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人教版七下生物期末复习读背提纲(含实验探究)
01 人的由来
核心考点梳理
1. 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进化论的创立者是达尔文,提出人类和森林古猿有着共同的祖先。
2.森林古猿进化为人类的原因→环境的改变起到决定性作用。
3. 人类的进化过程:
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大脑进一步发达→语言的产生。
直立行走是进化发展的基础。
4.区分事实与观点
事实:客观存在,人们无法改变的,如“发现……”人的起源与进化的事实证据→ 化石
观点:根据事实提出的,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
5.生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男性生殖系统 女性生殖系统
结构 功能 结构 功能
睾丸 主要性器官,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 卵巢 主要性器官,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
输精管 输送精子的管道 输卵管 输送卵细胞,受精作用的场所
附睾 储存精子 子宫 胚胎发育的场所
阴茎 排出精液和尿液 阴道 精子进入和婴儿出生的通道
6.生殖过程
(1)受精卵的形成: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内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是新生命的开始。(受精场所:输卵管)
(2)胚胎和胎儿发育主要场所是子宫。
(3)营养供给和废物排出:
胚胎和胎儿所需的营养、需要排出的废物通过胎盘由母体进入或排出。
(4)分娩:怀孕40周,胎儿基本发育成熟,从母体的阴道排出,这一过程称为分娩。
7.青春期的卫生:
(1)遗精:男子进入青春期以后,在睡梦中精液自尿道排出的现象。
(2)月经:女子进入青春期以后,每月一次的子宫出血现象。与卵巢和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有关。
(3)女孩月经期应该注意保持心态良好,坚持适当的运动,注意个人卫生等。
(4)青春期是人生长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要树立伟大的理想,开展正常的人际交往,做到自尊自爱。
02 人体的营养
核心考点梳理
1.人体需要从食物中获得的六种主要的营养物质: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和维生素。(膳食纤维被称为“第七类营养素”)
2.糖类、脂肪、蛋白质的比较
种类 主要功能 共同功能 主要食物来源
糖类 最主要的供能物质 组成细胞的主要有机物,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谷物、糖、块根等
脂肪 最重要的备用能源物质 肥肉、油脂、大豆等
蛋白质 建造和修复身体的重要原料,也能提供能量 奶、蛋、鱼、瘦肉等
3.水:约占体重的60%—70%,是人体细胞的主要成分之一,参与人体各项生命活动。
4.人体需要的几种无机盐比较
无机盐的种类 缺乏时症状 主要食物来源
含钙的无机盐 佝偻病、骨质疏松症等 奶类、豆类、蔬菜等
含铁的无机盐 缺铁性贫血等 肝脏、瘦肉、鱼、奶类等
含碘的无机盐 地方性甲状腺肿 海带、紫菜、海虾等
含锌的无机盐 生长发育不良、味觉障碍等 肉类、鱼、蛋等
5.人体需要的集中维生素比较
种类 缺乏症 食物来源
维生素A 皮肤干燥、夜盲症等 动物肝脏、胡萝卜、鱼肝油、玉米等
维生素B1 神经炎、食欲不振等 谷物的种皮等
维生素C 坏血病、抵抗力下降等 蔬菜水果等
维生素D 佝偻病、骨质疏松症等 动物肝脏、蛋等
6.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7.人体内主要的消化腺比较
消化腺 消化液 消化酶 作用的部位 作用及特点
唾液腺 唾液 唾液淀粉酶 口腔 初步消化淀粉为麦芽糖
胃腺 胃液 胃蛋白酶 胃 初步消化蛋白质
肝脏 胆汁 ———— 小肠 乳化脂肪
胰腺 胰液 多种消化酶 小肠 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
肠腺 肠液 多种消化酶 小肠 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
8.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
9.人体内营养物质的吸收
10.人体小肠适于消化和吸收的结构特点(小肠是人体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利于消化 多 含有多种消化液,如胆汁、肠液、胰液等
长 利于吸收 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
大 消化、吸收面积大:内表面有许多皱襞,皱襞表面有许多小肠绒毛
薄 小肠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11.合理营养(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
总体要求:不偏食、不挑食、不暴饮暴食;均衡摄入五类食物(平衡膳食宝塔)
(1)按“平衡膳食宝塔”均衡摄取五类食物,以避免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
(2)人每天摄入最多的应该是米、面等淀粉类主食,其次是蔬菜、水果,摄入量最少的是脂肪食品;
(3)人在早、中、晚餐的能量摄取应当分别占30%、40%、30%。
12.食品安全:
(1)防止食品在生产过程中被农药等污染,蔬菜瓜果必须清洗干净。
(2)不吃有毒的食物(发芽的马铃薯、毒蘑菇)
(3)保持厨房和餐具的清洁卫生
(4)买经检疫合格的食品
13.购买包装食品应关注
营养成分、是否有“QS”标志、生产日期、保质期(失效日期)、生产厂家、厂家地址、是否有添加剂等。
14.绿色食品:产自良好生态环境,无污染、安全、优质的食品,统称为绿色食品。
15.实验探究: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
【提出问题】相同质量的花生仁和核桃仁哪个含的能量多?
