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历史考前押题之 中国近代史(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中考历史考前押题之 中国近代史(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01 23:31:42

文档简介

中国近代史
一、选择精选必刷题
1.□□□□没有写上禁止鸦片进口的条款,外国商人利用这一点,加强了进行有利可图的非法买卖鸦片活动,清政将打输了这场战争,不敢禁止这种买卖。结果鸦片交易实际上交变得毫无约束,鸦片进口从1842年的33000箱上升到1848年的46000箱和1850年的52929箱。“□□□□”应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A
【解析】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就是打开中国市场,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并没有禁止鸦片进口,因此才出现了材料中1842~1848年鸦片贸易量迅速增加。故选A。《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分别签订于1860年、1895年、1901年,根据材料中时间信息可排除。
2.近年来,很多不同类型的文博类节目持续火爆,引发了人们对文物的关注。下图所示国宝见证了( )
A.中国近代史的开始 B.沙俄的趁火打劫
C.英法联军的暴行 D.清政府的彻底沉沦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1860年,英法联军对北京西北郊的著名皇家园林进行大大肆抢劫,之后放火焚烧。“十二生肖”等国宝就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丢失的,C项正确;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英国没有侵略到北京,排除A项;俄国趁火打劫指的是我国大片领土的丧失,排除B项;清政府的彻底沉沦指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当时的圆明园已经被烧毁,排除出D项。故选C项。
3.下图所示起义的发动者自称是上帝的次子,受命下凡来铲除妖魔,拯救百姓。他发动这次武装起义的背景不包括( )
A.鸦片战争失败加深了清政府统治危机
B.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不断在各地发生
C.洪秀全创立了“拜上帝会"并积极传教
D.洪秀全初步建立起太平天国政权组织
【答案】D
【解析】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洪秀全在永安建制,分封重要将领。初步建立起太平天国政权组织属于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事件,不属于背景。D符合题意;A、B和C均属于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背景,排除。故选D。
4.如图示意图中①处应填的是(  )
A.戚继光抗倭 B.雅克萨之战
C.黄海海战 D.《马关条约》
【答案】C
【解析】 A、B与甲午中日战争无关,可排除。年代尺上方所列举的事件均是中国人民抗争的史实,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中,邓世昌英勇抗击日军侵略,最终牺牲。故选C,可排除D。
5.右图,分析导致清朝这一时期几种主要进口货物关税税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中俄签订《瑷珲条约》
B.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C.中英签订《南京条约》
D.清政府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
【答案】C
【解析】 分析图表可知,1843年清朝主要进口货物的关税税率大幅度下降,这是因为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条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这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关税贸易自主权,导致中国的关税税率下降,故选C。
6.某校八年级(1)班历史学习小组收集了下列一组图片。适合作为这组图片标题的是( )
A.“自强”求富” B.“民主”科学”
C.“实业救国” D.“三民主义”
【答案】A
【解析】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京师同文馆、汉阳铁厂都是洋务运动创办的,洋务运动提出的口号是"自强""求富",故选A;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科学”口号,排除B;“实业救国"是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一些代表人物所宣扬的、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即实业)作为救国救民主要途径的一种思想,而材料中的活动是洋务派创办的,洋务派不属于资产阶级,排除C;“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排除D。
7.据记载,开平矿务局开采的煤炭就在天津市场销售,把日本的煤炭挤出了天津市场。这表明洋务运动一定程度上
A.增强了清朝军事力量 B.抵御了列强经济上的侵略
C.推动了工商业的繁荣 D.根除了外国侵略者的势力
【答案】B
【解析】本题材料侧重于说明开平矿务局创办后对于日本煤炭业在天津势力的打击,说明了近代洋务企业对于抵抗外来资本入侵的积极作用。A选项中增强军事力量与题意无关,故排除;C选项推动了工商业的繁荣,题目中只说了对于抵御列强经济侵略而没有详细说明对于中国工商业的推动作用,C选项为过度解读故予以排除;D项,“根除了”表述过于绝对化。
故正确答案为B。
8.某历史公众号推出如下研究内容。该公众号研究的主题应该是( )
A.列强的侵略 B.中国人民的抗争 C.近代化的探索 D.民族觉醒
【答案】B
【解析】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太平军痛击洋枪队也体现出反对外来侵略的特点。黄海海战是甲午中日战争中中日海军的一次对决。体现出反抗外来侵略的特点。故B符合题意。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中国人民的抗争,不是列强的侵略,排除A;近代化探索开始是洋务运动,排除C;民族觉醒不符合材料中抗争的特点,排除D。故选B。
9.梁启超回忆19世纪80年代的情形时说:“朝士皆耻言西学,有谈者,诋为汉奸,不齿士类”,而19世纪末,却出现了“举国若狂,人人竞言西学”,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性质的变化
