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怀疑与学问》 课时作业(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9《怀疑与学问》 课时作业(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01 21:35:45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怀疑与学问 课时作业
单选题
1.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临近考试,为了让自己浮躁的心沉静下来,我总喜欢在皎洁的月光下,仰望满天繁星。(把“满天繁星”改为“苍穹”)
B. 在这次学校举办的“五四”文艺晚会上,同学们表演的节目大多以舞蹈为主,充分展示了他们青春的风采。(把“大多”删去)
C. 我们之所以要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原因,是因为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把“的原因”删去)
D. 予人玫瑰,不仅今天手留余香,但是明天也有可能得到别人回赠一个玫瑰园。(把“不仅……但是……”改为“虽然……但是……”)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停滞 营改增 来势汹汹 三皇五帝
B. 懒惰 获得感 荒草萋萋 顾名思义
C. 锻炼 新常态 鸦雀无声 变幻莫测
D. 辩论 地条钢 默守成规 味同嚼腊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那才是真正的物主。
B.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
C. 孔乙己喝过半碗酒,涨红的脸色渐渐复了原,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颓唐不安的神气。
D. 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
4.给空缺处选填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青草学校文学社社长王同学接到学校通知:“定于本周五下午2点在学术报告厅举办‘诗歌朗诵会’,请你代表文学社邀请市电台的金明老师来校指导,并请他示范朗诵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王同学转述:__________
A. “金老师,您好!我校将于本周五下午2点在学术报告厅举办‘诗歌朗诵会’,我代表学校文学社邀请您前来指导,并请您示范朗诵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万望勿辞!”
B. “金老师,您好!我是青草学校文学社社长。我校将于本周五下午2点举办‘诗歌朗诵会’,我代表学校文学社邀请您前来指导,并请您示范朗诵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C. “金老师,您好!我是青草学校文学社社长。我校将于本周五下午2点在学术报告厅举办‘诗歌朗诵会’,我代表学校文学社邀请您前来指导,您可不能不来啊!”
D. “金老师,您好!我是青草学校文学社社长。我校将于本周五下午2点在学术报告厅举办‘诗歌朗诵会’,我代表学校文学社邀请您前来指导,并请您示范朗诵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5.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句子,语序恰当、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浅阅读”对于我们增长学问、开阔眼界无疑能起到促进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使知识向精、深、专方向挺进。“深阅读”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国民素质的提升更加重要。
①而“深阅读”就是深度阅读,它讲究反复咀嚼、品味、思考
②但是,“浅阅读”本身存在无法克服的缺点和不足
③对于国家和民族将是灾难性的
④如果仅限于“浅阅读”,过分热衷于“浅阅读”
⑤表现为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泛泛而读
A. ①②④⑤③ B. ②①④③⑤ C. ⑤④③①② D. ②⑤④③①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良好的教养不仅来自家庭和学校,而且可以得之于自身。
B.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所以,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C. 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肯随便轻信的精神,便是怀疑的态度,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D. 当我们把自己的精神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储物丰富之后,不妨扩大疆域,增修新舍,矗立我们的精神,开拓我们的精神。
7.对于课文《怀疑与学问》,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课文引用了孟子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论证上属道理论证。
B. 本文开头引用两句名言,既可以作为中心论点,又可以作为论据。
C. 课文的标题用了一个并列短语,揭示了文章的论点。
D. “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一句中的“学术”和“文化”不能互换位置,因为“学术”是人类众多的“文化”活动中的一种,此句是从部分到整体,互换后就讲不通了。
