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节:钢琴音乐的奇葩… 配套教学设计(8)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十七节:钢琴音乐的奇葩… 配套教学设计(8)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5.5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信息技术(信息科技)
更新时间 2015-12-09 14:07:17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聆听肖邦《夜曲》和《C小调(革命)练习曲》,了解浪漫主义时期音乐作品的风格特征,了解肖邦对世界音乐的贡献。知道“夜曲”“练习曲”的由来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看视频、聆听对比、分组讨论等手段引导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活动。
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钢琴音乐作品的魅力,培养良好的欣赏习惯;欣赏音乐的同时,把握作品的的相关人文知识与深刻内涵,启迪学生的爱国情感。
2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学生已经开始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在音乐方面,已经开始有自己欣赏的歌手或者音乐的类型和风格,但是钢琴作品留给他们的印象,大多数仅仅是流行钢琴作品,对鼓点钢琴作品知之甚少。所以我课堂之前用周杰伦的作品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正因为学生对古典钢琴作品的不了解,所以我在设计问题过程中尽量考虑到学生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设计的问题不能太深,同事也需要他们进行思考进行回答,尽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学习古典音乐的乐趣,又能激起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3重点难点
重点:聆听作品,感受乐曲的意境与内涵,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体现的歌人内心世界的情感。
难点:对肖邦作品《革命》的理解。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钢琴音乐的奇葩—肖邦
一导入
课前播放周杰伦《夜曲》导入,师生问好以后提问:大家现在所听到的是什么歌曲?(周杰伦的《夜曲》)出自他的哪一个专辑?(十一月的肖邦)
活动2【讲授】钢琴音乐的奇葩—肖邦
1提问:肖邦是谁?(学生分组讨论并派代表回答)
1)观看肖邦视频简介:我们先通过一个视频来了解肖邦
2)教师补充:肖邦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伟大的波兰音乐家,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不满20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后半生遭遇波兰亡国,在国外度过。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钢琴作品,如4部叙事曲、十余部波兰舞曲包括《军队》、《英雄》,26首钢琴前奏曲包括《雨滴》,27首钢琴练习曲包括《离别》、《革命》,4部谐谑曲、3部钢琴奏鸣曲,至少32首夜曲,59首马祖卡,两首钢琴协奏曲,幻想曲和大提琴奏鸣曲等。肖邦一生的创作大多是钢琴曲,被誉为“钢琴诗人”,2010年为肖邦诞辰200周年,被波兰命名为“肖邦年”。
从概念和听觉上区分夜曲和练习曲
引出夜曲和练习曲的概念
在肖邦创作的大量的作品当中,我们这节课重点关注一下“夜曲”和“练习曲”,请问什么是“夜曲”?什么是练习曲?(学生讨论并派代表回答)
夜曲是浪漫派音乐独特的体裁,通常是指一种具有安谧恬静的气质和沉思默想的性格的抒情器乐短曲,大都为钢琴曲。最早写这种作品的,是十九世纪初爱尔兰作曲家约翰 菲尔德。菲尔德的夜曲,是一些优雅的抒情小品,内容多情善感,形式简单朴素。波兰作曲家肖邦在菲尔德的基础上,提高了夜曲的艺术水平,扩展了作品的规模,使它能够表现更深刻的思想感情和更丰富的意境。
练习曲:一种为乐器演奏的技术训练而写的乐曲,常有特定的技术上的目的,如训练音阶、琶音、八度音、双音、颤音等;一种为音乐会练习曲,由前者派生而来,并逐渐演变为一种炫技性的艺术作品而在音乐会上演奏。
2)教师播放夜曲片段和练习曲片段。问:哪一首是练习曲,哪一首是夜曲?(我们从字面上区分了夜曲和练习曲的概念,接下来,我们从听觉上去区分它们,带着我们刚才所讲的概念,给他们对号入座。)学生讨论并派代表回答问题。
欣赏《夜曲》
欣赏视频李云迪演奏的降E大调《夜曲》,问:你对这首钢琴曲印象如何?顺带一提“夜曲”“小夜曲”的区别
小夜曲是音乐体裁的一种,是用于向心爱的人表达情意的歌曲。起源于欧洲中世纪骑士文学,流传于西班牙、意大利等欧洲国家。最初,小夜曲由青年男子夜晚对着情人的窗口歌唱,倾诉爱情,旋律优美、委婉、缠绵,常用吉他或曼陀林伴奏。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形式也有所发展。
夜曲(nocturne)18世纪夜曲是一种器乐合奏的小夜曲。19世纪夜曲旋律如歌、富于诗意的抒情特性曲,类似无词歌,但内容深沉,常有忧郁情绪,始作者爱尔兰的菲尔德。肖邦把它发展成形象丰富情深意远的钢琴音乐体裁。
3)再次聆听《夜曲》
欣赏《革命练习曲》
1)完整聆听《革命》,感受作品的情绪。(播放音频)
提问:请同学们完整聆听肖邦的另一部作品《革命》,然后谈一谈这部作品带给你怎样的情绪体验?
