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探究题20题
一、实验探究题
1.以下是某校学生制作并观察某细胞临时装片的相关图片,图甲是操作步骤,图乙是根据观察绘制的细胞模式图,请分析回答:
(1)甲图中b图表示的操作过程是 ,c图中滴在载玻片中央的液体是 。
(2)乙所示细胞与洋葱根尖细胞相比没有 。(填写结构名称)
(3)显微镜对光时,转动[ ] ,使镜筒上升;转动 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4)观察时,为了使物像更清晰应调节丙图中[ ] 。
(5)用显微镜观察临时装片,发现视野中光线较弱,此时应选用[ ④ ]的 。
(6)若用显微镜观察同一标本4次,每次仅调整目镜、物镜和细准焦螺旋,结果得到如图A、B、C、D所示,试问其中视野最亮的是 。
【答案】(1) 染色 生理盐水
(2)细胞壁、液泡/液泡、细胞壁
(3) ②粗准焦螺旋 转换器
(4)③细准焦螺旋
(5)凹面镜
(6)D
【分析】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可以简化成关键字口诀来记忆:擦、滴、刮、抹、盖、染。图甲是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a抹,b染,c滴,d盖。图乙是动物细胞,①细胞膜,②细胞核,③细胞质。图丙是显微镜结构示意图,①目镜,②粗准焦螺旋,③细准焦螺旋,④反光镜。
【详解】(1)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为:擦、滴、刮、抹、盖、染。因此,甲图中b图表示的操作过程是染色,c图中滴在载玻片中央的液体是生理盐水,有利于保持细胞的形态。
(2)动物细胞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组成。洋葱根尖的细胞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组成,细胞质内有液泡,但不叶绿体。因此,乙所示细胞与洋葱根尖细胞相比没有细胞壁和液泡。
(3)显微镜对光时,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物镜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厘米左右);用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一只眼注视目镜内。转动反光镜,使反射光线经过通光孔、物镜、镜筒到达目镜,以通过目镜看到明亮的圆形视野为宜。因此,显微镜对光时,转动②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4)观察时,为了使物像更清晰应调节丙图中③细准焦螺旋,使镜筒的升降幅度较小。
(5)显微镜视野亮度的调节方法为:小光圈通过的光线少,视野暗,平面镜只能反射光线不能改变光线强弱,用小光圈、平面镜调节会使视野变暗;大光圈通过的光线多,视野亮,凹面镜使光线汇聚,能提高视野的亮度,用大光圈、凹面镜调节,会使视野变亮。用显微镜观察临时装片,发现视野中光线较弱,此时应选用 ④反光镜的凹面镜。
(6)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目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大。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少,细胞的体积越大,显微镜放大的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数目越多,细胞的体积越小。若用显微镜观察同一标本4次,每次仅调整目镜、物镜和细准焦螺旋,结果得到如图A、B、C、D所示,其中视野最亮的是D,放大的倍数最小。
故选D。
2.某生物兴趣小组在探究蚂蚁的通讯时,遇到了一些问题,请你帮助他们解决:
(1)如果提出问题:蚂蚁是怎样进行通讯的?可以作出假设 。
(2)实验时最好使蚂蚁处于 状态。如图先将蚂蚁放在B岛上,食物放在C岛上,则A岛 。如果还要探究“蚂蚁喜欢吃甜食的行为是先天性行为或学习行为”应选择 的蚂蚁做实验。
(3)蚂蚁是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 。
【答案】(1)蚂蚁依靠气味进行通讯
(2) 饥饿 不放食物 经隔离孵化出
(3)分工
【分析】(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蚂蚁有许多腺体,能分泌费洛蒙(体外激素)。找到食物的工蚁回巢时,沿途会留下所分泌的费洛蒙来引导同类。
(1)
作出假设是在观察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参考有关资料,对提出的问题“蚂蚁是怎样进行通讯的?”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本探究可作出下列假设是:蚂蚁依靠气味进行通讯。
(2)
实验所用的蚂蚁最好饲养一段时间后,使它处于饥饿状态,刺激蚂蚁寻找食物,这样更利于实验观察。先将饥饿的蚂蚁放在B岛上,食物放在C岛上,A岛不放食物,使AC两岛形成对照实验。能观察到到蚂蚁的行为是:去C岛的蚂蚁能够发现食物,去A岛上的蚂蚁“空手”而回。若要探究蚂蚁喜欢甜的食物是先天性行为,则应该用经隔离孵化出的蚂蚁做该实验。原因是:从卵开始进行隔离饲养,是防止蚂蚁相互学习,才能说明观察或检验蚂蚁的某些行为究竟是本能的先天性行为,还是后天习得的行为,使探究具有可信度,排除其他干扰。
(3)
社会行为是群体内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分工的动物群集行为,有的高等动物还形成等级。所以,蚂蚁是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
3.科学家研究发现,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除了需要有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外,有时还需要一些其他条件。下表是蚕豆、烟草、苋菜的种子在见光和不见光条件下的发芽率。请根据该表数据回答这三种种子的萌发与光照有什么样的关系。
蚕豆种子 烟草种子 苋菜种子
见光条件下 97.1% 98.5% 1.8%
不见光条件下 96.8% 2.4% 96.6%
(1)蚕豆种子 。
(2)烟草种子 。
(3)苋菜种子 。
【答案】(1)萌发对光无要求
(2)需要有光才能萌发
(3)在无光条件下才能萌发
【分析】(1)种子的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1)蚕豆种子见光条件下发芽率是97.1%,不见光条件下发芽率是96.8%,两种状态下发芽率差别不大,因此蚕豆种子的萌发与光照无关。
(2)烟草种子见光条件下发芽率是98.5%,不见光条件下发芽率是2.4%,两种状态下发芽率差别很大,因此烟草种子在有光的条件下萌发。
(3)苋菜种子见光条件下发芽率是1.8%,不见光条件下发芽率是96.6%,两种状态下发芽率差别很大,因此苋菜种子在不见光条件下萌发。
4.生物兴趣小组在大明湖采集到一些沉水植物,其茎直立细长、有分支,叶薄、披针形,花单性,果实圆柱形、种子2﹣6粒。经过检索得知,此为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同学们以此为材料,开展了一系列探究实验。
(1)在植物学分类上,黑藻属于 植物,推断依据是 。
(2)将黑藻的一片幼嫩小叶制成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许多绿色的颗粒随细胞质环形流动,显微镜下细胞质的流动方向是逆时针方向(如所示图),则其实际流动的方向应是 。(填“逆时针”或“顺时针”)
(3)将黑藻放入如图一所示的装置中,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玻璃管中不断有气泡产生,收集该气体,并可用 方法验证该气体。
(4)晚上,将黑藻放在盛有水的试管中,先后放在离白炽灯不同距离处,实验结果如下:
试管与灯的距离(厘米) 5 10 15 20 25 30 35
每分钟产生的气泡数(个) 61 55 42 32 25 21 19
分析实验结果,你得出的结论是 。
(5)在晴朗的夏季,将黑藻放入密闭的玻璃罩内,放在室外培养。连接二氧化碳检测仪,测得密闭玻璃罩内黑藻一昼夜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曲线如图二所示。黑藻在一天中 (曲线上两点之间)段的光合作用最强。黑藻在一天内积累了有机物,在图二中可以找到的依据是 。
(6)若要探究黑藻的呼吸作用,应把图三装置放置 的环境中进行实验。
【答案】(1) 被子/绿色开花 有花和果实
(2)逆时针
(3)能否使快要熄灭的细木条复燃
(4)光照越强,光合作用越强/与白炽灯的距离越近,每分钟产生的气泡数越多
(5) CD G点二氧化碳浓度低于A点二氧化碳浓度
(6)黑暗/无光
【分析】(1)呼吸作用是指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需要的过程。
(2)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在叶绿体内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藏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详解】(1)对生物进行分类的重要依据是生物的形态结构等方面的特征,如被子植物的分类依据是花、果实和种子的形态结构,黑藻属于被子植物,推断依据是有花和果实。
(2)显微镜观察的物体运动方向就是实际的物体运动方向。显微镜下细胞质的流动方向是逆时针方向,则其实际流动的方向应是逆时针方向。
(3)黑藻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释放氧气,因此玻璃管中不断有气泡产生。这种气体是氧气,氧气有助燃的性质,检测的方法是:打开橡皮塞,迅速将快要熄灭的木条插进玻璃管中,木条复燃,证明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4)从表中可知,随着与光源距离的增加,每分钟产生的气泡主要成分是氧气,越来越少,证明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变弱而变小(或光照强度越大,光合作用的强度越大;或植物与光源的距离越近,产生的
气泡越多)。
(5)从图2可知,曲线CD段二氧化碳浓度迅速降低,说明光合作用吸收的原料迅速增加,因此这段时间内光合作用最强。黑藻在一天内积累了有机物,在图2中可以找到的依据是G点时二氧化碳浓度比A点低,说明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多于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机物。