【作出假设】相同质量的核桃仁比花生仁含的能量多。
*作出假设需要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进行。针对不同的问题作出的假设是不同的。但有的问题可能不需要作出假设,比如测种子的发芽率,在测定之前,不需要对种子发芽率提出假定的数值。
【制订并实施计划】
(1)实验原理
①根据食物燃烧释放出的热量使水温升高来测定不同食物中所含的能量。
②1毫升水每升高1℃,需要吸收4.2J(焦耳)的能量。某食物中含有的能量(J)=水的体积(毫升)×温差(℃)×4.2J/(毫升·℃)。
(2)实验步骤
①取一只50毫升的锥形瓶,注入30毫升水,再将它固定在铁架台上。
②在锥形瓶里放入一支温度计。
③按照如图所示安装好实验装置,并测定燃烧前的水温,即初始水温,记为t0。
④称取一粒干燥花生仁的质量,记为G,将这粒花生仁放到火焰上点燃。
⑤将刚刚燃烧的花生仁尽快放到锥形瓶底部,以减少热量的散失。待这粒花生仁完全燃烧后,测量水温,记为t1。
⑥计算花生仁所含的能量。计算公式:花生仁中所含的能量(J)=4.2×30×(t1-t0)。
⑦用同样的方法测出相同质量的核桃仁所含的能量。
*设置重复组:实验测得的数据往往存在误差,需要设置重复组,即同一个实验在相同的条件下要重复做几次。若重复组的实验数据相近,则说明这个实验的结果排除了偶然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应取各重复组的平均值。
【得出结论】
(1)实验结果:相同质量的核桃仁燃烧时水温上升的温度高于花生仁。
(2)实验结论:相同质量的核桃仁比花生仁含的能量多。
【表达与交流】
16.实验: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提出问题】馒头变甜是否与牙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都有关系呢?
【作出假设】馒头变甜与牙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都有关系。
实验原理: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没有甜味,但淀粉分解形成的麦芽糖有甜味;淀粉遇碘变蓝,麦芽糖遇碘不变蓝。
【制订并实施计划】
(1)取新鲜的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A、B、C三小块。将A块和B块分别用刀细细地切碎(模拟牙的咀嚼):C块不作处理。
(2)用凉开水将口漱干净,再在口内含一块消毒棉絮。约1分钟后,用干净的镊子取出棉絮,将棉絮中的唾液挤压到小烧杯中。
(3)取3支洁净的试管,分别编号为①②③,并进行如下处理:
(4)将这3支试管一起放到37℃的温水中:5~10分钟后取出,各滴加2滴碘液,摇匀:观察并记录各试管中的颜色变化。将试管放在37℃温水中是为了模拟人体的口腔温度。
【得出结论】
试管 ① ② ③
滴加碘液后的现象 不变蓝 变蓝 变蓝
分析 馒头中的淀粉被分解为麦芽糖 馒头中的淀粉没有被分解 馒头块内大部分淀粉没有被分解
结论 馒头变甜与牙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都有关系
【表达与交流】
1.牙能切断和磨碎食物,舌的搅拌功能使食物与唾液充分混合。
2.唾液里的唾液淀粉酶能将部分淀粉分解形成麦芽糖。
3.如果①号试管变蓝,原因可能是馒头碎屑过多,未被完全消化。
03 人体的呼吸
核心考点梳理
1. 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呼吸道 器官 作用 共同作用
鼻 鼻毛可清洁空气,黏膜分泌黏液可清洁、湿润空气,丰富的毛细血管可温暖空气 保障气体顺畅通过,使到达肺部的气体温暖、湿润、清洁
咽 食物与气体共同通道
喉 是气体的通道,也是发声器官
气管、支气管 软骨:保证气流畅通;黏液:可清洁、湿润、温暖空气,可产生痰
肺 1.是呼吸的主要器官,是气体交换的场所,肺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肺泡 2.气体进入肺的途径: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3.肺泡适于气体交换的特点 ⑴ 数量多(3亿),面积大(100平方米); ⑵管壁薄:(肺泡与毛细血管)由一层细胞构成; ⑶ 外表面缠绕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
2. 人体的气体交换
(1)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吸气:胸廓扩大→肺扩张→肺内气压<大气压→气体入肺 呼气:胸廓缩小→肺回缩→肺内气压>大气压→气体出肺
(2)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的比较
①无论吸入还是呼出,气体中氮气最多,氧气都比二氧化碳多。
②吸入气体中的氧气比呼出气体中的氧气多
③吸入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比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多
(2)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示意图
表达方式与原理 表达方式:原理:气体扩散作用
结果 血液中的氧气含量增多,二氧化碳含量减少,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3)组织处的气体交换
示意图
表达方式与原理 原理:扩散作用
结果 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多,氧气含量减少,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氧气进入组织细胞,在线粒体中用于对有机物进行氧化分解释放能量。
3. 呼吸全过程示意图
4. 实验:模拟膈肌的运动
【实验装置】玻璃罩模拟胸廓,玻璃管模拟气管、支气管,气球模拟肺,橡皮膜模拟膈。
吸气和呼气的判断
1.气球的状态:气球鼓起→吸气:气球变瘪→呼气。
