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
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
教学内容: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第二十六节《沈心工与李叔同》,课型为欣赏课。
教材分析:
20世纪初,中国的音乐教育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式学堂教育代替了私塾教育,学堂中的“乐歌”课中教唱的歌曲被称为“学堂乐歌”。学堂乐歌由学校而及于社会音乐,对中国近代音乐从创作、音乐理论、乐器以及音乐教育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五四运动以来的新音乐提供了经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聆听《送别》《竹马》《祖国歌》,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和历史背景。
2. 通过学习,体验怎样选曲填词,感受创作的乐趣。
二、过程与方法
营造良好的音乐课堂氛围,通过聆听、模仿、演唱讨论等多种形式,感受、探究学堂乐歌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认识其重要意义。
2、了解、认识沈心工,李叔同的生平及其他们对学堂乐歌所做的贡献。
教学重点:
了解学堂乐歌的形成、特点及对中国近代音乐产生的影响。
教学难点:
学习选曲填词的创作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同桌的你》
① 同学们知道这首歌名叫什么?
② 谁唱的?
③ 知道这样的歌曲叫做什么歌曲吗?
这是我们近代的校园歌曲,那么今天我就走进一百多年前的校园歌曲——学堂乐歌
2、首先,请同学们看到P179,先阅读,再请同学回答下:
① 什么是学堂乐歌
② 学堂乐歌所包含的内容有哪些
承接:直到1923年后,学堂乐歌的称呼才改成我们现在所说的音乐课,而“乐歌”一词不再使用了。那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下,一百年前的校园歌曲是个什么样的。
二、欣赏《体操兵操》
教师:这首歌是我们“学堂乐歌之父”——沈心工先生创作的。
简介沈心工先生的生平及其代表作。
问:①《体操兵操》这首歌是一首儿童歌曲,他所传达给小朋友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思想?
答:(号召儿童做兵队操,强身健体去当兵保家卫国。)
②整首歌曲的曲风是什么样的?(或给你带来了一个什么样的感觉?)
答:(简洁、上口、易记)
此曲虽在学校中流传,但其影响远远不止,李叔同曾在他创办的杂志上就说过,学唱歌的要会高唱“男儿第一志气高”,学风琴的,一定要会弹55 66 55 3的曲调。由此可见此曲深入人心。主题(55 66 55 3)一共出现了5次,音乐为一段体曲式,由六个乐句组成,每乐句四小节。
2、学唱《体操兵操》
三、欣赏《黄河》
1、欣赏音乐
2、简介历史背景:创作于1905年左右,日俄战争之后,沙俄将其在我国东北三省的南部特权转给日本,然后有企图将当时的外蒙纳入自己的版图,这就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这些曲子就是为了抗议沙俄侵略扩张途径而创作的。
接下来,我们来认识一下另外一位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李叔同先生
四、欣赏《祖国歌》
教师:前面视频上提到,这首歌曲是根据民间曲调《老六板》填词而成,那么请问同学们,他们之间较为直观的不同有哪些?我们可以看到书本上P51
答:它们的节奏不一样,而曲调是一样的,一个是四一拍,一个是四四拍。
五、补充歌曲《送别》
1,请同学们跟着音乐一起唱
2,歌曲表达的情感怎样?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歌词清新淡雅,情真意挚,表达了送别亲友时的凄凉、爱上的景与情。后来在电影《城南旧事》中作为主题歌出现。曲调婉转流利,歌词紧扣主题,充满了对人生的无奈。
六、实践拓展
1、《两只老虎》想必大伙不假思索便能脱口而出这首歌的歌词: 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得快、跑得快,一只没有眼睛,一只没有尾巴, 真奇怪!真奇怪! (注地域版本稍有差异,有作耳朵尾巴”版,有作眼睛耳朵”版)此歌原先乃欧洲传统儿歌,歌名《约翰兄弟》,民国初传入国内,被吾国国人戏谑地改编成《两只老虎》,是否讥讽民国期间之时政虽不得而知,然而,之前的国民革命运动中确实作了《国民革命军军歌》“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
教师唱由《竹马》歌曲
2、让同学们唱他们所知的依曲填词的歌曲
3、试着现场创编
4、教师指导
七、总结
这些乐曲都体现出一个共同的特性,这就是时代音调。学堂乐歌的时代音调是爱国。中国是从学堂乐歌开始才有了自己的现代音乐。它是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开端,也是中国现代教育的开端。
八、课后作业
将课堂上未完成的创作,结合教师建议进行完善。
1教学目标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教学目标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IPA and Phonics
实际上本课不属于任何册的任何一课,却又可以服务于每一课。音标与英语直拼法的结合学习,是帮助学生形成自学能力,有助学生终生学习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