(6)若要探究黑藻的呼吸作用,应把图三装置放置黑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光照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为防止植物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故应把图三装置放置黑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
5.某中学生物兴趣小组,在探究“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时,进行了下表所示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试管编号 操作过程 1 2 3 4
馒头处理 等量馒头碎屑 等量馒头碎屑 等量馒头块 等量馒头碎屑
滴加唾液或清水 2mL唾液 2mL清水 2mL唾液 2mL唾液
是否振荡 充分振荡 充分振荡 不振荡 充分振荡
保温处理 37℃ 保温10分钟 100℃水浴 保温10分钟
加入碘液 2滴
(1)上述实验可形成 组对照。
(2)实验结果是 号试管遇到碘液不变蓝,原因是 。
(3)为了证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对馒头有初步的消化作用,应选用 两支试管进行对照实验。
(4)通过上述1号、2号两支试管对照,你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答案】(1)3
(2) 1 淀粉被唾液分解为麦芽糖(或者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分解为麦芽糖)
(3)1号和3号
(4)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有消化作用
【分析】为探究“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该实验设置了三组对照实验:1号试管和2号试管,变量是唾液(唾液淀粉酶),目的是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1号试管和3号试管,变量是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目的是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对淀粉的消化有促进作用;1号试管和4号试管,变量是温度,目的是探
究唾液(唾液淀粉酶)发挥消化作用需要事宜的温度。解答时从确定、控制变量,设置对照实验等方面切入。
【详解】(1)1、2号试管是以唾液(唾液淀粉酶)为变量形成的一组对照实验,1、3号试管是以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为变量形成的一组对照实验,1、4号试管是以温度为变量形成的对照实验。因此,本实验有3组对照实验。
(2)淀粉遇碘变蓝色,麦芽糖遇碘不会变蓝。1号试管遇碘不变蓝,原因是淀粉被唾液(唾液淀粉酶)分解为麦芽糖,因此滴加碘液不变蓝。2号试管遇碘变蓝,说明水对淀粉没有消化作用。3号试管遇碘变蓝,说明馒头块与唾液(唾液淀粉酶)的混合不充分,淀粉没有被充分消化,因此部分变蓝色。4号试管遇碘变蓝,说明唾液(唾液淀粉酶)发挥消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
(3)1、3号试管是以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为变量形成的一组对照实验,因此为了证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对馒头有初步的消化作用,应选用1号和3号两支试管进行对照实验。
(4)1、2号试管是以唾液(唾液淀粉酶)为变量形成的一组对照实验,因此比较1号试管和2号试管的实验结果可知,唾液(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有消化作用。
6.当你搬开花盆或石块,会看到鼠妇很快就爬走了。这是为什么呢?请将探究过程填写完整。
(1)提出问题: ?
(2)作出假设:
(3)制定并实施探究方案: 在铁盘内放上一层湿土,一侧盖上不透光的纸板,另一侧盖上透明的玻璃板,在铁盘两侧的中央处 各放5只鼠妇,观察鼠妇的行为。这样,在盒里就形成了 两种环境。该实验的变量是 。如果在铁盘两侧中央各放1只鼠妇是否可以得出准确的给论? 。为什么?
(4)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该同学对上述实验重复了5次,结果如下表:
环境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明亮 0只 1只 2只 0只 2只
阴暗 10只 9只 8只 10只 8只
为了使实验结论更准确,应对上述数据做怎样的处理? 。从中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5)若想探究“湿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在下列的四个实验装置中,你会选择 。理由是 。
【答案】 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 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 有光(明亮)无光(黑暗) 光 不可以 鼠妇数量太少,容易造成误差,实验结果具有偶然性 计算出5次实验结果中,求出平均值 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的环境 B 创设了适于鼠妇生活的环境条件,设置湿度为变量,变量又是唯一的
【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在设计对照实验时要注意变量的唯一性还要注意多统计次数,计算平均值,减少误差。
【详解】(1)根据题干信息“当你搬开花盆或石块,鼠妇很快就爬走了。这是为什么呢”可知,提出的问题是: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
(2)提出问题后,应用已有知识,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作出的假设是: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作出假设的依据是:在花盆、石块下等比较阴暗的地方看到了鼠妇,而在明亮的地方没有看到。当把花盆、石块搬开后,看到鼠妇很快地爬走了。
(3)制定实验方案:该实验设计一侧盖上不透光的纸板,另一侧盖上透明的玻璃板,实验变量是光,要给鼠妇提供明亮和阴暗两种环境。在铁盘两侧中央各放1只鼠妇,不可以得出准确的结论。因为只用1只鼠妇做实验,结果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如采集的鼠妇生病或受处于特殊生长时期等),不足以说明问题。本实验用10只鼠妇做实验,可以减小误差。当然,采用更多的鼠妇更好,但会增加实验的难度。
(4)因为一次实验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误差,取多次的实验的平均值,可以减少误差。故可以计算出5次实验结果中,求出平均值。通过求实验数据平均值可知:明亮环境中平均1只鼠妇,阴暗环境中平均9只,故可得出结论: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的环境。
(5)若想探究“湿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的变量应该是湿度,故需要给鼠妇创造湿土和干土两种环境,其它条件都要相同且适宜。符合要求的是B。A组不应该提供光照条件;C组和D组有两个变量:光照不同、湿度也不同。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环境因素的实验步骤。
7.近几年,人们主要采用粉碎后堆肥还田的方法处理大量枯枝落叶。在堆肥过程中,细菌和真菌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小明在老师的帮助下开展了“细菌对落叶的分解作用”的探究实验,实验方案及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组别 甲组 乙组
实验材料及数量 形状、大小相似的杨树落叶10片 同甲组
实验材料处理 ①清洗,灭菌;②置于无菌环境 ①清洗,灭菌;②接种细菌;③置于无菌环境
控制条件 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A
实验现象 一周后杨树叶无变化 一周后杨树叶出现腐烂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补充实验记录表:表中A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
(2)该实验的变量是 。
(3)实验时取10片杨树叶而不是1片的主要目的是 。
(4)通过该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 。
(5)小丽认为小明设计的实验结果不可靠,主要原因是 。
【答案】(1)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2)细菌/细菌的有无
(3)避免偶然性,使实验结果更准确(意思相近即可)
(4)细菌对落叶有分解作用(意思相近即可)
(5)实验次数太少,缺少重复实验(意思相近即可)
【分析】(1)对照实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在实验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
(2)细菌和真菌的生活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水分、适宜的温度、还有有机物。分解者指的是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将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了物质的循环。
【详解】(1)据表中内容可见:甲与乙形成以细菌为变量的对照实验,对照实验除变量外,其他条件要相同,所以表中A处是适宜的温度、湿度。
(2)本实验要探究的是细菌对于落叶的分解作用,即一组落叶放置在有细菌的环境中,另一组放置在无细菌的环境中,实验变量为细菌,其它的实验条件相同。
(3)选择多个实验材料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实验偶然性,减小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4)通过实验结果可以看出,环境中有细菌存在的落叶开始腐烂,无细菌存在的落叶无明显变化,可以证
明细菌对落叶有分解作用。
(5)为了要获得准确的结果,往往要做多次实验,设置重复组,能避免偶然性,减少误差。小丽认为小明设计的实验结果不可靠,主要原因就是实验次数太少,缺少重复实验。
8.如图所示是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的实验步骤,请据图回答问题.
