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3张PPT)
海水的性质和运动
二、海水的运动
海浪
潮汐
洋流
1、海浪
海洋中由风力作用引起海水波动的现象。主要包括风浪和涌浪。
风浪:由风的直接作用引起的海水波动。
涌浪:风浪离开源地向远方继续传播的海浪,或风浪区域内的风已平息而继续存在的海浪。
风吹拂海面,引起海水的波动,形成风浪
风速越大,浪高越高,能量越大
1、海浪 风浪
1、海浪 海啸
海底地震,滑坡坍塌,火山爆发等都会引起海水的波动,有时会产生巨浪,这种巨浪也被称为海啸。
在剧烈的大气扰动(通常指台风和温带气旋等)导致海水异常升降称为风暴潮。
热带、温带的沿海地区均可能遭受风暴潮的袭击
1、海浪 风暴潮
海浪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有利影响:
(1)塑造海岸地貌:如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柱、海蚀拱桥、沙滩等。
(2)可以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冲浪等活动需要选择浪较高的时候进行,可以增加挑战性。
(3)重要的海洋能资源(波浪能发电)。
海浪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不利影响
(1)波浪造成的颠簸,对海洋航行、海洋工程、渔业作业等都有影响。(出海捕捞、勘探、航行等海上活动处于安全考虑,需要选择浪小的时候)
(2)由巨大波浪对防波堤、港口、码头等水工建筑会造成严重破坏。(人们通过修建防波堤、海岸防护林等方式减缓海浪对海岸的破坏)
(3)海啸和风暴潮能量巨大,往往给沿岸地区带来灾难性后果。
2、潮汐
潮汐指海水在天体(主要是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涨落的现象。
一天中通常可以看到两次海水涨落,白天的海水涨落称为潮,夜晚的海水涨落称为汐,合称潮汐。
大潮:太阳、月球和地球大致处在同一直线上时,月球对地球的引力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叠加在一起。
时间:农历初一、十五
大 潮
新月
满月
小潮:月球、地球连线与太阳、地球连线垂直时,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会被抵消,海面的涨落差距就小。
时间:初七、八和二十二、二十三前后
小 潮
上弦月
下弦月
天时
农历八月十六日至十八日,太阳、月球、地球几乎在一条直线上,所以这天海水受到的引潮力最大。
钱塘江大潮成因
地利
杭州湾为三角形海湾, 口大内小,海潮涌起时,海水由外海进入湾中,潮位堆高,潮差近10米。
风势
夏秋季节夏季风盛行,风向与潮水方向大体一致,助长了潮势。
潮汐的应用
福建霞浦的紫菜养殖
用竹竿搭起养殖紫菜的网帘。
潮水落去,紫菜出露在空气中,进行光合作用;
潮水涨起,紫菜浸入到海水之中吸收养分。
潮间带采集和养殖
港口建设及航运
利用潮汐的规律,准确把握进港与出港的船舶作业,快速接卸减少船舶吃水,尽量选择高潮位作业与离港,避免事故发生。
潮汐的应用
浙江温岭的江厦潮汐电站
利用潮汐的水位差,涨潮和落潮时均可发电,浙江温岭江厦潮汐电站,是我国最大规模的潮汐发电站。
潮汐的应用
海洋中具有相对稳定的流速和流向的大规模海水运动,称为洋流。
指在较长的时间内,洋流的流速、流向和流动路径大致相似
空间尺度大,具有数百、数千千米甚至全球范围的流动
一、洋流的概念与分类
1、洋流——分类(按性质分)
暖流
寒流
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
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的洋流
较低纬流向较高纬
较高纬流向较低纬
0°
60°
60°
暖流
寒流
N
S
10℃
8℃
6℃
20℃
15℃
10℃
6℃
8℃
10℃
10℃
15℃
20℃
利用等温线判断洋流的流向和性质
定方向:洋流的流向与等温线的凸出方向一致
定性质:从低温海区流向高温海区的是寒流,从高温海区流向低温海区的是暖流
定半球:北半球等温线数值南高北低,南半球等温线数值北高南低
