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必修(上)第三单元 单元学习任务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 必修(上)第三单元 单元学习任务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03 10:59: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第三单元
单元学习任务
文学短评
一首《归园田居》让我思绪万千,依稀看到一位老者踏着田陌缓缓而归,衣袂飞扬,两鬓繁霜,在官场沉浮蹉跎了半生,终于顺从了本性归问内心所向的草木丘山。
开荒南野,方宅十亩,草屋八九,生活简朴清贫,却享受着前所未有的温暖与安宁。陶洲明就是那个人命危浅的时代里一只暮月的倦鸟,一尾孤独的游鱼,一棵高做的青松,他勇敢地归于田园找到了灵魂的归宿。而我们呢?在这样一个娱乐至死、浮华喧器的时代里,在这样人潮涌动的快节奏都市中,我们在其中挣扎着流浪,又到何处寻得灵魂的归宿呢?
以《归园田居》为例
这篇文章是否是文学评论?为什么?
这不是文学短评,而是读后感,是结合作者的经历,联系社会现实写感想、体会。
文学短评不是读后感,文学评论与读后感有着明显的区别。
文学短评与读后感的区别
评:属于评论体,侧重于分析评价作品思想艺术的优劣高下,带有客观评价的色彩。
感:属于引申体,需要在写作时结合本人实际,联系社会现实,写出自己的感想,体会、收获,主观感发的色彩更为鲜明。
“叙”与“议”的结合
叙:论据(道理/事实)
“叙”指根据评论中心有针对性地概述、简介、引用作品内容。
“分析”是对作品思想内容或艺术技巧的有关特色逐步揭示的过程;
“议”包括分析和评价
“评价”是分析后得到的结论,是文学短评的中心论点。
文学短评在“叙”和“议”之间应做到先叙后议,以叙带议,精叙详议。
同学们,我们不能在文学短评写作时,往往重叙轻议,甚至以叙代议,把文学短评写成文学作品的“内容提要”,这就颠倒了“叙”“议”的关系。
什么是文学短评
文学短评是一种精短(篇幅短小300---400字(800))的,以作家、作品、文学创作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具体文学作品)作为评论对象的理论文体。即用简洁的文字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分析和评价写出来(既然是分析评价性质的文章,自然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就是文学短评。
文学评论与议论文的相同之处
要求明确提出中心论点,这个中心论点就是对作品的评价;
要求列论据进行论证,只是论据大都源于所评对象;
要求作出中肯的结论,从所评作品中来,是客观存在的,尽量“言人所未言”独到之见。
如何选好评价点
注意“点”与“面”的关系
从学生的实际考虑,最好不要写全面性的评论,而倡导写作“以小见大”的文学短评,即精心选择论述范围较小的一个方面,集中笔墨,深人挖掘。
如评论《琵琶行》有同学就围绕“月亮”这一意象,紧扣“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评析其在作品中渲染气氛,塑造人物形象,抒发情感,结构作品的作用,收到了切口小、开掘深的效果。
评价作品的艺术形象
评价作品的艺术手法
评价作品的主题思想
评价作品的语言特色
赏析作品的主题思想
这类题目主要是评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主要的表现手法,表现一个怎样的主题思想,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指出作品有何积极意义或局限性。
赏析主题常用的术语有:中心突出、主题深刻、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含蓄蕴藉、深化主题等。
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主要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揭示人物的典型意义,二是简要分析人物主要的性格特征。
作品的形象
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表达方式,如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表现手法,如想像、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以小见大、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叙述方式,如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
描写方式,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等;
描写技法,如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抒情方式,如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意境的创设、修辞的运用等。
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
一是要分析作品的语言特点,如准确、简练、生动、形象、清新、绚丽、质朴等;
二是要品味作品的语言风格,如幽默、辛辣、平实、自然、明快、简明、含蓄、深沉等;
三是要分析语言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对比、夸张、反语、双关、互文、反复等。
鉴赏作品的语言
教师总结
写文学短评注意的三个点
“叙”与“议”的结合
注意“点”与“面”的关系
注意“评”与“感”的区别
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领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无边”及“不尽”,无边是空间之大,而“不尽”指长江从古至今都在滚滚东流,也是时间之广,正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人将自己置于一个宏大的时空中,立刻感到自己微不足道,于是更添一份忧伤。同时,“落木萧萧下”是旧的离场,“长江滚滚来”是新的接踵而至,自然界新陈代谢,生生不息而当时诗人已经衰老,却仍抱恨于一事无成,何尝不是一种“落魄”
《论<登高>中的情与景》
作文一
例文点评 找出叙、 析、评
(拿《林黛玉进贾府》作类比,说明《琵琶行》“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人方法。)
着意点染,尽得风流
——评《琵琶行》之琵琶女人物塑造技法
《琵琶行》在塑造琵琶女时颇有特色,令人称道。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诗人没有上来就介绍琵琶女的情况,而是先从琵琶声写起,就像《林黛玉进贾府》王熙凤的出场,真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而“主人忘归客不发”简单的一句诗,就从侧面烘托了琵琶女高超的琵琶演奏技艺,为琵琶女的出场做了浓厚的渲染。
运用对比手法,指出《琵琶行》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特点,并注意了叙议结合。
细节描写,生动传神。琵琶女出场之时,诗人没有像《孔雀东南飞》里那样对刘兰芝进行工笔细描,避免了具象过多之嫌,但为了配合情节的发展,诗人在恰当之处对人物加以点画,虽着墨不多,但在轻描淡写之时,却能细致传神。“犹抱琵琶半遮面”,简洁的一句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琵琶女出场时的羞涩,也暗示了她孤独、失意的内心世界。而“整顿衣裳起敛容”,这一句通过动作和神态描写,传达了琵琶女复杂、落寞的内心情感。除此之外,诗人在最后一段中,也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琵琶女悲怆的内心世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在这里,诗人通过“良久立”“却坐促弦”“凄凄”等细节描写,细腻传神地传达了琵琶女悲凉的内心。
借助音乐,心理透视。“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在这里,诗人借助音乐描写,对琵琶女的心理进行了深刻的透视,将其凄凉、悲痛的内心情感表露无遗。
作者引用诗句,强调白居易用音乐效果来刻画人物的艺术特点。从侧面描写角度评价《琵琶行》高超的艺术手法。
叙述身世,展示悲凉。从“自言本是京城女”到“梦啼妆泪红阑干”,诗人以含泪的笔触,大肆铺陈,叙述了琵琶女从一举成名到沦落乡间的悲惨命运;诗人通过对琵琶女生命轨迹的叙述,将琵琶女一生的命运清晰地展示给读者,琵琶女的形象特点一览无余地表现出来,寄寓了诗人对下层人民不幸命运的关切与同情,诗人也借此抒发了自己的仕途失意之情。
这篇短评有以下几个优点:其一,标题新颖,不落俗套。其二,聚焦准确,切点较小。作者从人物塑造角度评价作品的高超艺术。其三,思路清晰,角度全面。作者从四个角度评价了《琵琶行》高超的写人艺术,并在行文中注意引用原句和点评相结合。
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