(1)将图中操作步骤正确排序 →④→ →①→ →⑤→ 。
(2)小李同学在观察时,在视野中清晰地看到几个在的圆形且带黑边的物像,这个物像可能是 。为了避免观察中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在制作临时装片时应该注意 。如果这个圆形带黑边的物像位于视野的左上方,则应将临时装片向 移动,物像可移至视野中央。
(3)步骤 (填序号)表示染色,染色的正确方法是 。
【答案】 ② ⑦ ③ ⑥ 气泡 让盖玻片一边靠近水滴,然后慢慢放下 左上方 ⑤ 把碘酒滴在盖玻片的一边,然后在另一边用吸水纸吸引
【分析】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的方法步骤来概括:擦→滴→撕→展→盖→染。把盖、载玻片擦拭干净,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用镊子撕取洋葱内表皮一小块,把撕取的洋葱内表皮放到载玻片的水滴中用镊子展平,先用盖玻片的一侧先接触水滴,然后缓缓放平,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碘液,再另一侧用吸水纸吸,使洋葱内表皮染色。盖盖玻片时要防止产生气泡以免影响观察。
【详解】(1)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的步骤是:用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的内侧撕取一小块表皮;把撕下的表皮放在载玻片上的清水里展平;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端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放下;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碘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重复2~3次,使染液浸润到标本的全部。因此,将图中操作步骤正确排序②(擦净载盖玻片)→④(滴一滴清水)→ ⑦(取材) →①(材料展平)→③(盖盖玻片)→⑤(滴加碘液)→⑥(吸水纸吸取)。
(2)在制作临时装片时盖盖玻片一步很重要,要不然容易产生气泡,气泡与细胞重叠不易观察。其正确操作是:让盖玻片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的水滴,利用水的表面张力,缓缓的盖下时使水充满载玻片与盖玻片之间,不留气泡。因此,小李同学在观察时,在视野中清晰地看到几个在的圆形且带黑边的物像,这个物
像可能是气泡。为了避免观察中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在制作临时装片时应该注意让盖玻片一边靠近水滴,然后慢慢放下。显微镜内的物像呈左右上下颠倒的物像,所以如果这个圆形带黑边的物像位于视野的左上方,则应将临时装片向左上方移动,物像可移至视野中央。
(3)通过(1)分析可知,步骤⑤表示染色,染色的正确方法是把碘酒滴在盖玻片的一边,然后在另一边用吸水纸吸引。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制作洋葱鳞片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基本步骤及注意事项,显微镜成像的原理。
9.果果同学为了探究“非生物因素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设计了如图1所示实验装置,请分析回答:
步骤1:在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中央放入10只鼠妇,静置10分钟后,分别统计明亮处和阴暗处的鼠妇数量。
步骤2:再按步骤1的方法重复实验4次。
步骤3: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1)该小组探究的问题是: 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在设计实验时,注意使鼠妇的生活环境除 外都保持相同,形成 和 两种对照环境。
(2)A装置与B装置形成 实验,其中实验组是 区。
(3)有同学在设计实验时,在黑纸板下面放一些湿土,玻璃板下面放一些干土,这种做法正确吗?为什么? 。
(4)该小组同学应取5次重复实验结果的 值作为最终实验结果,以减少实验误差。
(5)实验中用10只鼠妇而不用1只是为了 。
(6)由图2结果可知,鼠妇喜欢生活在 的环境中。
【答案】(1) 光/光照 光照 明亮 黑暗
(2) 对照 A
(3)不正确,实验变量不唯一
(4)平均
(5)避免偶然性,实验结果更具科学性
(6)阴暗
【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1)
从图1中可见,B一侧盖上不透明黑色纸板,A一侧盖上透明玻璃板,这样在纸盒里就形成了黑暗和明亮两种环境。因此,实验的变量是光(光照),该小组探究的问题是: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也就是光照这种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因此,注意使鼠妇的生活环境除光照外都保持相同。
(2)
实验装置:在纸盒里放上一层湿润的土壤,以横轴中线为界,A侧盖上玻璃板,B侧盖上不透明黑色纸板。控制这个实验的变量是光。因此A装置与B装置组成对照实验,在盒里就形成了黑暗和明亮两种环境。其中实验组是A变量改变的玻璃板一侧;对照组是B变量没有改变的纸板一侧。
(3)
该小组中有同学设计实验装置时,在黑纸板下面放一些湿土,玻璃板下面放一些干土,这种做法不正确,因为有两个变量光和水分,实验中变量不唯一。
(4)
在科学实验中,为了减少获取实验数据的误差,常常设重复组,科学实验的数据,应当取各重复组的计算平均值,否则结果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不足以说明问题。而适量选取一定数量的材料,常要计算平均值这是为了避免偶然因素、平衡数据,减少误差。实验结果5次重复实验结果的平均值,以减小实验误差。
(5)
实验中用10只鼠妇而不用1只是为了避免偶然性,实验结果更具科学性。
(6)
由图2结果可知,实验结果是是鼠妇在阴暗处的数量比在明亮处多,由此得出的结论是鼠妇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光对鼠妇生活有影响。
10.抗生素在现代畜牧业中被广泛应用,不可避免地造成牛奶中抗生素残留。若长期饮用含有抗生素的牛奶,会影响人体健康。为了寻找合适的奶源制作酸奶,某科研小组进行了相关实验:将编号甲、乙、丙的三张灭菌滤纸圆片,分别浸润如表各检测样品后,放置在涂满了细菌的培养基上,在37℃环境下培养24小
时,结果如图:
组别 检测样品
甲 含抗生素的鲜牛奶
乙 待测牛奶
丙 不含抗生素的鲜牛奶
丁 ?