北半球暖流
北半球寒流
南半球寒流
南半球暖流
小结
副热带大洋环流 副极地大洋环流
分布海区
环流方向
洋流性质
太平洋 北太平洋
南太平洋
南北半球中低纬海区
北半球顺时针,南半球逆时针
大陆东岸/大洋西岸:暖流
大陆西岸/大洋东岸:寒流
北半球中高纬海区
北半球逆时针
大陆东岸/大洋西岸:寒流
大陆西岸/大洋东岸:暖流
30°N
北赤道暖流
北太平洋暖流
日本暖流
加利福尼亚寒流
阿拉斯加暖流
千岛寒流
北太平洋暖流
60°N
30°S
西风漂流
秘鲁寒流
南赤道暖流
东澳大利亚暖流
卑尔根
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
冬季气温
卑≈2°C
符 ≈-14 °C
年降水量
卑>符
三、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影响大陆沿岸气候
卑尔根
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
气 候
北大西洋暖流
千岛寒流
三、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影响大陆沿岸气候
暖流:增温增湿
寒流:降温减湿
千岛寒流
日本暖流
北海渔场
北大西洋暖流
北冰洋南下冷水
北海道渔场
墨西哥湾暖流
拉布拉多寒流
纽芬兰渔场
①寒暖流交汇而成的渔场
三、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渔场的分布
海水受到扰动,下层的营养盐类被带至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饵料
洋流往往形成鱼类洄游的通道
洋流交汇处阻碍鱼类的游动,使鱼群更加集中
喜暖水和喜冷水的不同鱼种在此汇集
①寒暖流交汇而成的渔场
三、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渔场的分布
水平
补偿流
冷水
上涌
秘
鲁
东 南 信 风
秘鲁渔场形成过程
东南信风(离岸风)
表层海水偏离海岸
深层海水上涌
海底营养物质上涌
浮游生物繁盛
鱼的饵料充足
鱼类聚集→大渔场
②上升流形成的渔场
2、渔场的分布
A
B
北赤道暖流
墨西哥湾暖流
加那利寒流
北大西洋暖流
顺洋流航行可以节约燃料,加快航行速度
逆洋流航行速度减慢
三、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影响海洋航行
泰坦尼克号,是英国白星航运公司下辖的一艘奥林匹克级邮轮,于1912年建造完毕,有“永不沉没”的美誉。然而,1912年4月14日,在它的首次航行中,泰坦尼克号和一座冰山相撞,导致船体断裂而沉入海底,1517人丧生。
纽约
南安普顿
沉没处
拉布拉多寒流
墨西哥湾暖流
冰山:拉布拉多寒流从北极地区挟带冰山南下,给海上海运造成威胁。近年来全球变暖加剧,北极海冰加速消融,这种威胁不断扩大。
3、影响海洋航行
1978年3月,美国超级油轮“阿摩科·卡迪兹号”在行驶到法国布列塔尼海岸时突然抛锚,在拖轮援救的过程中,油轮撞上岩礁后沉没,22.4万吨原油因此泄露,污染了近350公里长的海岸带,仅海鸟死亡的尸体就多达2万多吨。
北大西洋暖流使得原油污染随之扩散,加快了污染的净化速度,但也扩大了污染范围。
“阿摩科·卡迪兹号”失事处
北大西洋暖流
4、影响海洋污染
好望角位于南非开普半岛南端,是非洲最西南端的岬角。大西洋与印度洋在此交接。1486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到此,因多风暴,取名“风暴角”。后因由此可通向富庶的东方,改称“好望角”。苏伊士运河通航前,欧亚航运均经过这里。好望角是世界上繁忙的海上通道,每年过往船只达数万艘,多为从中东、非洲驶往欧美的大型邮轮。
(1)说出好望角地理位置的特点。
好望角在非洲西南端;
位于大西洋和印度洋两大洋交界处;
处于盛行西风带;
是厄加勒斯暖流与西风漂流的汇合之处。
南半球的中高纬度地带,几乎被广阔的海洋所环绕。中纬度地带终年盛行西风,且风力很强,经常出现11级以上的大风。如此强劲的风力作用于开阔无阻的洋面上,常常形成滔天骇浪。好望角地处这一海区边缘,再加上其岬角地形的阻挡作用,10多米高的海浪屡见不鲜。
(2)为什么西方国家常将通过好望角的航行比作“鬼门关”?