8.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2021年11月,云南省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张桂梅,被中央授予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助人为乐模范”
B. 为了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多年来我校坚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广泛得到社会的关注和家长的支持。
C. 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培养青少年的实践能力和知识水平,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爱科学、学科学。
D. 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是否深厚,不仅在于它曾经拥有多少优秀文化,更在于它今天还能拥有多少优秀文化。
二、填空题
9.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liú sú ______ 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
(2) 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 xíng zhī yǒu xiào ______ 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
(3) 说著,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bù xǐng rén shì ______ 。
(4) 先生之言,dùn kāi máo sè ______ ,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
10.请从括号内的词语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填写在横线上。
(1) 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 ______ (视察 省察)。
(2) 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 ______ (辨认 辨别)是非。
(3) 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 ______ (启示 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 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 ______ (懒惰 懒散)。
11.文学常识填空。
(1) 顾颉刚,字 ______ ,著名的历史学家、民俗学家, ______ 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2) 三皇指的是 ______ 、 ______ 、 ______ ,五帝指的是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三、语言表达
12.请你仿照画线句补写两个句式相同、语意连贯的分句,形成一个排比句。善思则能“从无字句处读书”。读沙漠,读出了它坦荡豪放的胸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13.阅读《文章之美》,完成下面小题。
文章之美
①虽说文无定法,但文章是枯燥无味还是引人入胜,是空洞无物还是见解独到,不难分出优劣高下。这背后既有遣词造句、修饰打磨等为文之术的差别,也有格局视野、思维理念等为文之道的不同。所以,我们应学会品悟文章之美。
②文章之美透射价值之美。立言立文目的在于明确目标、引领方向、凝聚人心、启发行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章生命力的内核。北大红楼一楼西头的阅览室是青年毛泽东工作过的地方。在这里,他经常阅读共产主义书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对历更的正确解释后,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文章的价值和魅力可见一斑。
③文章之美透射逻辑之美。文字是思维的载体,逻辑是思维的内核。文章首先在形式上要符合逻辑,符合人们的一般思维规律。一篇好的文章让人看得清楚,读得明白。如果文章让人感觉思路不清、语焉不详,大多是逻辑出了问题:或者是概念模糊不准确,或者是划分混乱不周延,或者是推理矛盾不科学,或者是论证跳跃不充分,等等。逻辑清晰、论证严密只是第一步,逻辑之美还体现在揭示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通过由表及里的分析、由此及彼的推演,深刻探究存在于事物当中的规律、存在于人心之中的共识,达到一语中的、一鸣惊人的效果。
④文章之美透射伦理之美。伦理是人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标准,作文如做人,一定要符合公序良俗,在喜怒哀乐、是非对错、美丑善恶等方面展现鲜明态度。一篇好的文章,即使是应用类的,也会带有一定的感性色彩,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表扬什么、批评什么,立场明确、态度清晰、观点持正。文章的伦理之美,在于让读者清楚地理解哪些是原则底线、哪些是基本要求、哪些是具体标准、哪些是希望号召,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更不能僭越法理人伦,世道人心。
⑤文章之美透射美学之美。美学研究对象是美的形式和意象,具体到文章中,就是要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和文字技巧,营造美的意象和境界,给人以耳目一新、酣畅淋漓的美的享受。比如,恰当运用排比,对偶、比喻、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让文字灵动起来,使情感丰富起来、富于变化。借鉴美的意象,融入自然之美、人文之美。
⑥“文以载道”。只有让思想之根深扎实践沃土,充分吸收阳光雨露和大地养分,才能浇灌出美妙动人的文章之花。