2.橡皮膜的位置:橡皮膜下移→吸气;橡皮膜上移→呼气。
5.不同呼吸状态曲线图
①曲线A表示的状态呼吸频率较慢,呼吸深度较小;曲线B表示的状态呼吸频率较快,呼吸深度较大。
②曲线A表示的是平静状态,如睡眠、散步、静坐等;曲线B表示的是运动状态,如游泳、跑步等。
6. 肺泡适于气体交换的特点
1.多,肺泡数量多,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大大增加了气体交换的面积
2薄,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气体透过
04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核心考点梳理
1.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血细胞 项目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数量 最多 最少 较少
形态 两面凹的圆饼状 体积最大,圆球形 最小,形状不规则
细胞核 无核 有核 无核
功能 含血红蛋白,有运输氧的功能 能包围、吞噬细菌,有防御保护作用 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
异常症状 过少:贫血 过多:炎症 过少:出血不止
血浆 运载血细胞,运输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物质和废物,主要成分是水。
动脉血 静脉血 动脉血是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血;静脉血是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血。
2. 血管的比较
项目 动脉 毛细血管 静脉
管壁 厚、弹性大 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 薄弹性小
管径 小 最小,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 大
瓣膜 无 无 四肢静脉内表面常有静脉瓣
血流速度 快 最慢 慢
出血 与止血 颜色鲜红、血流较快;远心端止血 红色,慢慢渗出,自然止血 颜色暗红,血流较慢,近心端止血
*毛细血管适于物质交换的结构特点:
(1)多而广:数量多,分布广;(2)内径小: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
(3)管壁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4)血流慢:管内血流速度最慢。
3. 实验: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
【目的要求】
①观察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
②尝试分辨血管的种类以及血液在不同的血管内的流动情况。
【材料用具】尾鳍色素少的活的小鱼,显微镜,培养皿,滴管,棉絮(纱布),载玻片。
【方法步骤及实验现象】
①用浸湿的棉絮将小鱼头部的鳃盖和躯干部包裹起来,露出口和尾部。
②将小鱼平放在培养皿中,使尾鳍平贴在培养皿上,并将载玻片盖在尾鳍上
③将培养皿放在载物台上,用低倍显微镜观察尾鳍血管内血液的流动情况。
④在视野中找到管径最小的血管,即毛细血管,可观察到血液在这种血管中流动非常缓慢,且红细胞是单行通过的。
⑤通过观察可以看出毛细血管是由小动脉分支而来的,它最终又汇入小静脉中。
【讨论】
①该实验可通过低倍显微镜观察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血管。血液在这三种血管中流动的速度不同:在动脉中流动快,在静脉中流动慢,在毛细血管中流动最慢。
②实验中观察到毛细血管中的红细胞是呈单行通过的,这说明毛细血管的管径很小。
注意事项
①鱼在培养皿中会跳动,应等鱼安定后,再将载玻片盖在尾鳍上。
②实验结束后,将小鱼放回鱼缸。
4.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5. 心脏的工作原理
6.血液循环途径:(血液在三种血管中的流向:最小动脉→毛细血管→最小静脉)
体循环 (1)起点是左心室,终点为右心房 (2)把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3)功能:为组织细胞榆树营养物质,把二氧化碳和废物带走。
肺循环 (1)起点是右心室,终点是左心房 (2)把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3)功能: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排出血液中的二氧化碳 (4)肺动脉内流的是静脉血,肺静脉内流的是动脉血
7.输血和血型
输血原则和血型之间输血关系 输血原则 以输同型血为原则 输血 关系
成分输血 (1)大面积烧伤患者,最好只输入血浆;(2)严重贫血患者,只输入浓缩的红细胞;(3)血小板减少,只输入浓缩的血小板
无偿献血 我国实行无偿献血制度,提倡18—55周岁健康公民自愿献血,对于健康成年人来说,每次献血200—300毫升不会影响身体健康
05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核心考点梳理
1. 排泄概念和途径
概念:人体将二氧化碳,尿素以及多余的水和无机盐排出体外的过程
(1)呼气,排出少量水、二氧化碳
(2)排汗,部分水、少量尿素、无机盐
(3)排尿,大量水、尿素、无机盐
2.排泄和排遗的对比
排泄 排遗
概念 人体将二氧化碳、尿素,以及多余的水和无机盐等排出体外的过程。 粪便是由食物消化后的残渣形成的,它排出体外的过程叫做排遗。
成分 代谢废物,主要是水、二氧化碳、尿素、氮、无机盐等 食物残渣
路径 主要是随血液循环系统在体内循环移动 只经过消化道
系统 主要是排泄系统 消化系统
3. 泌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4 肾单位结构和功能
功能: 肾小球:毛细血管球,有过滤作用; 肾小囊:一端包裹肾小球,一端连接肾小管,有过滤作用 肾小管:重吸收作用
