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 课时作业
单选题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A.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 才美不外见 D.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相马(xiāng) 祗辱于(zhǐ)
B. 骈死(pián) 不外见(jiàn)
C. 槽枥(lì) 食马者(shí)
D. 奴隶(lì) 尽粟(sù)一石
3.下列词语中的“临”字与“执策而临之”的“临”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如临大敌 B. 临阵磨枪 C. 身临其境 D. 临别赠言
4.下列加下划线的词意思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弗学,不知其善也
B.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C.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执策而临之
D. 天下为公
忍能对面为盗贼
5.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译文:喂马的人不知道按千里马(的食量)去喂它。
B. 食之不能尽其材。
译文: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
C. 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为什么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D.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译文: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
6.下面加下划线的词语古今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无论魏晋 B. 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 盗窃乱贼而不作 D.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7.下面句中“其”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其真无马邪 B. 安求其能千里也
C.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D. 复前行,欲穷其林
8.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其真无马邪 不知其能千里
B. 执策而临之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C. 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师焉,或不焉
D.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虽有千里之能
二、填空题
9.文学常识填空。
(1)韩愈,字__________,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____________”,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________________”之首。
(2)“说”是古代的一种__________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如我们学过的《____________》,也是这种文体。《马说》通篇采用______________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______________。
10.填空。
(1)韩愈,字______,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______”,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______”之首。
(2)“说”是古代一种______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如我们学过的《______》也是这种文体。《马说》通篇采用______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______。
(3)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______。
11.通假字
(1)才美不外见 ( )
(2)食之不能尽其材 ( )
12.读准字音
一食或尽粟一石( )
食马者( )
骈( )死于槽枥( )之间
其真无马邪( )
1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______②骈死于槽枥之间______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______。
14.按要求填空。
(1)韩愈,字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 ”,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 ”之首。
(2)“说”是古代的一种 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如我们学过的《 》也是这种文体。《马说》通篇采用 的写法,以千里马难遇伯乐,比喻 。
(3)《马说》中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 ”。
(4)《马说》中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谴责的句子是“ , ”。
(5)《马说》中表明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的句子是“ , ”。
(6)《马说》中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 ? ”。
三、语言表达、
15.仔细观察下边的漫画,按要求答题。
(1)描述画面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揭示寓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A项“祗”同“祇(只)”,只、仅。
B项“食”同“饲”,喂。
C项“见”同“现”,表现。
2.【答案】D
【解析】A项,“相”应读“xiàng”。
B项,“见”应读“xiàn”。
C项,“食”应读“sì”。
3.【答案】A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掌握情况。一词多义指的是同一个词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意义这样一种语言现象。一词多义是语言的普遍现象,是词义演变的结果。做题时需要在理解词语基本意思的基础上,结合句子具体分析。
【解答】
例句中的“临”的意思是:面对。
A项,面对。故A合题意。
B项,靠近。故B不合题意。
C项,到。故C不合题意。
D项,快要。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4.【答案】D
【解析】A.代词,它。
B.助词,的。
C.连词,表修饰。
D.是/做。
5.【答案】C
【解析】选项C正确的翻译是“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故选C。
6.【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今异义词的词义的能力。所谓“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古义与今义有差别,甚至词义相差很远。这种词义的差异,是由词义发展变化造成的。
【解答】
A.“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和“都”连用,表条件的连词。故A不合题意。
B.“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成年男子的配偶。故B不合题意。
C.“贼”,古义:害人;今义:小偷。故C不合题意。
D.不是古今异义词。故D合题意。
故选D。
7.【答案】A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其”的用法的能力。“其”可做代词,代人、事、物等;也可做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这里结合语境理解即可。
【解答】
A.难道,表反问语气。
BCD.都是代词。
故选A。
8.【答案】D
【解析】A.表示加强诘问语气/代词,指千里马。
B.表修饰/表转折,却。
C.副词,有时/代词,有的。
D.结构助词,的。
9.【答案】(1)退之 韩昌黎 唐宋八大家 (2)议论 爱莲说 托物寓意 贤才难遇明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以及文体知识的把握情况。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韩愈,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如我们学过的《爱莲说》,也是这种文体。《马说》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
10.【答案】(1)退之;韩昌黎;唐宋八大家。
(2)议论;爱莲说;托物寓意;贤才难遇明主。
(3)其真不知马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11.【答案】(1)同“现”,表现 (2)同“饲”,喂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别通假字的能力。古人在造字的时候,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有时候是有一定规律的;但是有一些字还在形成当中,没有一定规律,可能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也可能使用一个同音字表示那个意思,这个同音字就是“通假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就叫做“本字”。根据老师上课所讲和课后注释,能很好辨别。如(1)同“现”,表现;(2)同“饲”,喂。
12.【答案】shí sì pián cáo lì yé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字音的辨析能力。文言文中,有许多字词的读音与现在的读音不同,这要求学生在平时要加强对文言文文章的阅读,掌握文中相关字词的读音。注意“邪”的读音。
13.【答案】只是;并列而死;喂牲口用的食器;可是
【解析】“祗”是通假字,通“只”,“骈”从字形上可看出本义是“两马拉车”,在文中意思是“在一起”(千里马与常马),“而”是连词,在此句中是转连,所以是“可是”。
答案:
①只是;
②并列而死;喂牲口用的食器;
③可是。
本题考查实词的解释,解答时根据句意回顾所学认真作答即可。
本题不难,各项中的词义明确,易于判断。古汉语中多义词很多,平时学习要注意举一反三,注意辨析词的多义,弄清楚不同的意义不同的用法。
14.【答案】退之
韩昌黎
唐宋八大家
议论
爱莲说
托物寓意
贤才难遇明主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安求其能千里也
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解析】略
15.【答案】(1)(示例)一群专家学者围着一位管理者,带着期盼的神情望着管理者,并向他递上计划、方案、发明、建议等,管理者拿着望远镜向远处望,不理睬身边围着的人。
(2)(示例)管理者不重视身边的人才,讽刺有关部门领导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的愚昧和昏庸。
【解析】这是一道图文转换题,考查语言运用能力。(1)描述画面内容时,画面上所有的信息都要叙述出来,包括文字。(2)答案不唯一,围绕管理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回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