(1)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
(2) 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虽说文无定法,但文章不难分出优劣,这背后既有为文之术的差别,也有为文之道的不同。
B. 一篇好的文章首先在形式要符合逻辑,符合人们的一般思维规律。
C. 作文如做人,一篇文章僭越法理人伦、世道人心,就不是好文章。
D. 美学研究对象是美的形式和意象,有美的意象和境界就是好文章。
(3) 阅读文章,说说【链接材料】中的句子体现了哪一种文章之美,并运用文中的品鉴方法,对其文字之美作简要赏析。
【链接材料】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选自朱自清《春》)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及修改能力。首先明确病句的原因有成分残缺、成分赘余、搭配不当、用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等。学生平时只要多交流,多做题,就会掌握其中的规律。
【解答】
ABC选项修改正确。
D项修改不正确,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应改为“不仅……而且……”。
故选D。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重点字形的能力。D项,“默”应改为“墨”,“腊”应改为“蜡”。
3.【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运用词语的能力。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遇到不懂或者不熟悉的词语,我们要及时查字典,搞清楚成语的含义,最好能用学过的成语正确地造句,这才说明真正理解了成语的含义;还要多读书,学会结合书中具体的语境及词语的感彩来理解词语的含义。
【解析】
A项,干干净净:意思是没有尘土、杂质等,也形容说话、动作不拖泥带水,或者比喻一点儿不剩。这里是比喻义,比喻完全、一点儿不剩。符合语境。故正确。
B项,流俗:世俗、一般的风俗习惯。符合语境。故正确。
C项,颓唐不安:精神萎靡心神不安。这里说的是孔乙己的神态,应用“不屑置辩”。故错误。
D项,豁然贯通: 指一下子弄通了某个道理。符合语境。故正确。
故选C。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A项,没有交代自己的身份,同时“万望勿辞”语气较强硬,不合语境。
B项,没有说明举办朗诵会的地点。
C项,没有说明需要被邀请方示范朗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且“您可不能不来啊”有强迫之意。
所以D项转述恰当。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应用之句子排序的能力。
先分析原文,再抓住②句关键词“但是”,可确定②句紧承前文,是首句,排除A、C两项。②句说“浅阅读”的缺点和不足。
抓住⑤句关键词“表现为”,可知⑤句是进一步解说“浅阅读”的缺点和不足,⑤句紧承②句,排除B项。
故选D。
6.【答案】A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比如,可以从内容角度分析词义的不同理解病因,可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
【解答】
A项正确。
B项有误,前后句并未构成因果关系,而是转折关系,将“所以”改为“然而”。
C项有误,搭配不当,将“精神”与“态度”互换。
D项有误,缺少宾语中心语,可将“矗立我们的精神,开拓我们的精神”改为“矗立我们的精神大厦,开拓我们的精神旷野”。
故选A。
7.【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综合性解读能力。解答此题,要熟知文章主要内容,分清层次,知道论点、论据、论证方法,还要知道短语结构、重点语句,然后逐一辨析,得出正确答案。
【分析】
ABD.正确;
C.有误,“怀疑与学问”这个标题,表面上看“怀疑”与“学问”是并列关系,实际上重点在谈“怀疑”的重要性,怀疑是一切学问的前提,没有怀疑的精神就没有新发明、新学说的产生和创立。这个标题只揭示了文章的论题。
故选C。
8.【答案】D
【解析】A.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句末加上“的荣誉称号”;B语序不当,应该是“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家长的支持”;C.动宾搭配不当。
9.【答案】【小题1】流俗
【小题2】行之有效
【小题3】不省人事
【小题4】顿开茅塞
【解析】答案:
(1)流俗;
(2)行之有效;
(3)不省人事;
(4)顿开茅塞。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汉字的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确定读音及字形。
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但汉字中又能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因此,平时的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的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10.【答案】【小题1】视察
【小题2】辨别
【小题3】启迪
【小题4】懒惰
【解析】1.本题考查词义辨析。词义辨析注意从词语本身的含义、习惯搭配、语法结构、感彩等角度展开,同时还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正确使用词语就要求掌握初中涉及的汉语词汇含义和正确使用的条件。主要涉及到近义词的区分,易混易错词语的正确选择,以及实词、虚词等各种词性的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正确选择。“视察”指察看;审察;考察;上级人员到下属机构检查工作。“省察”是反省检查自己。这里说的是要了解实际,必须亲自察看,故选“视察”。
2.