(1)培养基的作用是为微生物提供 。滤纸圆片高温灭菌的目的是 。
(2)乙组实验结果表明,此待测牛奶 (填“适合”或“不适合”)用于制作酸奶,原因是 。
(3)有人提出,经过消毒可使牛奶中抗生素失效,为了验证这一说法,科研小组在原实验基础上设置了丁组,那么丁组的检测样品应该为 的鲜牛奶。若丁组实验结果形成 ,则说明消毒不能使牛奶中的抗生素失效。
【答案】(1) 有机物 防止杂菌的干扰
(2) 不适合 乙组实验结果形成抑菌圈
(3) 含有抗生素并消毒 抑菌圈
【分析】微生物的发酵技术在食品、药品的制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如制馒头、面包和酿酒要用到酵母菌,制酸奶和泡菜要用到乳酸菌,制醋要用到醋酸杆菌,利用青霉发酵可以提取出青霉素等。
【详解】(1)微生物生长繁殖需要有机物、水分和适宜的温度。培养基为微生物提供有机物,对滤纸片高温灭菌的目的是防止杂菌的干扰。
(2)乙组实验结果形成抑菌圈,所以此待测牛奶不适合用于制作酸奶。
(3)有人提出,经过消毒可使牛奶中抗生素失效,为了验证这一说法,科研小组在原实验基础上设置丁组,那么丁组的检测样品应该为含有抗生素并消毒的鲜牛奶。若丁组实验结果形成抑菌圈,则说明消毒不能使
牛奶中的抗生素失效。
11.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时,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方案:
试管编号 1 2 3 4 5
馒头碎屑或块 适量碎屑 适量碎屑 适量小块 适量碎屑 适量碎屑
唾液有无 2mL唾液 A 2mL唾液 2mL唾液 2mL唾液
是否搅拌 搅拌 搅拌 B 搅拌 搅拌
温度 37℃ 37℃ 37℃ 0℃ 100℃
水浴加热 10分钟
加入两滴碘液后现象
(1)为了探究“唾液对馒头有消化作用”,选用1号和2号两支试管作对照试验,在2号试管的A处应加入 。
(2)为了探究“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对馒头有消化作用”,选用1号和3号两支试管进行对照实验,那么B处的处理方法是 ;1号试管中加入碘液后溶液不变蓝,原因是 。
(3)试管1、2、3放在37℃温水中,水浴加热10分钟,原因是 。如果选用1、4、5号试管进行实验,变量是 ,滴加两滴碘液后,预期的4、5号试管 。
(4)如图表示三种物质的消化程度,曲线丙的最终分解产物是 ,曲线甲表示的是物质是 ,D中含有消化酶的消化液是 和 。
【答案】(1)2mL清水
(2) 不搅拌 唾液中的淀粉酶将淀粉分解了
(3) 模拟人体口腔温度,消化酶活性最高 温度 变蓝
(4) 氨基酸 脂肪 肠液 胰液
【分析】(1)对照实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出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2)如图中,甲代表脂肪的消化,乙代表淀粉的消化,丙代表蛋白质的消化,A口腔,B咽和食道,C胃,D小肠,E大肠,F肛门。
【详解】(1)本题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做的是对照实验,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除变量外,其余的量都应该相同。表中的1号试管中有2 毫升唾液,则2号试管的A处应是2毫升清水,以便形成以唾液为变量的对照实验。
(2)为了探究“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对馒头有消化作用,选1、3号试管进行实验时,为了控制单一变量,1号试管搅拌,则B处的处理方法是不搅拌,这样才能验证舌的搅拌功能。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实验完毕后可观察到1号试管不变蓝色,原因是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被分解成为麦芽糖。
(3)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7℃,在该温度下,消化酶的活性最高;因此,将实验装置置于37℃温水中,水浴加热10分钟,是为了模拟人体口腔温度,消化酶活性最高。观察表格可知,如果选用1、4、5号试管进行实验,则除温度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且适宜;因此,变量是温度;如果滴加两滴碘液后,预期的4、5号试管变蓝,原因是温度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影响唾液淀粉酶的分解作用,淀粉没有被分解,故滴加碘液后变蓝。
(4)蛋白质开始进行化学性消化的起点是胃,胃液中含有胃蛋白酶,胃蛋白酶对蛋白质有初步的消化作用,能把蛋白质分解成多肽,最终在小肠内的被分解为氨基酸;观图可知,曲线丙在C胃内开始消化,在D小肠被最终分解的产物是氨基酸。脂肪开始进行化学性消化的起点是小肠,在小肠内被分解的终产物是甘油和脂肪酸;观图可知,曲线甲在D小肠开始消化,故曲线甲表示的物质是脂肪;D为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小肠内有胆汁、肠液、胰液等多种消化液,胆汁不含消化酶,肠液和胰液含多种消化酶,故D小肠中含有消化酶的消化液是肠液和胰液。
12.某同学做“检测硬币上是否有细菌和真菌”的探究实验,方法步骤如下:
步骤一:取两套装有牛肉汁培养基的培养皿(已高温灭菌) ,编号为①②。
步骤二:取一枚硬币在①号培养皿的培养基上轻轻按一下,②号培养皿不做处理。
步骤三:把①②号培养皿盖好封严,放在温暖环境下培养,其他实验条件都一样。
步骤四:每天观察一次,做好记录。
(1)该同学作出的假设是: 。
(2)该同学设置①号和②号培养皿的目的是 。
(3)步骤二相当于培养细菌和真菌实验过程中的 过程。
(4)推测该同学在实验中,能在 号培养皿的培养基上观察到 。
(5)为了使实验更加科学合理,还应该进行 实验。
【答案】(1)硬币上有细菌和真菌
(2)形成对照
(3)接种
(4) ① 菌落
(5)多次重复
【分析】(1)细菌和真菌的生活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水分、适宜的温度、还有有机物。(2)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方法:①配制培养基,②高温灭菌,③接种,④恒温培养。(3)在探究考查检测不同环境中细菌和真菌的实验设计,包括控制单一变量,设计对照实验。
【详解】(1)依据某班同学做“检测硬币上的细菌和真菌”的探究实验及其方法步骤,该同学要探究的问题是硬币上有细菌和真菌吗?探究时可作出的假设是硬币上有细菌和真菌。
(2)取一枚硬币在①号培养皿的培养基上轻轻按一下,②号培养皿不做处理,因此该同学设置的①号和②号培养皿的目的是对照试验。
(3)将细菌或真菌转移到培养基上的过程为接种。取一枚硬币在①号培养皿的培养基上轻轻按一下,相当于接种。
(4)经过培养,实验现象为在①号培养皿的培养基上观察到菌落。
(5)为了减少实验误差,使实验更加科学可靠,还应该设置重复实验。
13.如图表示探究种子萌发时所需环境条件的实验装置,每个瓶子中均放有等量的干燥种子10粒,并提供相应的环境条件,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每个瓶子放入10粒种子而不是1粒种子,其目的是 ;
(2)整个实验能有 组对照实验,其中对照组是 号瓶;
(3)③号瓶和④号瓶作为一组对照实验,探究的实验变量是 ,实验结果是③号瓶中的种子萌发,④号瓶中的种子未萌发,说明种子萌发需要 。
(4) 瓶和 瓶作为一组对照实验,其实验变量是空气;
(5)如果③号瓶中有两粒种子没有萌发,原因可能是: 。
【答案】(1)避免出现偶然性,减少实验误差
(2) 三 ③
(3) 温度 适宜的温度
(4) ②/③ ②/③
(5)胚已死亡(或胚不完整、种子处在休眠期)等种子自身因素
【分析】种子在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都具备时才能萌发。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具有足够的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详解】(1)每组只用1粒种子,种子的数量太少,会有偶然性,实验误差较大,实验结果不能说明一般性。因此每个瓶子放入10粒种子而不是1粒种子,其目的是避免出现偶然性,减少实验误差。
(2)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在本实验中,①号瓶和③号瓶相比只有水分不同,②号瓶和③号瓶相比空气不同,③号瓶和④号瓶相比温度不同,因此该实验共设计了三组对照实验,其中对照组是③号瓶。
(3)通过③组(加入适量的水,20~25℃,种子萌发)和④组(加入适量的水,4~8℃,种子不萌发)可以知道,变量是温度。实验结果说明: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
(4)实验②中,加水完全浸没种子,会导致种子周围缺乏充足的空气,种子不萌发,因此②瓶和③瓶作为一组对照实验,其实验变量是空气。
(5)③组中,给种子提供的外界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所以,结合分析可知,该组有未萌发的种子,原因可能是胚已死亡(或胚不完整、种子处在休眠期)等种子自身因素。
