1)“夏王”指夏桀,“商王”指的是商纣,“周王”指的是周幽王
他们的共同特征是统治残暴、昏庸无道。
(2)周军统帅是周武王,这场大战史称“牧野之战”
(3)建立者是周平王,定都于洛
24.(1)信息: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并推广 说明: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
(2)推行县制;承认土地私有;统一度量衡;奖励生产。
(3)秦国;秦孝公
(4)使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