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 课件(14)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 课件(14)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5-12-09 14:00:37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中国清末民初新式学堂唱歌课中教唱的歌曲。
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废科举办新学,以新式学堂取代私塾来学习西方的科学文明,其中包括在新式学堂里开设的乐歌课程。这类音乐大多根据日本及欧美的曲调填词,并在社会上广为传唱,成为社会的新风尚,直到1923年后,该课程改称为音乐课,“乐歌”一词逐渐不用。
产生背景
歌曲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它的词曲作者是谁?
曲:【美】奥得维 词:李叔同
歌词清新淡雅,情真意挚,表达了送别亲友时凄凉、哀伤的景与情。后来在电影《城南旧事》中作为主题歌出现。
李叔同(1880—1942)音乐家、戏剧活动家。浙江平湖人。 1898年入上海南洋公学,1905年起在日本学习西洋画和音乐,并创办中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所作乐歌文辞秀美,富有意境和韵味。代表作: 《送别》《西湖》《春景》等
李叔同
山居秋暝
你认为这首歌曲在曲调上有哪些特点?对比书上的51页《老六板》曲谱,有什么不同?
欣赏
李叔同词曲
歌曲的主题思想是怎样的?
五声调式的特点。是作者根据民间曲调《老六板》填词而成,节奏不一样,曲调是一样的,也是我国学堂乐歌中为数较少的以民族民间音乐来填词的歌曲之一。
号召国民传承民族精神、同仇敌忾,为和平而战,为胜利而庆。
沈心工(1870-1947),中国音乐教育家,上海人。原名沈庆鸿,字叔逵,笔名心工。是中国近代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初创时期最早的音乐教师,一生作有乐歌180余首,多数是采用外国歌曲的曲调,少数采用中国传统民歌填词或专门作曲。代表作:《黄河》
《体操—兵操》《竹马》
《雁字》等
学堂乐歌之父
内容——
旋律节奏特点——
创作形式——
文白兼用
有富国强兵,抵御外辱;有宣传科学文明;男女平权思想;有反映学生生活的等
旋律朗朗上口,节奏较简单
选曲填词
歌词特点——
学堂乐歌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
学堂乐歌的出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奏响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爱国!学堂乐歌的产生不仅在思想上、精神上,更加凝聚了民众反侵略、争取民主、自由的向心力,而且为我国“新音乐”的诞生和发展开启了先河,是我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开端。也是我国音乐史上一次具有启蒙的音乐运动!
学堂乐歌——救国!!
当代校园歌曲——复兴!!
永恒不变的主题——爱国!!!
请同学们按自己的生活经验创作歌词,用现成的《送别》和《竹马》(任选一首)曲调进行填词创作。并展示小组的作品,唱给大家听。
罗大佑
老狼
朴树
高晓松
水木年华
同学们,当你们告别了这段青涩的时代后,当流行娱乐音乐充斥着整个校园的时候,你是否会记得属于你们的校园歌曲?让我们一起做件有意义的事——选择你们自己喜欢的音乐曲调,填上自己创作的歌词,成为属于我们的校园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