好望角是印度洋与大西洋互通的航道要冲,过往船只多。
终年不息的狂风和巨浪给往来大西洋和印度洋之间的船只带来巨大威胁,所以西方国家常将通过好望角的航线比作“鬼门关”。
受两大洋风浪交互影响,其两侧大洋的海浪终年不息。
好望角处在盛行西风带上,南半球陆地小而水域辽阔,西风吹过海洋表面受阻挡作用微弱,风力很强,生成巨浪。
平均潮差是指一定时期内海潮平均最高潮位与平均最低潮位之间的差值。如图为台湾海峡海潮平均潮差等值线分布图(单位:米)。据此完成1~3题。
1.下列沿海城市海域最适宜于建设潮汐发电站的是( )
A.金门 B.平潭 C.澎湖 D.台北
√
2.最大潮差存在季节差异,福建沿海民众都知道秋分前后大潮潮差最大。但2006年据统计福建沿海地区最大潮差的最大值出现在夏季,其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
A.太阳辐射 B.天体运动 C.地形突变 D.台风影响
√
3.制约当前开发该海域潮汐能的主要因素是( )
A.能源密度 B.政府政策
C.科学技术 D.市场距离
√
欧洲鳗鲡在欧洲的河湖里生活10多年之后,将横渡大西洋,长途跋涉回到繁殖地马尾藻海域产卵。长久以来,鳗鲡的洄游路径一直是个谜。2017年初,科研人员揭晓了部分谜底。读图,完成相关任务。
(1)科研人员发现,欧洲鳗鲡洄游产卵时,并非自东向西径直往马尾藻海域,而是取道南方,朝向亚速尔群岛前进。结合所学知识,试对这一现象进行解释。
欧洲鳗鲡如果自东向西径直前往马尾藻海域,要逆着北大西洋暖流游,耗时耗力。而取道南方,朝着亚速尔群岛前进,是顺着洋流游动,省力省时。
欧洲鳗鲡在欧洲的河湖里生活10多年之后,将横渡大西洋,长途跋涉回到繁殖地马尾藻海域产卵。长久以来,鳗鲡的洄游路径一直是个谜。2017年初,科研人员揭晓了部分谜底。读图,完成相关任务。
(2)你认为科研人员推测的鳗鲡洄游路径合理吗?为什么?
科研人员推测的鳗鲡洄游路径合理。
从马尾藻海到欧洲,路途遥远。幼鳗游泳能力弱,只有借助北大西洋暖流,才能到达欧洲沿岸。
欧洲鳗鲡在欧洲的河湖里生活10多年之后,将横渡大西洋,长途跋涉回到繁殖地马尾藻海域产卵。长久以来,鳗鲡的洄游路径一直是个谜。2017年初,科研人员揭晓了部分谜底。读图,完成相关任务。
(3)若要对推测的鳗鲡洄游路径进行证实,你有哪些可行性建议?
在北大西洋不同地点,按照自西向东的顺序,采集鳗鲡个体,如果个体长度不断增大,说明鳗鲡是借助北大西洋暖流自西向东到达欧洲的。
一、海水的性质
海水的温度
海水的盐度
海水的密度
(一)海水的温度
1、概念:海水的温度反映海水的冷热状况,它主要取决于海洋热量的收支情况,海洋学上一般用摄氏度(°C)来表示海水温度。
太阳辐射
海水蒸发
世界海洋每年的热量收入和支出基本上是平衡的,只是不同季节,各个海域的热量收支不平衡,因此各个海域的水温存在差异,而且是随季节变化的。
海水表层温度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
2、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
(1)水平分布规律:
同一纬度季节分布 :同一海区的表层水温,夏季普遍高于冬季。
1月
7月
10℃
20℃
2、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
(1)水平分布规律:
>25℃
A
B
20-25℃
2、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
(1)水平分布规律:
同一纬度:暖流流经,水温较高;寒流流经,水温较低。
温跃层
深水区
水温随深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
水温受外界的影响较小,变化缓慢,温度偏低。
几乎不受太阳辐射影响,海水的热导率低,无法和表层海水形成对流交换热量
水温受太阳辐射的影响较大
(2)垂直分布规律:
2、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
表层区,水温基本上趋向于均匀分布
海水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不均匀递减
2、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及原因
表层海水:水温基本上趋于均匀分布
温跃层:1000米以内,水温随深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受太阳辐射的影响较大)
深水区:1000米深度以下,水温受外界的影响较小,变化缓慢,温度偏低。(几乎不受太阳辐射的影响)。
海水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不均匀递减