背景介绍:《c小调练习曲》又名《华沙的陷落》,是肖邦创作的27首练习曲中流行最广的一首。创作于1831年9月,这时肖邦离开祖国去巴黎,来到德国时,听到了波兰起义失败而陷于帝俄之手的消息,这不幸的消息如千斤重锤敲碎了肖邦的心,他把全部的悲愤之情倾泻在钢琴上,《c小调练习曲》正是在这种万分悲愤的心情下写的,它表达了肖邦对暴力的愤慨,对祖国灾难的悲痛和号召人们起来斗争的各种复杂的心情,所以,人们又把这首练习曲称为《革命练习曲》。在这首乐曲里,肖邦把自己的悲愤和祖国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是肖邦的一部著名代表作,影响较大。从此,肖邦的作品风格开始改变,戏剧性形象代替了幻想和抒情,热爱祖国、关心祖国命运成为肖邦主导的创作主题。
3)简单分析《革命》曲式
接下来,我们简单分析一下这部作品,看看肖邦是如何把用自己的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情绪的。
第一部分,播放音乐片段(出示乐谱):音乐从突然闯入,左手以飞快的16分别音符形成暴风骤雨一般的音流,与右手时而悲壮、时而沉痛的和弦交织在一起,经过三次起伏,给人以听觉上的强烈冲击,形成一种巨大的感情波涛。表达了肖邦在听到华沙沦陷这个晴天霹雳一般的噩耗后,情绪几乎疯狂,心中充满了痛苦绝望。他心中正在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来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乐曲的第一部分主旋律出现在高音区,以丰满的八度和弦和附点节奏为特征,具有英雄刚毅的气概。原来引子中的左手快速伴奏音型,这是转入大幅度急骤起伏的琶音,他紧随主旋律运行,犹如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第二部分,播放音乐片段,提问:请大家从听觉上对比一下这个部分和第一部分有什么不同?
音乐在感情激烈的动荡之后,出现了一段悲愁、哀痛的曲调,像是对牺牲者的哀悼,又好似对祖国前途命运的忧虑。在一系列的转调和变化音的推进下,音乐盘旋发展,这是一个凯旋的形象,它是对华沙起义爆发一瞬间的美好回忆。
第三部分,播放音乐片段提问:这一段音乐出现过吗?
乐曲的最后,为第一段的再现,最后,在四个倍强力度和弦的进行下,奏出了大调主和弦,不但使肖邦的激情和愤怒达到了极点,同时也体现了肖邦对民族解放的坚定信念。
《革命》曲式结构图:A--B—A这是一种常见的曲式结构,我们接触的很多歌曲都是这样的结构,请同学们举例。
5)再次完整聆听作品(观看李云迪演奏版)
6)加入你是钢琴家,你会以一种怎样的状态去演奏《革命练习曲》?请极为同学上台模仿一下。
5课后拓展:对比聆听马克西姆版本的《革命》,对比一下,你喜欢哪个版本?为什么?
6小结
1教学目标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教学目标2学情分析3重点难点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IPA and Phonics
实际上本课不属于任何册的任何一课,却又可以服务于每一课。音标与英语直拼法的结合学习,是帮助学生形成自学能力,有助学生终生学习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