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沁园春·长沙》课件
统编版版高一年级必修上册
教学目标
1、回顾诗词的基本知识,初步建立诗词作品借意象抒情的知识结构,感情地诵读本词。
2、把握本词上下阕之间的结构,借意象品读本词,把握作品的主旨。
3、感受作者对国家命运前途的关注,激发青春热情,树立远大理想。
新知导入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正如他洒脱的字体一样,他的诗词情调慷慨激扬,风格豪迈爽朗,大开大阖,吞云吐月,既有壮阔的奇观,又富有深广的内涵,是壮观与优美的结合。
毛泽东不愧为一代豪放的诗人。他的作品有《沁园春·雪》《水调歌头·游泳》《卜算子·咏梅》《忆秦娥·娄山关》等。
长沙是毛泽东青年时期学习生活、革命活动的中心,他在此先后长达十三年之久。 这首词写于1925年。这一年,革命形势日趋高涨,农民运动蓬勃开展。毛泽东直接领 导了湖南的农运,建立了农民协会,创建了党支部,1925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写作背景:
词
1.概念
词是诗的别体,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词。
2.分类
词大致可分为三类:小令、中调、长调。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含91字)为长调。词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词从结构上看多数是分段的,一段在音乐上叫“一阕”或“一片”。
3.词牌与词题
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即一首词的词牌限制这首词的形式(句数、平仄、押韵等),紧连着词牌的词题就是这首词的内容,也就是说词牌表明形式,词题表明内容。如《沁园春·长沙》的词牌是“沁园春”,词题是“长沙”。
“沁园”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后来被外戚窦宪所夺,有人作诗咏其事,“沁园春”词牌由此得名。
字词
沁(qìn)园春 百舸(gě) 寥廓(kuò)
峥(zhēng)嵘 挥斥方遒(qiú) 浪遏(è)飞舟
新知讲解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朗读课文,注意节奏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上片——写景
(何时、何地、何景)
下片——叙事、抒情
(何人、何事、何情)
词
问题1:根据词的写作特点,说说上片和下片写作侧重点分别是什么?
寒秋,湘江,橘子洲头
山,林,江,舸,鹰,鱼,万类霜天
百侣曾游,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重点赏析
独立寒秋图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时间
地点
人物
环境
Q1:这里交代了什么?
Q2:透过这幅画面,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特立独行的伟岸形象
重点赏析
湘江秋景图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远眺
远眺
近观
近观
仰视
俯视
静态
动态
意象
Q1:词人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
重点赏析
湘江秋景图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Q2:这样描绘写出了意象的什么特点?
山之多
红之广
林之密
染之透
水之盛
水之清
争之热闹
飞之矫健
游之轻快
力之旺盛
意象
意境
一幅( )的湘江秋景图。
色彩绚烂、生机勃勃、壮丽开阔……
知识链接
诗词中常见的写景技巧
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通感、借代等
远近相间、俯仰结合、动静结合
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
视听(嗅觉、味觉、触觉)结合、声色结合
衬托、对比、烘托、白描等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远眺——山上——远景
近观——江中——近景
俯瞰——水底——低景
仰视——天空——高景
问题2、写景有何特点?请选一个方面赏析。
提示:写作视角、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炼字等
万
类
霜
天
竞
自
由
静景
动景
看
(领字)
色
彩
鲜
明
生
机
勃
勃
写作视角:由远到近、由上到下、
表现手法:静动结合
问题3、炼字:在这几句诗句中,你认为那些字用的比较好?为什么?
湘江秋景图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山多
红广
山势起伏,林木的高低起伏、层叠
拟人,秋色深
水深而宽
水澄澈洁净
船多
热闹
鹰的矫
健有力
鱼的自在快活
赏析(下阙)
朗读下阕第一层,然后回答问题: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1)阐释这一层的意思。
(2)体会“忆”“岁月稠”等词语的表现力。
(3)这一层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就在这橘子洲上,诗人曾经和许多革命战友游览聚会,畅谈国家大事,度过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
提 示
(1)阐释这一层的意思。
“峥嵘岁月稠”,把许多不平常的战斗岁月,比喻成连绵起伏的高峻山峰一个接着一个,非常生动、形象地概括了毛泽东同志在长沙时期丰富而又有意义的战斗生活。
提 示
(2)体会“忆”“岁月稠”等词语的表现力。
“忆”总起下阕,贯穿下阕,点明下阕写的都是往昔的的事。
这两句照应开头,紧接上阕,从地点、人物上自然地承上启下,由写景过渡到叙事。
提 示
(3)这一层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朗读下阕第二层,回答下列问题: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1)阐释这一层的意思。
(2)这一层是由哪个字统领的?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赏析(下阙)
那时,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采焕发,才华横溢,意气风发,豪情奔放。纵论国家大事,挥笔书写揭露黑暗、颂扬真理的文章,把当时的反动势力一概都视为粪土。
提 示
峥嵘岁月图
(1)阐释这一层的意思。
“恰”字统领,直贯而下,显得气势磅礴。
提 示
(2)这一层是由哪个字统领的?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形象地概括了青年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赏析(六)
朗读下阕第三层,然后回答问题:
(1)概括下阕的意思。
(2)上阕末句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有没有回答?如果有,哪些内容作了回答?
投身革命,
敢于挑战,
勇于弄潮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慷慨激昂、关心国事
臧否天下、针砭时弊
蔑视军阀、敢于斗争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充满朝气,青春飞扬
才华正盛,风采飞扬
意气奔放,文采飞扬
热情乐观,力量飞扬
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问题4、“我”和百侣,即是“我们”,“我们”又是怎样的形象呢?
青春年少,文韬武略
的“学士”!
“我们”是
奋发有为,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
“我们”是
“我们”是
“我们”是志士、是学士、是斗士、是勇士!
“我们”是充满豪情壮志的、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青年!
鉴赏拓展
“秋天”在诗词中一般为什么情调?举例说明(可结合第三单元所学古诗文)。
与本词一样吗?试做说明。
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3.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李清照《声声慢》
4.红藕香残玉簟秋。 ——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5.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6.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 纳兰性德《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
7.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上片——写景
(何时、何地、何景)
下片——叙事、抒情
(何人、何事、何情)
词
寒秋,湘江,橘子洲头
山,林,江,舸,鹰,鱼,万类霜天
百侣曾游,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有人认为毛泽东笔下的湘江秋景图是实写,就是写他独立橘子洲时所看到的那幅图画;有人认为这幅湘江秋景图是虚实结合,既指毛泽东当时所见的实景,又暗含当时中国各地的自然景观和社会形势。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