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创造性思维 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每个人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成功人士必定有超人的毅力。
B. 他的故事我们早有耳闻,所以自我介绍时不用多说,大家就自然不言而喻了。
C. 几千年来“养儿防老”的旧观念,在文化不发达的山区,至今仍是根深蒂固。
D. 武大靖2018平昌冬奥会男子500米短道速滑的冠军奖杯不是轻而易举得来的。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从中国的简帛、埃及的莎草纸、欧洲的羊皮卷到今天的电子墨水屏,让人类的阅读载体不断演进,但人们对阅读的热爱,对精神世界的守望却从未改变。
B. 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能否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
C. “一带一路”是中国首倡,但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曲”,而是各国共同参与的“交响乐”,是各国共同受益的重要国际公共产品。
D. 无人驾驶技术的日渐成熟,差不多45%到53%上下的司机对全自动驾驶汽车用于市场和主题公园的载人交通系统感到满意。
3.选出对下列病句修改有误的一项( )
A. 强军事业能否取得重大成就,与军队院校在高素质军事人才培养方面的显著进步密切相关。(修改:删去“能否”。)
B. 托老所内,习近平表示,让老年人生活幸福,健康长寿,老有所养是我们的共同愿望。(修改:在句首加“在”。)
C. 这次全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培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全面部署。(修改:将“培养”改为“推进”。)
D. 江中制药集团采取积极有效的节水措施,用水量由去年同期的五十多吨下降了一倍。(修改:将“一倍”改成“二分之一”。)
4.下列各句中画线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坚不可摧。
B. 我一直盯着父亲,看他郑重其事地带着两个女儿和女婿向那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走去。
C. 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使事业和人生呈现缤纷和谐、相得益彰的局面,是第二间精神小屋坚固优雅的要诀。
D. 假如一个男人跟朋友和熟人见面时彬彬有礼,可是在家里对妻子儿女动不动就大发雷霆——那就可以肯定他不是一个有教养的人。
5.选出对下列句子表达方式判断有误的一项( )
A. 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议论)
B. 樵夫总是随手一拔,把它们一根一根地和茅草捆在一起,挑到东山给他的老太婆烧锅去了。(记叙)
C. 创造之神!你回来呀!只有你回来,才能保证参天大树之长成。(描写)
D. 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议论)
6.将下列句子组合成段,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
②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
③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④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⑤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
A. ④②①⑤③ B. ②①⑤③④ C. ①③⑤④② D. ②④⑤③①
7.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写作是一种思维和情感十分活跃的创造性劳动,__________需要通过观察去获取材料,通过想象去丰富材料,___________要通过构思,运用一定的表达技巧去结构和安排材料。但无论观察、想象、构思都离不开思维。因此要提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必须把思维训练纳入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来。按照思维发展的__________,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到创造性思维____________地训练。
A. 既 又 规则 按部就班 B. 不但 还 规则 井然有序
C. 不但 还 规律 墨守成规 D. 既 又 规律 循序渐进
8.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______,这一点非常重要。
②布歇内尔边看电视边这么想:“光看太没意思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看它有什么_____。”
③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个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_____充实。
④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____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
A. ①探索 ②反映 ③逐渐 ④汲取
B. ①探求 ②反应 ③逐步 ④提炼
C. ①探求 ②反应 ③逐渐 ④汲取
D. ①探求 ②反映 ③逐步 ④提炼
9.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高新技术的运用使电脑的价格比五年前降低了两倍。
B. 由于经营混乱,监管不力,使不止一家江西食品厂深受其害。
C. 无论是开拓式创新、升级式创新,还是移植式创新,关键都是要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
D. 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机器人在脑力方面战胜人类真是让人感到匪夷所思。
10.下列加下划线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路径(jīng) 渊博(yuān) 压榨(yà) 根深蒂固(dì)
B. 典型(xín) 汲取(jí) 思维(wéi) 锲而不舍(qì)