本题考查词义辨析。词义辨析注意从词语本身的含义、习惯搭配、语法结构、感彩等角度展开,同时还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正确使用词语就要求掌握初中涉及的汉语词汇含义和正确使用的条件。主要涉及到近义词的区分,易混易错词语的正确选择,以及实词、虚词等各种词性的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正确选择。“辨认”是分析辨别并做出判断。“辨别”是指对不同的事物在认识上加以区别。这里选用“辨别”与“是非”是习惯搭配,指区别对错。故选“辨别”。
3.本题考查词义辨析。词义辨析注意从词语本身的含义、习惯搭配、语法结构、感彩等角度展开,同时还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正确使用词语就要求掌握初中涉及的汉语词汇含义和正确使用的条件。主要涉及到近义词的区分,易混易错词语的正确选择,以及实词、虚词等各种词性的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正确选择。“启示”是开导指点,使产生联想并有所领悟。“启迪”启发;启示。这里是说怀疑可以启发新发明,故选用“启迪”。
4.本题考查词义辨析。词义辨析注意从词语本身的含义、习惯搭配、语法结构、感彩等角度展开,同时还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正确使用词语就要求掌握初中涉及的汉语词汇含义和正确使用的条件。主要涉及到近义词的区分,易混易错词语的正确选择,以及实词、虚词等各种词性的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正确选择。“懒惰”是偷懒;不喜欢费体力或脑力。“懒散”指懒惰散漫;形容人精神松懈,行动散漫,不振作。这里是说对别人的话不加思考,全盘接受,这是一种“懒惰”的表现。故选“懒惰”。
11.【答案】【小题1】铭坚 古史辨
【小题2】伏羲 神农 女娲 黄帝 颛顼 帝喾 唐尧 虞舜
【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根据自己的识记积累解答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本题根据自己的识记积累解答即可。
12.【答案】【示例】读春雨 读出了它润物无声的柔情 读大海 读出了它气势磅礴的雄壮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应用之仿写句子的能力。答题时,参照画线句“读沙漠,读出了它坦荡豪放的胸怀”,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读自然景观的感受即可。
13.【答案】【小题1】
我们应学会品悟文章之美。
【小题2】D
【小题3】
示例:体现了文章中的美学之美。句子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鸟儿的活泼欢愉,表现了春天的欣欣向荣,给人以耳目一新、酣畅淋满的美的享受。
【解析】1.
此题考查提炼或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的能力。论点是作者的完整看法、见解或主张,能够统摄全文。要通读全文,总览文意,体会作者集中论述的问题,再提炼重点语句分析概括论点。由文章题目“品悟文章之美”可知,本文的中心话题是如何理解文章之美。文章第①段“真正力透纸背、洞穿世事、直指人心的,是为文者的思想张力和理性魅力”等内容通过道理论证,阐述文章具有魅力的原因,得出论点“文章之美是一种思想之美,也是一种哲学之美”。然后②③④段分别从“文章之美透射逻辑之美”“文章之美透射伦理之美”“文章之美透射关学之美”三个方面来论述,最后⑥段进行总结。可提炼出中心论点:我们应学会品悟文章之美。
2.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D.根据第⑤段中的“具体到文章中,就是要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和文字技巧,营造美的意象和境界,给人以耳目一新、酣畅淋漓的美的享受”可知,语句只是提到了营造美的意象和境界会给人以耳目一新、酣畅淋满的美的享受。并不能说明有美的意象和境界就是好文章”,选项表述与原文不符。
故选D 。
3.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及对句子的赏析。
【链接材料】“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语句用“高兴”“呼朋引伴”“唱”“应和”等词语,赋予了鸟儿以人的情态,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鸟儿在春天来临时的活泼欢愉的场景,表现了春天的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特点,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美的享受。结合文章第⑤段“美学研究对象是美的形式和意象,具体到文章中,就是要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和文字技巧,营造美的意象和境界,给人以耳目一新、酣畅淋漓的美的享受。比如,恰当运用排比,对偶、比喻、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让文字灵动起来,使情感丰富起来、富于变化”可知,这个句子体现了文章中的美学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