B.民族危机加深,救亡意识凸显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自强求富理念的推广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19世纪80年代”“朝士皆耻言西学”“19世纪末”“人人竞言西学”,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末,中华民族危机加深,人们为挽救民族危机纷纷学习西方先进社会文化,故B正确;19世纪80年代到19世纪末中国都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社会性质未发生变化,故A错误;1911年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故C错误;洋务运动是清朝面对内外交困局面,内部先进官员主张学习西方技术维护清朝统治自救行为。它虽一定程度上传播了西方的文化、技术,但不是题干变化的主要原因,故D错误。综上故选B。
10.20世纪初,当欧洲逐渐笼罩在战争阴云之下的时候,列宁曾热情地称赞"现在中国的政治生活沸腾起来了,社会运动和民主主义高潮正在汹涌澎湃地发展”。这里列宁称赞的是(  )
A.辛亥革命使中国社会气象一新
B.十月革命使中国人民看到曙光
C.中共成立使中国革命焕然一新
D.国共合作推动了大革命的兴起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中“20世纪初,当欧洲笼罩在战争阴云下”可知,此事件是发生在一战期间。A、B、D的时间分别是1895年,1917年,1919年,不在一战期间,故排除。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思想逐渐深入人心,社会运动和民主主义高潮汹涌澎湃的发展。故选C。
11.下列建筑共同见证了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B.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C.武装反抗反动派的斗争
D.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
【答案】A
【解析】图一北京大学与图二中共一大会址分别对应了1919年的五四运动和1921年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共同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B选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于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与材料不符;C选项武装反抗反动派斗争,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D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是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与题意无关故排除。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选项。
12.下列图片所体现的共同历史主题是( )
A.列强侵略 B.思想解放
C.近代改革 D.革命团体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迅速传播,出现了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
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等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这些著作都促进了资本主义民主革命思想在中国进一步传播,促进了思想解放,因此图片所体现的共同历史主题是思想解放,B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20世纪初,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背景下出现的救亡图存的努力,不能体现西方列强的侵略,排除A项;章炳麟、邹容、陈天华都是革命派的代表人物,而不是改革者,排除C项;中国革命团体有兴中会等,材料内容没有体现中国革命团体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13.下图是中国共产党一大会址之一的嘉兴南湖的游船,所以中共一大的精神被称为“红船精神”,下面是对“红船精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开天辟地、敢为人先
B.实事求是、敢闯新路
C.不畏艰险、艰苦奋斗
D.永不停步,将革命进行到底
【答案】A
【解析】 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由于敌人的搜查,大会转移到浙江嘉兴的一条游船上。嘉兴南湖的这条游船见证了中国历史上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因此,中共一大体现了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红船精神”,故选A。B、C、D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
14.1912年9月,孙中山发表演说指出“辛亥之前国民意识模糊,老百姓对外声称自己是大清子民,辛亥革命后国民意识里有了‘中国人’的概念。”这主要反映了辛亥革命(  )
A.实现了民族独立
B.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
C.结束了封建帝制
D.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辛亥革命之前中国人国民意识模糊,辛亥革命之后,国民意识里有了“中国人”的
概念。这是中国人民族意识觉醒的表现。故选B。A叙述错误,排除。C、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15.1935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会议,会后中央红军在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领导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此会议是(  )
A.中共一大 B.古田会议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答案】C
【解析】 1934年10月,由于红军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长征。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遵义会议后,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然后巧渡金沙江,红军跳出敌人包围圈。故选C。