14.实验小组的同学为了学习和研究动物的行为,做了很多的观察和实验,如图就是其中的三个实验,请回答。
(1)蚂蚁不会发声,它们是靠什么传递信息呢?图1的实验是将蚂蚁放在B岛上,食物放在C岛上,A岛上无食物,能观察到蚂蚁会沿着B.C岛之间的“桥”到达C岛,获取食物;一段时间后将连接B、C岛之间的“桥”和A、B岛之间的桥 ,撤掉C岛上的食物,你观察到的现象是 ;由此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2)第一组的同学在野外观察时发现,当蚂蚁发现新食源地或要迁移到新的巢址时,都要通知同伴,根据如图2所示可以得出结论:此时蚂蚁通讯依靠的是 。
(3)第二组的同学探究动物的绕道取食实验时,分别用成年公鸡,小公鸡和小狗进行实验,3种动物尝试与错误的数据如图一所示了。图二记录了小狗三次绕道取食的时间。
实验动物 成年公鸡 小公鸡 小狗
尝试与错误次数 13 25 3
图甲
小狗绕道取食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时间 106秒 60秒 26秒
图乙
分析图甲的相关数据,得出的结论是 。分析图乙小狗三次获取食物所需要的时间,对于你学习的启示是: 。
【答案】(1) 对换 蚂蚁会沿着对换后的“桥”,从B岛到达A岛 蚂蚁的通讯靠气味(或蚂蚁靠气味传递信息)
(2)动作
(3) 成年动物比幼年动物学习能力强、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 学习要经常巩固复习,熟能生巧(或其他合理答案)
【分析】(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此题以探究“蚂蚁的通讯”的活动为背景,考查了学生探究性实验的设计能力,包括拟订探究计划,列出所需的材料与用具,选出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及其探究性实验的设计的注意事项以及对实验结果的预期、分析和归纳能力。
(2)先天性行为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对维持最基本的生存必不可少,如捕食行为。而学习行为则是指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如动物的绕道取食。生物越高等,建立学习行为的时间越短。
【详解】(1)将蚂蚁放在B岛上,食物放在C岛上,A岛上无食物,能观察到蚂蚁会沿着B、C岛之间的“桥”到达C岛,获取食物;一段时间后将连接B、C岛之间的“桥”和A、B岛之间的桥对换,撤掉C岛上的食物,观察到的现象是蚂蚁会沿着对换后的“桥”,从B岛到达A岛,蚂蚁会沿着对换后的“桥”的气味行走,说明蚂蚁的通讯靠气味完成。
(2)动物之间通过动作、声音、气味、性外激素等进行信息交流。从图中看出蚂蚁用头左右摆动召唤同伴到新食源地或用身体前后来回运动召唤伙伴到新巢址,这是蚂蚁用动作进行信息交流。
(3)小公鸡的学习行为简单,“尝试与错误”的次数就多,成年公鸡的学习行为复杂,所以经过的次数会明显减少,说明成年动物比幼年动物学习能力强;小公鸡用了25次才学会,成年公鸡的次数明显减少,狗用的次数最少,所以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尝试错误次数越少。
分析图乙小狗三次获取食物所需要的时间可知:小狗绕道取食的时间随着绕道的次数增多而减少,说明小鼠在多次尝试,反复训练的过程中,对绕道取食越来越熟练。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只有反复训练,经常巩固复习,知识才能掌握牢固,熟能生巧。
15.某学习小组为探究 “水温对鲫鱼呼吸频率的影响”,做了以下实验:
①取三个大小相同、洁净的烧杯,分别加入等量已晒过的自来水,调节三个烧杯中的水温,分别是20℃、常温25℃、30℃,并保持恒定。②将3条大小、生长发育状况相同的鲫鱼分别放入三个烧杯中。③安静2分钟后,开始记录鲫鱼在1分钟内的鳃盖运动次数(即呼吸频率);稍停片刻,重复记录两次。结果如下表:
每分钟鳃盖运动次数(次)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值
甲 20℃ 52 45 47 48
乙 常温25℃ 111 110 109 110
丙 30℃ 187 185 183 185
请回答:
(1)该学习小组探究的的问题是:
(2)乙组与甲组或乙组与丙组可以形成 实验。
(3)实验时除水温不同外,其它条件必须 ,目的是
(4)记录呼吸频率并重复记录两次,求三次平均值,这样做的目的是
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水温对鲫鱼的呼吸频率有影响。
【答案】 水温对鲫鱼呼吸频率有影响吗 对照 相同 遵循单一变量原则 减少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分析】鱼的呼吸器官是鳃,鳃盖的后面有鳃孔,鱼在水中呼吸时,它的口和鳃盖后缘交替张合,让水不停地由口流入,由鳃孔流出,从而完成呼吸。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详解】(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因此,该学习小组探究的的问题是:水温对鲫鱼呼吸频率有影响吗?
(2)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乙组与甲组或乙组与丙组都只有一个变量,变量是水温的不同,其它的实验条件相同,所以可以形成对照实验。因此,乙组与甲组或乙组与丙组可以形成对照实验,两组实验的变量均是水温。
(3)对照试验应遵循的原则是控制单一变量,实验时除水温不同外,其它条件必须相同,这样能成为对照实验。
(4)一次的实验结果往往具有偶然性,记录呼吸频率并重复记录三次,求三次平均值。重复进行实验的目的是避免偶然性,对所得数据求平均值的目的是减少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点睛】本题考查“水温对鲫鱼呼吸频率的影响”的实验,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是解答。
16.如下图所示,瓶中装有萌发的种子,实验开始时阀门是关闭的。过一段时间后,往瓶内注入清水,并打开阀门,使瓶内气体进入装有石灰水的试管中。请你分析回答问题。
(1)该实验现象是试管中澄清的石灰水变 ,说明了种子萌发时放出了 (气体)。
(2)科学研究证明,这种气体是种子里的 被彻底分解时产生的。
(3)上面的实验是种子在进行 作用。
【答案】(1) 浑浊 二氧化碳
(2)有机物
(3)呼吸
【分析】发育成熟的种子,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开始萌发,种子在萌发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只有种子不断地进行呼吸,得到能量,才能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储存在种子内的有机物开始分解,释放能量,并产生二氧化碳等废物,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这是二氧化碳的特性。
(1)瓶中是萌发的种子,实验开始时阀门是关闭的,萌发的种子将消耗瓶中的氧气,释放二氧化碳,过一段时间后,往瓶子里注入清水,打开阀门,是瓶子内的二氧化碳会进入试管,所以试管中澄清的石灰水变得浑浊。
(2)该实验说明:种子萌发时进行呼吸作用,在氧的参与下,分解了有机物,释放能量,产生了二氧化碳和水。
(3)种子萌发时进行呼吸作用,在氧的参与下,分解了有机物,释放能量,产生了二氧化碳和水。
【点睛】本题要明确萌发的种子才具有呼吸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并且释放出能量。
17.草履虫是单细胞动物,某同学想探究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特点,进行了以下操作。
(1)从草履虫培养液的 (表层/中层/底层/任一部分)吸一滴培养液,原因是这一部分培养液含氧量高,草履虫可以通过 (结构名称)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2)加上盖玻片后,在 (低倍镜/高倍镜)下找到并观察草履虫的形态。如图是该同学观察到的草履虫图像,应向 方向移动装片才能将其移至视野中央。
(3)与植物细胞结构比,草履虫没有 、 、 等结构。
(4)该同学探究“不同营养液对草履虫培养效果的影响”,实验设计如表。
组别 营养液种类 营养液量 营养液温度 草履虫数量
甲 稻草浸出液 500ml 25℃ 2只
乙 牛奶稀释液 500ml 10℃ 2只
你认为对该实验合理的改进建议应该是( )
①统一用稻草浸出液 ②营养液温度统一为25℃ ③草履虫数量改为20只 ④用清水培养液作对照组 ⑤需放置在自然光照相同的地方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②③⑤
【答案】(1) 表层 表膜
(2) 低倍镜 左下方
(3) 细胞壁 叶绿体 液泡(顺序可变)
(4)D
【分析】草履虫属于动物界中最原始,最低等的原生动物。它喜欢生活在有机物含量较多的稻田、水沟或水不大流动的池塘中,以细菌和单细胞藻类为食,靠表膜进行呼吸。
