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文化的交流与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学习目标】
1、识记佛教与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史实,理解其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2、据史料分析佛教能够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发展的原因,理解中华文化强大的生命力;
3、知道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中
华
文
化
的
世
界
意
义
课程框架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传入)
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传出)
佛教的中国化
“西学东渐”
中学东传(对亚洲):汉字、儒学、佛教、制度等
中学西传(对欧洲):四大发明、中国热
过程
影响
帝国时代-明末清初:西学东来
转型时代-近代以来:器物-制度-思想
开始传入
日趋兴盛,渐趋本土化
完成本土化
融合
(一)佛教的中国化
【自主学习】根据教材P8,总结佛教中国化的过程
两汉之际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明
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佛教出现了不同宗派,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
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传入)
材料1:魏晋南北朝时期,人民受尽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长期的战乱又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这种情况造成了宗教流行的土壤。各族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和获得精神安慰,也有意识地提倡。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2:佛教认为现实的一切都是“苦”的,即“苦海无边”。提出超脱苦难的办法是忍耐、修行,以便达到“涅槃”境界。佛教这一套说明苦难和解决苦难的学说完全掩盖了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本质,起到了麻醉人民的鸦片作用。
——叶洵灶 《佛教在中国古代得以传播的原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佛教在中国古代得以传播的原因?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传入)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传入)
原因:魏晋南北朝,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佛教的理论满足世人心理需求,且与玄学有相同之处;佛教吸收中国文化日益本土化;唐朝实行“三教并行”政策
影响:佛道盛行,冲击儒学正统地位;推动理学兴起;深刻影响了传统文学艺术。本土化的佛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但佛教宣扬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二)西学东渐
明末清初
"西学东来"
帝国时代
晚清(近代以来)
真正意义上的“西学东渐”
转型时代
未构成实质性的威胁
构成了根本性的挑战
利玛窦
“西学东渐”第一人
汤若望
南怀仁
抵抗派
洋务派
维新派
革命派
激进民主主义者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传入)
概念解读:
西学东渐,是指从明朝末年到近代的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可以分为两个历史时代:
(1)帝国时代。即从明代至清代前期,至多可以叫作“西学东来”,因为那时西学对于中学并未构成任何实质性的威胁
(2)转型时代。即晚清(或“近代”)以来,西学确实对中学构成了根本性的挑战。这段时期以来华西人、出洋华人、书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为媒介,以香港、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作为重要窗口,西方的哲学、天文、物理、化学、医学、生物学、地理、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应用科技、史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于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重大影响
帝国时代“西学东来” 转型时代“西学东渐”
背景
内容
主体
目的
在国力较强的情况下主动进行
在中国落后于西方被迫
向西方学习
主要是自然科学
内容包括广泛,涉及器物、
制度、思想等多个方面
向中国传播基督教
救亡图存
以西方传教士为主,与
中国士大夫进行合作
以中国知识分子为主体
层次 派别和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实践活动
器物 地主阶级抵抗派 师夷长技以制夷 编译书籍
仿制西方战舰
地主阶级洋务派 中体西用 师夷长技以自强 洋务运动
制度 资产阶级维新派 和平改良,君主立宪 戊戌变法
资产阶级革命派 暴力革命,民主共和 辛亥革命
思想 资产阶级激进 民主与科学 新文化运动
无产阶级 马克思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
总结: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传入)
02:00
01:59
01:58
01:57
01:56
01:55
01:54
01:53
01:52
01:51
01:50
01:49
01:48
01:43
01:42
01:41
01:40
01:39
01:38
01:37
01:36
01:35
01:34
01:33
01:32
01:31
01:30
01:29
01:28
01:27
01:26
01:25
01:24
01:23
01:22
01:21
01:20
01:19
01:18
01:17
01:16
01:15
01:14
01:13
01:12
01:11
01:10
01:09
01:08
01:07
01:06
01:05
01:04
01:03
01:02
01:01
01:00
00:59
00:58
00:57
00:56
00:55
00:54
00:53
00:52
00:51
00:50
00:49
00:48
00:47
00:46
00:45
00:44
00:43
00:42
00:41
00:40
00:39
00:38
00:37
00:36
00:35
00:34
00:33
00:32
00:31
00:30
00:29
00:28
00:27
00:26
00:25
00:24
00:23
00:22
00:21
00:20
00:19
00:18
00:17
00:16
00:15
00:14
00:13
00:12
00:11
00:10
00:09
00:08
00:07
00:06
00:05
00:04
00:03
00:02
00:01
00:00
01:47
01:46
01:45
01:44
(一)中学东传:对亚洲
二、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传出)
类别 时间 影响
汉字
儒学
佛教
社会制度
社会生活
文化传播
前4-3世纪
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各国在汉字基础上创造出本国文字。
4世纪以后
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日本等国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
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深受唐文化影响。
3-5世纪
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
7世纪
古代朝鲜、日本和越南的社会制度大多来自唐朝。 ①古代朝鲜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②7世纪,日本实行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科举制度跟中国的基本一样。
中国人进入琉球,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所学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
7世纪
14世纪
15世纪
伴随经贸往来,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传播中华文化。郑和下西洋,扩大和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二、大国辐射: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
二、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传出)
02:00
01:59