16.如图内容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戊戌变法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义和团运动
【答案】C
【解析】依据图片提示信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可知是五四运动。结合课本所学,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于中国北京的一场爱国运动。巴黎和会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的消息传来后,北京学生开展了集会、游行、罢课等活动。后来得到了各地学生以及各界的广泛支持,演变成了全国性的罢市、罢工还有学生罢课活动,从而形成了全国规模的爱国运动,并最终迫使北洋政府拒签和约。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封建的爱国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C正确;戊戌变法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A排除;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B排除;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农民阶级领导的反帝爱国运动。D排除;故选C。
17.如图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的刊物。这表明,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 )
A.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
B.成为队伍庞大的革命政党
C.确定最低纲领是建设共产主义
D.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党组织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共一开始就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 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发展自己, 是人民的政党,A符合题意; BCD三项的内容与题干无关, 排除; 故选A。
18.下列表格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答案】A
【解析】根据表格中的时间1848年9月和“解放了东北全境"可知,指的是辽沈战役。B项发生于1949年初,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C项发生于1948年11月,解放了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D项发生于1949年4月。故选A。
19.下图描述了解放战争期间某一阶段的战略态势,图中的“尖刀”表示的是( )
A.转战陕北 B.挺进大别山
C.辽沈战役 D.渡江战役
【答案】B
【解析】1947年夏,刘邓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向国民党统治区发动大规模进攻,直接
插入敌人兵力空虚的中原大别山地区。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严重地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图中的“尖刀”表示的是挺进大别山。A 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0.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顽强挣扎。其获得发展良机、出现“短暂的春天”是在( )
A.①段 B.②段
C.③段 D.④段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12-1919年由于西方列强忙于一战,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被称为"短暂的春天”,对应图中②段,故选B;①段对应的是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初步发展时期,A错误;1919―1927年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受到挫折,③段错误,排除C;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采取一系列措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到1937年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后,民族资本主义受到沉重打击,陷入困境,因此④段总体呈现下降趋势,D错误。
二、非选择精选必刷题
21.一次次列强的侵略,一个个屈辱的条约,记录着中国的苦难岁月,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39年6月的这场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能轻易放过的。”
(1)材料一中的“这场禁烟运动”指的是哪一事件?中国被迫接受的“条件写在什么条约里?这些条约对中国社会的最主要影响是什么?
材料二:一场绅士的洗劫,一把文明的大火,早夺去你的美丽,也在我的脸上,烙下耻辱的印记。我,没有到过圆明园。但,我感到灼伤的痛楚,我听见你在低泣。
——张晋松《我没有到过圆明园》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发生在哪一战争中?在这场战争前后攫取好处最多的是哪个国家?
材料三:
(3)请写出材料三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主要战役和英雄人物各1例。根据所学知识,阐述材料三两幅图片反映的史实之间的关系。
材料四:1900年,西方列强悍然发动了共同侵略中国的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空前屈辱的《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太后对列强没有把她作为“祸首”来惩办,感激涕零,保证今后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4)材料四中“共同侵略中国的战争”是指什么战争?慈禧太后的言论说明了什么问题?
(5)通过阅读以上材料和解决问题,你有什么感想?