【详解】(1)草履虫培养液的表层含氧丰富,在此处聚集着大量的草履虫,因此在做观察草履虫的实验中常从草履虫培养液的表层取材。据分析可见:草履虫靠表膜呼吸。
(2)用低倍显微镜可以观察到草履虫的形态和运动。显微镜成倒立的像,物像的移动方向和玻片的移动方向相反。因此,发现视野的左下方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草履虫,若将其移至视野的正中央,玻片标本移动方向应是左下方。
(3)草履虫是原生动物,其细胞组成与植物细胞的区别是没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
(4)①②④对照实验要控制变量的唯一,此对照试验的变量是营养液,其它条件应该都一样,因此应该除了甲组用稻草液,乙组用牛奶营养液之外,温度都一样。①④错误;②③⑤正确。故选D。
18.每年的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世界无烟日的核心内容是宣传烟草对健康的危害以及抑制烟草的使用。为探究烟草的危害,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开展了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的实验。具体如下:
材料和条件:
15℃的室温条件下,用10只大小一致、10秒内水蚤跳动范围在30~36次的成年水蚤,做了A、B两组实验,观察水蚤10秒内心跳次数;四份等量的香烟烟丝中分别加入20mL、30mL、40mL、50mL的蒸馏水浸泡1天的浸出液。
实验方法:
①A组:每只水蚤先放在清水中统计心跳次数,重复3次:
②B组:将A组水蚤分别移入20mL、30mL、40mL、50mL蒸馏水的烟丝浸出液中,统计心跳次数,同样重复3次:
③处理数据:分别计算出A、B两组实验数据的平均值,将得到的数据绘成如图曲线图。分析回答:
(1)该兴趣小组的同学提出的问题是:烟草浸出液会对水蚤的心率产生影响吗?根据曲线,我们可知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具有 (填“促进”或“抑制”)作用。
(2)设置A组的作用是 ,在A、B实验过程中,要求相同的室温条件,大小一致的水蚤,等量的香烟烟丝等这些条件,这样做的目的是 。
(3)以上实验中,每组只观察一只水蚤行不行 ,为什么? 。
(4)通过这个实验,请你用所学到的知识说说健康的生活方式 (答出一点即可)。
【答案】(1)促进
(2) 对照 保持单一变量
(3) 不行 避免出现偶然性,减少实验误差
(4)坚决不吸烟
【分析】(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1)根据曲线,我们可知随着烟草浸出液的浓度增大,水蚤的心率加快。说明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具有促进作用,浓度越高,则心率越快。
(2)对照实验又叫单一变量实验,只有一个量不同,其它量皆相同的实验。对照实验的对照组一般是条件正常的,变量没有变化的一组,在本实验中,起对照作用的是A组;在A、B实验过程中,要求相同的室
温条件、大小一致的水蚤、等量的香烟烟丝等这些条件,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变量,排出其它量对实验的影响。
(3)仅靠取一只水蚤统计一次数据,实验误差较大,具有偶然性,为提高可信度验证假设是否成立,必须经过多次实验,并对多只水蚤的心率进行统计,当把收集到的多组数据进行整理后,通过分析才能得出合理的结论。 在实验中,用了10只水蚤,并且重复做3次,然后将实验数据取平均值。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实验的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4)因为烟草中含有尼古丁、焦油等成分,能诱发多种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等),还可能诱发肺癌等,所以坚决不能吸烟。
19.为了探究大豆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某生物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表中未涉及的其它条件均相同且适宜)。请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组别 种子数(粒) 处理方法 萌发数(粒)
① 20 有光,不加水,25℃ 0
② 20 有光,适量的水,25℃ 19
③ 20 有光,过量的水将种子淹没,25℃ 0
④ 20 无光,适量的水,25℃ 18
(1)用①组与②组进行对照,所探究的问题是: ?
(2)若要探究“光对大豆种子萌发的影响”,应选择 这两组进行实验。
(3)第③组实验的种子都没有萌发,主要原因是环境中缺少 。
(4)每组实验都用20粒种子而不是1粒种子的目的是: 。
(5)第②组实验中,萌发的种子有19粒,请你推测有的种子未萌发的可能原因是: 。(写出一条即可)
【答案】(1)种子萌发需要水吗(或“水分会影响种子的萌发吗”,意思相近即可)
(2)②与④/④与②
(3)空气(或“充足的空气”、“充足的氧气”“氧气”等)
(4)避免偶然性,使实验结果更准确(意思相近即可)
(5)胚不完整、种子没有生命力、种子没有度过休眠期(写出一条,合理即可)
【分析】分析表中的实验设计可知:为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该实验方案设计了三组对照实验,①与②以水分为变量形成一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水分;②与③以空气为变量形成一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种子萌发需要充足的空气;②与④以光为变量形成一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种子萌发需要光照,据此解答。
【详解】(1)①号瓶与②号瓶除水分不同外,其它条件都相同,因此这是一组以水为变量形成的一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水分,因此所探究的问题是种子萌发需要水吗?(或水会影响种子的萌发吗?)。
(2)要探究光对大豆种子萌发的影响,就要以光照为变量设置对照实验,表中②与④除光照不同外其它条件都相同,是以光照为变量形成的对照实验。
(3)③组的种子都没有萌发,主要原因是③组的种子浸没在水中,缺少充足的空气,因此③组的种子都没有萌发
(4)只用一粒种子做实验不行.所用种子的数量要多,因为这样可以减少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的误差,增加实验的可靠性,排除偶然性,增强实验的准确性.因此培养皿放入一定数量种子而不是1粒种子,其目的是减少误差。
(5)种子萌发必须同时满足外界条件和自身条件,外界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有完整而有活力的胚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以及种子不在休眠期。种子没萌发有可能是温度不适宜,胚不完整。因此推测没有萌发的那粒种子未萌发的原因可能是种子没有生命力、种子没有度过休眠期。
20.某同学用银边天竺葵(银边部分的细胞无叶绿体)进行“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时,首先需要对植物进行暗处理,目的是消耗掉叶片中原有的 。
(2)实验中,对植物进行了如图一所示的处理,叶片A进行了部分遮光,叶片B套一透明塑料袋,带内装有固体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按照正确的实验步骤完成实验,滴加碘液后,甲、乙、丙、丁四个部分中
能变蓝的是 。
【答案】(1)淀粉
(2)乙
【分析】探究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方法步骤:暗处理: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设置对照实验: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起来,然后移到阳光下照射;脱色:将叶片放入酒精中,隔水加热;漂洗、染色:酒精漂洗叶片,滴加碘液;观察:稍停片刻,用清水洗掉碘液,观察叶片颜色变化;现象:叶片见光部分遇碘变蓝,遮光部分遇碘未变蓝;结论:绿叶在光下合成了淀粉,光照是绿叶合成淀粉的必要条件。图二中:①是酒精,②是清水。
【详解】(1)为排除叶片中原有的淀粉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实验前应将实验植物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让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由此可知,实验时,首先需要对植物进行暗处理,目的是消耗掉叶片中原有的淀粉。
