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 课件(10)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 课件(10)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5-12-09 14:00:00

文档简介

(共14张PPT)
学堂乐歌
什么是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是中国清末民初新式学堂唱歌课中教唱的歌曲。
清末民初,当时的政治改革家们主张废除科举等旧教育制度,效法欧美,建立新型学校,当时把这类学校叫做“学堂”,把学校开设的音乐课叫做“乐歌”课。1905年以后学校歌曲成为当时社会文化生活中的一种新风尚。这些歌曲当时称为“乐歌”。后来音乐界将这时期的学校歌曲统称为学堂乐歌。
李叔同(1880-1942)音乐家。戏剧活动家。原名广候。浙江平湖人。生于天津,逝世于福建泉州开元寺。1898年入上海南洋公学,1905年起在日本学习西洋画和音乐,并创办中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1910年回国,先后在天津,上海任教。李叔同一生从事多方面的艺术活动,除音乐外,绘画.书画.篆刻。诗词均所擅长,所作乐歌文辞秀美,富有韵味
沈心工(1870-1947),中国音乐教育家,上海人。原名沈庆鸿,字叔逵,笔名心工。1902年4月东渡日本,他从日本学校的音乐教育得到启发,在留学生中组织了“音乐讲习会”,研究乐歌制作,沈心工是中国近代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初创时期最早的音乐教师,一生作有乐歌180余首,多数是采用外国歌曲的曲调,少数采用中国传统民歌填词或专门作曲。 被称为“学堂乐歌之父”。
学堂乐歌的特点
一:借曲填词
二:宣传爱国 ,民主,反帝反封建和提倡科学文化的思想。
三:朗朗上口,篇幅短小,易于传唱。
学堂乐歌对近现代音乐教育产生的影响
一:使音乐课成为学校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为后来的学校音乐教育奠定了基础。
二:采用日本,欧美的学校音乐教育模式,使西方的音乐知识等传入中国。对我国音乐教育和现代音乐文化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
三:自学堂乐歌开始,集体唱歌形式成为学校音乐课的一种主要教学形式。对培养青少年身心发展和爱国精神具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