【答案】(1)虎门销烟;《南京条约》;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火烧圆明园;第二次鸦片战争;俄国
(3)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半岛战役、威海卫战役。(一例即可)左宝贵、邓世昌、丁汝昌;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日本通过该条约从中国攫取了大量的权益,刺激了列强的侵华野心,开始分割中国,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5)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屈辱史;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落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要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等。
【分析】(1)事件:根据材料一“1839年6月的这场禁烟运动......”,并结合所学可知,“这场禁烟运动”指的是虎门销烟。条约:根据材料一“......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
中国接受......”,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被迫接受的“条件"写在《南京条约》里。最主要影响: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南京条约》等条约对中国社会的最主要影响是:鸦片战争及战败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事件:根据材料二“一场绅士的洗劫,一把文明的大火,早夺去你的美丽,也在我的脸上,烙下耻辱的印记。我,没有到过圆明园。但,我感到灼伤的痛楚,我听见你在低泣”,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是: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战争: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国家:结合所学可知,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攫取好处最多的是俄国。
(3)战役:根据材料三“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并结合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主要战役有: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半岛战役、威海卫战役。(一例即可)英雄人物:结合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中的英雄人物有:左宝贵、邓世昌、丁汝昌等。(一例即可)关系: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三两幅图片“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和“列强切割中国”图,反映的史实之间的关系是: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日本通过该条约从中国攫取了大量的权益,刺激了列强的侵华野心,开始分割中国,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4)战争:根据材料四“1900年,西方列强悍然发动了共同侵略中国的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空前屈辱的《辛丑条约》......”,可知,“共同侵略中国的战争”指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问题:根据材料四“......《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太后对列强没有把她作为'祸首'来惩办,感激涕零,保证今后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并结合所学可知,慈禧太后的言论说明了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屈辱史;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落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要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等方面谈感想。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与17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的世界
材料二 著名华裔史学家唐德刚认为:“辛亥革命”是我们这个“从君主到民主”的百年“转型期”的开始。
材料三 著名史学家张海鹏指出:辛亥革命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起点,是一个伟大的里程碑,它把中国历史向前推动了一大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及其胜利,是与辛亥革命有关的,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
(1)依据材料一,说明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必然性。
(2)对比材料二和材料三,两位史学家观点的有什么相似之处?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近代中国遭遇侵略,救亡图存运动兴起;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表明改良道路行不通;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和19世纪中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表明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成为当时的世界潮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也迫切要求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答出三点即可)
(2)都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转折点。
(3)辛亥革命顺应了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为后来的新民主主革命提供了经验和教训。(答出三点即可)
23.阅读材料,分析问题。
某合唱团再次演绎了脍炙人口的红色经典《长征组歌》。以下是《长征组歌》中的部分歌词,让我们跟随着激动人心的音乐一起感受这英雄的史诗:
第一首 红旗飘,军号响。子弟兵,别故乡……红军主力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乌云遮天难持久,红日永远放光芒。革命一定要胜利,敌人终将被埋葬。
(1)依据所学知识指出“子弟兵,别故乡”的时间。
第三首 “苗岭秀,旭日升。百鸟啼,报新春。遵义会议放光辉,全党全军齐欢庆……”
(2)遵义会议是在什么时候召开的?为什么遵义会议的召开使“全党全军齐欢庆”?
第十首 “……铁流两万五千里,红军威名天下扬。各路劲旅大会师,日寇胆破蒋魂丧。军也乐来民也乐,万水千山齐歌唱,歌唱领袖毛主席,歌唱伟大的共产党。”
(3)什么时间实现了“各路劲旅大会师”?“各路劲旅”指的是哪些部队?
(4)红军克服万难胜利会师给你带来怎样的启示?
28.(1)1934年10月。
(2)1935年1月。 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纠正了“左”的错误;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答出两点即可)
(3)1936年10月。 红一、二、四方面军。
(4)要充分传承、发扬长征精神,在学习中不畏困难,迎难而上。
24.教育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查与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性情。今语言不通,文字难辨,一切隔膜,安望其
能妥协!…欲悉各国情形,必先谙其语言文字,方不受人欺蒙。
——《奏请创设同文馆说》1861年
材料二:如下表
——据1904年《奏定大学堂章程》
材料三:八年间,西南联大从军学生前后一共达到834人,其中不乏主动投笔从戎的热血青年。除了担任翻译外,联大学生还参加了远征军和空军。在1942年至1945年,为了保证空中运输线“驼峰”航线的畅通,1500名中美健儿血洒长空。根据记载,其中就有联大的从军学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京师同文馆创办的背景及目的。
(2)根据材料二,归纳京师大学堂学科设置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南联大的创办与什么事件有关,并概括西南联大学生对社会的贡献。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教育与社会发展有何关系?