C. 推敲(qiāo) 恭喜(gōng) 对称(chèn) 孜孜不倦(zǐ)
D. 模式(mó) 契约(qì) 创意(chuàng) 持之以恒(héng)
1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事实论据的一项是( )
A. 谷登堡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了一种新机械。
B. 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
C. 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
D. 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
1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在网络的轮番炒作下,使“蓝瘦香菇”这个词语迅速走红,一时间成为了2016年的网络热门词汇。
B. 能否规范地书写汉字,是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书写的基本要求。
C. 近年来,各大卫视的跨年演唱会使观众审美疲劳是因为其跟风严重、缺乏创意、没有特色造成的。
D. 互联网浅阅读使人们蜻蜓点水般地广泛采集碎片化的信息,但无法促进深度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13.下面的诗句与课文题目“谈创造性思维”表达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B.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C.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D.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二、填空题
14.选词填空。
(1)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________(汲取 吸收 学习)知识,使自己________(学识 学问 才学)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
(2)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________(材料 素材 材质)。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 创造力 创意感)。
三、语言表达
15.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①关键是要经常随时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②如果能做到这些,你才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1)在方框内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2)文段中画线的两个句子都是病句,请修改。
第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②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代文阅读
16.阅读回答问题。
①节日民俗文化的声、光、色,凝结着一方风土人情,寄寓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②以“声”为例,民间音乐在节日民俗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深入发掘民间音乐传统,盘活民俗活动中的音乐项目,可以让民俗变得“可听”。四川达州大竹县的“竹唢呐”,乐音清脆嘹亮、清新动听,为节日营造喜庆气氛。广东清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的“闹年锣”,桶鼓、大锣、班锣和铙钹等竞相赛乐,把年味儿烘托得更加热烈,寄寓着人们辞旧迎新的喜悦。
③“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灯彩、篝火、塔火的使用点亮了节日民俗的“光”芒。重庆的秀山花灯、安徽的嬉鱼灯、江苏的放水灯,盛大的灯彩活动承载着人们的美好愿景,让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气氛分外浓烈。
④色彩能够带给人最直观的视觉感受,自然之色装点四季,民间之“色”则让节日民俗更加亮眼。过年时张贴的春联年画、窗花剪纸,人们精心准备的衣物配饰、屋内装饰,多以红色为主,寓意喜庆吉祥的红色是民俗文化重要符号。
⑤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自觉深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感受文化赓续绵延的魅力。特别是在传统节日期间,旧民俗有旧味道,新民俗有新样貌,新旧民俗精彩纷呈,丰富和滋养着当代人的节日生活。这其中就包括挖掘并激发民俗文化中的“声”“光”“色”,融合现代声光电的技术手段,让节日民俗更“响”更“亮”更出彩,丰富当代人对民俗文化的感受和认识。
⑥节日期间漫步城市,广场上的音乐喷泉秀引人驻足,它将音乐、灯光与喷泉造型的变化自然融合,一些具有节日氛围和地方特色的音乐更是让人们跟着载歌载舞。冰灯被喻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凝固的音乐”,赏冰灯是东北地区独特的节日民俗。近年来,灯光控制、激光装饰、3D打印等技术被运用于冰灯艺术,许多冰灯作品晶莹剔透、流光溢彩。在贵州贵阳、湖南长沙、江西上栗等地,“无人机+激光技术”在夜空中编织出寓意吉祥的图案,为人们送上新春祝福,让节日的夜空绚烂多彩。
⑦对中华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切身体验,让民俗文化“可听”“可看”“可感”,不断丰富当代人对民俗文化的切身感受,民俗文化才能更富生命力;不断增强人们对中华民俗的文化认同,同时紧跟时代步伐、不断赋予传统民俗以新的面貌,民俗背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进一步滋养今天的生活。
(取材于《人民日报》,有删改)
(1) 根据你对全文内容的理解,用一句话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30个字以内)
(2) 下面两则材料中,哪一则作为第④段的论据更恰当?请说明理由。
材料一:河南民间年画有使用槐黄、橘黄等黄色调的传统,为年画增添温暖明亮、热烈奔放的气质。
