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挑山工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5 挑山工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02 20:34: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5《挑山工》
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通过外貌、语言描写读懂挑山工的形象及其所蕴含的精神。
2.通过诵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主旨,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体会挑山工艰苦奋斗、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激发学生面对困难时的坚韧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挑山工的艰苦工作和坚定不移的精神,领会文章深意。
2.难点:理解挑山工身上所体现的深刻道理,将其内化为自身成长的动力。
三、教学准备
1. 课文录音和多媒体课件,包括挑山工的图片资料
2.生字新词注音、音频
3.相关背景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
复习式导入:
复习本单元所学的人物
生发言:王昌龄等爱国诗人、黄继光、钱学森、哈尔威船长。引发学生说出单元导读中“伟大”的共同点(没有伟大的品格……伟大的行动者)
师:那么,只有这样的知名人物才是“伟大”的吗?(生否定),以此走进本课“伟大的平民英雄”。
询问学生对“挑山工”的了解,从字面上理解这个工作,教师在pp中讲述挑山工的背景,强调他们是“挑重物上山”以及“为人运送货物”,引导学生联想自己登山的经历,与挑山工形成对比,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二):自主学习(7分钟)
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复习难认的词汇,把句子读通顺,此过程大约4分钟,学生声音逐渐变小。
2.教师呈现上节课所学的重点字词,学生依次认读,发言:其他值得注意的字音。
3.学生划分课文结构,体会作者是怎样一步步了解这个职业的,明确1-2/3-6/7为一部分,分别引导学生概括每段的主要内容,明确:作者对挑山工心存疑问、与挑山工聊天解决疑惑、绘画以自我激励。
(三):合作探究(15分钟)
1. 讨论挑山工的登山方式,学生发言(走折尺形的路线,不能随便走,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前走)
引出作者的疑问:为什么挑山工走的路程长,还挑着重物,却能够走到有人前面?
2.分小组讨论挑山工的外貌、语言描写的句子并概括人物形象,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补充,教师巡视。
外貌:
遇到一个挑山工,矮个子,脸黑生生的,眉毛很浓,四十来岁,敞开的白土布褂子中间露出鲜红的背心。
他把褂子脱掉了,光穿着红背心,现出健美的黑黝黝的肌肉。
生概括:健壮、淳朴
本处生可能无法概括准确,需要教师适时点拨。
语言:
他告诉我,他家住在山脚下,他天天挑货上山,干了近二十年了,一年四季,一天一个来回。
(提问:找语言描写有哪些标志?
生:引号、表示说话的关键词)
概括:勤劳
他说:“我们哪里有近道,还不是和你们走的同一条道?你们肩膀上没有挑子,是走得快,可是一路上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得停下来嘛!我们跟你们不一样,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我们得一个劲往前走。别看我们慢,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去了。”
我们和挑山工进行对比(生总结),引出道理: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3.每组派一个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补充。
师可以适时复习批注的技巧。
4.再次全文诵读,注意语气语调,体现挑山工的精神风貌。
(四):体验情感(10分钟)
1.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挑山工要走很长的路,却能走到游客的前面,而游客一路轻松,最后却落在后面。
师:引出“对比”
挑山工:一步踩不实不行,不能耽误工夫,一个劲儿往前走
游人:走走停停,东看西看,三心二意
从这里你学到了什么哲理?
师引导学生回答,一步一步引出总结性的词汇
生:要坚持不懈、如果努力说不定也可以超过别人。师总结。
2.作者为什么“需要这幅画”?学生讨论发言,并引导学生思考挑山工精神对自己的启示。
结合大本上的题,“它”表面上指的是作者的化作,实际上作者需要的是挑山工坚定向前的精神力量。作者希望用挑山工脚踏实地,一心一意地朝着自己的目标迈进的精神激励自己。
3.邀请学生分享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的感受和处理方法。
生发言。
例:我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被其他的东西分散注意力,我今后一定要坚持学习,不分心。
我要学习挑山工的认定目标坚持不懈的攀登精神,认定一个目标,不放弃。
(五):总结提升(5分钟)
1.教师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
做任何事情都要认定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不要被沿途中的诱惑干扰。
2.课堂小结,同时拓展课外知识,了解泰山。
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获得成功。
五、作业布置
1.完成练习题
2.思考如果你见到了挑山工,写一写你想对他们说的话
3.搜集“坚持不懈”的名人名言,抄写下来,勉励自己
六、教学反思
教学结束后,应反思学生是否能够深刻理解挑山工精神,课堂活动是否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以及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有效。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效果,调整未来的教学策略,更好地贯彻新课程标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回顾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我认为自己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得较好:导入环节设计新颖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文讲解细致入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挑山工的形象和精神品质;课堂互动环节设计得当,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课堂小结环节突出重点,强调了挑山工精神的现实意义。
然而,我也意识到自己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 在课文讲解环节,部分学生对挑山工的形象和精神品质理解不够深刻,需要加强引导和启发,学生在讨论过程之中对于挑山工形象的概括不够凝练,需要教师进一步总结分析人物时常用的词语。帮助、引导他们学习;
2. 课堂互动环节中,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高,需要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些学生容易注意力分散,在教师巡视之外,还要加强小组学习氛围的建设,例如学生构思小组名称、积分制等;
3. 课堂时间安排上有待优化,部分环节耗时较长,导致课程进度稍显紧张,最终课堂整体时间41分钟左右。
针对以上不足,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首先应该加强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和启发,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挑山工的形象和精神品质;提高课堂互动的质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分享,用一些更加巧妙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合理安排课堂时间,确保各环节都能得到充分的展开和深入的探讨,对时间加以更加灵活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