【答案】(1)背景:对外交涉增多,需要翻译人才;目的: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以便在与外国人办外交时“不受人欺蒙”。
(2)特点:体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中国传统伦理沦落与近代科技相结合;影响:引进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和近代科学文化,其办学方针遵循“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原则,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3)担任翻译;为抗战输送良好的兵源。
(4)教育可以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等。
【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查与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性情。今语言不通,文字难辨,一切隔膜,安望其能妥协”可归纳出对外交涉增多,需要翻译人才。第二小问,“欲悉各国情形,必先谙其语言文字,方不受人欺蒙"可知,目的是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以便在与外国人办外交时“不受人欺蒙"。
(2)据材料二“京师大学堂专业设置简表”内容可知,京师大学堂课程的设置,体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中国传统伦理沦落与近代科技相结合。第二小问,通过材料中科目内容、专业知识及已学知识可以得出:京师大学堂在继承中国古代文明的基础上引进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和近代科学文化,其办学方针遵循“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原则,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八年间,西南联大从军学生前后一共达到834人,其中不乏主动投笔从戎的热血青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南联大的创办与抗日战争有关。第二小问,根据"除了担任翻译外,联大学生还参加了远征军和空军。“可归纳出担任翻译,为抗战输送良好的兵源。
(4)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教育可以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等。中国近代史
一、选择精选必刷题
1.□□□□没有写上禁止鸦片进口的条款,外国商人利用这一点,加强了进行有利可图的非法买卖鸦片活动,清政将打输了这场战争,不敢禁止这种买卖。结果鸦片交易实际上交变得毫无约束,鸦片进口从1842年的33000箱上升到1848年的46000箱和1850年的52929箱。“□□□□”应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近年来,很多不同类型的文博类节目持续火爆,引发了人们对文物的关注。下图所示国宝见证了( )
A.中国近代史的开始 B.沙俄的趁火打劫
C.英法联军的暴行 D.清政府的彻底沉沦
3.下图所示起义的发动者自称是上帝的次子,受命下凡来铲除妖魔,拯救百姓。他发动这次武装起义的背景不包括( )
A.鸦片战争失败加深了清政府统治危机
B.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不断在各地发生
C.洪秀全创立了“拜上帝会"并积极传教
D.洪秀全初步建立起太平天国政权组织
4.如图示意图中①处应填的是(  )
A.戚继光抗倭 B.雅克萨之战
C.黄海海战 D.《马关条约》
5.右图,分析导致清朝这一时期几种主要进口货物关税税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中俄签订《瑷珲条约》
B.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C.中英签订《南京条约》
D.清政府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
6.某校八年级(1)班历史学习小组收集了下列一组图片。适合作为这组图片标题的是( )
A.“自强”求富” B.“民主”科学”
C.“实业救国” D.“三民主义”
7.据记载,开平矿务局开采的煤炭就在天津市场销售,把日本的煤炭挤出了天津市场。这表明洋务运动一定程度上
A.增强了清朝军事力量
B.抵御了列强经济上的侵略
C.推动了工商业的繁荣
D.根除了外国侵略者的势力
8.某历史公众号推出如下研究内容。该公众号研究的主题应该是( )
A.列强的侵略 B.中国人民的抗争
C.近代化的探索 D.民族觉醒
9.梁启超回忆19世纪80年代的情形时说:“朝士皆耻言西学,有谈者,诋为汉奸,不齿士类”,而19世纪末,却出现了“举国若狂,人人竞言西学”,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性质的变化
B.民族危机加深,救亡意识凸显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自强求富理念的推广
10.20世纪初,当欧洲逐渐笼罩在战争阴云之下的时候,列宁曾热情地称赞"现在中国的政治生活沸腾起来了,社会运动和民主主义高潮正在汹涌澎湃地发展”。这里列宁称赞的是(  )
A.辛亥革命使中国社会气象一新
B.十月革命使中国人民看到曙光
C.中共成立使中国革命焕然一新
D.国共合作推动了大革命的兴起
11.下列建筑共同见证了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B.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C.武装反抗反动派的斗争
D.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
12.下列图片所体现的共同历史主题是( )
A.列强侵略 B.思想解放
C.近代改革 D.革命团体
13.下图是中国共产党一大会址之一的嘉兴南湖的游船,所以中共一大的精神被称为“红船精神”,下面是对“红船精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开天辟地、敢为人先
B.实事求是、敢闯新路
C.不畏艰险、艰苦奋斗
D.永不停步,将革命进行到底
14.1912年9月,孙中山发表演说指出“辛亥之前国民意识模糊,老百姓对外声称自己是大清子民,辛亥革命后国民意识里有了‘中国人’的概念。”这主要反映了辛亥革命(  )
A.实现了民族独立
B.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
C.结束了封建帝制
D.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
15.1935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会议,会后中央红军在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领导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此会议是(  )
A.中共一大 B.古田会议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16.如图内容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戊戌变法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义和团运动
17.如图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的刊物。这表明,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 )
A.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
B.成为队伍庞大的革命政党
C.确定最低纲领是建设共产主义
D.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党组织
18.下列表格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19.下图描述了解放战争期间某一阶段的战略态势,图中的“尖刀”表示的是( )
A.转战陕北 B.挺进大别山
C.辽沈战役 D.渡江战役
20.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顽强挣扎。其获得发展良机、出现“短暂的春天”是在( )
A.①段 B.②段
C.③段 D.④段
二、非选择精选必刷题
21.一次次列强的侵略,一个个屈辱的条约,记录着中国的苦难岁月,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39年6月的这场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能轻易放过的。”
(1)材料一中的“这场禁烟运动”指的是哪一事件?中国被迫接受的“条件写在什么条约里?这些条约对中国社会的最主要影响是什么?
