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1. 通过聆听《祖国歌》《黄河》《送别》等歌曲。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反映的时代背景。
2. 初步了解“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认识其历史意义。
3. 了解沈心工、李叔同的生平并认识他们对学堂乐歌所做的贡献。
4. 通过学习学堂乐歌,体验怎样选曲填词。感受创作的乐趣。
2学情分析
1、对高中生来说,20世纪初的学堂乐歌及音乐家他们不是太清楚,甚至在当前流行音乐无孔不入的今天,对于学堂乐歌在心理上有一定的排斥,但同时,高中学生对我国的近现代史已具备一定基础,故对音乐作品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风格特点容易理解,这是上好本课的一个有利因素。 2、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音乐理论基础与对音乐的一定程度上的自我欣赏能力,在本课程的相关方面主要表现在对流行的校园歌曲有一定的涉足。但这种能力与认知基础却由于时代背景的巨大差异,学生对学堂乐歌特定的音乐文化意义存在一定鉴赏体验困难,产生情感背离问题,表现为情绪上不喜欢、体验上不共鸣、思想上不重视。因此改变这一状况是上好本课程的关键,也是课程设计成败的重要体现。 3、学生更多的喜欢当今的流行校园歌曲,对比检验、模仿是其学习策略的方法。在对其特有的艺术特点了解之后,少数学生可能试图进行其曲调填词方面的创作试验。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赏析学堂乐歌中的代表作,了解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作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用学堂乐歌的模式创作作品.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情景导入:
一:情景导入: (课前出示多媒体课件,背景音乐为《同桌的你》组织学生就坐。 课堂礼仪,师生问好 师:同学们对刚刚播放的歌曲熟悉吗 知道歌名吗? 师:对,这是《同桌的你》它是一首非常好听的校园民谣,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校园歌曲吗? 学生回答(可进行一两句演唱) 师:好,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今天讲的都是校园歌曲。那同学们在一百多年前的校园歌曲称为什么呢? 生:学堂乐歌
活动2【讲授】新歌教学
新歌教学
师:学堂乐歌出现在什么时期呢?
生:清末民初
师:很好,我们现在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是中国清末民初新式学堂唱歌课中教唱的歌曲。
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废除科举制度,学习西方的科学文明。其中,包括建立新型学校,把学校开设的音乐课叫做“乐歌”课。这类音乐大多根据日本及欧美歌曲的曲调填词,编成新的歌曲。1905年以后学校歌曲成为当时社会文化生活中的一种新风尚。这些歌曲当时称为“乐歌”。后来音乐界将这时期的学校歌曲统称为学堂乐歌。
三:聆听代表作
师:我们了解学堂乐歌的来历之后,有一个疑问,那时期的校园歌曲有什么显著的特点?对我们现在的音乐有什么影响呢?下面我们从作品中来了解,归纳它的特点。首先我们来听听
学堂乐歌的代表作之一《祖国歌》
(视频欣赏)
两首祖国歌 一首是李叔同的 一首是佚名的
师:我们欣赏了两首祖国歌,发现这两首歌曲有什么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吗?
生:
师:两首歌曲的旋律相似
(都是根据民间曲调“老六板”的旋律填上新词,构成新曲。)
不同之处:李叔同的《祖国歌》更庄重、舒缓、抒情。表现对祖国的敬仰之情,表现了一种雄心壮志。
另一首更活泼、欢快。表现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
师:两首歌曲最显著的特点,也是学堂乐歌的特点之一
借曲填词
师:学堂乐歌大多是借鉴日本和欧美歌曲的曲调填上歌词,有些还被不同的作者反复填上不同的歌词。
刚才我们欣赏的是李叔同先生的填词作品,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李叔同
李叔同 浙江人,音乐家,戏曲活动家。1905年在日本留学。学堂乐歌的开拓者之一,在音乐、书法、绘画和戏剧方面都颇有造诣。从日本留学归国之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代表作《西湖》《送别》等。
师:欣赏第二首代表作《黄河》
(视频欣赏)
师:作者从歌词里想传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生:爱国主义思想。
师:对,由于当时处于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是资产阶级思潮和救亡爱国运动并存时期。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其歌词必然反映时代要求,爱国精神,民主精神。
这也是学堂乐歌的第二个特点:
反映时代要求,爱国、民主的革命精神。
这首歌曲是沈心工先生的作品。沈心工对学堂乐歌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我们来了解一下沈心工。
沈心工(1870-1947),中国音乐教育家,上海人。原名沈庆鸿,字叔逵,笔名心工。1902年4月东渡日本,他从日本学校的音乐教育得到启发,在留学生中组织了“音乐讲习会”。研究乐歌制作,沈心工是中国近代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初创时期最早的音乐教师。一生作有乐歌180余首,多数是采用外国的曲调,少数采用中国传统民歌填词或专门作曲。被称为“学堂乐歌之父”。代表作有《黄河》《体操-兵操》《竹马》《雁字》等。
师:我们听了好几首学堂乐歌,有没有发现它的篇幅较短,而且朗朗上口,非常适合儿童演唱。因为它的学习对象是学生。
这也是它的第三个特点:
篇幅短小、朗朗上口、易于传唱。
四:学唱《送别》
见家和母亲》的曲调进行了新的填词成了现在的《送别》。在唱之前我们先听老师唱一下这首作品。
教师范唱
师:听了这首曲子之后大家觉得它想表达一种什么思想感情?
生:离别,依依不舍之情。
师:好,那我们要根据歌曲的要求来演唱这首歌曲。全体起立。
注意站姿,抬头挺胸。眼睛平视前方。唱歌时注意头腔打开,气沉丹田,下颚打开
注意情绪,体会意境。
老师伴奏,学生演唱。
分组演唱,给予评价。
五:学堂乐歌对近现代音乐教育产生的影响
师:我们学习了多首学堂乐歌,也知道了他的特点,那么有哪位同学能说说它对我们的音乐教育有什么作用和影响呢?
生:
师:一:使音乐课成为学校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为后来的学校音乐教育奠定了基础。
二:采用日本,欧美的学校音乐教育模式,使西方的音乐知识等传入中国。对我国音乐教育和现代音乐文化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
三:自学堂乐歌开始,集体唱歌形式成为学校音乐课的一种主要教学形式。对培养青少年身心发展和爱国精神具有积极作用。
活动3【练习】学习创作学堂乐歌
六:学习创作学堂乐歌
师:随着历史的车轮载着我们的音乐历经建国,改革开放。我们的校园歌曲也一步一步的走来。这些熟悉的旋律大家还记得吗?
欣赏《蜗牛与黄鹂鸟》
《童年》
师:设想等你们走过了青葱岁月,等你们的青春不再时,回忆起现在你们能想起让大家记忆犹新的校园歌曲吗?
生:
师:为了让大家能有记忆犹新的校园歌曲。我们现在来做一件事情——选曲填词
我们现在就选大家刚刚唱的那首《送别》的旋律进行填词
举例《山居秋暝》
也可以自己填词。
检查,欣赏欣赏的作品。给予评价。
七:总结
1教学目标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教学目标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IPA and Phonics
实际上本课不属于任何册的任何一课,却又可以服务于每一课。音标与英语直拼法的结合学习,是帮助学生形成自学能力,有助学生终生学习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