5.尿液的形成
(1)原尿的形成: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除了大分子的蛋白质和血细胞之外的物质被过滤到肾小囊中,包括水、葡萄糖、无机盐和尿素。 (2)尿液的形成:肾小管的冲吸收作用,重吸收了大部分的水、部分的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剩下的水分、无机盐和尿素形成尿液。
6.血液、原尿和尿液的成分对比
液体 成分
血细胞 蛋白质 葡萄糖 水 无机盐 尿素
血液 √ √ √ √ √ √
原尿 × √(微量) √ √ √ √
尿液 × × × √ √ √
7.尿液的排出
(1)途径: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体外
(2)意义:排出代谢废物,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8. 汗腺
(1)组成及分布:汗腺分布于人的全身皮肤,分为分泌部和导管。分泌部位于真皮或皮下组织内,产生的汗液经导管排到皮肤的表面。
(2)作用: ①将分泌的汗液排出体外,可以排出一部分水、无机盐和尿素等;②汗液的蒸发能带走一部分热量,因此汗腺具有调节体温的作用。
(3)分布:汗腺分布于人的全身皮肤,在腋窝、掌心、足心等处分布较多。
06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核心考点梳理
1. 眼球的结构与功能
2. 视觉的形成
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 折射光线) →玻璃体→视网膜( 形成物像) →视神经( 传导视觉信息) →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3.近视(远视)的原因及矫正和预防
4.耳的结构与功能
5.听觉的形成
声波→耳郭(收集声波)→外耳道(传导声波)→鼓膜(将声波转换成振动) →听小骨(将振动传到内耳) →耳蜗(将振动转换成神经冲动)→听觉神经→大脑皮层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6.耳的保护
1.不用尖锐的东西掏耳朵,否则容易损伤鼓膜
2.不让脏水进入外耳道
3.遇巨大声响时,迅速张口,或闭嘴堵耳
4.鼻咽部有炎症要及时治疗,以防病菌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
7.中耳炎
咽鼓管连通咽部和中耳,当鼻、咽、喉部位有炎症时,病菌可能会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此时,除积极进行治疗外,还可用食盐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8.其他感觉器官
(1)鼻:嗅觉器官,鼻腔上端的黏膜中有许多对气味十分敏感的细胞。
(2)舌:味觉器官,舌的上表面和两侧有许多对味道十分敏感的突起,能够辨别酸、甜、苦、咸。
(3)皮肤:感受外界冷、热、痛、触、压等刺激。
9.神经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10.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
11.反射的概念和分析
(1)概念: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
(2)分析
简单反射 复杂反射
形成 生来就有 后天形成
神经中枢 在大脑皮层以下(脊髓、脑干等 大脑皮层
时效性 固定的,不会消退 暂时的,可以消退
适应范围 小,只适应不变的环境 广,可适应多变的环境
范例 缩手反射、排尿反射、排便反射、和呼吸反射等 望梅止渴、谈虎色变、老马识途等 人类特有的反射:与语言文字有关的反射,如谈虎色变等
12.反射弧
(1)反射弧组成:
(2)神经冲动传导的方向: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3)反射弧某部位受损的症状
受损部位 症状
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 无感觉,无反应
传出神经或效应器 有感觉,无反应
13.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辨析
激素分泌异常症 患病原因 分泌腺
侏儒症 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 垂体
巨人症 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过多 垂体
呆小症 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 甲状腺
地方性甲状腺肿 成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 甲状腺
糖尿病 胰岛素分泌不足 胰岛
14.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关系
(1)神经调节的作用途径是反射弧,反应速度较快,作用范围局限,但比较精确。
(2)激素调节的作用途径是血液循环,反应速度较慢,作用范围广泛。
(3)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主要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但也受到激素调节的影响。二者是相互配合、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
15.内分泌腺和外分泌腺辨析
类型 有无导管 分泌物的输送方式 举例
内分泌腺 无导管 经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 垂体、甲状腺、肾上腺、胰岛、性腺(睾丸、卵巢)等
外分泌腺 有导管 经导管排出 唾液腺、肝脏、泪腺、汗腺等
07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核心考点梳理