(2)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由此可知,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淀粉,需要二氧化碳和光照,甲处银边部分没有叶绿体,不能合成淀粉;丙处遮光,缺少光照,不能合成淀粉;丁处缺少二氧化碳,不能合成淀粉;只有乙处能合成淀粉,淀粉遇到碘液会变蓝。实验探究题20题
一、实验探究题
1.以下是某校学生制作并观察某细胞临时装片的相关图片,图甲是操作步骤,图乙是根据观察绘制的细胞模式图,请分析回答:
(1)甲图中b图表示的操作过程是 ,c图中滴在载玻片中央的液体是 。
(2)乙所示细胞与洋葱根尖细胞相比没有 。(填写结构名称)
(3)显微镜对光时,转动[ ] ,使镜筒上升;转动 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4)观察时,为了使物像更清晰应调节丙图中[ ] 。
(5)用显微镜观察临时装片,发现视野中光线较弱,此时应选用[ ④ ]的 。
(6)若用显微镜观察同一标本4次,每次仅调整目镜、物镜和细准焦螺旋,结果得到如图A、B、C、D所示,试问其中视野最亮的是 。
2.某生物兴趣小组在探究蚂蚁的通讯时,遇到了一些问题,请你帮助他们解决:
(1)如果提出问题:蚂蚁是怎样进行通讯的?可以作出假设 。
(2)实验时最好使蚂蚁处于 状态。如图先将蚂蚁放在B岛上,食物放在C岛上,则A岛 。如果还要探究“蚂蚁喜欢吃甜食的行为是先天性行为或学习行为”应选择 的蚂蚁做实验。
(3)蚂蚁是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 。
3.科学家研究发现,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除了需要有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外,有时还需要一些其他条件。下表是蚕豆、烟草、苋菜的种子在见光和不见光条件下的发芽率。请根据该表数据回答
这三种种子的萌发与光照有什么样的关系。
蚕豆种子 烟草种子 苋菜种子
见光条件下 97.1% 98.5% 1.8%
不见光条件下 96.8% 2.4% 96.6%
(1)蚕豆种子 。
(2)烟草种子 。
(3)苋菜种子 。
4.生物兴趣小组在大明湖采集到一些沉水植物,其茎直立细长、有分支,叶薄、披针形,花单性,果实圆柱形、种子2﹣6粒。经过检索得知,此为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同学们以此为材料,开展了一系列探究实验。
(1)在植物学分类上,黑藻属于 植物,推断依据是 。
(2)将黑藻的一片幼嫩小叶制成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许多绿色的颗粒随细胞质环形流动,显微镜下细胞质的流动方向是逆时针方向(如所示图),则其实际流动的方向应是 。(填“逆时针”或“顺时针”)
(3)将黑藻放入如图一所示的装置中,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玻璃管中不断有气泡产生,收集该气体,并可用 方法验证该气体。
(4)晚上,将黑藻放在盛有水的试管中,先后放在离白炽灯不同距离处,实验结果如下:
试管与灯的距离(厘米) 5 10 15 20 25 30 35
每分钟产生的气泡数(个) 61 55 42 32 25 21 19
分析实验结果,你得出的结论是 。
(5)在晴朗的夏季,将黑藻放入密闭的玻璃罩内,放在室外培养。连接二氧化碳检测仪,测得密闭玻璃罩内黑藻一昼夜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曲线如图二所示。黑藻在一天中 (曲线上两点之间)段的光合作用最强。黑藻在一天内积累了有机物,在图二中可以找到的依据是 。
(6)若要探究黑藻的呼吸作用,应把图三装置放置 的环境中进行实验。
5.某中学生物兴趣小组,在探究“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时,进行了下表所示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试管编号 操作过程 1 2 3 4
馒头处理 等量馒头碎屑 等量馒头碎屑 等量馒头块 等量馒头碎屑
滴加唾液或清水 2mL唾液 2mL清水 2mL唾液 2mL唾液
是否振荡 充分振荡 充分振荡 不振荡 充分振荡
保温处理 37℃ 保温10分钟 100℃水浴 保温10分钟
加入碘液 2滴
(1)上述实验可形成 组对照。
(2)实验结果是 号试管遇到碘液不变蓝,原因是 。
(3)为了证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对馒头有初步的消化作用,应选用 两支试管进行对照实验。
(4)通过上述1号、2号两支试管对照,你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6.当你搬开花盆或石块,会看到鼠妇很快就爬走了。这是为什么呢?请将探究过程填写完整。
(1)提出问题: ?
(2)作出假设:
(3)制定并实施探究方案: 在铁盘内放上一层湿土,一侧盖上不透光的纸板,另一侧盖上透明的玻璃板,在铁盘两侧的中央处 各放5只鼠妇,观察鼠妇的行为。这样,在盒里就形成了 两种环境。该实验的变量是 。如果在铁盘两侧中央各放1只鼠妇是否可以得出准确的给论? 。为什么?
(4)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该同学对上述实验重复了5次,结果如下表:
环境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明亮 0只 1只 2只 0只 2只
阴暗 10只 9只 8只 10只 8只
为了使实验结论更准确,应对上述数据做怎样的处理? 。从中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5)若想探究“湿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在下列的四个实验装置中,你会选择 。理由是 。
7.近几年,人们主要采用粉碎后堆肥还田的方法处理大量枯枝落叶。在堆肥过程中,细菌和真菌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小明在老师的帮助下开展了“细菌对落叶的分解作用”的探究实验,实验方案及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组别 甲组 乙组
实验材料及数量 形状、大小相似的杨树落叶10片 同甲组
实验材料处理 ①清洗,灭菌;②置于无菌环境 ①清洗,灭菌;②接种细菌;③置于无菌环境
控制条件 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A
实验现象 一周后杨树叶无变化 一周后杨树叶出现腐烂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补充实验记录表:表中A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
(2)该实验的变量是 。
(3)实验时取10片杨树叶而不是1片的主要目的是 。
(4)通过该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 。
(5)小丽认为小明设计的实验结果不可靠,主要原因是 。
8.如图所示是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的实验步骤,请据图回答问题.
(1)将图中操作步骤正确排序 →④→ →①→ →⑤→ 。
(2)小李同学在观察时,在视野中清晰地看到几个在的圆形且带黑边的物像,这个物像可能是 。为了避免观察中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在制作临时装片时应该注意 。如果这个圆形带黑边的物像位于视野的左上方,则应将临时装片向 移动,物像可移至视野中央。
(3)步骤 (填序号)表示染色,染色的正确方法是 。
9.果果同学为了探究“非生物因素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设计了如图1所示实验装置,请分析回答:
步骤1:在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中央放入10只鼠妇,静置10分钟后,分别统计明亮处和阴暗处的鼠妇数量。
步骤2:再按步骤1的方法重复实验4次。
步骤3: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1)该小组探究的问题是: 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在设计实验时,注意使鼠妇的生活环境除 外都保持相同,形成 和 两种对照环境。
(2)A装置与B装置形成 实验,其中实验组是 区。
(3)有同学在设计实验时,在黑纸板下面放一些湿土,玻璃板下面放一些干土,这种做法正确吗?为什么? 。
(4)该小组同学应取5次重复实验结果的 值作为最终实验结果,以减少实验误差。
(5)实验中用10只鼠妇而不用1只是为了 。
(6)由图2结果可知,鼠妇喜欢生活在 的环境中。
10.抗生素在现代畜牧业中被广泛应用,不可避免地造成牛奶中抗生素残留。若长期饮用含有抗生素的牛奶,会影响人体健康。为了寻找合适的奶源制作酸奶,某科研小组进行了相关实验:将编号甲、乙、丙的三张灭菌滤纸圆片,分别浸润如表各检测样品后,放置在涂满了细菌的培养基上,在37℃环境下培养24小时,结果如图:
组别 检测样品
甲 含抗生素的鲜牛奶
乙 待测牛奶
丙 不含抗生素的鲜牛奶
丁 ?