温跃层
深水区
表层区
(2)垂直分布规律:
海水温度变化规律
同一海区的水温,夏季高,冬季低;暖流流经海区水温高,寒流流经海区水温低。
不同海区的水温,低纬度高,高纬度低
水平方向
垂直方向
海水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不均匀递减
①表层区:水温基本上趋向于均匀分布
②温跃层:水温随深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
③深水区:水温受外界的影响较小,变化缓慢,温度偏低
3、海水温度的影响
(1)影响大气温度及沿海地区的气温
海洋对大气温度起着调节作用,使温差变小
海水比热容大于陆地,沿海地区气温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均比内陆地区小
(2)海水温度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深度差异:深度越深,海洋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减少。
纬度差异:纬度不同,海洋生物的类型不同。
季节差异:海温变化导致某些海洋生物发生季节性游动。
生活在低纬度的罗非鱼
生活在中高纬度的鳕鱼
鱼类洄游
3、海水温度的影响
(3)海水温度对海洋运输的影响
纬度较高的海域,海水有结冰期,通航时间短;
在冰封海域航行需要装备破冰设施。
3、海水温度的影响
1、8月份世界海洋表层水温的分布有何特点?形成这些特点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8月份世界海洋表层水温的分布
特点:海洋表层水温自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中低纬海区大洋西岸水温高于大洋东岸,中高纬海区大洋西岸水温低于大洋东岸。
2. 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表层年平均水温为 17.4 ℃。其中,太平洋最高,为19.1 ℃;印度洋居中,为 17.0 ℃;大西洋最低,为 16.9 ℃。比较三大洋热带和副热带(南北纬 30°附近)海域面积、海洋开敞程度等,讨论导致三大洋表层年平均水温差异的主要原因。
8月份世界海洋表层水温的分布
太平洋表层水温最高
原因:
太平洋的热带和副热带的面积宽广,北部地形封闭,仅有狭窄的白令海峡与北冰洋相接,北冰洋对太平洋表层水温影响较小。
印度洋海面平均温度要低于太平洋。
原因:
印度洋热带和副热带(南北纬30°附近)水域较为狭窄,广阔水域在南半球。
大西洋表层水温低于太平洋和印度洋。
原因:
大西洋北端地形开敞,受北冰洋水域的冷水和浮冰影响明显。
下图中甲、乙、丙三个观测站各自的纬度位置不同,表层水温在17℃至27℃之间不等。读图,完成相关任务。
1、按纬度位置由高到低的顺序,对甲乙丙三个观测站排序,并说明理由。
纬度位置由低到高:
丙、乙、甲
海水表层水温由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
表层水温由低到高:
丙、乙、甲
下图中甲、乙、丙三个观测站各自的纬度位置不同,表层水温在17℃至27℃之间不等。读图,完成相关任务。
2. 据图描述海水温度的垂向变化特点。
表层海水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显著递减,1000米以内变化较明显,1000~2000米变化较小,2000米以下保持低温状态。
下图中甲、乙、丙三个观测站各自的纬度位置不同,表层水温在17℃至27℃之间不等。读图,完成相关任务。
3. 三个观测站的表层水温差别较大,但是深度1000米以下的深层海水,水温随深度的变化不大,经常保持着低温状态。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三个观测站的表层水温差别较大,是因为纬度不同得到的太阳辐射不同。但海水热导率低,水温随深度增加而显著递减,1000米以下的海水受表层海水的影响越来越小。
1、海水的盐度概况
定义:指1000克海水所含盐类物质的多少,通常用千分比表示。
物质:主要是氯化钠和氯化镁,因此海水既咸又苦。
均值:世界海洋的平均盐值约为
35‰
(二)海水的盐度
世界海洋表层盐度自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向两侧的高纬度、低纬度海区递减。
8月份世界海洋表层盐度分布
2、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
(1)表层分布规律
海洋表层盐度、温度随纬度的分布
①副热带海域盐度最高,为什么?