材料二:一场绅士的洗劫,一把文明的大火,早夺去你的美丽,也在我的脸上,烙下耻辱的印记。我,没有到过圆明园。但,我感到灼伤的痛楚,我听见你在低泣。
——张晋松《我没有到过圆明园》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发生在哪一战争中?在这场战争前后攫取好处最多的是哪个国家?
材料三:
(3)请写出材料三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主要战役和英雄人物各1例。根据所学知识,阐述材料三两幅图片反映的史实之间的关系。
材料四:1900年,西方列强悍然发动了共同侵略中国的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空前屈辱的《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太后对列强没有把她作为“祸首”来惩办,感激涕零,保证今后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4)材料四中“共同侵略中国的战争”是指什么战争?慈禧太后的言论说明了什么问题?(4分)
(5)通过阅读以上材料和解决问题,你有什么感想?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与17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的世界
材料二 著名华裔史学家唐德刚认为:“辛亥革命”是我们这个“从君主到民主”的百年“转型期”的开始。
材料三 著名史学家张海鹏指出:辛亥革命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起点,是一个伟大的里程碑,它把中国历史向前推动了一大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及其胜利,是与辛亥革命有关的,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
(1)依据材料一,说明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必然性。
(2)对比材料二和材料三,两位史学家观点的有什么相似之处?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3.阅读材料,分析问题。
某合唱团再次演绎了脍炙人口的红色经典《长征组歌》。以下是《长征组歌》中的部分歌词,让我们跟随着激动人心的音乐一起感受这英雄的史诗:
第一首 红旗飘,军号响。子弟兵,别故乡……红军主力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乌云遮天难持久,红日永远放光芒。革命一定要胜利,敌人终将被埋葬。
(1)依据所学知识指出“子弟兵,别故乡”的时间。
第三首 “苗岭秀,旭日升。百鸟啼,报新春。遵义会议放光辉,全党全军齐欢庆……”
(2)遵义会议是在什么时候召开的?为什么遵义会议的召开使“全党全军齐欢庆”?
第十首 “……铁流两万五千里,红军威名天下扬。各路劲旅大会师,日寇胆破蒋魂丧。军也乐来民也乐,万水千山齐歌唱,歌唱领袖毛主席,歌唱伟大的共产党。”
(3)什么时间实现了“各路劲旅大会师”?“各路劲旅”指的是哪些部队?
(4)红军克服万难胜利会师给你带来怎样的启示?
24.教育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查与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性情。今语言不通,文字难辨,一切隔膜,安望其
能妥协!…欲悉各国情形,必先谙其语言文字,方不受人欺蒙。
——《奏请创设同文馆说》1861年
材料二:如下表
——据1904年《奏定大学堂章程》
材料三:八年间,西南联大从军学生前后一共达到834人,其中不乏主动投笔从戎的热血青年。除了担任翻译外,联大学生还参加了远征军和空军。在1942年至1945年,为了保证空中运输线“驼峰”航线的畅通,1500名中美健儿血洒长空。根据记载,其中就有联大的从军学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京师同文馆创办的背景及目的。
(2)根据材料二,归纳京师大学堂学科设置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南联大的创办与什么事件有关,并概括西南联大学生对社会的贡献。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教育与社会发展有何关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