01:58
01:57
01:56
01:55
01:54
01:53
01:52
01:51
01:50
01:49
01:48
01:43
01:42
01:41
01:40
01:39
01:38
01:37
01:36
01:35
01:34
01:33
01:32
01:31
01:30
01:29
01:28
01:27
01:26
01:25
01:24
01:23
01:22
01:21
01:20
01:19
01:18
01:17
01:16
01:15
01:14
01:13
01:12
01:11
01:10
01:09
01:08
01:07
01:06
01:05
01:04
01:03
01:02
01:01
01:00
00:59
00:58
00:57
00:56
00:55
00:54
00:53
00:52
00:51
00:50
00:49
00:48
00:47
00:46
00:45
00:44
00:43
00:42
00:41
00:40
00:39
00:38
00:37
00:36
00:35
00:34
00:33
00:32
00:31
00:30
00:29
00:28
00:27
00:26
00:25
00:24
00:23
00:22
00:21
00:20
00:19
00:18
00:17
00:16
00:15
00:14
00:13
00:12
00:11
00:10
00:09
00:08
00:07
00:06
00:05
00:04
00:03
00:02
00:01
00:00
01:47
01:46
01:45
01:44
二、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传出)
(二)中学西传:对欧洲
四 大 发 明 造纸术
火药
指南针
印刷术
其他 8世纪后(唐朝),造纸术逐渐传入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和欧洲,促进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
13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骑士阶层日渐衰落。
13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促进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欧洲人借鉴中国活字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1.16-18世纪,孔子思想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史学、地理学、科技、文学等成就相继传入,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
2.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
(二)中学西传:对欧洲
二、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传出)
1、阅读12页史料,概括四大发明对欧洲发展的影响?
中国的造纸术对当时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火药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骑士阶层日渐衰落;
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新航路开辟);
印刷术后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总之,推动了西方从封建中世纪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
二、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传出)
(二)中学西传:对欧洲
材料一 16-18世纪是中国和西方两大文明之间基本上进行平等交往和交流的世纪,双方都从这些交流和交往中获益多多。尽管法国启蒙思想家没有到过中国,但通过阅读来华传教士、商人、使节的著述,以及与汉学家和中国留学生的直接交往,他们对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在启蒙思想家看来,中国儒教是人类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
—摘编自陈超《明末清初的“东学西渐”和中国文化对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
材料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超过基督教义的最纯粹的道德。
——伏尔泰《论孔子》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启蒙学者为何对中国的儒家思想青睐有加?
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启蒙运动兴起;借助儒学来抨击欧洲的封建专制和天主教会,呼唤资产阶级民主和理性;儒家文化的优秀成分
二、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传出)
(二)中学西传:对欧洲
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
坚持取其精华(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民惟邦本、礼法合治、德主刑辅,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忧患意识等);
去其糟粕(迷信、愚昧、专制思想等)
批判继承、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的方针,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外来文化:洋为中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
★
★
世界上其他古国,现在大部分都衰微了,中国还继续存在,不但继续存在,而且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中国是古而又新的国家《诗经》上有句诗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旧邦新命,是现代中国的特点。中国发展的历史源头和内在动力就是中华文化,中华文化为世界发展提供了滋养。
——冯友兰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
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习近平
课堂小结
1.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曲折的历程。整个过程体现了近代中国( )
A.学习西方就是对封建制度的不断否定 B.学习西方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
C.内忧外患交织促进了学习西方的深化 D.发展资本主义是学习西方的主要目的
2.1876年,郭嵩焘出使海外期间常写信给李鸿章,报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学生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劝其扩大留学范围。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有人说他是“汉奸”。结果,出使不到两年他就回国了。这说明( )
A.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日趋保守 B.郭嵩焘对西方体制过于推崇
C.郭嵩焘的主张超越主流思想 D.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
佛教本土化考点:
3.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僧侣们把印度语中的“达摩”翻译成“道”,把印度语中的“涅槃”翻译成“无为”,并积极宣传孝道。这表明佛教
A.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B.取得统治地位
C.呈现出本土化趋势D.追求三教并行
4. 在印度佛经中观音菩萨是以慈悲为怀,救苦难众生为本愿,以两臂正观音“善男子”为本形。但传入中国后逐渐突破了佛教“法身无性”的性别特征,颠覆性地创造出中国民众信奉又异彩纷呈的“女菩萨”形象。这一现象说明
A.佛教在中国拥有众多的信徒 B.佛教传入中国后渐趋本土化
C.中国文化对佛教具有包容性 D.儒道佛三教合流的发展特点
5.康熙因西洋历与中国传统历法之争,命钦天监官员与西洋历代表、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辩论。经验证,证明西洋历法更为准确,遂“复用西洋历法”,并任命南怀仁为钦天监副监。这一事件表明,康熙( )
A.全面接受外来文化 B.审慎地接受外来事物
C.改变闭关锁国政策 D.承认西方文化超越中国
6.1883年英国人林德指出,在中国引进电报、轮船等犹如在腐朽外表上打补丁,会逐渐由表及里,形成新的生活方式;然后像酵母-样由内向外发酵,改变民众的秉性,进而导致整个中国的转变。这可以用来佐证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B.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全面近代化C.中国民众普遍接受了近代生活方式 D.西方科技引入推动了中国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