1.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人口的增长会对资源、环境和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人口的适度增长既能维持生物圈的相对平衡,又有利于人类自身的发展。
2.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①乱砍滥伐、乱捕滥杀:破坏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导致水土流失、沙尘暴等灾害,使珍稀动、植物濒临灭绝。
②酸雨:pH<5.6的雨水。
a.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人为地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酸性物质(如二氧化硫等)与水蒸气结合产生的。
b.酸雨的危害:使土壤中的养分发生化学性变化,从而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导致减产:使河流和湖泊酸化,影响鱼虾等水生生物的生长发育,甚至造成水生生物死亡:使水源酸化,影响人类饮用,威胁人体健康等。
c.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通过净化装置来减少煤、石油等燃烧时污染物的排放。
③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效应的俗称。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对流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地球大气中起温室作用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主要有二氧化碳。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就像一层厚厚的玻璃,使地球变成了一个大暖房。
a.主要原因: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产生的和大量排放的汽车尾气中含有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
b.危害:全球变暖、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海平面上升、土地沙漠化、缺氧、热带雨林消失、新的冰川期来临等。
④白色污染:各类生活塑料制品使用后被弃置,进入环境后,由于其很难降解,不仅造成长期的、深层次的生态环境问题,还会对水体、空气等造成污染。
⑤其他环境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核污染等。
(2)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改善
①植树造林:不仅可以美化环境,保持生态平衡,涵养水源,还能减少环境中的大气污染物,维持生物圈的碳一氧平衡,为动物提供栖息环境等。
②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珍稀、濒危动植物及其生活环境,保护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等。
3.保护生物圈的措施
(1)个人环保:增强环保意识,讲究个人卫生;少用或不用一次性木筷和塑料袋;选择步行或骑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方式。
(2)家庭环保:对生活垃圾分类分装,并丢在相应的垃圾箱里:使用不含氟利昂的冰箱:节约用水用电等。
(3)社会环保: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建立生态农业;对工农业和生活中污染物排放进行综合治理,减少各种污染;建立生态城市,减轻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加强物种引入或入侵的监测,避免物种引入或入侵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开发新能源或清洁能源;加强环保宣传和加大法治建设力度等。
4.生物入侵
(1)概念:生物随着商品贸易和人员往来迁移到新的环境中并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现象。
(2)危害
①生物入侵会严重破坏当地生物的多样性,并加速当地物种的灭绝,破坏生态平衡。
②生物入侵会因其可能携带的病原微生物而对其他生物的生存甚至对人类健康构成直接威胁。
③生物入侵会给各受害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5.科学探究:模拟酸雨对生物的影响
【提出问题】酸雨对种子的萌发有影响吗?
【作出假设】酸雨对种子的萌发有影响。
【制订并实施计划】
1.本实验采用模拟实验,用食醋和清水配制供实验用的模拟“酸雨”,用pH试纸测定pH,配制出低浓度食醋模拟的“酸雨”、高浓度食醋模拟的“酸雨”。
2.准备4个培养皿,在培养皿下方分别标记A、B、C、D:在培养皿内铺2~4层滤纸,将准备的某种植物种子各30粒分别置于培养皿中。
培养皿 A B C D
种子数 30粒 30粒 30粒 30粒
喷洒的液体 清水 正常雨水 低浓度食醋模拟的“酸雨” 高浓度食醋模拟的“酸雨”
培养条件 将4个培养皿置于适于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下,每天定时定量在培养皿中的种子上喷洒对应液体
3.每天定时观察和记录种子萌发的情况,并计算每组的发芽率。计算公式:发芽率=发芽的种子数30×100%
【得出结论】
1.预期结果:发芽率最高的是培养皿A,其次是培养皿B、C,最低的是培养皿D。
2.若得到预期结果,则结论是:酸雨对种子的萌发有抑制作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