(1)培养基的作用是为微生物提供 。滤纸圆片高温灭菌的目的是 。
(2)乙组实验结果表明,此待测牛奶 (填“适合”或“不适合”)用于制作酸奶,原因是 。
(3)有人提出,经过消毒可使牛奶中抗生素失效,为了验证这一说法,科研小组在原实验基础上设置了丁组,那么丁组的检测样品应该为 的鲜牛奶。若丁组实验结果形成 ,则说明消毒不能使牛奶中的抗生素失效。
11.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时,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方案:
试管编号 1 2 3 4 5
馒头碎屑或块 适量碎屑 适量碎屑 适量小块 适量碎屑 适量碎屑
唾液有无 2mL唾液 A 2mL唾液 2mL唾液 2mL唾液
是否搅拌 搅拌 搅拌 B 搅拌 搅拌
温度 37℃ 37℃ 37℃ 0℃ 100℃
水浴加热 10分钟
加入两滴碘液后现象
(1)为了探究“唾液对馒头有消化作用”,选用1号和2号两支试管作对照试验,在2号试管的A处应加入 。
(2)为了探究“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对馒头有消化作用”,选用1号和3号两支试管进行对照实验,那么B处的处理方法是 ;1号试管中加入碘液后溶液不变蓝,原因是 。
(3)试管1、2、3放在37℃温水中,水浴加热10分钟,原因是 。如果选用1、4、5号试管进行实验,变量是 ,滴加两滴碘液后,预期的4、5号试管 。
(4)如图表示三种物质的消化程度,曲线丙的最终分解产物是 ,曲线甲表示的是物质是 ,D中含有消化酶的消化液是 和 。
12.某同学做“检测硬币上是否有细菌和真菌”的探究实验,方法步骤如下:
步骤一:取两套装有牛肉汁培养基的培养皿(已高温灭菌) ,编号为①②。
步骤二:取一枚硬币在①号培养皿的培养基上轻轻按一下,②号培养皿不做处理。
步骤三:把①②号培养皿盖好封严,放在温暖环境下培养,其他实验条件都一样。
步骤四:每天观察一次,做好记录。
(1)该同学作出的假设是: 。
(2)该同学设置①号和②号培养皿的目的是 。
(3)步骤二相当于培养细菌和真菌实验过程中的 过程。
(4)推测该同学在实验中,能在 号培养皿的培养基上观察到 。
(5)为了使实验更加科学合理,还应该进行 实验。
13.如图表示探究种子萌发时所需环境条件的实验装置,每个瓶子中均放有等量的干燥种子10粒,并提供
相应的环境条件,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每个瓶子放入10粒种子而不是1粒种子,其目的是 ;
(2)整个实验能有 组对照实验,其中对照组是 号瓶;
(3)③号瓶和④号瓶作为一组对照实验,探究的实验变量是 ,实验结果是③号瓶中的种子萌发,④号瓶中的种子未萌发,说明种子萌发需要 。
(4) 瓶和 瓶作为一组对照实验,其实验变量是空气;
(5)如果③号瓶中有两粒种子没有萌发,原因可能是: 。
14.实验小组的同学为了学习和研究动物的行为,做了很多的观察和实验,如图就是其中的三个实验,请回答。
(1)蚂蚁不会发声,它们是靠什么传递信息呢?图1的实验是将蚂蚁放在B岛上,食物放在C岛上,A岛上无食物,能观察到蚂蚁会沿着B.C岛之间的“桥”到达C岛,获取食物;一段时间后将连接B、C岛之间的“桥”和A、B岛之间的桥 ,撤掉C岛上的食物,你观察到的现象是 ;由此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2)第一组的同学在野外观察时发现,当蚂蚁发现新食源地或要迁移到新的巢址时,都要通知同伴,根据如图2所示可以得出结论:此时蚂蚁通讯依靠的是 。
(3)第二组的同学探究动物的绕道取食实验时,分别用成年公鸡,小公鸡和小狗进行实验,3种动物尝试与错误的数据如图一所示了。图二记录了小狗三次绕道取食的时间。
实验动物 成年公鸡 小公鸡 小狗
尝试与错误次数 13 25 3
图甲
小狗绕道取食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时间 106秒 60秒 26秒
图乙
分析图甲的相关数据,得出的结论是 。分析图乙小狗三次获取食物所需要的时间,对于你学习的启示是: 。
15.某学习小组为探究 “水温对鲫鱼呼吸频率的影响”,做了以下实验:
①取三个大小相同、洁净的烧杯,分别加入等量已晒过的自来水,调节三个烧杯中的水温,分别是20℃、常温25℃、30℃,并保持恒定。②将3条大小、生长发育状况相同的鲫鱼分别放入三个烧杯中。③安静2分钟后,开始记录鲫鱼在1分钟内的鳃盖运动次数(即呼吸频率);稍停片刻,重复记录两次。结果如下表:
每分钟鳃盖运动次数(次)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值
甲 20℃ 52 45 47 48
乙 常温25℃ 111 110 109 110
丙 30℃ 187 185 183 185
请回答:
(1)该学习小组探究的的问题是:
(2)乙组与甲组或乙组与丙组可以形成 实验。
(3)实验时除水温不同外,其它条件必须 ,目的是
(4)记录呼吸频率并重复记录两次,求三次平均值,这样做的目的是
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水温对鲫鱼的呼吸频率有影响。
16.如下图所示,瓶中装有萌发的种子,实验开始时阀门是关闭的。过一段时间后,往瓶内注入清水,并打开阀门,使瓶内气体进入装有石灰水的试管中。请你分析回答问题。
(1)该实验现象是试管中澄清的石灰水变 ,说明了种子萌发时放出了 (气体)。
(2)科学研究证明,这种气体是种子里的 被彻底分解时产生的。
(3)上面的实验是种子在进行 作用。
17.草履虫是单细胞动物,某同学想探究草履虫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特点,进行了以下操作。
(1)从草履虫培养液的 (表层/中层/底层/任一部分)吸一滴培养液,原因是这一部分培养液含氧量高,草履虫可以通过 (结构名称)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2)加上盖玻片后,在 (低倍镜/高倍镜)下找到并观察草履虫的形态。如图是该同学观察到的草履虫图像,应向 方向移动装片才能将其移至视野中央。
(3)与植物细胞结构比,草履虫没有 、 、 等结构。
(4)该同学探究“不同营养液对草履虫培养效果的影响”,实验设计如表。
组别 营养液种类 营养液量 营养液温度 草履虫数量
甲 稻草浸出液 500ml 25℃ 2只
乙 牛奶稀释液 500ml 10℃ 2只
你认为对该实验合理的改进建议应该是( )
①统一用稻草浸出液 ②营养液温度统一为25℃ ③草履虫数量改为20只 ④用清水培养液作对照组 ⑤需放置在自然光照相同的地方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②③⑤
18.每年的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世界无烟日的核心内容是宣传烟草对健康的危害以及抑制烟草的使用。为探究烟草的危害,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开展了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的实验。具体如下:
材料和条件:
15℃的室温条件下,用10只大小一致、10秒内水蚤跳动范围在30~36次的成年水蚤,做了A、B两组实验,观察水蚤10秒内心跳次数;四份等量的香烟烟丝中分别加入20mL、30mL、40mL、50mL的蒸馏水浸泡1天的浸出液。
实验方法:
①A组:每只水蚤先放在清水中统计心跳次数,重复3次:
②B组:将A组水蚤分别移入20mL、30mL、40mL、50mL蒸馏水的烟丝浸出液中,统计心跳次数,同样重复3次:
③处理数据:分别计算出A、B两组实验数据的平均值,将得到的数据绘成如图曲线图。分析回答:
(1)该兴趣小组的同学提出的问题是:烟草浸出液会对水蚤的心率产生影响吗?根据曲线,我们可知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具有 (填“促进”或“抑制”)作用。
(2)设置A组的作用是 ,在A、B实验过程中,要求相同的室温条件,大小一致的水蚤,等量的香烟烟丝等这些条件,这样做的目的是 。
(3)以上实验中,每组只观察一只水蚤行不行 ,为什么? 。
(4)通过这个实验,请你用所学到的知识说说健康的生活方式 (答出一点即可)。
19.为了探究大豆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某生物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表中未涉及的其它条件均相同且适宜)。请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组别 种子数(粒) 处理方法 萌发数(粒)
① 20 有光,不加水,25℃ 0
② 20 有光,适量的水,25℃ 19
③ 20 有光,过量的水将种子淹没,25℃ 0
④ 20 无光,适量的水,25℃ 18
(1)用①组与②组进行对照,所探究的问题是: ?
(2)若要探究“光对大豆种子萌发的影响”,应选择 这两组进行实验。
(3)第③组实验的种子都没有萌发,主要原因是环境中缺少 。
(4)每组实验都用20粒种子而不是1粒种子的目的是: 。
(5)第②组实验中,萌发的种子有19粒,请你推测有的种子未萌发的可能原因是: 。(写出一条即可)
20.某同学用银边天竺葵(银边部分的细胞无叶绿体)进行“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时,首先需要对植物进行暗处理,目的是消耗掉叶片中原有的 。
(2)实验中,对植物进行了如图一所示的处理,叶片A进行了部分遮光,叶片B套一透明塑料袋,带内装有固体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按照正确的实验步骤完成实验,滴加碘液后,甲、乙、丙、丁四个部分中能变蓝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