②赤道附近海域温度最高,但盐度并不是最高的,为什么?
③高纬度海区盐度很低,为什么?
(1)表层分布规律
8月份世界海洋表层盐度分布
主要取决于蒸发量和降水量的对比
①副热带海区: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较少,降水量小于蒸发量,盐度较高
②赤道附近:降水丰沛,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盐度稍低。
③高纬度海区:温度低,蒸发量小,加之反复结冰、融冰,盐度较低。
表层盐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蒸发量和降水量的对比
(1)表层分布规律
8月份世界海洋表层盐度分布
暖流流经的海区,盐度偏高;
寒流流经的海区,盐度较低。
A
B
A日本暖流
加利福尼亚寒流
在同纬度地带:
(1)表层分布规律
大陆沿海地区,河流等淡水注入量大,盐度较低。
(1)表层分布规律
红海是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海区,盐度超过 40‰;波罗的海是世界上盐度最低的海区,盐度低于 10‰。试从纬度位置、气候特点、淡水汇入情况、海区形状等角度,分析两者盐度差异显著的原因。
盐度高
盐度低
特殊海区盐度分析
盐度高
盐度低
纬度较低,气温较高,蒸发强烈
位于热带沙漠气候区,降水稀少
周围河流较少,汇入淡水少
红海海域狭长,更加封闭,只有南部的狭窄海峡与外海相连,与外界低盐度海水交换少
红海
纬度较高,气温较低,海水的蒸发量较小
位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降水较多
周围河流众多,汇入淡水较多
海域较封闭,与外界高盐度海水交换少
波罗的海
径流量大的河流,淡水可扩展到河口外很远的海域。例如,长江在洪水期小潮时,淡水向东北扩展,一直影响到朝鲜半岛以南的济州岛,向南进入杭州湾海域。读图,描述夏季长江口海域盐度等值线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盐度高
特点:等盐度线从河口地区向外呈舌状凸出,数值从近岸向外海递增。
原因:夏季长江径流量大,离河口越近,淡水汇入量越大,河水与海水交换越多,
盐度越低。而离河口越远,长江的淡水对海水的影响就越小,盐度越高。
34
盐度 \‰
35
36
37
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深度 \米
不同纬度海区海水盐度随深度的变化示意
低纬度海区
中纬度海区
高纬度海区
浅表层盐度比较均匀;
海水深度增加,盐度发生变化(这一层称为盐跃层);
到一定深度,盐度有近似均匀分布。
在中低纬度海区,表层盐度较高,随深度的增加,盐度降低。
在高纬度海区,表层盐度较低,随深度的增加,盐度升高。
(2)垂直方向上盐度差异
海水养殖
利用沿海的浅海滩涂进行养殖
3、海水盐度与人类活动
海水中含有大量盐类物质,可用于晒盐、制碱;渤海沿岸的长芦盐场、海南岛的莺歌海盐场、台湾的布袋盐场等都是我国著名的盐场。
3、海水盐度与人类活动
海水淡化
利用海水淡化,缓解淡水资源短缺问题
3、海水盐度与人类活动
温度
盐度
深度(压力)
温度增加密度变小
热膨胀
盐度增加密度增大
溶解物质增加,质量增加
压力增加密度增大
压力对体积的压缩效应
(三)海水的密度
单位体积海水的质量
1、影响海水密度的因素:温度、盐度和深度(压力)
影响因素 表 现
海水温度
海水盐度
海水深度 (压力)
1、海水密度的影响因素
海水密度与海水温度呈负相关。海水温度越低,海水密度越大;海水温度越高,海水密度越小
海水密度与海水盐度呈正相关。海水盐度越高,海水密度越大;海水盐度越低,海水密度越小
海水密度与海水深度呈正相关。海水深度越大,海水密度越大;海水深度越小,海水密度越小
在河流入海口,由于盐度低,因而密度较小,但河水挟带的泥沙可使密度变大。
大西洋表层海水密度、温度和盐度随纬度的分布示意
海洋表层海水密度特点:由赤道向两极,密度逐渐变大,两极地区密度最大。
原因:海水密度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海水温度的变化。由赤道到两极,海水温度逐渐降低。