材料二:春节档电影《深海》,融合油画色彩与黑白水墨,以三维形态呈现写意风格,创作出了绝美的画面。
(3) 同学们就“如何发展国风音乐”交流看法。阅读下面的材料,基于上文的主要观点,选出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如今,国风音乐渐成引人注目的文艺潮流。国风音乐是一种古风歌曲流行的音乐现象。在内容上,既包括民族器乐,也包括流行歌曲;在音乐风格上,除了传统的五声音阶之外,亦可包含说唱、摇滚、民谣、电音等元素。
A. 要发展国风音乐就要将古风古韵和当代生活、当代人的审美旨趣结合起来,彰显国风音乐的时代感。
B. 要借助媒介优势与科技力量,创新传播手段,让更多人走近国风音乐,感受国风音乐的无穷魅力。
C. 要大胆创新,将传统乐器附加于现代音乐作品中,要在中西合璧、洋为中用中拉近与听众的距离。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成语的掌握和运用情况。首先学生需要理解题目中成语的意思,然后还要知晓在特定语境中的运用,以及词语所包含的情感色彩,答题的时候要细心,也可以采取排除法来做题。
【解答】
A项,使用正确,一蹴而就: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多用于否定句中。
B项,使用有误,不言而喻:是指不用说就明白了,形容道理很明显。这里用来形容熟知别人的故事不恰当。
C项,使用正确,根深蒂固:比喻基础深厚,不容易动摇。
D项,使用正确,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不费力气。
2.【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先通读所有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辨析病句常用的方法有:
①语感法。辨析句子正误,首先认真阅读,仔细考虑,从整体把握,看看句意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合理,以及句意间关系与关联词语是否一致等,凭借语感,就可以发现一些句子的毛病。
②紧缩法。找出句子的主干,检查主谓宾(中心语)是否残缺,是否搭配得当。
③分解法。理清枝叶(附在主、谓、宾上的附加成分),检查枝叶同相应的主干是否搭配得当。
【解答】
A.有误,成分残缺,主语残缺,去掉“让”。
B.有误,前后不对应,删去“能否”。
C.正确。
D.有误,语义重复,删去“差不多”或“上下”。
故选C。
3.【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及修改病句的能力。明确病句的原因有:成分残缺、成分赘余、搭配不当、用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等。学生平时只要多交流,多做题,就会掌握其中的规律。
【解答】
B项修改有误,应将“老有所养”放在“生活幸福、健康长寿”之前。
故选B。
4.【答案】A
【解析】A.坚不可摧:非常坚固,摧毁不了。不能用于形容“思维模式”,应改为“根深蒂固”。
B.郑重其事:形容对待事情非常严肃认真。
C.相得益彰: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长处。
D.彬彬有礼: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
5.【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表达方式的辨析。表达方式是表述特定内容的要素,随语言表达的产生发展而逐步形成。表达方式根据文章的写作方法不同,分为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五种。
【解答】
C项是抒情,不是描写,故选C。
6.【答案】A
【解析】这段文字是阐述“富有创造性的人如何处理与知识的关系”,第④交代“谁”,让读者有清晰的认识,应该先排;①句“这些知识”很明显有指代,代替②句内容,排在②后,⑤“这种情况”代替上面内容,③句总结全段在最后。因此这几句话应该这样排列:④②①⑤③
故选:A。
做本题时注意上下的过渡和衔接,语言要简明、连贯、得体。具体方法是紧紧抓住“序”字做文章,先确定中心句;然后再梳理各句之间的关系,如果有关键词的一定要抓关键词;最后逐句推敲,看整段是否符合一定的顺序。
本题考查排序能力。按照逻辑顺序来排列即可。
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作答此类题,首先要了解词语的含义,其次要知道词语的使用环境,最后结合上下文判断运用是否恰当。阅读题干中的语句,可知前两处应填关联词语,根据前后句的意思,可知“需要通过观察去获取材料,通过想象去丰富材料”和“要通过构思,运用一定的表达技巧去结构和安排材料”是前后承接的关系,故应填“既......又”;根据“思维发展”一词可知第三处应填“规律”;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到创造性思维”应是“循序渐进”。故选D。
8.【答案】C
【解析】【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正确理解字词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弄清词语的意义及常用用法,再次弄清词语的感彩,尤其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字词含义的变化,辨析作答。分辨一组近义词,并把它们分别填进不同的句子里面。这样的题目先做有把握的,然后再区分剩下的词语和句子,把词语填进句子里面多读几遍,看看到底怎么填才合适。
【解答】
探索,多方寻求答案,研究 的意思;探求,探索寻求的意思,结合“多方寻求答案”理解,后者恰当。
反映,反照;反应,比喻表现出客观事物的本质反响,机体对外界环境的改变或刺激产生的对应变化称为反应,语境中表述的是一个实验,后者恰当。
逐渐,渐渐、逐步的意思;逐步,指一步一步地,一点一点地的意思,前者恰当。
汲取,吸取、吸收;提炼,用化学或物理方法使化合物或混合物纯净,或从中提取所需的东西,前者恰当。
故选C。
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
A项,搭配不当,应把“两倍”改为“二分之一”。
B项,成分残缺,应删去“使”。
D项,语义重复,应删去“感到”。
1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重点字音的能力。
A项,径jìng,压yā。
B项,型xíng,锲qiè。
C项,孜zī。
11.【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分析论据种类,作答时,需正确掌握各种论据的表现形式,然后结合各项内容具体分析。论据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名人事例,大家熟知的社会事件,都是事实论据。名人名言,谚语俗语等都是道理论据。