2、海水密度的分布规律
同纬度海域密度大致相同
(1)水平分布规律
密度\(千克·米-3 )
1023
1024
1025
1026
1027
1028
0
1000
2000
3000
4000
深度\米
赤道海区
热带海区
高纬度海区
不同纬度海区海水密度随深度的变化示意
1000m
2300m
低纬度海区从海面至海平面下1000m,海水密度迅速增大。
从海面1000m-2300m,海水密度缓慢增长。
2300m以下海水密度基本不变。
高纬度海区海水密度在垂向上变化很小。
海水导热率低
随着深度增加,水温迅速降低,海水密度也迅速增加。
(2)垂直分布规律
在高纬度海区,海水密度随深度的变化较小。
高纬度海区,表层海水温度较低,且随深度增加水温下降较小,所以海水密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也很小。
海水密度的垂直分布规律
不同纬度海水密度随深度的变化
在垂直方向上,海水密度随深度的变化因纬度而异。
在中低纬度海区:
一定深度内海水密度基本均匀,
往下(一般至1000米深)海水密度随深度增大而迅速增加,
再往下则海水密度随深度的变化很小
在高纬度海区,海水密度随深度的变化较小。
(2)垂直分布规律
3、海水的密度与人类生产生活
影响航运——在不同的密度的海洋上,同一艘船的吃水深度不同。
密度高
密度低
海水的密度越大,海水的浮力越大,吃水深度越小。
有时候,海水层中出现海水密度随深度增大而减小的情况,称为“海中断崖”,可导致潜艇因海水浮力突然变小,而掉到安全潜水深度以下,会被巨大的海水压力破坏,造成艇毁人亡。一般位于海面以下100—200 米左右
高密度
低密度
高密度
海中断崖威胁潜艇安全
密度低
密度高
密 度 低
海中断崖
地中海因蒸发旺盛,海水盐度高、密度大。高盐度、高密度的海水下沉,由直布罗陀海峡底层流向大西洋。而相邻的大西洋海水的盐度比地中海低、密度小,水面比地中海高,于是大西洋表层海水经直布罗陀海峡流入地中海,补充地中海海水的缺失。
盐度高
(1)结合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分析地中海海水密度大的成因。
地中海是陆间海,被欧、亚、非三大洲包围,海域较封闭。位于中纬度地区的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区,降水较少,蒸发旺盛,周边少大河注入。与同纬度大西洋相比,海水水温较低,盐度较高,密度较大。
地中海因蒸发旺盛,海水盐度高、密度大。高盐度、高密度的海水下沉,由直布罗陀海峡底层流向大西洋。而相邻的大西洋海水的盐度比地中海低、密度小,水面比地中海高,于是大西洋表层海水经直布罗陀海峡流入地中海,补充地中海海水的缺失。
盐度高
(2)潜艇关闭动力装置,可有效避开雷达和声呐的搜索,这样就大大增加了潜艇在水下运行的隐蔽性。议一议,在关闭动力装置的情况下,潜艇应如何进出直布罗陀海峡?
直布罗陀海峡的两边,大西洋和地中海的海水存在着密度差异,表层海水由大西洋流向地中海,底层海水由地中海流向大西洋。在关闭动力装置的情况下,潜艇应从表层进直布罗陀海峡入地中海,从底层出直布罗陀海峡入大西洋。
1.①、②、③分别表示大西洋表层海水年平均( )
A.密度、温度、盐度 B.盐度、温度、密度
C.温度、密度、盐度 D.密度、盐度、温度
下图为大西洋表层海水年平均温度、盐度和密度随纬度变化示意图。据此回答1~3题。
2.在大西洋表层海水年平均密度最低的地方,该处海水的( )
A.温度约为26°C B.纬度约为5°S
C.盐度约为34.6‰ D.密度约为1021.5kg/m3
下图为大西洋表层海水年平均温度、盐度和密度随纬度变化示意图。据此回答1~3题。
3.曲线②在23.5°N附近达到最高值的主要原因是( )
A.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 B.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
C.受地表径流影响 D.受藻类植物影响
下图为大西洋表层海水年平均温度、盐度和密度随纬度变化示意图。据此回答1~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