【解答】
ABD这三项均为具体的事例,所以是事实论据。
C项,这句话是作者的一种看法和观点,所以是道理论据。
故选C。
12.【答案】D
【解析】A.缺少主语,去掉“使”;
B.前后表述不一致,去掉“能否”;
C.语意重复,去掉“造成的”;
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病句的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先通读全文,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的辨析,注意把握常见类型及修改方法,平时在语言表达中,要注意病句的发生。
13.【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和文章标题关系的能力。首先要认真回忆课文的内容,然后具体理解标题的含义,再理解诗句的意思,思考二者间的关系。
【解答】
A.“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该句诗歌描绘的是禅房后院幽静的环境,与“谈创造性思维”表达的意思不相同;
B.“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思就是从不同的角度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创造性思维就是要多角度思考,正好符合本课题目“谈创造性思维”的意思;
C.“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写出的并不仅仅是园中美丽的春色,还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写出了一片春意盎然,与“谈创造性思维”表达的意思不相同;
D.“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阐述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与“谈创造性思维”表达的意思不相同。
故选B。
14.【答案】(1)汲取 学识 (2)素材 创造力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句意选词填空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常见的词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分析作答。
【解答】
(1) 吸收,指接纳、接受。 “汲取”指吸取。学习,是指通过阅读、听讲、思考、研究、实践等途径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所以应该说:汲取知识。学识,即学问和知识。学问,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系统知识。才学,指才能和学问。一般说学识渊博。
(2) 材料,是人类用于制造物品、器件、构件、机器或其他产品的那些物质。素材,指的是作者从现实生活中搜集到的、未经整理加工的、感性的、分散的原始材料。材质,指材料的质地。知识应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创造性,是努力创新的思想和表现。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创意感,指创立新意的能力。这里强调拥有“创造性”。
15.【答案】(1); ; (2)去掉“随时”。 删去“才”。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标点符号是书面上用于标明句读和语气的符号。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解答此类题,先要通读句子,然后结合标点符号知识,分析各分句的关系,结合具体语境作答即可。联系上下文语境,应该都填分号。
(2)本题考查学生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第①句:去掉“随时”。第②句:把“才”删去。
16.【答案】【小题1】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民俗文化,让民俗文化“可听”“可看”“可感”。
【小题2】
材料一。因为材料一写了河南民间年画运用传统色调,为节日增添色彩,让节日民俗更加亮眼,与第④段的观点“色彩能够带给人最直观的视觉感受,自然之色装点四季,民间之‘色’则让节日民俗更加亮眼”一致。材料二主要强调的是“以三维形态呈现写意风格”,与现代科技有关,与“传统色彩”无关,所以不适合作为第④段的论据。
【小题3】B
【解析】1.
本题考查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是作者对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
阅读全文,可知本文的结构是“总——分——总”。第①段“节日民俗文化的声、光、色,凝结着一方风土人情,寄寓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总领全文,这是个一般陈述句,不能体现作者的观点,因此不能作为中心论点;第②至⑥段对第①段作了具体的论述;最后一段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对中华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切身体验,让民俗文化‘可听’‘可看’‘可感’,不断丰富当代人对民俗文化的切身感受,民俗文化才能更富生命力”即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民俗文化,让民俗文化“可听”“可看”“可感”。
2.
本题考查论据的运用。
第④段的观点是“色彩能够带给人最直观的视觉感受,自然之色装点四季,民间之‘色’则让节日民俗更加亮眼”。
材料一“河南民间年画有使用槐黄、橘黄等黄色调的传统,为年画增添温暖明亮、热烈奔放的气质”写了河南民间年画运用传统色调,为节日增添色彩,让节日民俗更加亮眼,此例与第④段的观点一致。
材料二“电影《深海》,融合油画色彩与黑白水墨,以三维形态呈现写意风格,创作出了绝美的画面”主要强调的是“以三维形态呈现写意风格”,与现代科技有关,与“传统色彩”无关,所以不适合作为第④段的论据。
3.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B.有误,文章论述的是从“声、光、色”的角度,让民俗文化“可听”“可看”“可感”。材料从“内容的丰富”“音乐风格的多样”来发展国风音乐。而此句主要从“创新传播手段”的角度来发展国风音乐,与文意不符;
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